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中庸开篇的经典语录 正文

中庸开篇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07 04:45:29

【《走向共和》经典台词

李鸿章:季直说的毫不慷慨激昂啊,我说了半天这快一点慢一点意味着什么你没听懂啊?

张謇:我的确不懂,武器自是战争要素,但绝非胜败之决定要素,决定胜负的,乃是人心。

李鸿章:纸上谈兵,我来告诉你,我发主力定远号的航速是14.5节,而日本的吉野号是22.5节他想打你的时候马上可以追上你,而你想打他的时候,他早就一溜烟跑掉了。而射速呢?我方是五分钟开一炮,而敌方是一分钟开五炮,季直,请你告诉我,在开战的一瞬间,这人心何足恃?

张謇:据我所知,咱北洋船舰巨炮,倭寇皆无啊。他就是开物炮,也抵不上咱一炮,海上作战,我就是受他五炮又如何?只要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咱一炮就能摧毁它。

李鸿章:说的好,说的好,我方的……十英寸巨炮确实倭寇所无,可我问你,这炮弹呢?

(原来翁同龢因为李鸿章私仇,而不给李鸿章拨款。)

张之洞:与日本之战,可战胜而不可战败,或一时败之,战术败之,然坚持弥久,终必胜之,所谓战略胜之者也。

慈禧:其实就是一句话:不管你怎么变法,用什么人,都要记着,这江山是咱们大清的江山。

光绪:昨天太后对朕说,只要不违背祖宗大法,我大清变法之事,朕可自为之。我大清的朝政,不变不行了……

康有为:我大清始终在变法,但这其实都不是在变法,而是在变事。法者,事之纲也,事者,法之目也。臣相信,数十年来,王公大臣都谈过变法,但所言者,实在都是变事,所做者,更是末节,而非根本,皇上圣谕,国是不可为,臣以为,并非事情不可为,乃体制不可为也……少变而不全变,变一而不变二,所变者亦成未变。

谭嗣同:坐着不干事,占着位子又有何用?

张之洞:国人求仁,西人求勇。求人物本,以正人心。求勇务通,以开风气。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旧者因噎而废食,新者歧多而亡羊。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变。

慈禧:变法自然要变新,但没有旧,又何谈新?

谭嗣同: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唤后人……死有何难,活着,继承我们的事业那才是真难。

李鸿章:身怀利器,杀心自起……让若有了生杀之权,就嗜杀无忌,有了行政之权就作威作福,有了度支之权就为己敛财。甚至有一点小小的权力,比如说县衙的差役,收税的小吏,官员的随从,如果把权力都用的无所不用其极,那真的是国将不国啊……一个当权者有了权力,第一要紧的什么?不是运用权力,不是滥用权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权力欲啊。

康有为:你说的不对,这不是修身的问题,也不是伦常的问题,不是个人品质的问题,也不是好人坏人的问题,一句话,这不是道德问题,这是制度问题。那么,这个制度之下的科举之制,我康某人又为何心向往之呢?我讨厌科举,讨厌透了,那些章句小楷,岂能考出我胸中锦绣,宇宙关怀。一次又一次的落地,一次又一次的耻辱,但我还是要去考,考进这个制度中去,因为,要改造一个制度,你必须先在一个制度内部。……一部五千年的历史,史学家们就写了两个字,那是幻想,他们认为,只要讲究这两个字,我煌煌华夏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大错特错,我告诉你 们,把这两个字扔掉埋葬他,他是误国的垃圾,换上两个字,制度,不错,就是和两个字。制度,如今举国腐败,朝政僵化,指望几个做官的,讲究操守就能救国,这是天大的笑话。

慈禧:要是我的生日过寒碜了,不仅我的面子没地方搁,朝廷的面子也没地方搁,同治中兴以来的气象都跑哪去了?这样一来,不单洋人瞧不起,连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敢欺负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这样就会出事,祖宗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而后她“高瞻远瞩”,花费了3000万两银子给自己过生日)

张之洞:四书五经,开篇便是中庸,因为高明莫过中庸,那是做人做事的根基呀……儒家的精神是入世,要有理想,有抱负,要进取不解,但儒家之经典中庸,却融入了道家的精神,这又是何以然啊?是因为办事难啊,你光是一个劲的冒进,撞了南墙不回头,这死了也于事无补。所以还要有点出世的道家精神,所谓,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情。志存高远,却又不拘泥于眼前的小事杂事乱事,这才能以坦荡的胸怀干成大事,这才是中庸。

张謇:船慢一点怕什么,(据上文李鸿章交代,日本船快中国船50%)我与倭寇之战,彼曲我直,理直者气壮,气壮者斗志昂扬,以我斗志昂扬的正义之师,战于失道寡助的无耻之徒,怎能不稳操胜券呢?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译文:“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译文:孔子说,我知道人们为什么不按客观规律做事。聪明的.人易过头,愚笨的人则做不好。我知道为什么中庸的道理懂的人少。聪明的人不以为然,愚笨的人则理解不了。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