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阿兰经典语录大全 正文

阿兰经典语录大全

时间:2025-05-07 15:50:50

——阿兰·德波顿《写给无神论者》

2.宗教并不指望我们单靠自己来处理全部的情感问题,它们在这一点上非常明智。宗教知道,当人们不得不承认自己无法克制绝望、贪欲、妒忌、自大等情绪时,该是多么的迷茫和蒙羞。宗教也理解到有些时候我们难以启口,比如如何去告诉无助的母亲我们对她极其不满,如何去告诉自己的孩子我们羡慕乃至嫉妒他,如何去告诉未来的配偶结婚这个想法既让人欣喜又让人惊恐。因此,宗教提供了特殊的节庆日子,使我们心中的烦恼可以借助这些日子而得到化解。宗教也提供了诗行让我们吟诵,提供了歌词让我么齐唱,引领大家走过心灵世界暗流涌动的险恶地带。

——阿兰·德波顿《写给无神论者》

3.上帝的建议是,不要强调自己多么重要,受了多少委屈,也不要一心想着去改变个人的屈辱,我们应该努力去理解并且欣赏自己本质上的微不足道。在一个无上帝的社会里,生活中的重大危险就是,它缺乏对超然存在的提醒,因此,一旦遇到扫兴的事情乃至最终的毁灭,我们难免手足无措。

——阿兰·德波顿《写给无神论者》

4.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说明,纵然我们拥有成年人的推理能力,也纵然我们肩负着责任并且占有着社会地位,但孩子般的需求依然顽固地留在我们的心智中。

——阿兰·德波顿《写给无神论者》

5.当有人跃跃欲试的要质疑他人的行为时,自由主义者可能会抛出一个足以令其发抖的问题:你算老几来告诉我该怎么做?

——阿兰·德波顿《写给无神论者》

6.在一个文明社会中,对任何成员在违背其个人意愿的情况下行使权力,只能有一个正当的目的,那就是防止其对他人产生危害。他自己的利益,不管是身体的还是精神的,都不构成足够的理由。

——阿兰·德波顿《写给无神论者》

7.在现代城市寂寞的峡谷中,没有哪种感情比”爱“更受到敬重。然而,这不是宗教所言说的爱,不是哪种天下一家的人类大爱,而是一种包藏嫉妒的、对象限定的、最终也更小气的爱。这种浪漫的爱驱使我们疯狂地追求单独的某个人,期望与之达成一种毕生的交融关系,而且,这个特定的人将让我们不再有需要去面对普天下的其他人。

——阿兰·德波顿《写给无神论者》

8.尽力去证明上帝是不存在的,不过是许多无神论者的兴趣所在,但是真正的问题不是在于上帝到底存不存在,而是在于一旦假设他不存在,人类将如何自处

《写给无神论者》

9.孔德认识到,而其诸多同时代人却未能认识到,如果一个世俗社会完全醉心于财富聚敛、科学发现、大众娱乐、浪漫爱情,却从根本上失去了伦理教诲、心灵抚慰、超然敬畏、群体凝聚,则该社会终将遭遇防不胜防的集体病患。

——阿兰·德波顿《写给无神论者》

10.我们为自己还有那么多书尚未阅读而惶恐不已,但看不到自己已比奥古斯丁或但丁多读了很多很多,也因此看不到,我们的问题纯粹就是自己吸收的方式问题,而不是自己消费的范围问题。

——阿兰·德波顿《写给无神论者》

11.人类近来对于信息前所未有的获取,是以我们的专注力为代价的。

——阿兰·德波顿《写给无神论者》

12.在多数发达社会里,缺乏自由不再是个问题。我们如今之所以栽跟头,问题出在无法充分利用以往三个世纪中先辈们为我等苦苦争取到手的自由。

——阿兰·德波顿《写给无神论者》

13.上帝或许已死,然而,曾经促使我们树立起上帝的那些迫切问题依然挥之不去,仍在要求我们拿出求解方案。

——阿兰德波顿《写给无神论者》

《旅行的艺术》内容简介

该书分为出发、动机、风景、艺术和回归五个章节,通过对不同地点

的旅行,来重点描述作者的

与一般的旅行推介不同,该书并没有那些收拾行装,旅程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琐碎的事情。在这本书中,作者刻意把旅行写成一种精神上的体验,而不是肉体上的奔波。在不同地点的旅行过程当中,也有大量曾生活在此地的文艺家的回顾,记录作者自己心灵的历程。

《旅行的艺术》经典语录

什么是旅行的心境?感受力或许是它最主要的特征。我们怀着谦卑的态度接近新的地方。对于什么是有趣的东西,我们不带任何成见。

我强迫自己遵循一种特殊的精神命令:环顾我的四周,仿佛我从前从未来过这里。慢慢地,我的旅行开始有了收获。

有些人知道如何利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经验,使自己成为沃土。当我们观察到这一切后,我们会把人分类两类:一种人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另一种人则是化神奇为腐朽,绝大部分人是后者,前者则为数寥寥。 1、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呆在他的房间里。

让我们在前往远方之前,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

一个人从旅行中得到多少不在于他去过多少美丽的地方,而在于他在一个地方发现了多少美丽的故事。

如果你不会像爱德华·霍珀那样能够享受旅途之寂寞,不像福楼拜那样经历坎坷、对东方有着无比强烈的向往,不像亚历山大·冯·洪堡那样具有科学探究的好奇心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如果你对美、对艺术没多少鉴赏力的话,那么对旅游还是三思而后行,要么来一次卧室漫游也行?

有人必须通过自身在空间方面脱离日常轨迹才能让精神得到疏缓、愉悦,而有些人,不论是出自主动还是无奈,可以随时随地让心灵天马行空。后者的道行也许更高呢。

用旅行的心态在城市里生活着。

梵高说的,“衡量每一个杰出画家的标志就是他们能否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世界的某些部分。

就像看了梵高画的的柏树之后,我们更知道如何欣赏柏树。

罗斯金告诉我们,”我宁愿教我的学生绘画,从而让他们学会热爱自然,而不会教他们盯着自然,从而让他们学会如何绘画“

时常走访大自然是解除城市生活罪恶的必要良方

2005年的我由衷的喜欢和我院子里的桂花树呆在一起。

构成幸福的关键因素并非是物质的或审美的,而永远是心理上的。

我们在异域发现的异国情调可能就是我们在本国苦而不得的东西。

为什么福楼拜如此欣赏骆驼?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认同骆驼的恬淡韧毅和朴拙单纯的天性。骆驼忧伤的表情,骆驼朴拙中透出宿命般的生存能力,都让他感动。埃及人的天性中似乎也有骆驼的影子:在静默中表现出一种勇毅,一份谦恭。

对于任何旅人来说,一个为求得真知而进行的旅程,远比一个四处观光之旅得到更多好处。

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包括小鸟、小溪、水仙和绵羊,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们能矫正和治疗城市人倍感困顿的心灵。

虽然他们生活舒适,却从未放弃追逐新鲜事物;即使他们什么都不缺,而幸福也根本与他们想要追逐的东西无关

在惠斯勒画出伦敦的雾之前,伦敦并没有雾。在梵高画出普罗旺斯的柏树以前,普罗旺斯的柏树一定也少得多。

拙劣的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连串错误选择的后果,该表现的没有表现出来,该省略的却又呈现出来。

大多数的画家对色彩的研究不深…没有看到南方的黄色、橙色、琉璃色,并且如果有一个画家用眼看到了他们没有看到的色彩,他们就说这个画家疯了。

叶子新鲜时是一种丰润的绿,是那种我们在北方很少看到的绿。当它枯萎时,蒙上了灰尘,它仍没有失去它的美,因为那个时候整片景色已经染上了各种色调的金 色,绿色的金,黄色的金,粉色的金…这种金色色调与蓝色相结合,有水的宝蓝,勿忘我的靛蓝,特别是亮丽明艳的钴蓝。

夜晚甚至比白天更加色彩斑斓…只有你注意着它,你才会看到有些星星是淡黄色的哦,其他的星星有一种粉红色的光芒,或者泛着绿色、蓝色,和勿忘我的光辉。不用说,只在蓝黑背景上放置白色的小点,显然是不够的。

与其尝试着去精确再现展示在我面前的图景,我更加倾向于随心所欲地运用色彩,为的是有力地表达我自己。

画家并不单纯地再现,他们有所选择,有所强调,同时他们还致力于表现他们眼中的真实,因而值得让人真心喝彩。

在与美邂逅的那一刻,我们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就是一种握住它不放的渴望:将它占为己有,并使它成为自己生命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我们有一种迫切地表达的欲望:”我曾经在这里,我看见了它,它对我很重要。“

但是美是短暂的,它常常在那些我们无缘再见之地被发现,或者是在一定的季节、光线及天气情况下才能形成的难逢之景。

我的目标并不是把一名工匠调教为一名艺术家,而是使他成为一名更加快乐的木匠。

绘画可以教我们去观察:不是走马观花地看,而是关注。在用我们的手再创造眼前的景物的过程中,我们似乎自然而然地从一个松散的方式观察美的位置转向了另一个位置,在这个位置上,我们可以获得对美的组成部分的深刻理解,继而获得关于美的更深刻的记忆。

我们在旅行时,如果我们放弃每小时走100英里,从从容容地行进,我们或许学会变得健康些、快乐些、或明智些。世界之大,远超过我们的眼界可以容纳的范围, 不管人们走得多慢;走得快,他们也不会看到更多。真正珍贵的东西是所思和所见,不是速度。子弹飞得太快并不是好事;一个人,如果他的确是个人,走慢点也并 无害处;因为他的辉煌根本不在于行走,而在于亲身体验。

使用者们不是把摄影作为积极而有意识的观察的一种补充,相反,他们将它作为一种替代物,以为只要有一张照片,自己就把握了世界的一部分。

绘画这种爱源于一种渴望。”不为名声,不为服务于别人,也不为自己,而是来自一种像吃或喝一样的本能。“而绘画、吃饭、喝水这三件事之所以可以相提并论,是因为它们全部涉及自己从这个世界吸收好的元素,把好的东西输进来。

你的艺术是对某些你所喜欢的东西的赞美。它或许仅仅是对一片贝壳或是一块石头的赞美。

我们可能从绘画中获得的另一个好处是:我们可以对某些风景和建筑吸引我们的深层原因有一种清醒了解。

写作就是用文字画画。

我们从旅行中获取的乐趣或许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我们旅行的目的地本身。

——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

2.我们感觉一幢建筑不吸引人,也许只是因为我们不喜欢我们通过过它的外表模糊辨别出来的某种生物或者人所具有的那种气质——正如认为另一幢大楼很美只不过感受到了一种如果放在一个人身上我们会喜欢的性格。归根结底,我们在一间建筑作品中找寻的跟我们在一个朋友身上找寻的东西并无太大不同。我们认为美的事物正式我们所爱之人的翻版。

——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

3.拥有一件美丽的事物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想吸收的那些它所暗含的美德,不过我们不该想当然的认为只要占有了它,那些美德就会自动或不费吹灰之力的在我们身上产生奇迹。

——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

4.当我们说到被一幢建筑“感动”时,也正是暗示一种由化身为建筑结构的高贵品质与我们明知存在这一品质的更悲哀、更广阔的现实之间的对比产生的一种苦乐参半的感情。我们因看到美而哽咽欲泣,是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它使我们体会到的这种幸福实在只是例外。

——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

5.当我们称赞一把椅子或是移动房子美时,我们其实是在说我们喜欢这把椅子或这幢房子向我们暗示出来的那种生活方式。它具有一种吸引我们的“性情”:假如它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人的话,正是个我们喜欢的人。

——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

6.“美”的感受是个标志,它意味着我们邂逅了一种能够体现我们理想中的优质生活的物质表现。

——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

7.众多美得的事物正是在跟痛苦的对话中获得它们价值的。

——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

8.或许在我们的生活最成问题的时候我们才最容易接受美的事物。我们最消沉的时刻反而为建筑和艺术提供了最佳的入口,因为正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对理想品质的渴望才最为强烈。

——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

9.有多少种幸福观,就有多少种美。

——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

10.只有在充分理解了一个理性之人是如何起意要摧毁半个巴黎市中心的,只有在对这个计划背后的志向产生同情并对其中的逻辑产生尊敬后,再开始嘲笑或者确信自己超越了这个关于城市未来的非凡创意,才算得上公道。

——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