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录音 正文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录音

时间:2025-05-01 18:32:11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学习古诗,重在吟诵,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可以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多媒体课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

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2)去拼音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及时表扬激励。)

(3)游戏:我指你说。

一个小朋友随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齐读,要求迅速而准确。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读读诗,看看图,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就把它圈画出来。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闭目想像。

小朋友们,请把眼睛闭起来,想像画现,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着,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注视着树上鸣叫的知了。这种情趣,你有过吗?

2、带着这种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3、练习有感情的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会拼音的生字。

瞧,你们的好朋友又来了,还认识吗?指名读。

2、通过形旁理解字意来帮助识字。

(如提手旁跟手的动作有关:

捕;木字旁跟树木有关:林;虫字旁跟昆虫有关:蝉)。

3、通过猜谜引导学生识字。

如:一户一斤米(所);骑牛写文章(牧);人才进了门(闭)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所有所以;放牧、牧草;关闭、闭路电视机等

童———牧童———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

5、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林”字左边“木”字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立”字下横要写长。“黄、童”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通过分解笔画,化难为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所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袁枚的《所见》,你们会背诵吗?

(齐背)

你还会背诵哪些古诗呢?

(指名背)

2、教师及时热情表扬,导入新课。

哇,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老师跟大家再来学习一首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你们愿意吗?

(出示古诗)

二、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

四人一小组,请小组长安排好读的顺序,其他组员听一听,评一评节奏与音准。

4、指明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池、惜、阴、晴、柔、露

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字吗?

(1)带拼音读

读准翘舌音“池”,前鼻音“阴”,后鼻音“晴”,边音“露”。

(2)去拼音读

谁能像老师一样带领大家准确地读一读这些生字。

(3)游戏:找朋友

老师把写有生字的卡片发给小朋友。如:师:“阴”字在哪里?快来和我做朋友。

生:“阴”字在这里,我来和你做朋友。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泉水悄然从泉眼里流出,浓密的树阴倒映在清清的池水里,嫩绿

的小荷叶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群群蜻蜓飞来立在它的上头。

(2)小朋友们,读读诗,想想画面。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用笔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

四人一小组,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像。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只蜻蜓,面对这样的景象,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2、带着这种感情朗读。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读。

2、联系前面的课文,熟字带生字,如:蜻———晴

(同声旁);怪———惜(同偏旁);阳———阴(反义字)

3、创造性识字,如:柔

(把矛放在树上。)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可惜、爱惜;晴空、晴天;柔和、柔软

池———池塘

池塘里开满了荷花。

露———露珠

露珠在荷叶上跳舞。

六、总结全文

小朋友们,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2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都知道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二、课件出示雾凇图,欣赏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三、研读第一段:

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四、学习第二段:

1、导入:多么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呢?

2、单击:出示思考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

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3、单击1:先听导游如何介绍的。然后读读课文,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会有雾凇?

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5、讨论思考2: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五、导读第三段:

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

六、实践活动

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学生作小导游)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教会学生反复品读语言文字,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母语的思想感情。交流课后搜集的春联,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拜新年》的乐曲)

一、导入

1、随着一曲热闹的《拜新年》,我们感觉农历新年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每逢新春佳节,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家家户户都要张贴大红(春联)

2、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23、春联(学生朗读课题)

3、下面,请小朋友拿起书本自由地读读课文,看看你对春联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那么,春联都有哪些内容呢?请小朋友自己轻声地读读课文第一小节。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小节

3、请你拿起手中的笔,把描写春联内容的语句用“————”画下来,把相关的春联用波浪线画下来。

4、交流:请学生说一说

5、你对哪一内容的春联最感兴趣?

学习“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A、这条春联是描写什么的?你从哪里知道的?

B、学生交流

C、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学生在头脑中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D、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A、这条春联是描写什么的?你从哪里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

B、用这句春联来形容我们太仓这几年的变化也再合适不过了!你能联系实际来谈谈我们家乡欣欣向荣的景象吗?

C、用自豪、高兴的语气来读读

6、请学生回忆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习这两条春联的?

7、还有的两幅春联请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自己学习,同桌间也可以开展合作学习。

8、交流

“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可以联系自己的家庭说)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9、课文一共向我们介绍了春联四个方面的内容,它是用哪些词语把它连接起来的?(有的—有的—有的—更多的是————)

10、对,为了表示并列的内容,我们可以用上“有的—有的—有的—更多的是————”。

11、那么,这四部分内容都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呢?对春联的饿内容用一个词语来说(板书:各种各样)

12、配合朗读这些内容的语句

13、那么,诵读、张贴这些春联都有什么作用呢?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小节头和尾,想想你有了解了什么?

14、请学生朗读,再来说说

1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

三、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请小朋友自己再仔细读读这几句春联,你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请学生朗读二、三小节。把写出它特点的句子画下来。

2、学生交流:

A、什么叫对仗?在课文的第三小节中,把它的解释画下来!

B、出示“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请学生说说它对仗的特点。

C、刚刚学过的春联,你也能来说一说吗?

D、朗读课文第三小节

3、老师这儿有一些春联写好后,被一阵风给吹乱了!聪明的小朋友,你能运用春联要求对仗的特点,帮我对一对吗?

4、出示、学生对春联,请他们说说理由

5、春联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要讲究声律美,读起来抑扬顿挫,你愿意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它的这个特点吗?

6、请学生朗读两条名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7、教师带过第四小节

四、课外拓展

1、让学生课前搜集的春联在小组中介绍,说明白,这条春联是描写什么的?给其他小伙伴讲讲春联的意思

2、指名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春联,想送给谁,祝愿他什么?

3、这节课上我们了解了春联的内容和它的特点,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中国的语言文字真是趣味无穷啊!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着语文知识,老师真心地希望小朋友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快乐地学习语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 篇1

简析 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描写的又是我国的名胜。所以讲这一课时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双龙洞的特点,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播放有关双龙洞画面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4、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5、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

6、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空隙和内洞的特点。

2、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空隙的特点。

2、 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资料,教师可准备有关双龙洞风景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气氛,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教师可从衣着上影响学生的感觉)我今天特高兴,因为叶圣陶爷爷要带我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览去呢!(等孩子露出羡慕的神态时接着说)你们想去吗?那好,现在我们就跟着叶爷爷到那里去看看吧!(出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理清路线

1、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作者所游览的景点,并排列顺序。

2、找出表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3、用做小导游的方法(准备好导游的工具)激励学生细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请学生按顺序写出几个景点。板书;( 路上、洞口、外洞、

空隙、内洞)

三、探讨主次,学习写法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

2、小组探究文章的主次,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材。

3、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总结:写文章时与题目关系密切的要详写,不太密切的要略写,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四、课外拓展,小笔头练习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到过那些旅游景点,并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2、课下仿写一篇小游记。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领会感情

1、回顾课文中所描写到的景点。(出示板书)

2、指导朗读课文,找出重点内容。

3、读后分析解决重。难点。

(1)自读描写外洞的内容,找出描写其特点的句子。

"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

反复读这句话,用一个词总结其特点。板书:(大)

(2)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小组探究"空隙"的特点。(小)(窄)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告诉我们"空隙"的小呢?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空隙的"窄小"。

理解空隙如何小的句子。

体验空隙如何窄的句子。

读:"为从后脑到肩背······贴着船底了。""可是还能感 觉······我又感觉······"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播放进空隙时的多媒体,问:如果让你躺在小船里会有什么感觉?

用语气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3)用学习前两个景点的方法学习描写内洞的内容。

同位讨论并总结出内洞特点。(美)

从哪些地方看出它的美呢?找出你认为美的句子读一读。

(4)巩固主要内容。

用自己所感悟是情感朗读描写外洞,空隙,内洞的段落。(教师适时点拨)

(5)其他内容

学习1-3自然段,了解路上的特点。

出示相关句子: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

"粉红色的山······眼前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时时变换调子。"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想想,议议体会到了什么?(美)

(出示双龙洞路上的录像)

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朗读。

根据句子提问:为什么同一类的花儿山上的却比盆栽的.有精神?

为什么同一条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二、回顾整体,理出线索

在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后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溪流的句子。并总结: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它起到能把文章各段连接起来使之紧凑的作用。

三、浓缩感知,张扬自我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播放配音乐。

2、教师可由衷"啊!双龙洞,你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由此让学生也用一句话抒发自己的感受。

3、播放双龙洞景色的课件,并请小导游对其中的某一景点边看边介绍,评出优秀小导游。

四、课外拓展

给文中的几个景点的某一处写一导游词。

背诵,并仿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8.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 篇3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教学时,我从对课文整体感知入手,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我让学生初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部分,即:

1、导入。

2、精读重点段,体会感知。

3、巩固练习,进行练笔。

在导入部分,我利用了直观的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通过老师提问,抓比较不同的溶洞的特点,进行提问。让学生找到双龙洞的特点──“孔隙”。然后直接找到文中的第5段,即本文的重点段,进行学习。

在精读重点段时,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划,找出孔隙二特点的低矮窄小,因为“孔隙”是教学重点,所以在本段我进行重击,推敲,让学生反复体会。

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先初步体会。在体会不够时,我找到了“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在学生读中体会后,我便播放了直观形象的相吴课件,让学生观看,感受作者是怎样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通过理解“船的小,孔隙的险,自己的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当学生在“读一观”之后,对孔隙的低矮窄小有一定的感受,此时,我出示了句子的比较,将文章中部分重点词删除。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比较,学习作者的细致描写方法,把教学中点始终定在母语的语言文字学习上,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使学生的思辨过程认识趋于深化,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深化。教学中,我从内容中入手,让学生用各种手段读书。然后,又从语言回到内容。

在巩固练笔部分,我利用填空的方法。训练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在此基础上,我训练学生现场练笔,写一份孔隙的解说词。再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整理课堂,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到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以达到本单元的训练目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

教学方法:自学法

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

[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

[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

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

[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3.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带

教学方法:自学法

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翘舌音:浙(zhè)呈(chéng)稍(shāo)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3)讲路上的见闻。

(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6)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7)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五、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习辅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浙江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

2、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3、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4、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重点】

1、了解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山路上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带着愉悦的心情,来到了双龙洞。

(板书:金华→罗甸→山路)

二、默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顺序,明确学习重点

1、请同学们迅速默读课文四至八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用圆圈在书上圈出。

(学生按教师提示板书:→外洞→孔隙→内洞)

2、作者运用六句话把描写这些景点的段落连接起来,默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读一读,体会他们的作用:

⑴ 学生汇报、教师投影、学生朗读。

⑵ 教师:

这样各段落构成一个整体,使课文的结构显得更加严谨。

3、过渡:

作者重点描写了外洞、孔隙和内洞,这三处景观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作者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细读课文,了解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写法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外洞有什么特点?

⑴ 学生汇报。(板书:宽敞)

投影: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教师:

运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表达更清楚。

⑵ 通过朗读表达你对外洞宽敞特点的理解。

过渡:

外洞高大,让人豁然开朗,内洞却有另一番景象!

2、默读文章第六、七自然段,概括内洞的特点:

⑴ 学生汇报谈体会。(板书:漆黑、宽广、奇异)

⑵ 投影文字、图片,学生谈感受。

投影:

黄龙、青龙、神仙、动物、宫室、器用、名目四十多。

教师:

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也可以使表达清楚、明白。

⑶ 自由朗读指名读。

小结学法:

写什么有什么特征怎样写具体。

四、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教师:

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相隔,形成了一个特别的通道孔隙。这是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堪称游览方式的一绝,有水石奇观之美誉。

1、自学第五自然段,概括孔隙的特点:

(板书:低矮、窄小、昏暗)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投影:

⑴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⑵ 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擦破额角,擦伤鼻子。

3、朗读体会:

教师: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作者写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都是为了把孔隙底矮、窄小和昏暗的特点介绍清楚。

我们今天学习了用数字说明、举例子和借助对其他事物的描述体现本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4、写作练习:

⑴ 出示话题。

⑵ 口头表达。

⑶ 出示范文。

⑷ 动笔练习。

⑸ 交流指导。

五、总结所学

1、抓住事物特点,把一事物写具体。

2、教师画图,引导再读书。

六、布置作业

修改短文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低矮 奇异

宽敞 窄小 宽广

昏暗 漆黑

金华→罗甸→山路→外洞→孔隙→内洞

各位同学们都知道,诗歌可以很好的表达我们的感情,大家看看下面的我爱祖国我有母语诗歌吧!

我爱祖国我有母语诗歌1

祖国,我爱你。

我爱你的气势雄伟的泰山,

我爱你悠久的历史

我爱你那奔腾的黄河,

我爱你那柔美的西湖,

我爱你那美丽的土地,

我爱你的每一个角落

这就是我的祖国,

这就是我爱恋的祖国。

我爱你灿烂的花儿,

我爱你的每一寸土地,

我爱你壮丽的河山,

我的祖国,我爱您。

祖国是什么?

祖国是脚下的这块土地,

祖国是一朵花朵。

祖国更是我们的母亲,

长江黄河就是哺育我们的乳汁。

您不仅仅是960万平方公里的山河,

您也是一位慈祥的母亲。

您用五星红旗,

向世界证明。

哪里有

中国人,

那里就有五星红旗。

我的祖国,

可爱的祖国国,

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你养育了伟大的民族。

我自豪你的悠久,

我自豪你的坚强,

我自豪你的精神

我也自豪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无论我走到那里,

祖国都在我的心中。

我爱祖国!

我爱祖国我有母语诗歌2

主持:祖国妈妈,合:我爱你。

女:小鸟爱蓝天,男:鱼儿爱大海。女:小草爱大地男:花儿爱阳光。主持:我们小朋友合:从小爱祖国。合:燕子的`祖国是屋檐,蚂蚁的祖国是洞穴,

蜻蜓的祖国是花朵,蜜蜂的祖国是蜜糖,

我们的祖国是中国。

主持:高高的群山合:我爱你。

繁荣的城市我爱你

长长的大河我爱你

美丽的原野我爱你

大大的祖国我爱你

女:小鸟爱蓝天,男;小鸟长大飞蓝天。

鱼儿爱大海,鱼儿长大游大海。小草爱大地,小草长大睡大地。花儿爱阳光,花儿长大吐芬芳。

主持:小朋友们爱组国

合:我们长大建祖国。合月亮弯又弯

女主持:妈妈的笑脸。太阳圆又圆

男主持:妈妈的胸膛。白雪白又白

女主持:妈妈的肌肤。长城长又长

男主持:妈妈的脊梁。

合:我们小朋友,从小爱祖国。

我们爱妈妈,我们爱祖国。

我爱祖国我有母语诗歌3

小鸟爱蓝天,鱼儿爱大海小草爱大地,花儿爱阳光我们小朋友从小爱祖国

燕子的祖国是屋檐

蚂蚁的祖国是洞穴

蜻蜓的祖国是花朵

蜜蜂的祖国是蜂巢

我们的祖国叫中国

高高的群山我们爱

繁荣的城市我们爱

长长的大河我们爱

美丽的原野我们爱

大大的中国我们爱

小鸟爱蓝天,小鸟长大飞蓝天

鱼儿爱大海,鱼儿长大游大海小草爱大地,小草长大绿大地花儿爱阳光,花儿长大吐芬芳

小朋友们爱祖国,我们长大献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