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
剧集评价
《东方战场》以长篇画卷的方式,全景再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正义与邪恶的大搏杀,并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大批风云人物群像,更重要的是,该剧不仅囊括了二战期间东方战场的重大历史事件,还描绘了扑朔迷离的间谍战、敌后战争、隐蔽战线;政党操戈、国家肉搏、民族泣血;忠诚与背叛、阴谋与爱情。
幕后制作
场景还原
剧组在取景方面相当严谨。总导演路奇介绍剧组选景的标准是遵循历史,符合大众审美。为此,剧组在六个月的时间里,分别在北京、天津、湖北、河北等14个省市取景拍摄。剧组更按照一比一比例在影棚实景搭建日本皇宫、美国白宫、斯大林办公室、希特勒办公室等重要场所,仿真程度几可乱真。大批各式飞机、坦克、装甲车、军舰等在内的大型道具、模型、原装及改装设备,经剧组美工师的打造,一个庞杂的海陆空立体交叉的东方战场,跃然在人们的面前。
演员选择
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人物,《东方战场》剧组遵循了一条戒律:本国演员饰演本国角色,既要形似更要神似。于是剧组请来日、俄、美、法、英、德等多个国家的数百名演员组成史上最庞大的特型演员阵容,他们扮演了二战时期的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等众多历史人物。据统计,全剧日本演员有270人,欧美演员有260人。
幕后花絮
揭秘六大看点
看点一:反映中国十四年抗战史
看点二:全景式展示东方战场画卷
看点三:众星加盟重塑风云群像
看点四:外籍"特型演员"齐聚
看点五:《东方战场》投资近两亿元
看点六:《东方战场》精良后期制作
特型演员"新生力量"首亮相
袁咏仪演宋庆龄 苦练内功赢在气质
电视剧《最后一张签证》经典台词
1.The Germans took over Austria, it was invasion!
Why did the Austrians welcome them?
德国人占领了奥地利,那就是侵略呀!
那这奥地利人为什么欢迎他们呢?
2.Why are we here?
Here will be unprecedented respect.
我们为什么到这儿来?
在这里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
3.They had a strained relationship with the jews.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they are playing you are not a head broken and bleeding.
他们跟犹太人的关系有些紧张。
这你管不着,他们就是打得头破血流你都管不着。
4.Flowers and applause are gone.
Jewish resistance began to frequent activities.
鲜花和掌声都已经过去了。
犹太抵抗组织开始频繁活动。5.If we don't fight, the Jews will disappear forever.
如果我们不反抗,犹太人将会永远消失。
6.It's just a back, it doesn't matter, you can't escape.
使只是个背影,也没有关系,你逃不掉了。
7.Slaughter! A nightmare comes.
杀戮!一个噩梦降临了。
8.I can play for you, but you can't insult me.
我可以为你们演奏,但是不能侮辱我。
9.Where is she now, miss Helen Michel.
She was punished because of the resistance.
海伦·米歇尔小姐她现在到底在哪里。
她受到了点儿惩罚,因为反抗。
10.I really want to give you a visa immediately, I want you to leave this place full of discrimination, full of shame.
我真的想马上给你一张签证,我想让你尽快离开这个充满歧视.充满耻辱的地方。
11.I ask you to give her a visa.
We are limited in the number of places, but also less than a round performer.
我请求您给她办理一张签证。
我们手里的名额有限,还轮不到一个演奏家。
12.If you like each other, I should leave.
But if you don't like her, you should leave.
如果你们彼此喜欢,我应该离开。
但是如果你不喜欢她,你因该离开。
13.I'm in charge of the woman. You go check on the diplomat. The secret will soon be revealed.
我负责查那个女的,你去查那个外交官,秘密很快就会被揭开。
14.The fake visa has nothing to do with her. It's all because of me.
那张假签证与她无关,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你俩别说我了。
15.The young man enenaiai, hot and warm.
Continue to go down, medical scientists, biologists, almost into a university.
年轻人恩恩爱爱,热热乎乎的。
继续往下编,医学家.生物学家,都快成一所大学了。
16.Can't we hurt them, it's what we're looking for.
会不会是我们害了他们,是我们在寻找他们而引起的。
拓展阅读
剧情简介
1937年,上海沦陷,出身外交世家的普济州因不满与姚嘉丽指腹为婚,在其婚礼上,竟然当场逃婚,辗转至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领事馆任职,并与其偶像女小提琴家海伦雨中邂逅。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吞并,纳粹疯狂迫害犹太人,犹太人只有拿到外国签证,才可以逃离奥地利,但各国忌惮纳粹,以各种借口拒办签证,惟有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向犹太人敞开签证大门。普济州秉承总领事旨意,顶住重重压力,冒着巨大风险,与领事馆同仁一道为犹太难民办理通往中国上海的签证,尤其在独力执行“七人名单”绝密任务中,与以汉斯为代表的德国纳粹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在犹太抵抗组织的配合下,历尽艰险,冲破重重险阻,将一个个大科学家找到并救出,展现了中华民族至情至善的人性光辉
角色介绍
普济州
演员 王雷
热血青年。中国驻奥地利公使馆的签证官,出身外交世家。他顶住重重压力,冒着巨大风险,与领事馆同仁一道为犹太难民办理通往中国上海的签证。
鲁怀山
演员 陈宝国
普济州的上司。军人出身,豪气而充满正义感的同时也保留了份对于上峰命令的绝对服从。迫于上峰的压力只能暗中帮助犹太人,并时刻对鲁莽的普济州进行着帮助和指点。
姚嘉丽
演员 张静静
她出生于权贵之家,曾留洋读书,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小姐。她心地善良,思想单纯,性格刁蛮,易冲动。为了追回普济洲,追回自己的爱情才跑到奥地利,在那个环境的感染下却义无反顾的冲在了拯救犹太人的最前线。
吕国忠
演员 赵擎
领事馆秘书。他是副总领事鲁怀山的左膀右臂,可谓是鲁怀山最得力的助手;同时又是普济州的好兄弟,在领事馆内和普济州共同完成工作,兢兢业业,把一生都奉献给领事馆。
相关资讯:从老戏骨看“演员的自我修养”
二战题材大戏《最后一张签证》正在江苏卫视幸福剧场热播,相比于其他抗日、谍战等题材战争剧,《最后一张签证》以满满的国际范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这部由著名编剧高满堂执笔,花箐导演,陈宝国、王雷、张静静等新老实力派演员出演的电视剧,以签证官的独特视角切入,真实再现了二战那段艰苦岁月里,中国人民帮助犹太难民、抵抗德国纳粹的故事。而说起剧中男主角普济州花落王雷,还充满了戏剧性,据知情人曝料,原属意的小鲜肉不仅漫天要价,还提出了“带化妆师、带服装师、带编剧”的“三带”要求,编剧高满堂提出换人,于是便有了王雷搭档老戏骨陈宝国的这段“签证”故事。陈宝国对于作品的钻研和演绎也见证了“演员的自我修养”。
《最后一张签证》遇“三带”明星,小鲜肉要求过分被炒
《最后一张签证》的男主角普济州是当时中国驻奥地利公使馆的签证官,作为热血青年,他顶住重重压力,冒着巨大风险,与领事馆同仁一道为犹太难民办理通往中国上海的签证。普济州一角制片方本来意属一位小鲜肉明星,前前后后也跟对方谈了半年,但最终却北对方越来越过分的要求惹怒,无奈只能换人。知情人透露:“一开始对方提出的高片酬也是让人惊讶,但因为从市场考虑,我们接受了,但后面他又提出了过分的带化妆师、带服装师、带编剧的“三带”要求,比如自带的服化师收费是剧组的5倍,光服装师就要200万;还要求每天的拍摄必须是导演先到一个小时,他出现要直接开拍”。而最终让剧组爆发的原因是他开出巨额片酬后,却并没有打算好好对待角色,“对方说只有65天时间,因为后面已经签了别的戏,还说人家可以解决时间的问题,你们为什么不可以?我们仔细衡量之后,发现65天实在不够,而高老师和导演对于用替身也不能接受,只好放弃了”。
除了带服装师、带化妆师,小鲜肉开出的片酬高达6000万,同时要求拥有该剧20%的干股,还要提出要改剧本。“他觉得高老师写的本子不够时尚,他说不出那样的台词,要带一个编剧进入剧组改剧本,但实际上就是个刚入行的小写手”。凭借《闯关东》《老农名》《钢铁时代》等一系列热门剧被观众熟知的编剧高满堂忍无可忍,明确提出换人,而这样的要求也超出了制片方的底线,于是,之后才有了今天王雷主演的普济州。
陈宝国王雷搭档撑起《最后一张签证》,从老戏骨看“演员的自我修养”
相比于漫天要价,“三带”明星,最终普济州一角花落王雷,与陈宝国同台飙戏。在《最后一张签证》中,老戏骨陈宝国给年轻人机会甘当绿叶的同时,一直在线的演技被观众称赞。陈宝国饰演的与普济州亦兄亦父亦师亦友的上司鲁怀山,更为难得的是,陈宝国在接戏之后,更是对剧本下足了功夫,陈宝国说“这个题材我很早就关注了,我知道这是特别好的一个题材,而且也听满堂老师多次说起过,那么我觉得可能会比别的演员先投入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更了解这段历史,更了解这个故事,所有的背景资料都要清楚。”因为该剧还要与外籍演员搭档,陈宝国不仅记住自己的台词,还把对方演员的台词都记住,然后按照节奏来表演,堪称老戏骨的业界良心。
在高满堂看来,改变现状的方式除了靠行政命令,更重要的还需要市场调节,当观众、电视台对“小鲜肉”的热度降下来,片酬也就恢复正常状态。业内人士指出,影视界也不能一味地依赖“小鲜肉”带来的流量。
《全球化和大同理想》
美国的理想是建立民主世界。伊朗的理想是建立地上天国。苏联的理想是建立没有阶级剥削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理想是“世界大同、天下为公”。大同是理想;小康是现实。我们的当前任务是:建设小康,志在大同。
《全球化时代的华夏文化》
现代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学术科学化,生活电气化,信息网络化。现代文化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主流。
《如何弘扬华夏文化》
文化如水,从高而下不能逆流。
评美洲英葡殖民地发展迥异
天下乌鸦一样黑,可是有的乌鸦只顾“抢巢”,有的乌鸦还能“筑巢”。抢巢乌鸦也筑巢,筑巢乌鸦也抢巢。但是,重点不同,方向各异。
评美国脱离英国王朝独立
抛弃皇冠,人人平等,会不会变成一盘散沙倒退到原始社会?人人平等的社会需要用法律来作为粘合剂,使自由成为有规律的活动,自由决不是胡作非为的别名。
评自由和发明的关系
“自由就是动力”。这一点没有疑问。发明创造是不能用政府命令来催生的。政府所能做的是保护专利,保护知识产权。使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不是军事力量,而是发明创造。
周有光评美国政党的
美国不是没有左翼和右翼的政党,有时还有极左和极右的政党。可是他们在选举中只能得到少数或极少数的选票,而且左派和右派相互对垒,相互抵消,往往不久就自行解散了。抓住中间多数,跟着主流走,不理会左派和右派,这是选举的“趋中”策略。
评苏联的政党专制和意识形态
对苏联的专制制度来说,透明性和民主化不是福寿膏,而是催命羹。1986年11月5日,国家安全委员会向中央报告(密):《当前大学生思想行为》(要点):选读课程,出路第一;社科废话,马列无用;党委落后,高干愚蠢;心中英雄,美国牛仔。领导批示:加强意识形态教育。
谈苏联的专制
赫鲁晓夫的儿子过了60岁之后,申请移民美国,在入籍考试的20个题目中,答对了19个,可是1个答错了:他不知道美国是“三权分立”,闹了笑话。这不能怪赫鲁晓夫的儿子,要怪苏联的政治教科书上不许谈“三权分立”。
评苏联解体
西欧记者问叶利钦:你搞垮了苏联后悔不后悔?叶利钦说:苏联的解体是俄罗斯前进的必要条件。
评全球化下世界观的重组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跟过去不同,主要是:过去从国家看世界现在从世界看国家。在全球化时化由于看到了整个世界,一切事物都要重新估价。
评太平天国历史剧
民国政府歌颂太平天国,因为他反对满清;共产党歌颂太平天国,因为他是农民革命。
评苏军烈士纪念碑从市中心迁移
希特勒是侵略者;苏联究竟是解放者还是侵略者呢?
评美国的阶级斗争和矛盾统一
资本主义社会包含不同的阶级。阶级之间,既有矛盾又有合作。有矛盾就有斗争;斗争方式主要是和平罢工,不是你死我活。工会认为工资不合理的时候,就举行罢工。罢工达到目的,立即复工。资本家改进技术,又获得超出原来的利润。如果赢利提高而工资不提高,可能再次罢工。罢工和复工,斗争和合作,周期往复,资本主义蒸蒸日上。如果美国的工会采取你死我活的斗争,美国早就完蛋了。
评马克思的《资本论》
马克思(1818-1883)去世太早,只看到资本主义初级阶段(一战前)的前半,没有看到后半,更没有看到中级阶段(两战间)和高级阶段(二战后);他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全貌,因此《资本论》只可能是哲学推理,不可能是科学论证。
评民主和阶级性
陈独秀早期认为民主没有阶级性;后来服从第三国际,主张民主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分别;晚年冷静思考纠正错误,重新肯定民主没有阶级性。李慎之指出,民主不仅没有阶级性,也没有新旧之分。“新民主主义”是民主吗?“万岁、万岁、万万岁”是什么社会主义?他提倡“回归五四,学习民主”。
论社会主义
搞了一辈子社会主义革命的老革命家也说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既然说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革命家还要自称社会主义呢?因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崇高的“理想”,革命家不肯放弃这个“理想”。
论民主
民主不是某些国家的新发明或专利品,它是三千年间人类的经验积累。民主不是有利无弊的制度,但是历史证明,它是不断减少弊端的较好制度。先进国家无不尊奉民主制度。从神权到君权到民权是一条政权演进的路线,全世界的国家都在这条路线上竞赛。
评苏联民众对苏联解体的反应
全世界都在震惊,惟独苏联人民人人保持冷静!
评人类文化的运动
文化的发展道路只有一条,就是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科学道路。科学是一元性的,没有西方科学和东方科学的分别。
评全盘西化论
五四邀请“德先生”和“赛先生”,不能只要“赛先生”,不要“德先生”。清朝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际是“封建为体、枪炮为用”。解放后实行“向苏联一边倒”,马列主义是西化不是东化,“一边倒”是“全盘苏化”。
评“主义”
福利是资本腹内的社会主义。资本养护福利,经济就兴。福利销蚀资本,经济就衰。百分比的多少决定天平的倾斜方向。
评西化
西方在哪里?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西方”。对中国来说,主要有三个“西方”:第一个是汉代的“西域”,第二个是唐代的“西天”,第三个是近代的“西洋”。从这些“西方”取得知识、技术和经世济民的丹方,就是“西化”。
谈文化图腾和文化禁忌现象
反对信佛而香火大盛。禁听邓丽君而邓丽君之风流行。简化汉字而繁体字复活。停止发行的小说一抢而空。传得最广的消息是小道消息。塞之而流,禁之而行,这也是文化运动的一种规律。
《漫谈“西化”》
地球缩小了。东西方文化正在汇流成世界文化。今天“洋为中用”,明天“中为洋用”,后天“中洋共用”。问题不在“中”或“洋”,问题在“用”。
科学和民主的关系
五四运动不断深化,提出了邀请“德先生”和“赛先生”两位客座教授前来中国的建议。这个建议是五四运动的精髓。遗憾的是,德先生没有拿到“签证”,无法成行。赛先生一个人来了。他们二人原来是一对老搭档,长于合作演唱“二人转”。现在赛先生一个人前来,只能“一人转”了。一个人前来也好,比一个都不来好。可是,发生一个问题:怎样“接待”赛先生呢?接待问题是关键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途。赛先生到苏联,受到“苏维埃式”的接待。先改造赛先生的思想,然后叫他创造无产阶级的“真科学”,废除资产阶级的“伪科学”。最有名的创造是:马克思主义的“米丘林生物学”和马克思主义的“马尔语言学”。
评苏联的自然科学政治化
米丘林生物学是“哲学”!
《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
“改革”就是打破“框框”。要使改革成功,还要打破更多的“框框”,从自己建筑起来的“圈套”中走出来。重新考虑如何“接待”赛先生,这是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
《华夏文化的光环和阴影》
为封建制度服务了2500年的华夏文化,要想转化成为现代文化,那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大手术。如果对华夏文化的阴影,在理论上不敢彻底批判,在制度上无法严格防止,那么,我们将背着阴影遗产进入第三个千年纪。
《文化冲突与文化和谐》
冷战像是一场知识竞赛,苏联以米丘林遗传学对抗摩尔根遗传学,以实物交换对抗货币贸易,以专制制度对抗民主制度,实际都是知识差距的文化冲突。
问:专制和民主也是知识差距吗?
答:专制属于神学和玄学文化,民主属于科学文化,差距极大。
问:反右运动是文化冲突吗?
答:清除知识阶层,提倡外行领导内行,从知识无用论到知识越多越反动论,是对抗现代知识的文化冲突。
评中国和印度的外包经济
沉睡的古国需要服一贴清醒剂才能苏醒过来。这贴清醒剂就是外包经济。中国和印度同样依靠外包经济作为起动力量,实现经济的起飞。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印度成为“世界办公室”。
周有光讽刺语文也分层
“大人物的寡妇叫遗孀,小人物的遗孀叫寡妇。”
《跟林汉达一同看守高粱地》
教育,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青年一代,更重要的是启发青年,独立思考,立志把社会推向更进步的时代!
评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发展路径
马克思主义在西欧成为温和的民主社会主义,到俄罗斯成为残暴的斯大林主义,这显然是不同的历史背景产生不同的历史后果。
周有光评社会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理想还没成为事实。斯大林建成的社会主义是虚假的。苏联瓦解后,俄罗斯上接帝俄的民主传统,从头建设资本主义,这是历史的自然趋势。
《闲谈俄罗斯》
死后平反的精神胜利是东方特有的历史传统。
谈如何与时俱进
“与时”,不墨守历史成规:“俱进”,改革开放,进入先进国家行列、实行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经济从工业化进步到信息化;政治从专制制度进步到民主制度;文化从知识禁锢进步到知识解放。这是全球化时代的脉搏。
评信息化的作用
如果不是亲自在美国和日本看到“没有农民的农场”和“没有工人的工厂”,我将继续高呼“耕者有其田”和“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谈信息和自由
追求先进生产力要从学习模仿进而能发明创造,前提条件是开辟自由创造的环境。追求先进文化要摆脱思想的束缚,先进文化是自由土壤中萌发出来鲜花。广播、电视、电脑等信息工具,要充分运用,不要限制运用。信息化时代而限制信息,何以自解?
谈文化冲突
十八只螃蟹放在一个竹篓里,哪能不我挟你、你挟我?文化冲突实际是文化差距的摩擦。
谈信息和真相
21世纪不会再出现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因为那是宣传,不是真实。
《学写八股文》
真理不怕批评,批评是真理的营养品。怕批评的不是真理,而是未能适应时代的宗教和教条。迷信时代要过去了,盲从时代要过去了,现在是独立思考、择善而从、不拘一格、奋力求进的“与时俱进”的时代。
《东洋变西方》
“东洋”怎么变成了“西方”?“这要感谢日本打了败仗!”“败仗,打掉了军阀,打掉了财阀,打掉了出身和身分,逼迫人民作知识和技能的竞争。这样,东洋就变成了西方。
谈民主之难
社会科学为什么不容易得到公认就是因为许多国家,他的统治阶级是特权阶级,如要服从社会科学原理,他就得放弃他的特权,这是特权和真理的矛盾。
谈民主大势
可是到了民主制度,政治家是为人民服务的,本是三纲,君为臣纲嘛,现在变为官为民仆,做官的成了人民的仆人,这不是倒过来了嘛?所以时代发展对特权者越来越不利。
谈制度决定认识
在美国,你若是一个大学教授,很被看重:你要是一个做官的就不被看重。专制国家则完全相反,做官的最重要。
谈社会科学的作用
为什么在200年间美国就能建成一个世界最先进的国家?这不是偶然的。他们是用先进的社会科学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先进的自然科学。用先进社会科学建立了一个社会,这个社会就能发展自然科学。为什么欧洲反而不行呢?历史的包袱。
谈话语禁忌和全球世界观
中国的问题,历来从中国看中国那永远说不清楚,得从世界看中国。包袱越重的国家,越难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