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关于治国教育的经典语录 正文

关于治国教育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02 07:38:09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对联》

3、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晋书》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6、“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7、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1、“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弟子规》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13、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1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15、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1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1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1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1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20、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2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2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2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2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2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8、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答宾戏》

2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3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所以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独立的意识。

2、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

3、孩子在幼儿其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父母加以挖掘和引导。

4、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5、家庭教育应当由经验教育人向科学教育人转变,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教育孩子怎样正确做人转变,由简单命令向平等沟通转变。

6、造就子女成人是父母的一种神圣职责。

7、有些你以为坏的东西或许会引发你孩子的才能;有些你以为好的东西或许会使这些才能窒息。

8、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

9、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时期,大部分是生活在家庭里,而这正是孩子们长身体、长知识,培养性格、品德,为形成世界观打基础的时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深远的影响。

10、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之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

11、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紧要事。子弟不成人,富贵适以益其恶。子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

12、应该使每个人懂得:在社会面前,他的责任和对社会最重要的义务,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的首席教育者,第一任教师,就是母亲和父亲。

13、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

14、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的。

15、要是做父母的生活放荡,儿女就会变成酒徒和罪犯。

16、父母要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并由此树立孩子的信心。

17、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最大。

18、要使大家充分认识,关心下一代、关心少年儿童,就是关心我们祖国的`伟大前程,就是关心全世界的伟大前程。

20、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对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希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

21、怎能从甜东西的种子长出来?在每个年龄上,性格都得转变,父母的劝告不宜多,且须谨慎从事,以身作则才是唯一有效的劝告。

22、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做人的机会。

23、母爱是人世间最神圣的感情,应为这种感情最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24、人莫不爱其子孙,爱而不知教之,犹弗爱也。

25、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极力、唤醒和鼓舞。

26、激发幼儿的求知和学习的欲望,远比教会有限的知识有意义得多。

27、对小孩子来说,范例之重要超乎批评。

28、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早年教育决不是一种无效劳动。虽然在某些年月里,好像被教育者处于沉睡状态,没有见到效应。但是,到后来终有一天,会看见大有好处的。

29、只要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1、 天下为公。(孙中山)

2、 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3、 国者,必以奉法为重。(《列子·说符》)

4、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

5、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7、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

8、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9、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1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

1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

12、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3、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陈子昂《感遇诗》)

1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

16、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1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8、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19、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意林》引《物理论》) 释:构,架屋。简,通“柬”,选择。佐,辅助的人。

20、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房玄龄语)

21、正其本者万事理,劳于永者逸于使。(唐?张九龄《对嗣鲁王道坚所举道侔伊吕科?第一道》)

释:劳于永,为长远利益而操劳。逸,安心。使,经常忙碌。

22、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