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唐代四大诗人的经典语录 正文

唐代四大诗人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15 00:28:49

一、先秦文学

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1.神话

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2. 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

A、儒家经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国语》。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春秋三秋”《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语录体。

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

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

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3. 先秦

A.《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有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文学

A.两汉散文

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固的《汉书》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传史册。

B.乐府民歌。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

C. 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叫做汉赋。它是一种诗化的散文。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D.《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组无名氏的短诗,它是对乐府民歌的发展,标志着五言诗技巧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1.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文

“三曹”

汉末建安时期,一批文人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被人们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家“三曹”

“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 曹丕、曹植。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蒿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

“竹林七贤”。阮籍、稽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刘咸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归园田居》《饮酒》是传世之作。

此外, 诸葛亮《出师表》、范晔(yè)《后汉书》、陈寿《三国志》、王羲之《兰亭集序》、刘

陶渊明,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大诗人。他的诗表现田园恬淡宁静的生活情景,被人们称为“田园诗人”。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诗句,描写了北方大草原的风光。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杰出代表作,描写了女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动人故事。

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2.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 《干将莫邪》。

轶事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世说新语》是纪录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人物言行和趣事的小品文,生动活泼,文笔简洁。《周处》。

四、唐代文学

唐代(公元618--907年)的诗歌、散文和小说都十分发达,尤其是唐诗的成就最高。

1.唐诗

唐代诗歌发展一般分成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代诗歌分古体和近体。古体句数不限,每句的平仄也较自由。近体分律诗、绝句两种。律诗格律较严,每首四联八句,中间要对仗。律诗、绝句平仄都有规定。古体、近体都有五言、七言之分。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滕王阁序》脍炙人口。

王勃写了著名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骆宾王7岁写了著名的《咏鹅》诗:“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人民诗人白居易。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名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静夜思》《赠汪伦》等。著《李太白集》。

杜甫,字子美,又称杜工部,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成为唐代诗歌艺术的顶峰。他的诗记下了很多当年的历史事件,反映了战乱中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现他崇高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所以他的诗又被称为“诗史”。名作有“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北征》《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名作《长恨歌》《琵琶行》。《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句,成为流行的爱情誓言。《琵琶行》写白居易在江船上听沦落远方的妇女弹奏琵琶抒发忧伤的.感觉,诗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用珍珠落在玉盘上的声音来比喻琵琶的优美旋律。

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王维字摩诘,一位大诗人,著名“画家和音乐家”;人们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名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孟浩然是王维密友,名篇有《过故人庄》。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燕歌行》、岑(cén)参(shēn)《白雪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浙》,王昌龄是写七言绝句出名的诗人,《出塞》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王之涣《登鹳雀楼》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著有《樊川文集》。

“诗中三李”毛泽东同志喜欢的名篇有《雁门太守行》“诗中三李”为李白、李商隐、李贺。

2.唐代散文。

唐代文学家韩愈和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

韩愈。韩愈,字退之,自号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昌黎先生集》。韩愈著名的散文有《师说》、《马说》、《原毁》等。

柳宗元,字子厚,又称柳河东。他的散文中最有特色的是描写山水的游记,他的诗文与韩愈齐名,人称韩柳。写了著名的《永洲八记》著有《柳河东集》。

3.唐人传奇。

晚唐的民间文学发展很快。唐代的小说叫做“传奇”,意思就是写离奇的故事。唐代的传奇小说作品很多,中国小说的基本形式已初步完成。陈鸿的《长恨歌》传,李朝威的《柳毅传》都是较成熟的文言小说。

五、宋代文学

1.宋词和宋诗

宋代是词的时代。词和诗不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也有固定的格式,词可以唱,每一首词都有一个词牌,象《浣溪纱》、《一剪梅》等等,就叫做词牌,不同的词牌格式不一样,唱法也不一样。

以苏辛为代表的宋词豪放派。苏轼,字子

以柳永、李清照、姜

李清照是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风格独特,极为世人所欣赏。有这样的名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和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陆字务观,号放翁,著有《剑南诗稿》。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伶仃洋》。

2.宋代散文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前面两个是唐朝人,其余的全都是宋朝人。

欧阳修,字永叔。他的诗词、散文和传记都写得很好。欧阳修领导其他作家一起完成了诗文革新运动。

王安石,字介甫,是宋代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有一首著名的诗《泊船瓜州》,其中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名句,句中一个“绿”字将江南春色写得淋漓尽致。

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是有名的父子文学家,尤以苏轼的水平最高,苏轼字子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著名爱国词人。他的词也属豪放一派,“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是辛弃疾《鹧鸪天》中的名句。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

3.宋人话本。话本是“说话”艺人的底本。著名话本有《大宋宣和遗事》(内有水浒故事)《三国志平话》(后演进为《三国演义》)。

六、元代文学

元曲是元杂剧及散曲的总称,是元代(公元1206--1368年)文学的代表,与唐诗、宋词并称。

1.元曲四大家

白朴,名作有《墙头马上》

关汉卿,号已斋叟,名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

马致远,名作有《汉宫秋》和散曲《天净沙·秋思》,他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被前人称为“秋思之祖”。

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2.十大悲剧

关汉卿的《空头娥冤》 纪君的《赵氏孤儿》 白朴的《梧桐雨》 马致远的《汉宫秋》 洪晟的《长生殿》 孔尚任的《桃花扇》此外还有 冯梦龙的《精忠魂》 孟称舜的《娇红记》 李玉的《精忠谱》 方成培的《雷峰塔》。

3.王实甫和他的《本厢记》。王实甫字德信。《西厢记》的主题是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爱情幸福。

四大小说

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清代四大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明代的四大长篇小说:《金瓶梅》、《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中国四大神怪小说:《镜花缘》、《聊斋志异》、《济公传》、《封神演义》

诗人合称:

南朝三谢--谢灵运、谢惠连、谢

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苏李--苏味道、李峤

文章四友--杜审言、苏味道、李峤、崔融

元白--元缜、白居易

刘白--刘禹锡、白居易

刘柳--刘禹锡、柳宗元

韩孟诗派--韩愈、孟郊

高岑--高适、岑参边塞诗人

王孟--王维、孟浩然山水诗人

郊寒岛瘦--孟郊、贾岛苦吟诗人

温韦--温庭

沈宋--沈

二李--李益、李贺

皮陆--皮日休、陆龟蒙

中兴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永嘉四灵--南宋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

苏辛--苏轼、辛弃疾

苏黄--苏轼、黄庭坚

南施北宋--施闰章、宋琬清初诗人

岭南三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

晚清诗界革命二巨子--黄遵宪、丘逢甲

其他合称:

史界两司马--司马迁、司马光

班马--班固、司马迁

二圣--王羲之、王献之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二陆--陆机、陆云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

竹林七贤--阮籍、

六朝四大家--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张衡、班固

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 文学家

三绝--王维、毕庶子、郑广文

饮中八仙--酒中八仙或醉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唐代嗜酒的八位学者名人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文学家

韩柳--韩愈、柳宗元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宋四家--米芾、蔡襄、苏轼、黄庭坚 书法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南宋四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 画家

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宋代学者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元四家--倪

明四家--唐寅、文征明、沈周、仇英 画家

桐城三祖--姚

清初四高僧--八大山人、原济(石涛)、弘仁、

扬州八怪--郑燮、罗聘、黄慎、李方

江左三大家--赵翼、袁枚、蒋士铨

三友--清代天文历算家汪莱、焦循、李锐

康梁--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派代表人物

金古温梁--金庸、古龙、温瑞安、梁羽生 武侠小说家

1 居易湘灵

白居易11岁时,因避家乡战乱,随母迁居到父亲白季甫任官之地----徐州符篱(安

贞元十四年(798年),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已得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篱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由诗中可以清楚的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结婚问题。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后表示了愿至天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篱住了近10个月,恳切要求母亲于湘灵结婚,但被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贞元二十年(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母亲不但拒绝他们结婚,而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许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的深厚爱情并没有结束。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来惩罚母亲。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才与杨性女结了婚。后来白居易被贬江州途中,和夫人杨氏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这首诗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所以说白居易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

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相关诗作:

《邻女》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

《寒闺夜》

夜半衾稠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长恨歌里“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前身。)

《冬至夜怀湘灵》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感秋寄远》

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燕影动归翼,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寄远》

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

两腋不胜翅,二毛空满头。

坐看新洛叶,行上最高楼。

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

2 西湖治水

在白居易到西湖以前,西湖并没有的到根本的整治。遇到干旱天气,西湖水很浅,不够

白居易怀着“下恤民庶”的抱负来到杭州做刺史的,到任以后,就把治理西湖列为议事日程上。他任杭州刺史的主要政绩之一就是治理西湖,就是在西湖东北岸一带修筑捍湖大堤,有效的蓄水泻洪,保证农田有谁

这个筑堤蓄湖的工程在白居易离任前的两个多月前得以竣工。824年三月,白居易亲自写了《钱塘湖石记》一文,刻成石碑,立在湖岸上。这篇碑记就成为关于西湖水利的重要历史文献。白居易修建的捍湖大堤,人们就称为“白公堤”,表达了对白居易的爱戴与怀念。

当然白居易在筑堤捍湖的过程中夜遇到一些麻烦。例如,当时有些人筑堤设闸、绝放湖水来

到明代,白公堤仍然存在,它不仅是一座水利设施,而且还是当时杭州一条热闹

白居易与长庆二年十月赴任杭州刺史,前后三年(实际诗间仅20个月)白居易为杭州做了多见大事,对杭州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杭州这个山明水秀的城市,三面环山,山泉

原来杭州濒临钱塘江,由于受钱塘江咸潮长期侵蚀,地下谁又咸又苦,根本不能喝,唐代的杭州比今天小的多。城中居民大多住在井边,取井水饮用,而井水却是咸苦的,到西湖取水还有一段距离,到四周山中溪涧取水更远。居民为解决吃水问题很困难。

第一位峻六井,解决饮水问题的官员是李泌。李泌所始建的六井,不是从地表向下深挖而取地下谁的井,而是引西湖水通过管道到一定位置而蓄水的井,类似于蓄水池,水源就是西湖。只要西湖水不干涸,城内井中水就淡水不竭居民就能免除远地取水之苦。

白居易到杭州做刺史,距李泌建六井已几个过了四十年。这时,地下引水管道常常淤塞,水流不畅,影响城内六井供水。白居易发现者歌问题,决心继续李泌这利民业绩,彻底治理西湖,疏通六井。他在823年秋天到824年春天,亲自住持并完成了西湖的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

宋朝:陆游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古诗简介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该诗是为送七兄赴扬州任职而作的送别诗,前六句回忆过去的旧事,抒写诗人和七兄两人的忧国忧时之情;最后两句点出送行之意,表达了诗人对七兄能在金兵败北逃、扬州一带又得安定时而产生的愉快心情,与前六句所写,恰成鲜明对照。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翻译/译文

刚刚报传边地的烽火,已照亮了建康城头;不久又闻说金人的兵马,已集结在瓜州渡口。

当权的衮衮诸公,有谁肯听听百姓的意见?我们在野的人呵,只能白白地为时局担忧。

大风急雪扑打着窗棂,心儿和雪珠一起破碎,登上高楼向远处眺望,你我都不禁热泪横流。

又哪里想到呵,今日里、柳絮轻飘、乱红飞舞,送你的客船去往那,淮南东路的古城扬州!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注释

①七兄:指陆游仲兄陆濬,行七。

②扬州帅:即淮南东路安抚使。扬州,今属江苏。

③幕:幕府。

④边烽:边界上报警的烽火。

⑤石头:山名。在江苏江宁西,北缘大江,南抵秦淮口,城在山后。六朝以来,皆守此为固。诸葛孔明所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者,即指此。

⑥旋:很快,紧接着。

⑦胡马:指金兵。

⑧瓜州:地名,在今江苏扬州南,亦称瓜埠洲。当运河之口,与镇江斜值,为南北襟要处。

⑨诸公:指当时在朝中掌权的人。

⑩荛:刈草曰刍,析薪曰荛。指樵夫而言。刍荛(chúráo)策:普通人的意见。这里谦指自己的政见。

畎(quǎn)亩忧:指在野的人的忧虑。畎亩,田间。

危楼:高楼。

淮南路:宋代路名,辖淮河以南地区,后分为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东路沿扬州。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创作背景

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兵大举南侵,兵集瓜州。金主完颜亮强令部下限日渡江,激起哗变。完颜亮被杀后,金兵仓皇北退。各地义军纷起反攻,抗金形势出现转机。这首诗写于第二年的春天。其时,诗人38岁。金兵内讧的消息,又一次鼓荡起诗人奔赴前线、奋勇杀敌的热忱。然而,报国有心,请缨无路,诗人只能徒唤奈何。诗虽为送别“七兄”而作,但作者所抒写的却不是离别之恨,而是失志之痛。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报国之情和忧国之念的作品。诗的前六句追怀旧事,寄慨遥深;后两句既有送行之意,也有对金兵的突然退却难以置信,又欣喜若狂。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二句以简洁的笔墨概括了金兵南犯的经过,同时也交待了诗的写作背景。诗人最初听说金兵已迫近南京城,来势凶猛;不久又得闻金兵集结在瓜州渡,气焰益炽。

处此危难之际,诗人多想挺身而出,联合抗金志士,挽狂澜于既倒,为国除危,为民解难。可是,只求苟安、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早已把他看成心存不轨的异己分子,不能容许他执掌重兵、慷慨赴敌。意识到这一点,诗人内心充满愤慨:“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诗人曾多次向朝廷提出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然而满朝公卿,尽皆畏敌如虎,嫉贤如仇,没人肯听取他的意见。诗人的上书,要么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要么如虎须捋毛,招致处罚。作为备受歧视的在野人士,他只有徒然地为时局担忧。这两句前后照应,因果分明,对比强烈:一边是诸公堵塞贤路,不恤国计;另一边则是诗人系念时局,忧心如焚。孰是孰非,孰善孰恶,一目了然。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二句借景抒情,益见其愤慨之烈、痛苦之深。“危楼”,即高楼。当时,诗人身受羁绊,无计可施,拳拳报国之心竟与打到窗上的急雪一样碎成粉末;登上高楼,远望狼烟四起,诗人更不禁涕泪交流。这一切,虽已成为旧日之事,却深深地镌刻在诗人的记忆之中。“七兄”即将奔赴的扬州正是当时的兵燹之地。

在送别的时刻,诗人首先想到那惨痛的景象并形诸诗笔,是极为自然的事情后两句折回题意,渲染送别之情。“岂知”,点明形势的变化出乎诗人的意料之外——当初,他何曾料及金兵会发生内讧,使一场更大的战祸得以弭息。“乱絮飞花”,则暗示随着金兵的'撤离,淮水以南地区又恢复了和平景象。诗人笔下的花絮,不仅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具有人的意识、人的情感,欣然担负起送客的使命。它们追随在七兄乘坐的小舟前后蹁跹起舞,既表欢送之情,亦致挽留之意。此情此意,不能不使七兄深受感动。其实,多情的与其说是乱絮飞花,莫如说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眷眷然不忍与七兄分别,却不从正面说破,而将自己的感情赋予乱絮和飞花,于是,乱絮飞花便变得如此深情缱绻。这幅生意盎然的“送客图”,实际上只是诗人的主观意识外化后产生的某种幻象。如果说诗的五、六两句是触景生情的话,那么,这两句则是移情于景了。而无论触景生情,还是移情于景,究其效用,都有助于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艺术上看,这首诗不仅属对精切,造语工巧,而且情寓景中,意余言外。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