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学校文化部长经典语录 正文

学校文化部长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01 23:38:07

1、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2、 中国的长斯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3、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5、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6、 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7、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8、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 人之有德与我也,不可忘也;吾之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10、 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

11、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 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

1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4、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15、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6、 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

17、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18、 人生来本是一个蛮物,惟有文化才使他高出于禽兽。

19、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0、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1、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2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3、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

24、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5、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6、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7、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28、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29、 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30、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2、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3、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34、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寸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35、 所谓文化,比起文明开化往往不过是掩蔽蒙昧无知的最后一层裱糊板。

36、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7、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38、 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

39、 在这富有历史背景、富有高度私人秘密性的社会,人类的文化应是多彩多姿的。

4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2、 人必先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先自敬也,然后人敬诸。

4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4、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5、 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

46、 文化不能从上向下压,因为它应该是从下面高涨起来的。

47、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48、 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

49、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50、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1、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52、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53、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54、 文化是,或者说应该是,对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与智为主要品质。

55、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56、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余秋雨文化经典语录】

1) 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余秋雨《文化苦旅》

2) 一连串无可超越的绝境,一重重无与伦比的壮美,一系列无法复制的伟大,包围着你,征服着你,粉碎着你,又收纳着你。你失去了,好不容易重新找回,却是另一个你。——余秋雨《文化苦旅》

3)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愿,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余秋雨《文化苦旅》

4) 山河间的实际步履,使一切伟业变成了寻常风景,因此也使我们变得轻松。人类本应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间。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终点,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余秋雨《文化苦旅》

5) 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贴;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余秋雨《文化苦旅》

6) 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惶恐。——余秋雨《文化苦旅》

7) 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余秋雨《文化苦旅》

8) 冲突是另一种交融。长城内外的冲突和交融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主题,其重要,远远超过看起来很重要的邦国争逐、朝代更替。我平生走得最多、写得最多的,也恰恰是这些地带。——余秋雨《文化苦旅》

9) 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余秋雨《文化苦旅》

10) 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余秋雨《文化苦旅》

11) 人这个字倘若总被大写,宽大的羽翼也会投下阴影。时代到了这一天,这群活活泼泼的生灵要把它析解成许多闪光的亮点。有多少生灵就有多少亮点,这个字才能幻化成熙熙攘攘的世界。——余秋雨《文化苦旅》

12) 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余秋雨《文化苦旅》

13) 有些文人,刚流放时还端着一副孤忠之相,等那一天圣主来平反昭雪,有的则希望自己死后有一位历史学家来说几句公道话。但是,茫茫的塞外荒原否定了他们,浩浩的北国寒风嘲笑着他们。——余秋雨《文化苦旅》

14) 世间的种种定位毕竟都还有一些可选择的余地,也许,正是对这种可选择性的承认与否定的幅度,最终决定著一个人的心理年龄,或者说大一点,决定著一种文化、一种历史的生命潜能和更新可能。——余秋雨《文化苦旅》

15) 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余秋雨《文化苦旅》

16) 水寒彻骨,浑身颤抖。先砍去那些芦苇,那些世上最美的芦苇,那些离不开太湖、太湖也离不开它们的芦苇。留在湖底的芦苇根利如刀戟,大多数人的脚被扎出血来。浑浊的殷红一股股地回旋在湖水间,就像太湖在流血。——余秋雨《文化苦旅》

17)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象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晚辈。它,就是都江堰。——余秋雨《文化苦旅》

18) 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余秋雨《文化苦旅》

19) 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甚至终身陷于囹圄,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这正像有的人,不管如何追赶潮流或身居高位,却总也掩盖不住内心的卑贱一样。——余秋雨《文化苦旅》

20) 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气是以尚未悟得历史定位为前提的,一旦悟得,英气也就消了大半。待到随着年岁渐趋稳定的人伦定位、语言定位、职业定位以及其他许多定位把重重叠叠地包围住,最后只得像《金色池塘》里的那对夫妻,不再企望迁徙,听任蔓草堙路,这便是老。——余秋雨《文化苦旅》

21) 一座普通城市的文化,主要是看地上有多少热闹的镜头;一座高贵城市的文化,主要是看天上有几抹孤独的云霞。——余秋雨《文化苦旅》

22) 现代艺术家在哪里?请从精致入微的笔墨趣味中在往前迈一步吧!认人民和历史最中接受的,是坦诚而透的生命。——余秋雨《文化苦旅》

23) 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余秋雨《文化苦旅》

24) 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余秋雨《文化苦旅》

25) 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余秋雨《文化苦旅》

26) 在这一点上他像一个最单纯、最执着的孩子,一定要做一件事,骂他、损他、毁他,都可以,只要让他做这件事,他立即可以破涕为笑。——余秋雨《文化苦旅》

27) 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长很长,几乎环绕了整个地球。那么,我们的心情也被拉长了,随着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个世界。——余秋雨《文化苦旅》

28) 我发现,在哪里,历史和地理在进行着频繁的转换:互相仇恨的历史变成互相仇恨的根源,于是,可怕的空间又变成了可怕的时间,继续延绵。——余秋雨《文化苦旅》

29) 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亟亟地来试探下削的陡坡。——余秋雨《文化苦旅》

30) 他们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辛酸,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他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余秋雨《文化苦旅》

1) 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2) 人生如戏,角色早就定了,有人永远是打手,有人永远挨打。

3) 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

4) 历史感受和现实感受很难分开,因为文明本身就有上下的粘连性。

5) 如果忘记了善良和仁慈,只知一味地与别人争夺成功,那才叫真正的平庸。

6) 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亟亟地来试探下削的陡坡。

7) 文化如远年琥珀,既晶莹可鉴又不能全盘透明。一定的沉色、积阴,即一定的浑浊度,反而是它的品性所在。因此,一座城市的文化,也与这座城市的不可透析性有关。

8) 他想,一段树木靠着瘿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

9) 缺少精神归宿,正是造成各种社会灾难的主因。因此,最大的灾难是小人灾难,最大的废墟是人格废墟。

10) 水寒彻骨,浑身颤抖。先砍去那些芦苇,那些世上最美的芦苇,那些离不开太湖、太湖也离不开它们的芦苇。留在湖底的芦苇根利如刀戟,大多数人的脚被扎出血来。浑浊的殷红一股股地回旋在湖水间,就像太湖在流血。

11) 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12) 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住日月。

13) 清淡交友,在具体表现是什么样的呢?未必经常相聚,未必海誓山盟,未必成群结队,未必书函频频。但偶尔一见,却满眼亲切,纵挥手而别,亦衣带留痕。

14) 我轻轻地叹息一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15) 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远远看去,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顺着脚印走罢,但不行,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回头一看,为自己长长的脚印高兴。不知这行脚印,能保存多久?

16) 他们就像焦距不一样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

17) 莫高窟以佛教文化为主,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当家?中国的民间信仰本来就是羼杂互溶的,王圆箓几乎是个文盲,对道教并不专精,对佛教也不抵拒,却会主持宗教仪式,又会化缘募款,由他来管管这一片冷窟荒庙,也算正常。

18) 最恣肆的汪洋直逼着百世干涸,最繁密的热闹紧邻着千里单调,最放纵的游弋熨帖着万古沙漠,竟然早已全部安排妥当,不需要人类指点,甚至根本没有留出人的地位。

19) 山河间的实际步履,使一切伟业变成了寻常风景,因此也使我们变得轻松。人类本应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间。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终点,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

20) 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

1、社会的文化是历史为思维活动提供的媒介物,它必然制约着思维活动提供的媒介物,它必然制约着思维活动在现时代的可能性,其必然性与任何时候自然界的不变规律给思维活动造成的限制一样。

2、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

3、人生来本是一个蛮物,唯有文化才使他高于禽兽。

4、文化的视野超越机械,文化仇恨着仇恨,文化有一个伟大的激情,追求和美与光明的激情。

5、在文化水准最低的地方,你随处可见强烈残暴的仇恨行为。

6、文化的伟大瞬间从道德上来讲是违背道德的时代。文明的时期对于精力最充沛、豪放的天性是无法忍受的时代。

7、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市镇文化……世界历史是市民的历史。

8、人是历史的动力。人的文化生活是一种世代相承愈积愈厚的历史联系:谁要想参加到这个联系中去通力协作,就必须对它的发展有所了解。

9、珍惜文化价值的人,就不会不成为一个和平主义者。

10、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

11、如果职业起隔绝作用,那么文化就应当起接近作用。文化应当是人性的,因为它涉及到人的一切,它力求实现人的各种不同的才能间的平衡。

12、文化的核心本来就是最有普遍性的、人的生命的脉博的跳动。所以,正好似人在高兴时发出的高音,在人们胸中张开的弦上跃动,奏出共鸣音,文化作为人类必要的活动,当然会越过一切隔阂,寻找某些人的心的共呜。

13、文化之链条十分迂回曲折地穿过所有的文明民族。每个民族中,文化表现出大小不一的价值,并且有种种样样原则。

14、所谓文化,比起文明开化往往不过是掩蔽蒙昧无知的最后一层裱糊板。

15、文化是生命的.表达形式。当文化不能表达生命。反而压抑生命的时候,生命的紧张感就增大。这时候,需要改变旧文化,创造新文化,以重新表达生命。

16、在这富有历史背景、富有高度私人秘密性的社会,人类的文化应是多彩多姿的。

17、文化给予一个人较少有害的权力,以及给予他使他自己受到赞美的更为值得的方式。伽利略在改变世界上比起任何君主所做所为的更有贡献,而他的权力远超过那些迫害他的人。

18、文化处于这样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深刻而卓越的文化必然始终罕见,而常见的文化总是浅薄平庸的。

19、文化是,或者说应该是,对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与智为主要品质。

20、一种文化的每个青春期事实上就是一种新的城市类型和市民精神的青春时期。

21、“历史的人”,按我对这个词的理解并按所有大史学家对它的看法,乃是一种正以全力向着自我完成前进的文化的人。在此之前,在此之后,人是没有历史的。

22、所谓文化首先表现为一种艺术风格的整体,而这一风格又贯穿于某一民族生活的全部表现方式之中。

23、文化的进步乃是历史的规律。

24、文化虽然不象文明那样具有地区的广泛性。但是,它相应地和各个国家的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具有更深刻的联系。

25、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