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一叶心经中的师傅语录 正文

一叶心经中的师傅语录

时间:2025-05-07 07:16:2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西游记》第19回描写唐僧师徒来到浮屠山,见香桧树前,有一柴草窝。猪八戒说:那不是乌巢禅师?三藏纵马加鞭,直至树下。那禅师见三众前来,即便离了巢穴,跳下树来。

小说中的乌巢禅师,应该是以现实生活中的鸟窝禅师为原型的。鸟窝禅师是唐代得道高僧,与大诗人白居易关系极好。《五灯会元》里有鸟窝禅师的记载,同时也有白居易的传记,在元代和明代有白居易和鸟窝禅师的宝卷。

乌巢禅师授予三藏《心经》,唐僧问西天大雷音寺还在哪里?禅师道:“远哩!只是路多虎豹,难行”,三藏道:“路途果有多远?”开示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禅师口诵《多心经》,唐僧耳听一遍,就能记忆。小说作者说:此乃真修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

唐僧一再请求禅师开示西天路途,乌巢禅师说了一番话,预测了唐僧将在取经的路上遇到的麻烦,应该说,乌巢禅师是有一定神通的,可以预见未来,其中有一句话引起了孙悟空的不快:“野猪挑胆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认,他知西去路。”悟空冷笑说:“别问他,问我就是。”

唐僧不知其中的缘故,此时乌巢禅师化作金光,向乌巢而去。孙悟空大怒,举铁棒朝上乱捣,也捣不着乌巢。唐僧扯住孙悟空说:你捣他窝巢怎地?悟空说,他骂我们两个。野猪挑胆子,是骂八戒。多年老石猴,是骂我。猪八戒这时打圆场说,师兄息怒,这个禅师也晓得过去未来之事。看他“水怪前头遇”准不准,饶他去吧。果然没过多久他们就在流沙河遇到“水怪”沙和尚。

《心经》确实很短,一共只有二百多个字。可这部经字虽然少,但是非常重要的佛经,在中国佛教界传播很广,影响非常大,在佛教徒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在北京八大处金光寺,就将《心经》刻在墙壁上。《西游记》小说作者用的《般若心经》历史上确实是玄奘法师翻译的。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全文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相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相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duo)。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nou)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般简称为《心经》。摩诃是大的意思,般若是梵语,其意包含智慧、觉悟、慧明,由定力证得的大慧,无漏智慧的意思。般若一般都翻译成智慧的意思,其实,般若和智慧还不完全一样。我们说的智慧,一般是指通过后天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和智慧。而般若则不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智慧,般若是每个人先天都具有智慧,它不是靠人们后天学习所得,而是通过禅定得到的。为什么一般人都无法获得这种智慧?这是由于世人沉醉于争权夺利,贪嗔痴,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和一颗清净心,因此,每个人原本具有的智慧就不能显现。波罗蜜多是度过彼岸的意思。《心经》经题的意思,是以大智慧解脱痛苦,得到快乐(度过彼岸就是离苦得乐的意思)的一部讲“心”的经。那么,这个心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自在就是自性,观自在就是观照自性。观自在菩萨,一是指观世音菩萨,再就是指能够观照自性,明白自己的'人。能够自知的人,也就能够明白自性,就拥有般若大智慧。般若是清净心观察事物的智慧,是一种空智。一个人如果能够清空思想杂念,抛却一切固有的观念看世界,就会看到真实的没有偏见的事物本相。能够如实地看到世界的本来面目,这种智慧就是般若大智慧了。用般若智慧来观照,就能明白五蕴皆空的道理,能够见到五蕴皆空的实相。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性的东西,色就是物质,而不是一般人们认为的“色情”。“受想行识”是精神性的东西,明心的人见到了五蕴的实相,知道了物质和精神的现象都是空,那么一切苦厄也都归入空性之中,还会有什么烦恼呢?

平常人总是以分别心去理解和分辨事物的是非,要么是此而非彼,要么就是彼而非此,这即是所谓的立场观点鲜明。但佛教要求人们无分别,明见其视而不见其非,《西游记》第8回描写如来佛制服孙悟空,回至雷音宝刹,驾住祥云,对众道:“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根本性原,毕竟寂灭。同虚空相,一无所有。殄伏乖猴,是事莫识,名生死始,法相如是”。如来佛以其超越智慧遍观三界:心性本源是寂灭的,如同虚空之相,一无所有。

心是清净的,所以物质、精神和空三者是没有区别的。在本来洁净的心里,没有五蕴,没有六尘六根,没有生老病死,没有无明或已明,也没有苦集灭道这四圣谛,甚至没有什么智慧之类。对于心来说,我们是一无所有,也一无所得。真实的境地里,就是这样,因此没有挂碍,也没有恐怖。菩萨因此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所有成佛的人,都是这样成就的。菩萨是这个心,佛也是这个心。人们都能从心里自成佛果,所以这个心法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以上就是心经的大意,最后一句“揭谛,揭谛,泼罗揭谛,泼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是密咒,也就是秘密真言。心法无法用语言表达,所以只好密说。只要诚心念颂密咒,就终有一天会明白个中道理。密咒的意思是这样的:去吧,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佛教把苦称为此岸,把乐称为彼岸。心所着之境是此岸,不着境之心就是彼岸。到彼岸去,就是叫我们的心归家,不要执着世间境物,只有归家才会平安。

人所以会产生种种坏的念头,都是由于心的念头造成的,心有了想法,就会产生种种幻象。如果能把什么都看得没有差别,一视同仁,那就不存在什么荣辱贵贱了。那也就斩断了一切烦恼了。就可以达到常乐我净,进入到真正涅槃的境界了。

《心经》的特点是让人看透般若的精华,勘破了、而且认识到自己心中的如来是不会变的。“心”这种精神性的东西,佛教认为心性本空,这个本空之性就是真心。因为“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要“心性归正”就首先必须“灭心中贼”。在上一节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修行者必须要去退六贼。这一节,小说作者则进一步阐述了修行者要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排除六贼对修行者的干扰。

《西游记》中多次提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有时简化为《多心经》、《心经》。“多”字是个后缀语,是指从此岸到达彼岸的途径。即通过智慧由此岸到达彼岸的途径,“心经”是这种途径的精髓、核心、重点,所以简称为《心经》就可以了。

乌巢禅师为什么说取经的路问悟空?因为所谓《心经》讲的就是心,按照禅宗的理论,西天也在心里,不必向外寻求,问心心自知,所以乌巢禅师说只须问悟空就行——悟空就是人心。《心经》虽然很短,却是“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 因此,读者不要轻视这段看似不经意的描写。这是唐僧取经暗线——修行者坐禅修行的总纲领。只要按照这个方法修行,就一定能够开悟,就一定能够取得真经。乌巢禅师对唐僧说的一番话,则预测了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将遇到的麻烦——这是对《西游记》小说明线的故事概括。所以,这段看似漫不经心的描写,却也是取经故事的总纲。读者应该留心。

一次孙悟空问师父,你老念《心经》,你真的理解么?唐僧反过来问他:你懂了吗?孙悟空说:我解得、解得。说完了,唐僧就不言语了,孙悟空也不言语了,猪八戒感到莫名其妙便问怎么回事,你们怎么都不言语了。过了一会儿,唐僧说:悟空真解得。这不二法门就是无文字无语言。孙悟空的沉默就说明他懂了。我们在前文已经介绍过,中国的禅宗是大乘佛法,是最上乘的佛法,它的最鲜明特点是不著文字,讲求“明心见性”。参禅、修禅从一开始就要离开一切名相、一切法理、一切心意识,从一无所有中悟出个“禅”来。

小说第85回写道唐僧师徒辞别了灭法国,继续行路,忽见一座高山阻路,唐僧说,我看那山有些凶气,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孙悟空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有四句颂:“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唐僧说道,徒弟,我哪能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孙悟空说,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忠诚,雷音只在眼下。通过这个对话,我们就可以知道孙悟空对禅宗的深刻理解。佛学禅宗讲的是“明心见性”,《西游记》心学的主题,是对“明心见性”的宣扬,也是佛学的主题。

佛告诸比丘。道不可不学。经不可不读。佛说经已。五百沙门。皆得阿罗汉道。阿难白佛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诸菩萨。四辈弟子。天龙鬼神。帝王臣民。日会听经。佛右面比丘。名曰目连。神通妙达。智如虚空。随时变化。权智并行。普还济众。数如恒沙。诸天稽首。靡不师仰。佛告目连。彼有大国。去斯八千。处在边境。不睹三尊之至灵。希闻如来无所著正真等正觉神妙清化。习于颠倒众邪之行。以为真谛。王及臣民。奉事梵志等五百人。各有五通力。能移山住流。分身变化。国有大山。塞民迳路。举国患之。王以山为民艰难。具向梵志说之。梵志答曰。吾等自为民除害。王无戚焉。即绕山坐。各一其心。以道定力。山起欲移。佛告目连。汝往彼国。现道神化。长度梵志。济其君民。令远三涂。永处福堂。目连受教。承佛威神。寻路放光。遏绝日明。悬处虚空。当其山巅。山为不动。梵志惊曰。此山已起。谁回之乎。日又无光。此将有以。中有明者。以定意观众弟子心。谁秽浊者。令山不移。睹见诸心。普有道净。国荣宝色。不秽其心。仰头观见。睹一沙门。当其山上。梵志佥曰。正是瞿昙弟子所为。梵志呼曰。王令吾等为民除患。汝抑之为。目连答曰。吾自悬虚。谁抑汝等山。梵志三尽道力。欲令山移。山入三下。遂成平地。梵志顾相谓曰。夫有明达。道德深者。即吾等师。咸兴整服。稽首敬白。愿为弟子。示吾极圣。目连答曰。汝等欲去瞑就明者善。吾有尊师。号无上正真天中之天。为一切智。汝等寻吾往至佛所。诸梵志曰。佛之导化。宁殊于师乎。目连曰佛以须弥为芥子。吾以芥子为须弥。叹佛德毕曰。汝等寻吾后。目连接诸梵志。犹若壮士屈伸臂顷。即在佛前。具陈其情。白佛言。吾承无上正真神势之化。化诸梵志。斯等内外已净。犹若新氎易可为色。唯愿世尊。荡其微垢。令成真净。梵志见佛。心开意喜。皆作沙门。佛言我为汝曹说经。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语中深说度世之道。政心为本。听我所言。使后世传行之。诸比丘皆叉手受教。佛言人身中。有五贼。牵人入恶道。何等为五。一者色。二者痛痒。三者思想。四者生死。五者识是五者。人所常念。佛言人常为目所欺。为耳所欺。为鼻所欺。为口所欺。为身所欺。目但能见不能闻。耳但能闻不能见。鼻但能知香臭不能知味。口但能知味不能知香臭。身体但能知寒温不能知味。是五者皆属心。心为本。佛言诸比丘。欲求道者。当端汝心。人从痴故。随十二因缘。便有生死。何等为十二因缘。一者痴。二者行。三者识。四者名色。五者六入。六者栽。七者痛。八者爱。九者受。十者有。十一者生。十二者死。施行善者。复得为人。施行恶者入地狱饿鬼畜生鬼神中。佛坐思念。人痴故有生死。何等为痴本。从痴中来。今生为人。复痴心不解。目不开。不知死当何趣。见佛不问。见经不读。见沙门不承事。不信道德。见父母不敬。不念世间苦。不知地狱中考治剧。是名为痴。故有生死不止。人死如呼吸之间。脆不过于人命。人身中有三事。身死识去。心去意去。是三者。常相追逐。施行恶者。入地狱饿鬼畜生鬼神中。施行善者。三亦相追逐。或生天上。或生人中。堕是五道中者。皆坐心不端故。佛告诸比丘。皆当端汝目。端汝耳。端汝鼻。端汝口。端汝身。端汝心。身体皆当断于土。魂神当不复堕泥犁畜生鬼神中。视人家有恶子。为吏所取。皆坐心不端故。人身中有百字。如车有百名。人多贪好怒。不思惟身中事。死入地狱中。后悔无所复及。我弃国捐转轮王。忧断生死。欲度世间人使得无为道。第一精进者。立得阿罗汉。第二精进者。得阿那含。第三精进者。得斯陀含。第四精进者。得须陀洹。虽不能大精进。当持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饮酒。

佛言。人坐起常当思念四事。何等四。一者自观身。观他人身。二者自观痛痒。观他人痛痒。三者自观意。观他人意。四者自观法。观他人法。内复欲乱者心当自端视身体。饥亦极。饱亦极。行亦极。住亦极。坐亦极。寒亦极。热亦极。卧欲来时。当自惊起坐端心坐。心不端者。当起立。立不端者。当经行。心傥不端者。当自正。譬如国王将兵出斗。健者在前。既在前鄙复却适欲却着羞后人。诸比丘既弃家舍妻子。剃须发为沙门。虽一世勤苦。后长解脱。已得道者。内独欢喜。视妻如姊弟。视子如知识。无贪爱之心。常当慈哀十方诸天人民。地狱饿鬼畜生蜎飞蠕动之类。皆使富贵安隐度脱。得无为之道。见虫兽当以慈哀愍伤之知生不复痴。能有是意者。常念师恩。事佛如人念父母。如狱中死罪囚。有贤者往请囚出囚。黠慧者常念贤者恩。比丘已得道者。当念佛。如是念经。当如人念饮食。诸比丘。当转相承事。如弟事兄。中有痴者。当问黠者。展转相教。问黠者如瞑中有灯火。无得阴谋。作恶无得诤讼。见金银当如见土。无得妄证人入罪法。语言无得妄中伤人意。不闻莫言闻。不见莫言见。行道当低头视地虫。无得蹈杀。无得目贪人妇女。无得形相人妇女。坐自思惟。去贪爱之心。乃得为道耳。

佛告诸比丘。欲求道者。当端汝心。于闲处坐。自呼吸其气息。知息短长。长息不报。形体亦极。闭气不息。形体亦极。分别思惟。形体谁作者。心当视内。亦当观外。自思惟欢然与人有。异心。当是时不用天下珍宝。心稍欲随正道。意复小动者。即还自守其意。意即为还。譬如人有镜。镜不明则不见其形。磨去其垢。乃自见形。人以去贪淫嗔恚愚痴。譬如磨镜。端自思惟。天下无坚固。皆无有常。

佛告诸比丘。持心当如四方石。石在中。庭雨堕不能坏。日炎亦不能消。风吹亦不能动持心当如石。佛言天下人心。如流水中有草木。各自流行。不相顾望。前者亦不顾后。后者亦不顾前。草木流行。各自如故。人心亦如是。一念来一念去。亦如草木前后不相顾望。于天上天下。无所复乐寄居。天地间弃身不复死。道成乃知师恩。见师即承事。不见者思惟其教诫。如孝子念父母。意定乃有一心。便慈哀天下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坐独自叹已脱身于天下及五道。一者天道。二者人道。三者畜生道。四者饿鬼道。五者地狱道。已得罗汉道者。便能飞行变化。身中能出水火。能出无间入无孔。欲离世间。取无为去者即能。

佛告诸比丘。道不可不学。经不可不读。佛说经已。五百沙门。皆得阿罗汉道。阿难白佛言。是诸沙门。闻经意解。何其疾也。佛言。此诸比丘前迦葉佛时。受诵斯经。中间无佛。随世因缘废不复闻。至吾为说。闻即得道。佛说经竟。诸菩萨。四辈弟子。帝王人民。天龙鬼神。无不欢喜。为佛作礼。

今天和大家共同学习我们经常念的一本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们学习的题目叫做《生活中的智慧》。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意远旨深,千古传颂的玄妙经句,即是出自《心经》。《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尊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既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同时显示般若真空妙理的体用与功能;实是般若的核心,佛法的心要。

它和《金刚经》一样,在教界广为流传,是《大般若经》的一部分,并被认为是600卷《大般若经》的心髓。《大般若经》由唐玄奘翻译,为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号称“诸佛之智母,菩萨之父”其作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它的中心思想主要说明诸法“性空幻有”的道理,性空,指佛所说的一切法(即一切现象)都没有常恒不变的实体。幻有,指的是世俗认识的一切现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观照,才能把握佛教真理,达到觉悟解脱。《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主要是教导我们怎样观照当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质生活境界,教导我们在圣凡迷悟之间怎样处理修行者所面对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

并且还将佛教思想的核心概念完整呈现了出来。如:五蕴、六根、六触、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六度、究竟涅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如此简练的经文,包含的佛教内容却如此丰富,因此被佛教徒信奉为主臬,尊为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宝。寺庙的早晚课诵本中都有其编录,将它作为早晚必诵和常诵的一部经典。

这部经典最早是由后秦著名法师、译经家鳩摩罗什法师传入汉地的,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流传最广的汉译本则是后来玄奘大师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历史上的《心经》汉译本共有十一种,重要的除了以上所说的两个略本外,还有五个广本,由于时间的关系,不再一一赘述。

《心经》虽然字数很少,内容却很深刻,道理很透彻。要把《心经》学透彻,是我们每个学佛人天天要训练、天天要思考、天天要体会、天天要观照的中心内容。

可以这样说,佛教是透彻、完整、精辟地揭示宇宙生命的真相和奥秘的教育。宇宙的精华是生命,生命的精华是人,人的精华是般若智慧。佛教的核心,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而《般若心经》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佛法的大智慧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来处理内心的烦恼、生命深处的烦恼、生活中的烦恼;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开发每个人生命深处的潜在能量。这个潜在的能量就是大智慧,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心经》这本仅有268字的无上宝典,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大智慧。可以说是建筑人类精神堡垒的上好原料,是发掘人生真谛的利器;亦是度生死海,登涅槃岸的导航。经言:“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欲想度一切苦厄,出三界,了生死,固然要受持读诵此经;欲想成就佛果菩提,证究竟涅槃,更要研究受持此经。

《心经》开宗明义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只有时时以甚深的般若进行观照,才能见到我们身心世界五蕴皆空所显示的真理。见到了真理,开发了智慧,才能够度一切苦厄。《心经》开宗明义的第一句,就是这本经的总纲。

要观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见五蕴缘生无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观、要深行,才有在真理指导下的度一切苦厄。般若智慧不是静止的。对于每一位修行者来说,般若是在观照中不断深化、不断升华的。

五蕴不是五件事,其实是一件事。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生命的当下,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

《心经》开示明义的这一句话,既是此经的纲要,也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佛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生如何从迷惑中觉醒过来,度脱一切苦厄。这一句话指出了修行般若的任务是什么,实践是什么,所取得的'效果是什么。“观自在菩萨”是修行般若的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修的般若行;“照见五蕴皆空”是修行般若的境界、任务;“度一切苦厄”是修行般若的效果。

整个佛法修行的过程不外乎境、行、果。《心经》这第一句话,就把学佛任务(境)、实践(行)和效果(果)三者包括无遗。所以说这一句话就是《心经》的总纲,也是我们每一位学佛人修行的总纲,也是佛法的总纲。

“观自在菩萨”。观者,观察。自在者,所行无碍。没有障碍才叫做自在。自在从何而来?从观来。观什么呢?观“照五蕴皆空”。以什么来观照?“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观自在,是能修般若之人;“波罗蜜多”是所修般若之法;“照见五蕴皆空”是在修行过程中不断地运用般若来观照我们的身心性命。观的结果是什么呢?空。空了以后怎么样呢?度一切苦厄。运用般若,观照五蕴皆空,最后得到度一切苦厄的无上妙用、无上妙果、无上妙法。

每一位学佛者如果时时刻刻都能行甚深般若,都能观照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人人都是观自在,人人都是观世音,人人都成了上求下化的菩萨。

观自在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极为有缘。不管是信佛的人还是不信佛的人,都供奉观世音菩萨,念诵观世音菩萨,祈求观世音菩萨。我想,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按照观世音菩萨的法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脱一切苦厄。

大家能够把《心经》的总纲掌握了,后面的具体内容就容易掌握。从中弄明白了哪些是凡夫法,哪些是缘觉法,哪些是声闻法、菩萨法、佛法,再来念诵《心经》,就会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就能更好地运用《心经》的道理,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使我们在生活中具大智慧,具大慈悲,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心经》是佛教最简要的经典,也是受持者最多的经典,翻译最多、注解最多的一本经典。希望大家都要在甚深般若的指导下,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疾成无上正等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