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相关试题及答案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4、“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5.文中写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请结合你课内外读过的陶渊明的诗文的内容,说说“五柳先生”的“志”是什么?
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回归自然。
6、从第一段中“曾不吝情去留”的句子,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性情 率真、洒脱的人。
7、从第-一段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特征、生活条件、志趣爱好的语句。
(1)性格特征: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生活条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志趣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 性嗜酒,期在必醉。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8、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溺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作者 “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9、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反映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好读书”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这是他不追求名利的体现。
(2)饮酒。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
(3)著文章。其目的“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他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
10、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世礼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1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情?
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表现了作者宁静淡泊,不慕荣利的`性格特点。
12、《饮酒》一诗所表达的志趣与本文有相同之处,请对其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简单赏析。
这两句形象地描写出诗人恬淡、闲适、宁静自得的生活态度;句中"悠然""见"用得好,体现出诗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而平静的心境。
13.作者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结合本文或作者的其它作品,谈谈作者所示之“志”?
如:《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表现了作者厌恶官场,厌恶世俗,热爱田园的生活情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4分)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 ②或置酒而招之 或:
③造饮辄尽 辄: ④曾不吝情去留 曾不:
2、请简要回答作者“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3分)
3、请概括选文第②段所体现的作者的性格特点。 (3分)
参考答案:
1、( 4分)①处所 ②有时 ③就 ④竟不
2、( 3分)作者“好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上的满足(1分),精神上的享受(1分),“不求甚解是作者率真性格的体现(1分)。
3、( 3分)安贫乐道,不慕名利,高洁脱俗(每点1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山市》)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吧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13.五柳先生“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他的“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答案:
10.(2分)①好:爱好。(1分)②或:有的人(1分)
11.(2分)C(A介词,因为。B连词,表示目的。C 介词,用,D介词,凭借)
12.(4分)①每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记了吃饭。(2分,“会意”翻译正确1分,其他意思基本对且通顺1分)②房屋简陋,里面空空荡荡的,不能遮挡风吹日晒。(2分,一句1分)
13.(2分)“不慕荣利”,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1分);“忘怀得失”(1分)
2、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
3、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伊萨克巴罗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书看多了,文章自然就会写了。——鲁迅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7、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8、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读书杂谈》
9、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陶行知《八位顾问》
10、外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黄庭坚
11、这是这一代人时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这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准备去休息的哨兵向前来代替他岗们的哨兵的命令。——赫尔岑
1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1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14、书籍是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15、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16、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苏轼
17、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书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更深的了解。——《鲁迅全集》
18、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19、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20、黑发不知勤学早,自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1、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变人。——曾国藩
2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2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杜工部集》
24、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25、多读多抄,这二者是必须保证的。——吴晗
26、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27、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高士其
28、读书就是翻译,因为从来不会有两个人的体验是相同的。一个拙劣的读者就好比一个拙劣的译者:他会在应该意译的时候直译,而需要他直译时他却意译。在学习如何才能把书读好时学问固然极为宝贵,但却不如直觉重要。——中国诗人何其芳
29、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30、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凯勒
31、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郑板桥
32、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凯勃司
33、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34、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35、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36、我思故我在。
37、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致颜黎民》
38、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白羽
39、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
40、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41、一本好书,可以成为我们的莫逆之交。它过去、现在、将来对我们始终如一。——塞莫尔斯迈尔斯
4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3、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44、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②。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③。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⑤”其言兹若人之俦乎⑥?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⑦?葛天氏之民欤⑧?
◇注释
①甚:非常,过分,深。
②造:赴。辄(zhé):总,常常。曾不:从不。吝情:留意,顾惜,挂念。
③堵:墙。萧然:冷落空荡的样子。穿:破洞。结:缝补。箪(dān):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瓢:饮器。晏如:平静安然的样子。
④黔娄:战国时齐国隐士,家贫,不求仕进。齐鲁之君聘赐俱不受,著有《黔娄子》四篇。
⑤戚戚:悲伤忧怨的样子。汲汲:急切忙碌的样子。
⑥俦(chóu):同类。
⑦衔觞(shāng):把酒,手持酒杯。无怀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⑧葛天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鉴赏
梁代萧统为陶渊明作传,曾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本篇不长,寥寥170余字,却颇有值得玩味之处。陶渊明本无意为自己立传,却在文中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其卓尔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美。
文章以极质朴平实的语言,漫不经意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志行高洁、卓然而立、呼之欲出的五柳先生的形象。大凡立传皆须署名,本文却以“不知何许人”“不详其姓字”导入,风致潇洒;又以好读书不求甚解、嗜酒辄醉、安贫却以文章自娱显志三者见其性情,可谓脱略形迹,胸怀超然澹逸;末赞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点明全篇主旨,凝结了五柳先生的精神特征,是其高洁人格的`真实写照。结尾两句提问回应开头的“不知”“不详”,摇曳跌宕,文外有意,令读者回味无穷。
全文无一处涉及时世,而又处处影射时世。作者在文中隐去了自我的对立面——社会,隐去了“真’的对立面——伪,通过对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的否定,通过对自我价值及对“真”的肯定,体现了对“伪”的鄙弃,对现实社会含蓄而又鲜明的批判。这种虚中寓实、以抒情叙志代记载事迹的传记文手法,真是匠心独具,别开生面,隽永无穷,前人称之为“一片神行之文”,不谓无见。
◇妙评
陶渊明高简闲靖,为晋宋第一辈人。语其饥则“箪瓢屡空”,瓶无储粟;其寒则短褐穿结,缔绤冬陈;其居则“环堵萧然”,风日不蔽。穷困之状,可谓至矣。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八
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宋·朱熹《朱子
不矜张,不露圭角,淡淡写去,身份自见,亦与其诗相似,非养深者不能。此在文中,乃逸品也。
——清·李扶九原编、黄仁黼重订《古文笔法百篇》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