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藏经》是佛门的一部孝经。
佛门有三部孝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盂兰盆经》、《地藏经》。
孝道是佛法的基础,孝亲是做人的基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孝亲的扩大。
学习《华严经》告诉我们“天下男子是我父,天下女子是我母”,这是孝亲的扩充、发展。反过来说,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能够相信他会爱护众生,会救度众生呢?所以离开孝道就没得佛法,佛法是孝道的扩展和深入。《梵网经》告诉我们:孝顺父母、师长、三宝。孝顺是至道之法,孝名为戒。这个对于孝道的解释,就非常透彻了。
这部《地藏经》说,地藏菩萨示现婆罗门女、光目女,孝亲度亲的事迹,地藏菩萨正是以一念孝亲之心,而发展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伟誓愿,给我们修行的人作出了典范。
父母是堂上佛。在家不孝父母,而到庙里去求佛菩萨保佑自己的独生子女,这真是非常荒唐。
曾经有一些青年的知识分子、博士生,他说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全部精力都关注到子女的成长上。别人说要保险,最好初一、十五到寺院去烧炷香,捐点功德钱,就最保险。
这个不是佛教的基本主张,佛陀教我们如何做人,你在家不孝父母,把父母当成仆人来看待,到寺院去烧香、捐钱,孩子就消灾免难了?那不是佛菩萨都成了贿赂的了,难道佛菩萨还会稀罕我们的钱?
佛陀讲的是自种因、自受果。教导我们孝顺父母。不孝顺父母,反而虐待父母,种的这个因,就该得相应的果报。印光大师对这个问题也有很明确的开示,他说你现在当别人的子女,再过几年,你就是父母了,你现在如何对你的父母,就是种因,等于瓦屋檐前水,点点滴滴向后来,就跟来了。今天对于年青一代提倡孝道非常重要,学修《地藏经》就会让我们很好的体会孝道。
2、《地藏经》是佛陀的遗嘱。
佛陀在圆寂前,有两部遗嘱。
1)一部是《佛遗教经》,《遗教经》重点是对出家人讲的。
告诉弟子佛灭度以后,以戒为师,戒律住世就是佛住世。
这个对于出家人来说必须遵守,佛教有没有前途,会不会灭亡,就看出家人对佛陀最后的遗嘱如何看待。
2)另外一部遗嘱是《地藏经》。
朱镜宙居士专门写了一本书,名称叫“《地藏经》是佛陀对在家弟子的遗嘱”。
他这个提法有道理,因为《地藏经》里说,佛对地藏菩萨托孤,在忉利天宫托孤,托的什么呢?这个范围就广了,时间就长了。就是从佛灭度后到了弥勒菩萨成佛之前,这一长段时间内所有的众生都包括在内。
所以这遗嘱,涉及的时间长、范围广,也体现了佛的慈悲心,怕我们堕入三恶道,叫地藏菩萨要多方的保护、救度,这个就恰恰像家庭父母临终的时候,谆谆地告诫,反复的叮咛,所以佛陀讲《地藏经》,十方诸佛都来赞叹,显示了这部遗嘱的重要,也说明了十方诸佛对于众生都是如母忆子。
因此这部遗嘱也可以说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的遗嘱。
3)当年弘一大师在听讲《地藏经》的时候,情不自禁在讲堂里忍不住放声大哭。
今天我们学这部经,应该生起佛恩深重难报的思想,不忍圣道衰,不忍众生苦,才发得起菩提大愿。
我们大家都应当发心上求佛道,下化群生,不负佛陀的遗嘱,荷担如来家业。
我们看《地藏经》上最后一品“嘱累人天品”佛是这样说的,概括起来有四句话“现在、未来天人众”,包括我们都在内。“吾今殷勤咐嘱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堕在诸恶趣”。怕我们堕三恶道。学习中使我们体会到,我们作为修习佛法的人,必须报答佛恩、知恩报恩。
3、《地藏经》是为人处事的教科书。
净业三福第一福是讲做人,这是大乘佛法的基础。
《地藏经》首先提出来的是净业三福,特别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让我们懂得不离日常生活来修学佛法。能够依《地藏经》修行,能止恶行善,消灾免难。这个非常具体的指导,只要我们能够这样做,必然得到很大的利益。所以说这部经典对我们为人处世非常有用,如同一部做人处世的教科书。
4、《地藏经》是具体讲因果规律的经典。
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懂因果是不懂佛法的,不信因果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虚云大师说得很明白“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法概括无余了。”这个结论不是随便下的,离开了因果就没得佛法。大师又说“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不仅是我们凡夫逃不了,有神通的人也逃不了。他用这个“逃”字,这个份量很重啊!
印光大师说:“诸佛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凡夫一天到黑种的是杀盗淫妄的因,当然得的果报就在六道轮回里面受苦果。这个决没有错。
种污染的因,当然得污染的果报。
种清净的因,才得清净的果报。
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则不敢作恶;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肆,肆则无所忌惮。经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正是如此。”又说:“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
所以我们今天作为佛弟子,必须明因识果,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虚云大师提出学道的先决条件,第一个是深信因果,第二个是严持戒律,因为不信因果就守不住戒律。所以这一点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关系都非常密切。
《地藏经》对因果谈得很具体,这是真实不虚的。没有信心的人把这部经看成神话,那就错了,那就得不到真实受用。从以上四点说明了《地藏经》是佛门的一部孝经,是佛说的遗嘱,是做人处世的教科书 ,是学习因果的重要经典,所以我们从这四个方面可以说明这部经典应是佛子必修的经典。
拓展阅读:《地藏经》的主要内容
1、先简单介绍一下《地藏菩萨本愿经》经题的`大概意思。
“地藏”这两个字:
1)地,就是大地。大地能够生长一切,能够运载万物;
2)藏,就是宝藏。也含有储藏的意思,大地能够储藏一切宝藏。
佛法是心地法门,心如大地。
心地是一切智慧福德的宝藏,智慧福德都从这里生长。
正如慧能大师开悟时说的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智慧福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都是原来有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都由心生,都是自性的显现,这就是佛法的精髓。
佛陀证悟了真理,他毫不保留的教化我们,希望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让我们都能够悟入佛的知见,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教导我们开发自己心地的宝藏,才能脱离尘世的苦恼、得大自在。如来不开示,迷惑颠倒的我们是永远都不会知道的。
正如经典上说的,“譬如暗室宝,无灯不可见”。
暗室里有一颗金钢钻,没得灯,你在哪里去找?“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
菩萨是自觉觉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
菩萨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人。
但很多人认为,泥塑木雕的就是菩萨,所以土地、财神都称为菩萨,这是错误的。
3)“本愿”是根本愿,是自性的流露,度一切众生出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这个就是菩萨的根本大愿。
译者是和田沙门实叉难陀,“沙门”的意思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戒定慧是我们自性本具,贪嗔痴是我们本来没有的。也就是说除去本来没得的,恢复本来有的,所以沙门这个意思含有返本归真,恢复本来面目。这是《地藏菩萨本愿经》的经题和译者。
2、现在把《地藏经》的内容大体上作个介绍。《地藏经》共有十三品,分为四个部分。
1)第一部分包括忉利天空神通品第一,分身集会品第二这两品。
这两品主要介绍地藏菩萨,他的誓愿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他久远劫来分身无量度化众生,出地狱、生人天、行孝道、培福德。
他发心是从度亲,度自己的亲人开始,再扩大为度一切众生。所以在这一部分里,介绍了地藏菩萨过去生中示现为长者子、婆罗门女、光目女、国王这四种身相,提供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是第一部分。
2)第二部分包括了观众生业缘品第三,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地狱名号品第五,这三品主要讲地藏菩萨教化的对象。
《地藏经》教化的对象是些什么人呢?不孝父母,不敬三宝,不信因果,造种种罪恶,要受地狱苦报的众生。地藏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救度的众生就是这样的人。
3)第三部分包括如来赞叹品第六,利益存亡品第七,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这三品。
这三品主要讲地藏菩萨教化众生的方法。
《地藏经》云:南阎浮众生中,包括我们大家在内,“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在种地狱因。教导我们修行是在起心动念间,要用功实修实行才得到真实利益,要心念清净才能广造善业。
所以《地藏经》告诉我们要时时警惕,应该在起心动念上注意,不要造三恶道的因。我们学习了这部经典,就有了一个对照,应当时刻谨慎,不要认为地狱隔我们很远,其实我们种的因,往往都是地狱因。
4)第四部分包括了称佛名号品第九,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地神护法品第十一,见闻利益品第十二,嘱累人天品第十三,这五品。
这五品讲的什么呢?讲地藏菩萨度众生的目的。目的是什么呢?
是要度众生出离地狱、升人天,然后引导他们走成佛的道路。
所以地藏菩萨摩诃萨这个愿心是了不起的!
而且我们从《地藏经》上可以知道,地藏菩萨已经度化的众生成了菩萨、成了佛的人都是无量无数的!有人怀疑,这位地藏菩萨还是菩萨,他怎么还能救度众生成佛呢?
实际上《地藏经》上说得很清楚,地藏菩萨在作国王的时候发愿心,他和一个邻国的国王同时发愿心,大家认真修行,他的愿心就是要把众生度尽才成佛。那一位国王早已经成佛。当然从修持的境界来说,地藏菩萨的境界也早已达到佛的境界了,所以他当然可以度众生成佛。对这一点不要怀疑,所以菩萨这种宏伟的愿心是非常了不起,要把地狱道的众生都要度来成佛,这就是《地藏经》的内容,大体这四个部分。
许多人来念经,都被利益勾牵。比如求子求平安求事业。当然,这也是好事。但如果你只是一味地求,那还是没有进入修行的阶段。进入修行,你就要问,为什么修?要修成什么样子?
要修成什么样子,这个很重要。一般人求平安发财,其实你烧烧纸给土地神,也可以平安发财,只要做个好人,一定平安。就不要来找佛法了。你现在来找到佛法,要求的肯定是高出这些世间的,才对。那地藏经中,就可以给你启示。
我常劝大家念地藏经,不仅是因为他让你世间上有成就,更重要的是,你要时刻体悟生命,进入你生命的领域。一般人都在大脑领域,炒股,赚钱,养家,玩,你只要有这些,就容易有是非,有斗争,常常就很紧张,然后拼命储蓄,直到死亡。这样子活的就很冤枉了。但你去念地藏经时,你发现里面讲的问题,全部是生命的问题,而不是生活,世俗的问题。你去观察啊。
比如婆罗门女,光目女找母亲在哪里,这属于生命的问题。生,死,要如何处理,属于生命的问题。包括你要度众生,要如何开智慧,地藏经也告诉你。都是生命的问题。世俗人学业如何进步,如何赚钱,这属于大脑思维层次的问题,他跟生命无关。这一点你要去觉悟。
一天之中,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和生命无关的问题,如何炒股,如何做生意,节日到了,如何做活动来吸引客户。这些问题都跟你生命无关,你知道吗?世俗人碌碌无为,很忙碌,但忙的跟生命无关,你一辈子不是空过了吗?所以我们要觉醒,那你就念念地藏经,要回来,我要关注我生命的领域,而不是生活领域。这是念地藏经很大的贡献。
因为在生命领域中,是平等的,没有是非,没有高下之分。佛法看待人,他平等表现在,你生命人格上是否健全?你灵性上是否健康?只关注这一点,外在的佛法都不关注你。地藏经才会讲到,有人发心念经典时,念了又忘,总是把握不住。地藏菩萨就说了,这个是有业障的缘故。
一般人念经,就想求事业,事业顺利了,也没有时间念经了,生意越大了,应酬都来不及。所以这不是修行的行者。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要修成什么样子?所以,你要修成什么样子?这个很关键。那就要提到地藏菩萨初发心时,作为长者子,遇到了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这尊佛千福庄严,长者子见了,心生欢喜,就问我要怎么和你一样庄严?
这个长者子的问话,我要如何和你一样。这就是生命的启问了。要和佛一样千福庄严。那就要修行。佛的庄严,都是因地修持的。要如何修,这就是生命的问题。所以修行一定要有个榜样。见贤思齐。虚云老和尚修苦行,是以当时鼓山的古月禅师为榜样。他要发心弘法,以玄奘大师为榜样。弘一大师的惜福,以印光大师为榜样。
所以你要修行时,就要明白一个问题,你要修成什么样子,跟谁一样。你说跟佛一样,我想你目前目标定低一些,悉达多是太子,福报智慧都很大,毅力也很坚定,你要学悉达多估计很难。那你去学近代的高僧,比较靠谱一些。如果你没有榜样,你修了半天,就不知道怎么回事。你的目标,可能从生命目标转移到生活目标了。不再为了千福庄严的'相好,可能目标变成了好好赚钱了。
阿难是怎么出家的,他看到佛的相好庄严,他说他也要跟佛一样,他就出家修行了。这个是生命的觉醒。这个相,既是代表色身的庄严,也代表法身的庄严。法身的庄严要通过色身来展现。色身庄严是如何成就,就是修种种的功德。所以你看,长者子遇到的佛,叫做狮子奋迅具足万行。狮子奋迅表智慧,具足万行,表行动。你就要有智慧,又要修种种行。
地藏经是一部很浩瀚的小华严,你不要小看,好像他很简单,不像金刚经那么绕口令。其实他不简单,就看你生命体会到哪一层境界。就比如,你认为你是在地上,对着佛像念经。还是你感觉到了忉利天上,听佛讲经。这两种生命体验,一定不一样。对不对。
拓展阅读:《地藏经》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
《地藏经》可以说是四众佛弟子必修的经典。为什么这样提?有没有根据?这里,我讲一下学习的体会,谈谈几点依据。
第一点、《地藏经》是佛门的一部孝经。佛门有三部孝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盂兰盆经》、《地藏经》。孝道是佛法的基础,孝亲是做人的基础,度众生就是孝亲的扩大。我们学习《华严经》告诉我们“天下男子是我父,天下女子是我母”。这个就是孝亲的扩充,发展。反过来说,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能够相信他会爱护众生,会救度众生呢?所以,离开孝道就没得佛法,佛法就是孝道的扩展和深入。《梵网经》告诉我们:孝顺父母、师长、三宝。孝顺是至道之法,孝名为戒。这个对于孝道的解释,就非常之透彻了。这部《地藏经》说,地藏菩萨示现婆罗门女、光目女,孝亲度亲的事迹,地藏菩萨正是以一念孝亲之心,而发展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伟誓愿。这个就是给我们修行的人作出了典范。父母就是堂上的佛,在家不孝父母,而到庙子里头去求佛菩萨保佑自己的独生子女。这真是非常荒唐!决不可能如愿。曾经有一些青年的知识分子, 博士生,他们曾经向我提一个问题,他说我们这些都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当然全部精力都关注到子女的成长上。别人说要保险,最好初一,十五到庙子里头去烧炷香,捐点功德,就最保险。他问我可不可靠?我说不可靠。这个不是佛教的主张,佛教是教我们如何做人,你在家不孝父母,你把父母当成仆人来看待,你到庙子里头去烧香,捐钱,你的娃娃就消灾免难了,那佛菩萨都成了收贿了。难道佛菩萨还会希奇你那个钱?我说佛教讲的是自种因,自受果。佛教教我们孝顺父母,你不孝顺父母;你反而虐待父母,你种的这个因,就该得什么果报?印光大师对这个问题也有很明白的开示。他说你现在当别人的子女,再过几年,你就是父母了,你现在如何对你的父母,就是种因,等于瓦屋檐前水,点点滴滴向后来,就跟到来了。如是因,如是果,这绝对没有错了的。今天来说对年青一代提倡孝道非常重要,我们学习《地藏经》就很好的体会孝道在学佛上的重要。这部经正是佛门一部孝经,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
第二点、《地藏经》是佛陀的遗嘱。佛陀在圆寂前,有两部遗嘱。一部是《佛遗教经》,《遗教经》重点是对出家弟子讲的。它告诉我们佛灭度以后,以戒为师,戒律住世就是佛住世。这个对于我们出家人来说必须遵守,佛教有没有前途,会不会灭亡,就看我们对于佛陀最后的遗嘱如何看待。另外一部遗嘱就是《地藏经》。朱镜宙居士专门写了一本书,名称叫“《地藏经》是佛陀对在家弟子的遗嘱”。他这个提法有道理,因为《地藏经》里说, 佛对地藏菩萨托孤,在忉利天宫托孤,托的什么呢?这个范围就广了,时间就长了。就是从佛灭度后到了弥勒菩萨成佛之前,这一长段时间内所有的众生都包括在内,着重在人道,天道。为什么在人道,天道?因为人、天道的众生是法器, 人天道的众生容易修行。容易成佛,把人、天道的众生度了,就有更多的人来作度众生的工作。包括了这么大的范围,这么长的时间的众生在内,当然也包括了我们今天在坐的大家在内。所以这遗嘱啊,涉及的时间长,范围广,也体现了佛的悲心之深重,怕我们堕入三恶道,叫地藏菩萨要多方的保护,救度,这个就恰恰像家庭父母临终的时候,谆谆地告诫,反复的叮咛,所以佛陀讲《地藏经》,十方诸佛都来出席,都来赞叹,就显示了这部遗嘱的重要,也说明了十方诸佛对于众生都是如母忆子。因此这部遗嘱也可以说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的遗嘱。当年弘一大师在听讲《地藏经》的时候,情不自禁在讲堂里忍不住放声大哭。今天我们学这部经,应该生起佛恩深重难报的思想,不忍圣道衰,不忍众生苦,才发得起菩提大愿。我们大家都应当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负佛陀的遗嘱,荷担如来的家业。我们看《地藏经》上最后一品“嘱累人天品”佛是这样说的,概括起来有四句话“现在、未来天人众”。当然包括我们都在内。“吾今殷勤咐嘱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堕在诸恶趣”。怕我们堕三恶道。我们学习了这个,使我们体会到,我们作为佛教徒,必须知恩报恩,体会到佛恩深重啦,很难报答。
第三点、《地藏经》是为人处事的教科书。净业三福第一福就是讲做人,这就是大乘佛法的基础,也是净土法门的基础。《地藏经》首先提出来的就是净业三福,特别是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非常具体,让我们懂得,教导我们不离日常生活来修学佛法,实际上就是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居家,乃至于出生、死亡、疾病等等日常生活当中应当怎样做,就是《地藏经》告诉我们的。能够依《地藏经》修行,你就能止恶行善,消灾免难。这个非常具体的指导,只要我们能够这样做,必然得到很大的利益,所以说这部经对我们做人处世非常有用,这是一部做人处世的教科书。
第四点、《地藏经》是具体讲因果规律的经典。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懂因果就不懂得佛法,不信因果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虚云大师说得很明白“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法概括无余了。”这个结论不是随便下的,离开了因果就没得佛法。他又说“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不仅是我们凡夫逃不了,有神通的人也逃不了。他用这个“逃”字,这个字份量很重啊!印光大师说:“诸佛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凡夫一天到黑种的是杀盗淫妄的因,当然得的果报就在六道轮回里面受苦果。这个决没有错嘛。种污染的因,当然得污染的果报。种清净的因,才得清净的果报。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则不敢作恶;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肆,肆则无所忌惮。经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正是如此。”又说:“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所以我们今天作为佛弟子,必须明因识果,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虚云大师提出学道的先决条件,第一个就是深信因果,第二个就是严持戒律,因为你不信因果就守不住戒律。所以这一点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关系都非常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