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关于佛陀传的经典语录 正文

关于佛陀传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09 02:30:03

【古典

1、一切世间欲,非一人不厌,所有有危害,云何自丧己?一切诸众流,悉皆归于海,不以为满足,所受不厌尔。-《佛说生经》

2、蝴蝶倾慕火焰美丽的“光环”,一头投进里面,却跌在油灯的油盆里。人若盲目崇拜所谓的光环,也会像蝴蝶一样跌跟头。

3、佛、世间何为最珍贵?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语。经数载,沧桑巨变。佛再问之,答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拥有!

4、禅院附近的鹿病了,众多同伴去看望,吃光了附近的草,鹿病好后,因找不到草而饿死。禅师、过多结交酒肉朋友有害无益。

5、在隋唐之间,在宗教地位上,出家僧众始终以师道相待,他们对帝王,可以长揖问讯而不跪拜,这个传统后来一直延续到清末。

6、狐狸藏在寺院里,被执役僧逮住,点着了尾巴,狐狸跑到藏经阁引燃了书籍。禅师、毫无理智地处理事情会招来大灾祸。

7、禅师在寺院空地上洒了些蜜,许多苍蝇赶来,因舍不得走被蜜粘住了脚,再也飞不起来,禅师诫谕、贪婪是许多灾祸的根源。

8、有活力,常思考,行为清净,明辨是非,自我约束,不骄不躁,这样的人定会身心健康。佛曰、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是幸福的。

9、执役僧有时把死鸡丢给野狗,没想野狗吃馋了来偷鸡,被防黄鼠狼的夹子夹断了腿,禅师、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念动灾星到。

10、禅诗-《行看流水坐看云》、闲居无事可评论,一柱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了庵清欲。

11、禅师、胃与脚谁力气大?弟子、脚,脚能搬动肚子。禅师、若胃不提供营养,脚搬得动吗?事物各有所长,没绝对一说。

12、六道、天、人、地狱、畜生、鬼、阿修罗。五戒、不杀生、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偷盗。这些都是佛法也是世法。

13、一教授向禅师问禅,禅师将茶水注入其杯,溢出后继续。教授:漫出来了。南隐:你不先把你的杯子空掉,我如何对你说禅?

14、佛陀卧于恒河畔,不进食不沐浴,想通过肉体痛苦悟道。终无果,终明白、肉体修行仍将受困于肉体,执于一念,也受困于一念。

15、禅院附近小水坑里的青蛙不愿搬到池塘去住,结果被过路的车轧死了。禅师、不图变迁,会为旧环境所困扰,修行亦如是。

16、人生原本就是一出木偶戏,只要自己掌握牵动木偶的线,卷放自如,不受他人左右,就算能跳出这个游戏场了

17、人只有空去内心的不洁,以爱心拥抱世界,世界才会拥抱他;人只有以慈悲心对待万物,减少生命内耗,才能健康发展。

18、巨浪滔天,坐船的不怕,船外人倒怕得很;席间有人骂,席上人不在意,席外人却咋舌。故君子身陷市,心也要超然事外。

19、如过蛊毒之乡,水也不得沾著一滴-《五灯会元》。释:要保持心的清净须严格约束自己,好比途经蛊毒之地,一滴水也不沾。

20、佛:世间何为最珍贵?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语。经数载,沧桑巨变。佛再问之,答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拥有!

【古典佛语经典语录二】

1、【人心与佛性】心与性是一样的,于佛称为「性」,于人叫做「心」。譬如一杯白开水叫「水」,加上茶叶就叫「茶」,加上咖啡则叫「咖啡」。其实同样是一杯水,但咖啡与茶都是水「以外的东西」。

2、【爱心是福种】佛教谈因果福报,但并非有钱才能造福;若能时体念佛心、观照自己,并以一分亲切爱心去关怀别人,这分爱心便是造福的种子。

3、【保护心念】心净则国土净,我们要时常保护心念,不要被贪瞋痴等毒害侵袭;更要积极救护世界,不要让暴力充斥社会,让灾难破坏家园、污染大地。

4、【不毁谤同道】时时刻刻培养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绝对不侵犯、毁谤他人,尤其不侵犯、毁谤同道者。

5、【不求回报】决无希求回报的心念。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乾净俐落,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纯净真爱。

6、【不要执着小爱】有些人的爱只执着于自己的眷属,倘若眷属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容易产生怨恨。

7、【道心不可断】学佛者,道心不可断。道心断,明灯暗;明灯暗,智慧失,就会招来障碍道业的因。修行人当看好心念,莫让外境灭了心中的明灯。

8、【多造善因福果】人在健康时,应多做善事、利益人群,多造善因福果,为自己铺好人生健康之道。否则一旦病障现前,身心不得自在时,则

9、【佛性是宝藏】遗失身外财物并不可惜,可悲的是遗失了内心的宝藏却还无知觉;人人本有清净纯真的佛性,只因烦恼无明而庶厂了珍贵的宝藏。

10、【何谓功德无量?】佛教徒常说「功德无量」,是指对该做的事从不计较,无限量地做、及时地做,而且不求回报,此即真正无量的大福报,亦即所谓的功德无量。

11、【化瞋恨为爱】佛陀一再教诫我们:要好好调节自心,把瞋恨、怨嫌之心转化为爱心、宽心,时时刻刻宽恕别人,发挥爱念。

12、【及时行善】要好好利用我们的身体,趁能自由说话、走动的时候,赶快多做利益人群、宣扬佛法和导人向善的事。

13、【理财四分法】佛陀曾教我们理财四分法:一、四分之一奉养父母,二、四分之一教育子女,三、四分之一用于家庭,四、四分之一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14、【菩萨行者】菩萨行者心怀慈悲,常起利益众生的念头,无论到任何地方,心都无畏惧。因此,若能做到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则不惹人怨,亦能结好缘。

15、【普爱天下】以佛陀普爱天下众生之心为己心。佛陀能为一切众生牺牲,我们也能为济助众生的志业不惜辛劳付出。

16、【清水之爱】菩萨的爱像一杯清水,可以从上透视到底,没有一点色彩,此即「清水之爱」。

17、【去除三毒】佛法很简单,只要去除贪、瞋、痴三毒,就可以明心见性。众生烦恼多,所以佛陀才开啟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

18、【缺爱症】现今社会有一种通病--「缺爱症」。大家若能先由自我做起,充足自己的爱心,然后互相付出,将这分爱充足于社会,社会能祥和。

19、【人群磨练】人的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

20、【人人都有菩萨心】人人本具一颗菩萨心,也具有和菩萨同等的精神与力量,此力量即慈悲与智慧的力量,它恒藏在人人内心的本性。

21、【人痛如已痛】要突破小范围的爱,将爱心普及一切众生,视众生的苦痛如自己的苦痛,这才是佛教所倡导的爱。

22、【如何成就道业】欲成就菩萨道业,必须拥有不畏心劳、不惧身苦的精神毅力,勇往直前,方能达成。

23、【拾己为人】佛教的真正精神在于不为自己,一切只为众生求安乐,宁可拾己,以自己的牺牲使他人得到安乐。

24、【四重德行】修行者为完成「德行」,日常生活不可离「四重」,即「言重、行重、貌重、厚重」。

25、【贪之祸害】人生会遭受天灾人祸的痛苦,无不是从贪而来。「贪」不但带来痛苦,也使人堕落;除了今生此世身败名裂,也会招致未来的业报。

26、【无条件地奉献】爱不是要求对方,而是要由自身付出,无条件地奉献,做到事事圆满。

27、【心贼害人害己】极凶大恶,莫过于自我心中的烦恼贼;它常在我们毫无防备之下,毁了自己,也毁了别人。

28、【行善要及时】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29、【行重】即行仪庄重,举止有节;是故「行重」则「有德」。

30、【修德】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累积而成,并抱持恒久心,于平常的言行举止中不离佛法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修德。

31、【学习大无畏】行菩萨道,要经常接受考验。遇到困难与危险时,要学佛陀大无畏、大勇猛的精进精神,心无怖畏、志不退缩,不断向前迈进。

32、【言重】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鼓励人心向上,并解开众生的心结;所以「言重」则「有法」。

33、【以众人为重】学佛要注重道与理,关心人及事。能以众人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练,以毅力、勇气突破障碍,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

34、【用慈施悲】把贪念转为满足,把满足化作慈悲;如此,不但能自我满足,还可发挥「用慈施悲」的爱心。

35、【用佛心看人】学佛的修养,是要每个人保持平等心,看见任何人都能起欢喜心。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

烧香作炭

佛陀在舍卫国说法的时候,感化了一位青年发心跟随佛陀出家、修持。五年以后,年轻的比丘得到佛陀的许可,独自一人离开僧团,遯隐山林,精进修行。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正当大家还在为他祝福的时候,年轻的比丘却垂头丧气,满面风尘地回来了。

佛陀慈祥的问道:“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青年比丘嗫嚅地回答说:“佛陀!自从离开您以后,我虽然一直在努力修行,但是至今却还不能证果。我觉得佛道长远,自己既然无法达成,不如回家营生,照顾家计,以尽人子之道。”

佛陀听了,慈祥的`垂示:“你既然信奉我的教法而出家,为什么不让人敬佩你是一位精进者,反而让人唾弃你呢?”

这时佛陀为青年比丘说了一则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青年入海采集沈水香,经过了一年多,终于满载而归。他装满一车到市场贩卖,但是因为沈水香价格昂贵,始终没有人买。经过好多天,还是卖不出去,青年不免心生疲倦厌烦。这时看到有人在一旁卖木炭,木炭很快就销售一空,青年很是羡慕,于是把满车的沈水香烧成木炭出售,结果其所得不及沈水香半车的价钱。

佛陀说完故事后,看看青年比丘,语重心长地说:“世上有很多人最初发起勇猛精进心学佛,但是一进入佛门以后,发现佛法浩瀚如大海,很难一口吸尽,于是心生退怯,宁可渴死也不再喝它一口,这样的人岂不是和烧香作炭的青年一样愚痴?”

众生对于修行普遍患有畏久畏远的心理,一味追求迅速完成,就像烧香作炭的青年,结果本末倒置,反而失去了最宝贵的本来宝藏。

御马三法

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总是应病与药,观机逗教。是什么样的人,佛陀就说什么样的法。佛陀像钟一样,小叩则小鸣,大叩则大鸣。

有一天,一个训练马的调马师带着诚恳的心来请求佛陀指示他的迷津。佛陀明白他的身份,就问他:“你很懂得调马,马的性情你都已经知道。现在我来问你,你究竟用几种方法来调伏你的马匹呢?”

调马师毫不考虑就回答道:“我调马有三种方法:一是柔软,二是刚强,三是柔软刚强并施。” “假如这三种方法都不能调伏时,你又怎么办呢?”佛陀进一步问。

“那就没有办法了,只有把牠杀掉。”调马师回答后,又再反问佛陀道:“佛陀!您是用什么方法调御众生呢?” 佛陀答道:“我也是用三种方法:一是柔软,二是刚强,三是柔软刚强并施。”

假如这三种方法都不能调伏时怎么办呢?调马师反问佛陀。

佛陀肯定的答道:“没有别的办法,也只有把他杀掉。”

调马师听后,惊疑地问道:“佛陀!你的教法中,杀生不是犯戒的行为吗?”

佛陀庄严真实的说道:“你说得不错,在佛陀的教法中,杀生是不净业,是要受因果的轮回。不过,我所谓的杀,与你流血的杀不同。因为众生用柔软、刚强,以及柔软刚强并施都不能调伏时,就不再和他交谈,不必教授,不要睬他。一个不能受教,不听教诫的人,如同被杀掉一样的无救。”

调马师终于了解佛陀的意思,俯伏低头,要求皈依佛陀,受持五戒,从此改往修来,不再虐待动物,更不杀生。 佛陀的十号之一调御丈夫,佛陀对于刚强的众生,就用柔软的慈悲心来摄受他;对于怯弱的众生则加强他的信心,使他坚强;或者两者并用,好比调马师驯服马匹一般。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佛陀就示现八万四千种法门。佛陀的慈悲真是无量无尽!

2;) 知恩报恩为先,利人便是利己。

3;) 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

4;)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5;) 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

6;)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

7;) 心量要大,自我要小。

8;) 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9;) 识人识己识进退,时时身心平安;知福惜福多培福,处处广结善缘。

10;) 提得起放得下,年年吉祥如意;用智慧种福田,日日都是好日。

11;) 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带笑;放松能使我们身心健康,带笑容易增进彼此友谊。

12;) 话到口边想一想,讲话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说,而是要惜言慎语。

13;) 在生活中,不妨养成: “能有,很好;没有,也没关系”的想法,便能转苦为乐,便会比较自在了。

14;)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

15;)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该要。

16;) 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

17;) 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18;)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

19;) 能要、该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该要的绝对不要。

20;) 感恩能使我们成长,报恩能助我们成就。

21;) 感谢给我们机会,顺境、逆境,皆是恩人。

22;) 遇到好事,要随喜、赞叹、鼓励,并且虚心学习。

23;) 少批评,多赞美,是避免造口业的好方法。

24;) 平常心就是最自在、最愉快的心。

25;) 踏实地走一步路,胜过说一百句空洞的漂亮语。

26;) 知道自己的缺点愈多,成长的速度愈快,对自己的信心也就愈坚定。

27;) 多听多看少说话,快手快脚慢用钱。

28;) 唯有体验了艰苦的境遇,才会有精进奋发的心。

29;) 踏踏实实做人,心胸要广大;稳稳当当做事,着眼宜深远。

享受工作

30;) 忙而不乱,累而不疲。

31;) 忙得快乐,累得欢喜。

32;)‘忙’没关系,不‘烦’ 就好。

33;) 工作要赶不要急,身心要松不要紧。

34;) 应该忙中有序的赶工作,不要紧张兮兮的抢时间。

35;) 不要以富贵贫贱论成败得失,只要能尽心尽力来自利利人。

36;) 任劳者必堪任怨,任事者必遭批评。怨言之下有慈忍,批评之中藏金玉。

37;) 随遇而安,随缘奉献。

38;) 成功的三步曲是:随顺因缘、把握因缘、创造因缘。

39;) 见有机缘宜把握,没有机缘要营造,机缘未熟不强求。

40;) 人生的起起落落,都是成长的经验。

41;) 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关怀人。

42;) 以智慧时时修正偏差,以慈悲处处给人方便。

43;) 慈悲心愈重,智慧愈高,烦恼也就愈少。

44;) 面对许多的情况,只管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对待人,而不担心自己的利害得失,就不会有烦恼了。

45;)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46;) 大鸭游出大路,小鸭游出小路,不游就没有路。

47;) 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

48;)‘精进’不等于拼命,而是努力不懈。

49;) 船过水无痕,鸟飞不留影,成败得失都不会引起心情的波动,那就是自在解脱的大智慧。

50;) 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

51;) 甘愿吃明亏,是仁者;受辱吃暗亏,是愚蠢。

52;) 压力通常来自对身外事物过于在意,同时也过于在意他人的评断。

53;) 用感恩的心、用报恩的心,来做服务的工作,便不会感到倦怠与疲累。

54.随时随地心存感激,以财力、体力、智慧、心力,来做一切的奉献。

平安人生

55;) 生命的意义是为了服务,生活的价值是为了奉献。

56;) 人生的目标,是来受报、还愿、发愿的。

57;) 人的价值,不在寿命的长短,而在贡献的大小。

58;) 过去已成虚幻,未来尚是梦想,把握现在最重要。

59;) 不用牵挂过去,不必担心未来,踏实于现在,就与过去和未来同在。

60;) 智慧,不是知识、不是经验、不是思辩,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态度。

61;) 积极人生,谦虚满分;自我愈大,不安愈多。

62;) 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物欲。

63;) 你是有那些身分的人,就应该做那些身分的事。

64;) 在安定和谐中,把握精彩的今天,走出新鲜的明天。

65;) 担心,是多余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动力。

66;) 财富如流水,布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布施的愈多,财富则愈大。

67;) 面对生活,要有‘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

68;) 只要还有一口呼吸在,就有无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财富。

69;) 救苦救难的是菩萨,受苦受难的是大菩萨。

70;) 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则:活得快乐、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71;) 超越死亡三原则:不要寻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

72;) 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丧事,而是一件庄严的佛事。

73;) 每一个孩子,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

74;) 对青少年,要关心不要担心,要诱导不要控制,用商量不用权威。

75;) 爱你的孩子,与其担心,不如祝福吧!

76;) 夫妻是伦理的关系,不是 ‘论理’的关系。

77;) 现在所得的,是过去所造的;未来所得的,是现在所做的。

78;) 眼光,是你的智慧;运气,是你的福德。

79;) 喜爱的就想占有,讨厌的就会排斥,患得患失,烦恼就来了。

80;) 经常少欲知足的人,才是无虞匮乏的富人。

81;) 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体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82;) 明知心不平安是苦事,就赶快以持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来安心吧!

83;) 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拥有再多也无法满足,就等于是穷人。

84;) 不要用压抑来控制情绪,最好用观想、用佛号、用祈

幸福人间

85;) 好话大家说,好事大家做,好运大家转。

86;) 大家说好话,大家做好事,大家转好运。

87;) 每人每天多说一句好语,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会成为一个大大的好。

88;) 急须要做,正要人做的事,我来吧!

89;) 我和人和,心和口和,欢欢喜喜有幸福。

90;) 内和外和,因和缘和,平平安安真自在。

91;) 自求心安就有平安,关怀他人就有幸福。

92;) 人品等于财富,奉献等于积蓄。

93;) 奉献既是修行,安心既是成就。

94;) 拥有的多,不一定让人满足;拥有的少,不一定让人贫乏。

95;) 能不乱丢垃圾,随时清捡垃圾,都是做的功德。

96;) 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乐,时时处处助人利己,时时处处你最幸福。

97;) 若希望人际关系相处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纳人,多包容人。

98;) 只要自己的心态改变,环境也会跟着改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99;)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需要沟通,沟通不成则妥协,妥协不成时,你就原谅和容忍他吧!

100;) 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谅解大的。

101;) 以全心全力关怀家庭,用整体生命投入事业。

102;) 戒贪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布施、多奉献、多与人分享。

103;) 包容别人时,双方的问题就解决了。

104;) 学佛的人,有两大任务:庄严国土,成熟众生。

105;) 要做无底的垃圾桶,要学无尘的反射镜。

106;) 烦恼消归自心就有智慧,利益分享他人便是慈悲。

107;) 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108;) 净化人心,少欲知足,净化社会,关怀他人。

《佛家

1.

2.

3.

4.

5.

6.

7.2016年翟鸿燊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