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孟子二章中的经典语录 正文

孟子二章中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01 16:47:40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下面为大家带来初中必背文学常识,快来看看吧。

春秋战国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古人也称诗三百。根据曲调分风、雅、颂三大类,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形式以四言为主。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我们读过的篇目有《关雎》《蒹葭》等。《诗经》与《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合称五经,为我国儒家经典作品。

2、《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是我国儒家经典。

3、《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本文紧扣论战,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写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取信于民的思想。(九下)

4、《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这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的。晏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八上)

5、《孟子二章》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世称亚圣,其核心思想是仁义,著有《孟子》。《孟子》是记录孟轲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行的书,现存七篇。

(2)《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证明了舍生取义的'论点。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本文运用层层推理的论证法,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九下)

6、《两小儿辩日》体裁寓言,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本文告诉人们: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

7、《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该书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这两篇寓言都讽刺了那种迷信教条,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七上)

西汉

1、《陈涉世家》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130篇。《陈涉世家》选于此。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节选部分记叙了我国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贯穿文章的主线是陈胜吴广的活动。详写的是起义的筹划过程和起义场面。起义的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九上)

2、《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一部国别史,历史散文集,西汉刘向编订。本文从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国君要广开言路,才可以兴国。(九下)

三国

《出师表》,作者诸葛老师,字孔明,三国政治家、军事家,时人称卧龙。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在《表》中,诸葛老师向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广开言路(前提),严明赏罚(关键),亲贤远佞(核心)。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和抒情。

第三板块——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

①《六国论》

【教材分析】

《六国论》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 普通高级中学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 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

能力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

【教学难点】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

【教法设计】 引导——启发——点拨

要在开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而是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学生转变观念后,可启发学生以一篇议

【学法设计】分析——归纳——联想

自主分析文章第二、三段,归纳作者的思路,联想所学过的文章

【教学过程设计】——(以40分钟为标准一课时)

导入新课 (3分钟)9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鹤

补充2004年高考福建试卷

人 物:孔子 苏轼 曾国藩 鲁迅 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 宋江 薛宝钗 冬妮娅 桑提亚哥

题解 “论”的文体(课件显示)

分析课文(共22分钟)

* 教师背诵文章第一段,并分析文章论点的提出—指出本课的学习重点(7分钟)

* 学生自主分析文章后四段(以二、三段)为主,体会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 教师点拨(15分钟)(课件显示)

【课内情感迁移设计】在文章最后一段,适当加入写作背景材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并展开联想和讨论,联系以往学习的文言文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10分钟)

补充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年级为主,适当联系初中内容)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

《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总结课文 发课外练习(苏辙、李桢《六国论》节选比较阅读)机动时间(5分钟)

六國論(蘇洵)

六國破滅[灭亡],非兵[武器]不利[锋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原因]也。

或曰:「六國互喪[彼此相继灭亡],率[全都,一概]賂秦耶?」曰;「不賂者以[因为]賂者喪。蓋[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失强援不能獨完[保全],故曰弊在賂秦也。」

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角度:贿赂的国家和不贿赂的国家。

秦以[用]攻[攻战]取[取得]之外,小則獲邑[小城镇],大則得城[大城池],較[比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因果承接]得者,其實[它实际上]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所大患,固[本来]不在戰矣。思[发语词,无义]厥[他们的]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袓父[祖辈和父辈],暴霜露[暴(于)霜露],斬荊棘,以[才]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拿]以[来]與人,如棄草芥[小草]。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转折]秦兵又至矣!然則[既然这样,那么]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通“餍”,满足],奉之彌[更加]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强弱勝負已判矣。至於[以致]顚覆[灭亡],理固[本来]宜然[这样]。古人云:「以[用]地事[侍奉]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得当]之[代上文所说道理]。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

本段最好可分几层?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

论证的是什么?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灭亡]哉?與[亲附、亲近]不助五國也。五國旣[已经]喪,齊亦不免[幸免]燕趙之君,始[开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坚持正义。名为动]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这]用兵之效[效果,结果]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招致]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连词表并列]三勝。後秦擊趙者再[两次],李牧連卻[使……退却,动使动。]之。洎[等到牧以[因为]讒誅[小人的坏话],邯戰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况且]燕趙處秦革滅[消灭]殆[几乎]盡之際,可謂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戰敗而亡,誠[实在]不得已。向使[假如]三國各愛[爱惜]其地;齊人勿附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还]在,則勝負之數[天数,命运],存亡之理,当[通“倘”假如]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判断]。

不赂者灭亡的原因:

齐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燕亡:以荆卿为计。

赵亡: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

灭亡的根本原因: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燕、赵灭亡“诚不得已”。

嗚呼!以[用]賂秦之地,封[封赏]天下之謀臣;以事[侍奉]秦之心,禮[礼待。名为动]天下之奇才;並力[合力]西嚮,則吾恐[恐怕]秦人食之不得下[吞下。名为动]咽[咽喉]也。悲夫!有如此之埶[形势],而為秦人積威[积久而成的威势]之所劫,日[每天。名为状]削月[每月。名为状]割以趨於亡。為[治理]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胁迫]哉!

承上启下,过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句首发语词]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埶[势力,力量]弱於秦,而[然而]猶[还]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賂而勝之之埶;苟[如果]以[凭着]天下之大,而從[追随]六國破亡之故事[旧例],是[这]又在六國下矣!

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不赂者以赂者丧 介词,因为 (2)秦以攻取之外 介词,凭借 (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连词,才 (4)举以予人 连词,来 (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介词,用

(6)至丹以荆卿为计 介词,用 (7)洎牧以谗诛 介词,因为 (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介词,用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连词,表结果,以致 (10)苟以天下之大 介词,凭借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A、其实百倍(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B、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C、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D、始速祸焉(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E、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2、下列各句通假字

A、暴霜露

B、暴秦之欲无厌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adj作v,保全

2.义不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积累古汉语知识。

⑵ 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⑶ 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⑴ 了解孟子和《孟子》;

⑵ 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预习检查题及学习要点板书)

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

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而我们就不行了,我

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课件)

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域(yù)舜(shùn) 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百里奚(xī) 孙叔敖(áo)法家拂士(bì)

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等。

4、看课件,讨论完成以下作业:

⑴ 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 亲戚畔之( )

② 曾益其所不能( )

③ 困于心衡于利( )

④ 发家拂士( )

⑵ 结合语境解释加线的词:

① 三里之城( )城( )非不高也

② 七里之( )郭多助之( )至委而去之( )

③ 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斯是( )陋室

④ 舜发( )于畎亩之中发( )于声

⑤ 行拂( )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 )士

⑥ 管夷吾举于士( )法家拂士( )

⑦ 环而( )攻之而( )不胜发于声,而( )后喻

⑧ 国恒亡( )亡( )羊补牢今亡( )亦死

⑶ 填空:

① 孟子,名 ,是继孔子之后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 。他在政治上主张行 ,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千百年来都很受人民的欢迎。

② 《孟子》是记录孟子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三、小结

学生在预习中的得失(据实而论),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分小组去试着翻译课文,要

1、两篇文章各写的是什么内容?

2、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各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

教师课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