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寡人之于国的经典语录 正文

寡人之于国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14 09:02:38

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二、远望之襄王而不似人君,言无人君之威仪也;就而近之而不见所畏焉,言无人君操柄之威也。

三、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四、斯言殆欲使後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不但施於说《诗》也。今诸解者往往摭取而说之,其说又多乖异不同。

五、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六、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七、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八、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九、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十、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十一、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十二、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父母;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

十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十四、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十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十六、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十七、孟子退自齐梁,述尧舜之道而着作焉,此大贤拟圣而作者也。

十八、定天下者,在乎仁政为一者也。

十九、孟子问王曰:今有战者,兵刃已交,其负者弃甲曳兵而走,五十步而止,足以笑百步者否。

二十、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二十一、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二十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十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二十四、於是则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於诸侯,思济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於事,终莫能听纳其说。

二十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十六、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二十七、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二十八、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二十九、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三十、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三十一、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三十二、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三十三、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三十四、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三十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十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三十七、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三十八、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三十九、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四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四十一、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四十二、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稿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氵孛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四十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四十四、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义,而先且以自利,则不交相杀夺,故不足自饱餍。言必杀夺。

四十五、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四十六、则天下归之,以政伤民,民乐其亡,以梃服强,仁与不仁也。

四十七、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四十八、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四十九、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五十、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五十一、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五十二、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五十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五十四、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五十五、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拓展:孟子简介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

孟子人物评价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是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很多人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经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写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擅长论辩,逻辑很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的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后世有学者提出“性向善”。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3.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4.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5.既来之,则安之。

6.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0.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17.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18.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1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2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2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2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4.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

25.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潜《归去来兮辞》)

27.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

28.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神奇的极光》)

29.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鲁迅《无题》)

30.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31.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32.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33.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34.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35.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6.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37.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38.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9.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40.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1.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4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43.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4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5.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4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4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9.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5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

5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5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5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54.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绵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5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56.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57.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8.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59.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60.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6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6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6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4.《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6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6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

6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68.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

69.安能屈豪志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70.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7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⑵ 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 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⑵ 理解本文寓理于事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

【教学重点】

1、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

1、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音频、PowerPoin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1、导入: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2、孟子和他的散文:

PowerPoint 投影: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于“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

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

《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二、学生初读课文,订正字音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罟(cù gǔ)不入洿(wū)池(罟:从网,古声 。)

养生丧(sāng)死无憾(丧:为动用法。《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三、教师范读课文,疏通课文词句(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课文词句要点备注: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标题的来源。)

梁惠王──魏国的国君。战国中期,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之: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际意义。

焉、耳、矣:句末语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河:黄河。河内,即黄河以北的地方;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

其:代词。前者指代“河内”,后者指代“河东”。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之: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必修2《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加:更。同义互训。加少:更少。

王好战,请以战喻。

请:敬辞,请允许我……

(必修2《鸿门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有的人”。句式:或……,或……。

(《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译:有的人……,有的人……。)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只是,不过。是:指示代词,这。

句式:直……耳,是……也。译:只是没有……罢了,那也是……啊。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不要。下文“无”用法同。

之: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多于邻国:介宾结构后置,比邻国多。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胜:shēng,尽。

(必修2《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

数罟:数,cù,密,与“疏”相对;罟,gǔ,从网,古声。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活着的、死了的”,活用为“生者、死者”。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判断句。之:结构助词,的;始:名词,发端、开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之以桑:介宾结构后置,“以桑树之”;之:代词,复指桑树。

衣:yì,名词活用作动词,穿。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鸡豚狗彘之畜:之:代词,复指前面的“鸡豚狗彘”,非宾语提前的标志。“之”提宾一般用于否定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结构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之,代词,指百姓。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古今异义,这样、却。

未之有也: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非我也,岁也:省略式判断句,前为否定式,后为肯定式。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固定结构,相当于“这与……有什么区别呢”。

于:介词,表示引进对象,它的宾语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无:表假设语气,“假如不”。

斯:则,那么。(比较:“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代词。)

四、重点词句积累与梳理

板书:

PowerPoint 投影:

积累与梳理:

1、词语:

五十步笑百步

养生丧死无憾

2、活用:

鼓之(名—动),衣帛(名—动),不王者(名—动),树之以桑(名—动)

3、虚词:

之、于、其、是、斯

4、固定结构:

或……,或……。

直……耳,是……也。

是何异于……

5、句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结构后置);

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均介词结构后置);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判断句)。

五、问题探究(课文内容分析):

1、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小组讨论后交流。)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

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好,但孟子却指出,梁惠王的政策虽好,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君好不了多少。

问题的原因找到了,文章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上,这也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2、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

3、“王道之始”要采取哪些措施?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4、要想“王道之成”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孟子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5、有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这有什么作用?

板书(PowerPoint 投影):

梁惠王:

于国尽心

移民移粟→民不加多,何也?

邻国之政

不用心→民不加少

孟子:

请以战喻→五十步笑百步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王道之始:

不违农时

不入洿池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以时入林

王道之成:

树之以桑

无失其时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勿夺其时

谨庠序教

结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结:孟子的文章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善用比喻,文字从容不迫;说理铺张扬厉,气势磅礴,令人叹服。

六、课文背诵指导

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写作特点:

⑴ 结构严谨。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个有机的整体。

⑵ 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⑶ 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2、问:文中“王道之始、之成、之阻”中,颠倒“也,矣、焉”三个语气词的顺序可以吗?

明确:不可,因为“也”表示轻快感情(《醉翁亭记》中20多个“也”字写“乐”),“矣”表感叹、畅快升级,“焉”字一般用于满足式的感叹畅快,有总结强调的作用。这样用,反映了孟子谈话内容的层次感和思想感情的逐步加深。

3、问:为什么在“以战喻”和“王道之阻”语段不用或少用语气词?

明确:“以战喻”是叙述,描绘形象,而语气词长于感情的抒发;“王道之阻”是对梁惠王的指责,照应开头。对梁惠王的指责,孟子运用了对比、类比、整句,更显气势,并且形成短促有力的语流。

4、问:有人评论:“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请你总结一下,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文气的?

明确:

⑴ 文言语气词的分层运用。

⑵ 排比、对比、类比、整句的运用。

5、PowerPoint 投影课文要点.

6、全班齐读课文,多媒体音频朗读,学生跟读、尝试背诵。

七、布置作业

课文词句练习。(另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