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2、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3、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4、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5、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6、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7、一匹驴,吃再好的草,也不会成为一匹俊马。用执著和分别心去修行,再大的精进,也不会成佛。
8、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9、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10、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11、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12、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13、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14、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15、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16、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17、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18、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19、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20、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21、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22、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23、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24、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25、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26、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27、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28、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29、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30、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31、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32、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33、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34、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35、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36、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37、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38、只有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39、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40、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41、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42、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43、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44、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45、真心是菩萨净土。
4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7、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48、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49、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50、如果你能每天呐喊二十一遍“我用不着为这一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试试看,很管用的。
佛学常识
1、七佛:在燃灯佛之后到我们生存的这一劫世之间(过去庄严劫和现在贤劫之间)有七位著名的佛陀,都曾经教化无量。他们是:毗婆尸佛(距今九十一劫)、尸弃佛(距今三十一劫)、毗舍婆佛(距今三十一劫)、拘留孙佛(现在贤劫中)、俱那含牟尼佛(现在贤劫中)、迦叶佛(现在贤劫中)、释迦牟尼佛。
2、三身佛:中为法身佛(显法所成的身)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证得绝对真理而获佛果的身)卢舍那佛,右为应身佛(佛原来的生身)释迦牟尼佛。
3、三世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依时间意义而划分的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称为竖三世佛;另一种是按地域划分的东方净琉璃世界之佛(药师佛)、娑婆世界之佛(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之佛(阿弥陀佛),称为横三世佛。
4、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第一为摩诃迦叶,苦行第一;第二阿难陀,多闻第一;第三舍利弗,智慧第一;第四是须菩提,解空第一;第五是富楼那,说法第一;第六是大目犍连,神通第一;第七是摩诃迦旃延,论义第一;第八是阿那律,天眼第一;第九是优婆离,持戒第一;第十位是罗睺罗,密行第一。
5、西天“四七”印度的二十八祖:摩诃迦叶、阿难、商那和修、优婆氇多、提多迦、弥遮迦、婆须蜜、佛陀难提、伏驮蜜多、胁尊者、富那夜奢、马鸣、迦毗摩罗、龙树、迦那提婆、罗喉罗多、僧伽难提、祖伽耶舍多、鸠摩罗多、阁夜多、婆修盘头、摩孥罗、鹤勒那、师子尊者、婆舍斯多、不如密多、般若多罗、菩提达摩。
6、东土“二三”中国的六位祖师: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自从六祖惠能大师以后,为了要息灭争端,只传法印,不传衣钵。
7、小乘佛法度己,大乘佛法度人,上乘佛法既度己又度人。小乘佛法信仰罗汉,大乘佛法信仰菩萨,上乘佛法信仰佛陀。罗汉利己不利人,菩萨利人不利己,佛的最高境界则是利人又利己。从菩萨到佛的进级,只差最后一步,那就是度己。共产主义实现的时候,也是菩萨成佛的时候,因为那时已无人可度。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
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剌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
拓展:
《六祖坛经》的人生三境
人生恰若观山水,烟雨重重境不同
说到《六祖坛经》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宝本四个版本,虽然内容稍有差异,但是主旨基本相同。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祖师语录集,《六祖坛经》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翻开《坛经》,其中精美绝伦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譬喻、玄妙深奥的机锋、心领神会的对话……无一不让我们为之叹美、折服。
纵观慧能大师的一生,为求佛道,历尽艰辛。磨坊八月舂米。接法之后,又于猎人队里隐居生活十五年,食肉边菜,韬光养晦,历经了身心的磨炼与煎熬,最终机缘成熟大展宗风。慧能大师从岭南獦獠,到得法开悟,再到大开宗门,这既是时间的磨砺也是人生境界的转变。
说到人生境界,王国维先生在其《人间词话》里面用三首宋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比喻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其实禅宗里面也有“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三重境界。禅宗的这三重境界虽然看似简单,大家也耳熟能详,但是文字背后的深义却不那么简单。下面就让末学试着与大家一起在《六祖坛经》中参悟这人生三重境界在我们生命中的真实体现。
人生第一境: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先说人生的第一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人们之所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因为仅仅是通过现象看现象,而没有洞察到事物的本质。无著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里面说:“由离法性外,无别有诸法,烦恼即菩提。”可是我们在生活中真的遇到烦恼了,那么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烦恼的时候尽是痛苦而没有菩提的影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般若智慧。《坛经》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众生之所以在烦恼来临的时候不能将其转化为菩提就是因为迷误,不识自心即是智慧处。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就是为了启人心智,洞见本性,所谓心生万法,万法也尽在心中。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亦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我们之所以悟不出这些就是因为我们般若智慧不够,看问题仅仅停留在现象本身。佛之所以了悟,是因为般若圆满。提到般若,末学想问在座的居士一个小问题,释迦摩尼佛的母亲是谁?有人说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当然是摩耶夫人,也有人说应该是摩诃波阇波提。其实,这两种答案都不对。摩耶夫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太子的母亲,摩诃波阇波提是悉达多太子的姨母,也是他的养母。而释迦牟尼佛真正的母亲是般若,因为要成佛,必须证悟般若,有了般若才能成佛。所以,经典里讲:“般若者,三世诸佛之母。”宇宙之间,森罗万象,山河大地,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从我们自性的般若所显现出来的。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说到般若也许有人会问,般若不是不可言说的吗?怎么《坛经》里还会专门有一品是呢?其实是这样的,般若有三种:第一、文字般若;第二、观照般若;第三实相般若。文字虽不是般若,但是一种方便,犹如舟筏,观照是种实践,犹如驾驶。证得实相般若,就如同驾驶着舟筏到达了智慧的彼岸,离言说,绝文字,圆明寂照,不生不灭。
说到这,也许有人又会有疑问了,既然般若是离言绝句的,禅宗也号称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那么为什么禅宗又留下那么多的祖师语录呢?其实,这就涉及到禅与教的关系了。所谓“在心为禅,出口为教”,也就是说,心中悟入了佛法,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那就是禅;如果讲出来,写成文字了,这就是教。禅宗虽然不立文字,但是也不离文字,不住文字,不舍文字。《坛经》云:“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过去的祖师们棒喝、脚踢、举拂子、扬眉瞬目、举手投足,这些形体语言,体态的文字。无非是接引众生的方便法门,如同指月之手。没有般若这只手,一般众生是很难自己找到月亮的。所以没有般若之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生第二境: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说完人生第一重境界,再讲讲人生第二境。想要达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应该怎么做呢?刚刚说了,之所以我们不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是因为智慧不具足,那么智慧从何而来呢?有人说从禅定中来。那么什么是禅定?如何修习禅定呢?很多人一说到禅定,就想到打坐。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看看《六祖坛经》里面的一段对话。
当时有位官员,姓薛名简,就曾问过六祖惠能大师,他说:“现在京城参禅的大德们都说,我们要觉悟,必须要坐禅习定。请问大师,您有什么高见?”六祖大师用了短短的八个字,两句话,回答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这句话非常重要。慧能大师告诉我们,禅不能从坐卧之相去计较。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为什么呢?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这就告诉我们,参禅不一定非要打坐,禅不在坐卧,而要用心体会,所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心里一悟,宇宙、世界自然会有另一番不同的风光。我们只要守住自心,行住坐卧不废其功,这样天长日久,功夫纯熟,自然可以明心见性。本自具有的佛性,不但无所不在,无所不遍,而且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有一则公案,唐朝江州刺使李渤,有一次问归宗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须弥山容纳芥子,是无有疑问的。可是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个是否妄言妄谈呢?”智常禅师轻轻一笑,转而问道:“听说你读过万卷书籍,不知道是真是假?”李渤说:“当然是真的!”智常禅师问李渤:“你脑袋子只有一个椰子的大小,你所读过的万卷书籍现在都安放在何处呢?”李渤听后当下大悟。李渤被事物大小所迷,不能悟入中道实相,其实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参禅修慧,悟入了中道,那么自然就可以洞察事物的本质,而不会被其表象所欺惑,故而可以“见山不是山,见水也不是水。”这就进入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慧能大师那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诶?”就是对第二重境界最好的写照。
人生第三境: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慧能大师没有在第二重境界过多停留,而是很快就进入了第三重境界。他在听闻五祖大师为其讲授《金刚经》而大彻大悟后感叹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告诉慧能大师:“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学习佛法就是要找回自己清净无染,不生不灭,本来具足的自性。这第三重境界就是一种任运的境界,所谓“任运”即随顺诸法自然而运作,不假人力造作之义。这种任运的境界是以菩提心做基础的。不仅不住生死,而且不住涅槃。所谓不住生死,就是要有般若的智能,超越轮回生死;所谓不住涅盘,就是要有慈悲之心,常住娑婆,救度众生。这是悲智双运的中道实相境界。《宝积经》云:“真实正观者,不观我、人、众生、寿命,是名中道真实正观。”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黄檗禅师开田种菜,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这些都是禅,禅离不开生活。一旦进入了第三重境界,那么就时时处在定中,不修亦修。就像慧能大师告诉惠明的那样:“不思善,不思恶,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也许有人又会问了:佛法不是要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吗?慧能大师怎么会让我们不思善恶呢?举个例子来说,月亮被乌云遮住了半边,黑暗的半边不是月亮,明亮的半边同样不是完整的月亮,都非本来面目。无遮无碍一轮孤悬,任其风云往来,才是月亮的`本来面目。
其实进入第三重境界后不是让我们没有是非观,而是洞察了事物本质后仍然顺着法度规律去行持。六祖大师在《无相颂》中说到:“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要体现恩的准则,就要孝顺父母。要体现义的准则,就要泯除上下尊卑的分别。不过这些说起来简单,真正落到实处却很困难。
给大家讲个故事,过去有个人非常孝顺他的老父亲,也信佛很多年。他老父亲去世后他就请高僧来为父亲念经。他问大师做这场法会需要多少银子?大师说需要十两银子。这个人就说您能不能给我打八折?大师慈悲,说:“那好吧。”大师念完经,回向道:“佛祖保佑,愿老人家往生东方极乐世界。”结果孝子一听不干了,人死之后都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为什么要往生东方极乐世界啊?是不是念错了?大师借机点化他,说:“你有所不知,往生西方需要十两银子,你打八折我只能送他到东方了。”孝子说那不行,我这么孝顺,怎么能因二两银子让他老人家去错了方向?于是补了二两银子,大师继续回向:“佛祖保佑,保佑老人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下念对了。孝子刚要高兴,只见他老父亲一骨碌从棺材里坐起来了,指着孝子破口大骂:“你这个不孝的东西,为了省二两银子,害得你老子我一会儿往东,一会儿往西。”这是个笑话,故事中的高僧不是计较二两银子,而是借机点化孝子。故事中的孝子很愚昧,嘴上挂着孝顺,挂着修行,真正遇到问题了却做不到。通过这个小故事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佛法真正实践起来很难。
我们这个世界充满着烦恼、忧郁、压力、苦闷,但是,我们在生活中修行,就是要在烦恼之中,让我们觉悟的菩提之花绽放。我们要养成菩提智慧,终究是离不开自己内心的。慧能大师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我们的菩提自性本来具足一切般若智慧,只是上面沾染了许多尘垢,所以不能熠熠生辉。通过不断的修行,哪天尘垢除尽,心体无滞,自然就能体悟桶底脱落、撞破虚空、来去自由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了。如果人人都能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那么我们整个世界就会处于一片清静与和谐之中了。
结 语
以上就是末学从《六祖坛经》中总结出的人生三境。其实第一重境界也可以看做是身心迷茫的凡夫境界;第二重境界是通过修证,具备了一定的智慧,悟透本来的贤者境界;第三重境界就是具备胜义菩提心,悲智双运不舍世俗的圣者境界。
夏天,秋天,静静交接;过去、未来,轻轻重叠。时光,就这样,在兜兜转转间一去不返。不知不觉中,诸位就跟末学一起体验了《六祖坛经》中的人生三境。合上卷本,我们仿佛仍能够感受到慧能大师的那种睿智洒脱。古德云:“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如果我们能够识破自心,则如同仰天望月,不管水如何波澜,月亮都一样明澈。除却乌云,则自然清净无为,和谐无碍。
最后,末学用《坛经·咐嘱品》中慧能大师的一个偈子供养大家作为今天的结束:“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阿弥陀佛,谢谢大家!
●拥有是美丽的,但不要因为失去而黯淡了自己的生命。失去了太阳,你还会有星光的照耀;可以设想,屈原不失去生活的优裕和舒适,怎么会写出《离骚》这样灿烂的篇章?司马迁不失去个人的名誉和尊严,哪里会成就《史记》这样辉煌的巨著?可我等闲人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又怎么办
●归来吧,归来呀,点亮我的笑容,照亮茫茫人海漫漫时空中所有的活跃着的幸福和悲欢……没有消停,一直唱一直唱,朗照时光里所有从容优裕的温暖,温存浮花浪蕊所有关于宁静的怀想,揉皱山花,折断枝桠,剪碎风华,临楼照水波心荡,等你来。
●所谓“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才可能从理想变成现实。这里说的“优”,是优裕的优,不是优秀的优。也就是说,做学问而时间精力有余,就去做官;做官而时间精力有余,就去做学问。在这一点上,做得最漂亮最出色的是宋代文人。你看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哪一个不是做官、治学两不误?苏东坡虽然仕途坎坷,但他的官也是做得极好的,文章就更不用说了。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我在融洽而优裕的环境里生长,全不知世事。可是我很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学什么。所谓“该”,指最有益于人,而我自己就不是白活了一辈子。我知道这个“该”是很夸大的,所以羞于解释。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杨绛《将饮茶》
●这些车也曾身处体面优裕之家,忠心耿耿,如今垂垂暮矣,流落至此,为我们这些难以承受正规出租汽车价格的人发挥余热。 ----克里斯·斯图尔特《胡椒树上的鹦鹉》
●苦大仇深型的学习者,主要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追求科学知识给自身带来的优裕与好处。一旦达到目的,对于科学本身的挚爱就渐渐蒸发,代之以新的更敏捷的优化生存状态的努力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自然无可厚非,但作为学业继承者,则不是最好的人选。
欢喜型的学习者,也许一开始他们走得不快,脚力也并不显出格外的矫健,但心中的爱好,犹如不断喷发的天然气,始终燃烧着熊熊的火焰,风暴无法将它吹熄,在火光的引导下,欢喜型的人们边玩边走,兴趣盎然地不断攀登,绝不会因暂时的风景停下脚步,直到高远的天际。 ----毕淑敏《美丽是心底的明媚》
●不要让自己累倒在人生的岔道上。我们每天把自己变成上满了发条的机器,疲于奔命,却渐渐忘记了来时的路。人生,是一张白纸,每走一步,我们都为人生添下一笔。你的家境也许很优裕,也许很困难,那都只不过是绘人生美图时,你拿铅笔,还是色彩笔。
●佛陀不是天上的神。他是个凡人。但他又不太平凡,因为他是一位太子。他的名字叫悉达多?乔达摩,他享有优裕的生活,在迦毗罗卫国有美丽的宫殿、钟爱的妻儿、敬爱的双亲、忠心的臣民、孔雀悠游的苍翠花园,还有一群才华出众的宫女随侍在侧。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正见》
●通常认为作品最富有人民性,最能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人,其个人生活往往倒比较优裕,很少吃苦。最突出的例子当然是白居易,官居做得大,房子建造得华美,小老婆也讨得多。他的『卖炭翁』『秦中吟』,小学生都读过,可谓深入人心;但在他的两千八百多首诗中,“忆妓多于忆民”却是不争的事实。 ----钟叔河《念楼学短》
●文明为现代人创造了优裕的物质条件,它一方面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复杂,离生命的本来状态越来越远,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容易沉湎于安逸,丧失面对巨大危险的勇气和坚强。现代人向下没有承受匮乏的忍耐力,向上没有挑战危险的爆发力,躲在舒适安全的中间地带,生命的感觉日趋麻木。 ----周国平
●送礼,有个原则,就是看对象。生活上短缺的朋友,你最好送他有实值的礼物,生活优裕的人,你可以送个有情趣的东西。送礼给前者,你的“姿态”要低,才不伤人;送礼给后者,你的“姿态”要平,才不显得谄媚。 ----刘墉《我不是教你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