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提督慧眼识人经典语录 正文

提督慧眼识人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07 05:09:49

品佳作,悟出彩理由

【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甲地,一个去乙地。等车时听人议论,甲地人精明,问路都收费;乙地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去甲地的人想,还是乙地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去乙地的人想,还是甲地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于是他们改变了主意,互换了车票。

去乙地的人发现这里果然好:银行大厅里的水可以白喝,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去甲地的人发现这里果然是干什么都可以赚到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发展到了周边城市。前不久,他去乙地考察市场。在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佳作】不要让今日安逸霸占明日幸福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甲地,一个去乙地。甲地人精明,问路都收费;乙地人质朴,见了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去乙地的发现乙地果然好,许多东西可以白吃白喝。去甲地的人发现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干什么都赚钱。当两人再次相遇时,境况却截然不同。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呢?是安逸,是奋斗,我想说:不要让今日的安逸霸占明日的幸福。

只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无作为,最终会导致人生的覆灭,甚至国家的灭亡。《吴宫遗事》中记载:夫差放勾践回国后,为使参政者知民间疾苦,察天下兵革,筑台于姑苏之左。可高台已起,夫差却只沉浸在恭维赞美之中,安逸的生活消磨了他的锐性,站在九尺高台,连离自己不远的身死国灭也没看到,岂不痛哉?

正如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所说:“一个人为了微妙的享受,必须微妙的受苦。”去甲地的人正是不满足于乙地的安逸,毅然投身于可能面临的苦难,他选择自己奋斗,干出一番事业。著名导演宁浩不到三十岁却身家过亿,他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创下了奇迹,但此时的他并不满足,他选择“微妙的受苦”,又拍摄了《无人区》,把自己锻造成一个“不死在山顶上”的人。

汪国真说:“我不去想能否成功,只要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只要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一个不满足于安逸生活的人,不正是有非凡勇气的人吗?史玉柱顽强打拼,商海沉浮,风险对他来说就是莫大的机遇,在他的心中,始终高悬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以此成就商业传奇。

三毛不满足于安逸,选择了漫天的黄沙,但漫天的黄沙如何遮蔽她明朗的双眸?

孟卫东不满足于《新闻联播》开头曲十六秒的成功,然后才有了《同一首歌》的传唱。

周润发从擦车小弟变成影视明星,不正是靠奋斗吗?

“诱惑,不是诱惑于远方,就是诱惑于梦想。”但朋友,永远不要为安逸诱惑。

请铭记:“不要让今日之安逸霸占明日之幸福!”

【出彩理由】

这是一篇出彩的考场作文。首先,审题精准,文题既是标题也是论点。开篇概引材料,然后一个问句“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呢?”由果溯因,准确立意:不要让今日安逸霸占明日幸福。论述部分,材料丰富且鲜活饱满,让我们很为作者的视野和博识而喝彩。结尾再点题,回应开篇,简洁明快。

通技法,走高分路径

一、新材料作文审题“五法”

1.关键把握法

审题立意,贵在既有深度又有高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善于抓住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文眼”)进行反复推敲,理解意蕴,从而找到立意的突破口。

边练边悟1阅读下面一则材料,确定作文立意。

高尔基《花——致M.A.彼什科夫》:“要是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愉快的。那时候,你会感觉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这则材料的立意:

2.主旨领悟法

一个写作者,若能够不为表象所迷惑,进而能够透过现象深入问题本质,便有希望步入事物的核心地带,其文章的思想、观点便会给人以启迪。

边练边悟2阅读下面的寓言《乌鸦喝水》,确定作文立意。

一只乌鸦口渴极了,很想喝水。它看见了一只水壶就飞过去。壶里水很浅,乌鸦伸长了脖子也喝不到。后来它想了一个办法,用嘴衔起小石子,扔到水壶里,一颗颗小石子沉到水壶底,水渐渐升起来了。“啊,”乌鸦快活地说,“我喝到水了。”

这则材料的立意:

3.由果溯因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关键是准确地理解材料要义。而准确地理解材料的寓意、要义的最好方法是:按照“何人—何事—何果”的方式将其中心内容梳理出来,然后由果溯因,即可找到合适的写作角度。

边练边悟3阅读下面一则材料,确定作文立意。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难道不是吗?”

何人:

贞观三年,唐太宗发布诏令,要文武百官上书直言,分析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提出建议。当读到禁卫将军何常的奏章时,奏章里一共写了20条建议,头头是道,句句在理。唐太宗不禁思量:“何常是个大老粗,怎么会写出这么高深的文章呢?”

唐太宗马上派人找来何常。“何爱卿平身。我且问你,你那奏章是你自己写的吗?”何常一听,一激灵:“坏了,皇上看出破绽了,我这不犯了欺君之罪吗?”可他偷眼看唐太宗,没发现皇上生气,反而微笑着等他回答。何常这才答道:“启禀皇上,那奏折是我的幕僚马周写的。”唐太宗大悦:“速请马周前来见朕。”

何常慌忙去找马周,马周一听皇上找自己,就赶忙进宫,一路上遇到几拨人,都是唐太宗派来请他的。一同前来的何常不明白,心想:“怎么请个下人要动如此排场,皇上今儿怎么啦?”他哪里知道,在唐太宗的心里,马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马周见过唐太宗后,唐太宗让他坐在自己的'对面,二人开始了一番谈论。一席深谈过后,唐太宗觉得此人可以委以重任,于是当即下令让马周到宰相府上班。众人都很惊讶:一个没有科考出身的贫寒子弟,一下子提拔到宰相府当差,他能行吗?然而,事实证明,唐太宗的这次决策的确英明,马周也不负皇恩厚望,为唐朝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唐太宗更是如获至宝,一路为马周加官晋爵,直至升任宰相。而马周呢,尽管上表直陈,指出朝政弊端,唐太宗也不怒,反而不无感慨地说:“我和马周,一时半会儿不见,就想念他。”

正是唐太宗的这种任人唯贤的做法,才造就了唐朝少有的盛世,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引导语:张九龄是汉留侯张良的后代,相貌英俊伟岸,透着一股逼人的英气,且才华横溢,擅长诗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就是出自他的手笔,那么,这位唐朝的明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慧眼识人——张九龄

唐朝出名相,这是众所周知的,这和唐朝国力强盛,政治开明有关。如唐太宗时期的房玄龄、杜如晦。唐玄宗时期的姚崇、宋璟等等。而玄宗时期最知名的贤相就是诗人张九龄了。

张九龄是汉留侯张良的后代,相貌英俊伟岸,透着一股逼人的英气,且才华横溢,擅长诗文,最著名的诗句就是大家熟悉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玄宗欣赏张九龄的文章,夸他是文场中的元帅,自己会终生敬他为师。据记载,唐玄宗每日朝政,听取百官纳谏。看见张九龄风威秀整,异于众僚,不仅感慨地说:我每当见到张九龄,就感到神清气爽,精神大振。由于人格端正,又富有才华,张九龄受到了很多人的爱戴。

司马光说:“上(玄宗)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的确是中肯的评价。张九龄为人正直,敢说实话,甚至不怕忤逆玄宗,在古代的士人中,也堪称楷模。

唐玄宗招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相,想听取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说:“既然是宰相,就要有能力,如果用人不当,那么国家就要遭殃。如果招李林甫为相,我觉得日后恐怕会祸害国家。”玄宗听了老大不高兴,由此也可以看出张九龄直言犯上的胆魄,绝非唯唯诺诺的庸官。有一天,玄宗在宫苑中宴请近臣,对张九龄、李林甫说:你们看,这宫里池中养的鱼,游来游去的,多么鲜活可爱。李林甫赶紧献媚地回答说:这是有赖陛下的恩德所致啊!而在一旁的张九龄则冷冷地说道:池中的鱼犹如陛下用人,它们但能装景致,以博取一乐罢了。张九龄话里有话,玄宗当然不高兴,而坐在一旁的大臣们,都赞叹张九龄的正直。

杨国忠为拉拢朝中官员,每到夏天,用冰镂刻成凤凰的形状,送给王公大臣用来避暑,只有张九龄拒绝杨国忠的礼物。张九龄如此不依附权贵,这在尔虞我诈、弹冠相庆的官场中,是需要有胆魄的。除此之外,张九龄识人鉴人的功夫也堪称一绝。

杨国忠由于杨贵妃的关系,成了权臣。朝中的很多文武大臣都主动和杨国忠套近乎,而张九龄早已看出其中的利害关系。他和人说:今天朝中的大臣,都在趋炎附势,其实是在火盆中乞食,一旦火盆冷却,暖气又在什么地方呢?人不但会冻死,还会弃尸于荒野沟壑中,他们现在这样讨好杨国忠,其实离祸不远了。果然,等到安禄山叛乱,那些曾经趋炎附势于杨国忠的人,都受到了牵连。

如果说,张九龄看破杨国忠的'结局,多少还是长期浸淫官场,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话。那么,张九龄看透安禄山会谋反,可以说是独具慧眼了。

开元二十一年,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命安禄山上朝奏事,张九龄看到后,对侍中裴光庭说:以后在幽州(东北)作乱的,必定是这个胡人。张九龄既有所想,必有所念,机会终于来了。到了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为平卢将军,因讨伐契丹失利,张守珪奏请斩首,张九龄当即准奏。但唐玄宗吝惜安禄山骁勇善战,只同意免官,不同意斩首。张九龄又复奏,玄宗还是不准,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这句话的典故出自西晋时期,王夷甫(王衍)当时在洛阳看见石勒,对左右说,我看他相貌不凡,恐怕将来为天下之患。玄宗非但不同意斩了安禄山,语气中还暗含着埋怨张九龄独断臆测。

岂料这是放虎归山,等到安禄山谋反后,唐玄宗奔逃至成都,想起当年张九龄的劝告,追恨不已,但为时已晚。张九龄识人堪称神奇!

【知识延伸】

张九龄墓

张九龄墓, 位于韶关市北郊罗源洞山麓。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丞相,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回乡扫墓,因病逝世于其家中,享年63岁,被谥为“文献公”。开元东南方二十九年葬。

张九龄家族墓地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前面是张文献公祠,祠堂后山约120米处是张九龄及其妻卢氏、弟张九皋、九章的墓冢,是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大墓。张九龄为砖室结构,坐北面南,平面呈“古”字形,分墓室、甬道、耳室三部分。墓室为主体建筑,成四角攒尖式顶,长7.98米,宽4.8米,高5.35米,四壁及甬道均有侍女蟠桃园等壁画,是广东境内最早出土的、绝无仅有的唐代壁画。墓前神道原有石座像分立于两旁,今有唐岭南节度使、著名书法家徐浩撰写的《神道碑》和杜甫作诗的《故右仆射相国张九公龄诗碑》。墓下有飨堂。今飨堂内还保存著明清以来的碑刻。1960年7月,经文物管事委员会愈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