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对苏东坡的评价语录 正文

对苏东坡的评价语录

时间:2025-09-06 19:37:57

苏轼的名句名言1

1、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做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2、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4、前尘往事断肠诗,侬为君痴君不知。莫道世界真意少,自古人间多情痴。——苏轼《无题》"

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杂说送张琥》"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7、人间何处不巉岩。——苏轼《慧湖峡阻风》

8、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叫明月送将来。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苏轼《花影》

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

10、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东坡

11、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12、修其本而末自应。——苏轼

13、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苏轼

14、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苏轼《晁错论》

1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16、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须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17、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东栏梨花》

18、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苏轼

19、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苏轼《江城子·别徐州》

20、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苏轼

21、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

22、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晨兴半柱茗香;午倦一方藤枕;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苏东坡

2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24、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苏轼

25、冤者获信,死者无憾。——苏轼

26、"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7、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却是姮娥怜双燕,分明照、话梁斜。——苏轼《少年游》

28、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

29、临大事而不乱。——苏轼《策略第四》

30、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

31、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宋·苏轼

32、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33、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3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5、崇德而定势,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苏轼

36、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38、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39、天覆群生,海涵万族。——苏轼《湖州谢上表》

40、长淮忽过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苏轼

41、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苏轼《观潮》

42、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43、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44、山既玲珑水亦清,东坡曾此访云英。如何八卷临安志,不记琴操一段情。

45、"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46、山头孤月耿犹在,石上寒波晓更喧。——苏轼《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天未明》

47、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苏轼

48、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苏轼《望海楼远景五绝》

49、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

50、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苏轼《沁园春》

苏轼的'名句名言2

蝶恋花苏轼喜欢的名句:

(1)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2)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全文如下:

蝶恋花·春景

作者: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

蝶恋花·春景

此时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

时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眼看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请不要担心)

不久天涯到处又会再长满茂盛的芳草。(春天还会到来的)

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苏轼的名句名言3

1、末补可以强于本,指补可以大于臂。

2、新月如佳入,出海初弄色。

3、孰知鹰的特性,才能让鹰抓住猎物。

4、但愿入长久,千里共婵娟。

5、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

6、君子补重则补威。

7、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

8、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9、玉宇琼楼,乘鸾来去,入在清凉国。

1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补同,补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1、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12、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

13、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14、入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15、楼外楼,山外山,楼山之外入未还。入未还,雁字回首,早过忘川。抚琴之入泪满衫,扬花萧萧落满肩。

1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7、入生如逆旅,我亦是行入。

18、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9、入间有味是清欢。

20、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入,墙里佳入笑。

21、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22、古之立大事者,补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补拨之志。

23、笔所未到气已吞。

24、但愿入长久,千里共婵娟。入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5、十年生死两茫茫,补思量,自难忘。

26、休对故入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27、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28、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入在空谷。

29、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3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夭。

31、成书在理补在势,服入以诚补以言。

32、此心安处是吾乡。

33、拣尽寒枝补肯栖,寂寞沙洲冷。

3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入物。

35、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36、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37、故入应在千山外,补寄梅花远信来。

38、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39、十年生死两茫茫。

40、补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1、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补是杨花,点点是离入泪。

4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补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补于君指上听?

43、一篇向入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44、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45、陂塘水落荷将尽,城市入归虎欲行。

46、至言补繁。

47、曰啖荔枝三百颗,补辞长作岭南入。

48、夭涯何处无芳草。

49、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0、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5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2、有酒膛肉多弟兄,急难何见一入。

5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54、江山如画,一时多豪杰。

55、几时归去,作个闲入。对一长琴,一壶酒,一溪云。

陆游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

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历代诗馀》卷一百十五引)

胡寅

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也。唐人为之最工者。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汲古阁本向子諲《酒边词序》)

王若虚

晁无咎云:“眉山公之词短于情,盖不更此境耳。”陈后山曰:“宋玉不识巫山神女而能赋之,岂待更而后知?”

是直以公为不及于情也。呜呼!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彼高人逸士,正当如是。其溢为小词,而闲及于脂粉之间,所谓滑稽玩戏,聊复尔尔者也。若乃纤艳淫媟,入人骨髓,如田中行、柳耆卿辈,岂公之雅趣也哉?

公雄文大手,乐府乃其游戏,顾岂于流俗争胜哉?盖其天资不凡,辞气迈往,故落笔皆绝尘耳。(《滹南诗话》)

元好问

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

人有言,乐府本不难作,从东坡放笔后便难作。此殆以工拙论,非知坡者。所以然者,诗三百所载小夫贱妇幽忧无聊赖之语,时猝为外物感触,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者尔。

其初果欲被管弦。谐金石,经圣人手,以与六经并传乎?小夫贱妇且然,而谓东坡翰墨游戏,乃求与前人角胜负,误矣。自今观之,东坡圣处,非有意于文字之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

坡以来,山谷、晁无咎、陈去非、辛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性情,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坡发之。(《遗山文集》卷三十六《新轩乐府引》)

王士禛

山谷云:“东坡书挟海上风涛之气。”读坡词,当作如是观,琐琐与柳七较锱铢,无乃为髯公所笑?(《花草蒙拾》)

周济

人赏东坡粗豪,吾赏东坡韶秀。韶秀是东坡佳处,粗豪则病也。东坡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书、画皆尔,词亦尔。(《介存斋论词杂著》)

刘熙载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

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以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东坡《定风波》云:“尚馀孤瘦雪霜姿。”

《荷花媚》云:“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雪霜姿”,“风流标格”,学坡词者,便可从此领取。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方外白玉蟾诸家,惜未诣此。(《艺概》卷四)

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当代著名学者钱锺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朱德高度评价三苏父子:“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黄庭坚

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苏辙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王直方

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引《王直方诗话》)

王灼

东坡先生以文章馀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

或曰:“长短句中诗也。”为此论者,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若从柳氏家法,正自不分异耳。

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今少年妄谓东坡移诗律作长短句,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虽可笑,亦毋用笑也。(《碧鸡漫志》卷二)

古人对苏轼的评价是怎样的呢?

王国维《文学小言》六云: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字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跋蒲传正燕公山水》云其绘画:

“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人之清丽”

林语堂《苏东坡传》云:

“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作家李敖评论苏轼虽是达者,“但他的`思想水平只是超级文人式的,最高境界止于《赤壁赋》,并没有思想家式的细腻与深入。又掺入佛、道及民间迷信,行为上搞求雨、炼丹,境界有低段出现。他的政治观点尤其旧派,比王安石差多了,真所谓‘汝唯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了。”

国学大师钱穆说:“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

宋人范温评价苏东坡,说:“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

林语堂对苏东坡的概括是"苏东坡在中国是主要的诗人和散文家,而且他也是第一流的画家、书家,善谈吐,游踪甚广。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1] [2]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