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作文】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有四大发明、四大名著、古代圣人、浪漫诗人以及很多的文化血脉。
中国的传统美德很多,诚实守信、尊师爱亲、讲文明、懂礼貌等等。对于我们来说,这些都是起码要做到的。在学校,我尊重老师友爱同学,在家里,孝敬老人,遇到别人主动打招呼懂礼貌,说什么就要做到什么,不能失信于人。不管是与家人还是同学老师之间,都要保持最起码的尊重。
我们国家的文化成果灿烂辉煌,对于这些我们都应该有所了解,例如孔子、老子、屈原、李白、曹雪芹。他们都是文化名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他们所编的书籍以及做的诗句,都是有深远的意义的,其中的寓意以及想表达的情感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语录里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句子,比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礼之用,和为贵’,都指明了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做人的基本礼数。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节日,我们国家的节日习俗也是多姿多彩。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好多好多的节日,这些都代表了不同节日的意义。春节,是农历的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是最热闹、最喜庆的一个传统的节日。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了,春节的习俗很多,贴春联、买新衣服、收红包等等。春节联欢晚会是我们众所期待的,每年的腊月三十晚上必须看的,我也爱凑这个热闹和家里人一起观看,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很高兴。
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世代相传,生生不息。无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还是中国的历史名人还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我国的宝贵财富。中国文化也在走向世界,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彼此交融。
我们新一代的接班人更应该继承老一辈的传统,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化作自己的思想,跟紧世代的步伐,大步的向前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为我们小学生来说,要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需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吧!
【篇二: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我有一个伟大的祖国,她是不屈的象征,她是坚强的诠释,她是胜利的'誓言,她是华夏子女心中不灭的太阳。在繁星璀灿的星海里,在奔腾不息的大海里,在灿若银河的灯海里,我总会想起你,我亲爱的祖国啊,听到颂你的歌谣,我慷慨激扬,祖国啊,我深情的呼唤着你,我对你的情谊像白云眷恋着山岫,似江河依偎着海洋。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最近我读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令我感慨激昂、心潮澎湃。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有孝悌友爱的黄香、张英,尊师重教的杨时、唐太宗,诚实、守信的晏殊郭伋,明理、守法的包拯刘秀,勤学、好问的司马光苏东坡精神等等,都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贯穿始终、一脉相承,都无一不是把中华文化作为民族振兴和独立解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
中国它积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遗产,它蕴涵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它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让我们为拥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文明、高雅、有气度、有风范!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
我在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中华文史,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继承和发扬是需要我们终身以求的事。我希望我们一定要认真、刻苦的学习博大精深的文化。
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刻苦地对传统文化有大概的了解,有端正的态度,对自身一定会大有帮助的!
【篇三:传承国学经典,让中国文化永存】
国学是我国的一大文化,国学小名士便是国学的传承。有人可能问我国学到底是什么,以前我也不清楚,是诗?还是词?现在我知道国学并没有标准,琴棋书画诗等等,跟中国有关的,都是国学。
回归国学,就应当理解文字的内涵,就应当渗透进生活细节,传承经典文化中的精华。光靠知识的灌输并非是国学的最终目的,对于教师来说,国学教育的意义应该是渗透进每个孩子生活的细节中,贯穿在做人的道理中。知行统一,不能坐而论道。不要让国学学习仅仅是课堂上的一道风景,而不加深学习,加深印象,国学小名士便是给了我们这样的一个机会来加深印象。“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这些都是国学小名士教给我的。
国学小名士不仅能让你加深印象,还会回想典故和诗句。要知道国学是师古之学,但师古不能泥古,更不是简单的复古。中国传统教育常常以礼节教育为主,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应适当取舍。不能一本正经的,按照书里原封不动搬出来也不能给了书里完全不一样,这就是老师的责任。既然我们学的开心,也不能让我们一点也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因为现在许多人总是弯着腰,低着头玩着手机,所以现在去学习国学古文的人是真的不多了。没有人会去关注我们的祖先传承给我们的文化,而是都去在玩娱乐游戏。就算是学习了国学,真正可以把国学全到理解贯通的人是不多了。
所以,我们要接着传承国学这个无价之宝,让国学这中国的灵魂继续传承下去,让博大精深的文化在我们心里永存!
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学乘,字枚叔,浙江余杭人。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
正《三字经》世传为宋代著名学者王应
章太炎民初增订《三字经》原文及简释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简释】: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简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
【简释】:以前战国的时候,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好的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荀季和有义方教八子名俱扬
【简释】:荀淑,字季和,东汉颍川颍阴人,恒帝时为郎陵侯相,莅事明理,有“神君”之称。育有八子,并有才名,时人称为“八龙”。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简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简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简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简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简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简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简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简释】:我国采用十进制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简释】: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简释】: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简释】: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简释】: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简释】: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简释】: “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曰黄道日所
【简释】: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简释】: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寒
【简释】:我国冷热均匀,霜期和露期会跟着季节而改换,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简释】: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曰岱华
【简释】: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
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二十二
【简释】:我国远古行政区域划分为九个州。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九州岛设立郡县。宋朝改郡为府。到元代各地区设立行省,民国初年全国共计二十二个省。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简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医卜相皆方技星堪舆小道泥
【简释】:医学、卜卦、相命、看风水都是雕虫小技,貌似神秘、高深,其实不能深究。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简释】: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简释】: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稻粱
【简释】: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粱,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简释】: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简释】: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怒,伤心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简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简释】: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简释】: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简释】: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
宫商角及征羽此五音耳所取
【简释】:宫、商、角、征、羽,称为五音,是我们的耳朵能听到的。
【简释】: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叶
【简释】: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九族者序宗亲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
【简释】:亲族分为九种称九族。按辈份的顺序排列从自己往上推四代是: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从自己往下推四代是:儿子、孙子、曾子、玄子。
五伦者始夫妇父子先君臣后
次兄弟及朋友当顺叙勿违负
【简释】:五伦是五种人伦关系即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间的法则。五种关系的相互次序不能违背。
有伯叔有舅甥婿妇翁三党名
【简释】:父系亲属有伯父、叔父。母系亲属有舅父、外甥。妻族亲属有岳父等,此三族总称为三党。
斩齐衰大小功至
【简释】:五服指五种丧服。分别是斩服、齐服、大功、小功、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故明句读
【简释】:幼童的启蒙教育有讲究。必须详细解释文字含义,学会文章如何断句。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简释】:古代把懂礼仪、通音乐、会驾车、善射箭、精书法、能算术称为六艺,而今天身怀六艺的人不多了。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简释】:只有文字学是人人都必须学的。要识字,就要学习《说文解字》这本书。
有古文大小
【简释】:我国文字衍变的过程是这样的,最早的甲骨文称古文,后有大
若广学惧其
【简释】:若想广泛深入地学习,恐怕学问纷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简释】:学者须从头开始,把小学读完就可以读“四书”了。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简释】:《论语》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学生追忆孔子生前的一些优秀的语录。
孟子者七篇是辨王霸说仁义
【简释】:《孟子》有七篇,主要分辩王霸之道及宣传他的仁义道德思想。
中庸者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简释】:《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中”是不偏不袒。“庸”是不可改变。
大学者学之程自修齐至治平
【简释】:《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所著。《大学》的内容分为三纲领、八条目,学者按编排的次序循序渐进,深入研究能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
此二篇在礼记今单行本元晦
【简释】:《中庸》、《大学》原是《礼记》上的两篇,宋朝朱熹把这二篇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称为“四书”。
四书通孝经熟如六经始可读
【简释】:四书通读,孝经熟读后方可读六经。
六经者统儒术文作周孔子述
【简释】: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其主旨。其中《周礼》是周文王
易诗书礼春秋乐经亡余可求
【简释】:其中易、诗、书、礼、春秋尚存。《乐经》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失传。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简释】:伏
有典
【简释】:《书经》内容主要是国家行政活动的记载。有政绩、法律、建议、告诫,及政府的公告、征战等各种命令。《书经》的道理很深奥。
有国风有雅颂号四诗当讽诵
【简释】:《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个部分,应常常吟诵。
周礼者著六官仪礼者十七篇
【简释】:《周礼》是论述周王朝的官僚制度,把官级分为六品。《仪礼》记述周王朝的礼仪,共十七篇。
大小戴集礼记述圣言礼法备
【简释】:汉朝的经学家戴德、戴圣着有《大戴礼记》、《小戴礼记》,记述先贤的语录,汇集古时的礼法。
王迹息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简释】:周王朝衰亡后,孔子着《春秋》这是我国第一本编年史纲领,孔子对历史作了评价,全书隐含褒与贬,分别善与恶,以扬善避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简释】:对《春秋》作解释的书有三部,即《公羊传》、《左传》、《谷梁传》。
尔雅者善辨言求经训此莫先
【简释】:《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遍布古今文字的差异,解释字的含义,给事物下定义,所以在学习其它经书之前,应先学《尔雅》。
注疏备十三经 惟大戴 疏未成
【简释】:古代圣人的著作及后代贤人的解释,完备成书的有十三部,称为“十三经”。大戴礼记体例不同,不在十三经之内。
左传外有国语合群经数十五
【简释】:左丘明着有《左传》和《国语》。加上十三经,这样就有了十五经。
经既明方读子
【简释】:熟读各种经书之后,应读诸子百家的著作。择其重要的部分,牢记主要的'事件。
古九流多亡佚取五种修文质
【简释】:古代学术流派有九流之多,多数流派的著作已散失,但还可读到其中五种。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简释】:五种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简释】: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自
【简释】:我国的文明史的开端自伏
尧舜兴禅尊位号唐虞为二帝
【简释】:尧和舜是历史上的贤明君主。他们的子孙不肖,他们便把帝位让给他人。他们国号为唐、虞,历史上称他们为二帝。
夏有
【简释】:夏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简释】:夏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简释】:汤朝征讨夏朝,定国号为商,过了六百多年,直到纣的灭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简释】: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周共和始纪年历宣幽遂东迁
【简释】:周公和召公执政年号为共和。我国以共和三年开始正式纪年,经历宣王、幽王。周朝都城迁至洛阳开始东周的历史。
周道衰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简释】:周朝末年气数已尽。道法沦丧,王业衰败,纲纪崩溃。于是诸侯干戈四起,政客游说之风大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简释】: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桓公、宋
【简释】: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它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
【简释】: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简释】:王莽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简释】: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但被司马炎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简释】:东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代。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国都建在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简释】:北朝则指的是元魏。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
【简释】: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历史上称为隋文帝。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荒淫无道,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简释】: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他战胜了各路的反隋义军,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简释】: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简释】: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相区别,历史上称为后梁。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历史上称作五代,这五个朝代的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
赵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简释】:赵匡胤逼迫后周让位,始建宋朝。宋朝共有十八个皇帝,期间出现北宋、南宋混乱对峙的局面。
辽兴金皆夷裔元灭金绝宋世
【简释】:辽金皆为北方的少数民族,金灭辽后,元朝兴起,先灭南宋,后统一中国。
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返沙
【简释】:元朝统一中国又收编西域和北方的少数民族,统治九十年后败回蒙古沙漠。
太祖兴称大明纪洪武都金陵
【简释】: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年号为洪武,建都金陵。
【简释】:到明成祖迁都北平,传十六代至崇
权阉肆流寇起自成入神器毁
【简释】:太监弄权,义兵四起。李自成攻入北京崇
清太祖兴辽东金之后受明封
【简释】: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辽东建国,国号为后金。后来大举入关灭明朝。
至世祖乃大同十二世清
【简释】:至顺治帝时统一中国。清朝传位十二世至宣统帝,清朝亡。
凡正史廿四部益以清成廿五
【简释】:各代政府编
史虽
后汉三国志四此四史最精致
【简释】:史书
先四史兼证经参通鉴约而精
【简释】:先读四史,辅读经书,参考《资治通鉴》,通鉴简约、精当,各个朝代的事全有记载。
历代事全在兹载治乱治兴衰
【简释】:读后便知各个朝代的兴盛、衰亡的道理。
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简释】:读史书还要参考写实记录,通读古今历史。如同亲眼所见。
汉贾董及许郑皆经师能述圣
【简释】:汉代贾逵、董仲舒、许慎、郑玄是研究经学的大师,他们都能阐述古代圣人思想。
宋周程张朱陆明王氏皆道学
【简释】:宋代的周敦颐、程
屈原赋本风人逮邹枚暨卿云
【简释】:战国时代屈原擅长辞赋,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汉朝的邹阳、乘枚、司马相如、扬雄也以辞赋著称于世。
韩与柳并文雄若李杜为诗宗
【简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的文章卓著,被尊称“文雄,李白、杜甫被奉为诗宗。
凡学者宜兼通翼圣教振民风
【简释】:凡是求学的人,应融会贯通文化经典。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振兴社会风气。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简释】:应用口诵读,用心思考,认真研究。
昔仲尼师项
【简释】:昔日孔子拜七岁的项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简释】:宋朝的赵普,官至中书令尚能不断勤学,值得学习。
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简释】:古代有人把借来的书抄录在蒲草编成的席子上,或者用竹片做成的竹简上来研读。他们没有书尚能如此勤勉。
火淬掌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简释】:古代有人把烧红了的铸件往放入手掌,也有人读书感到困倦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曾受到督促,自愿勤苦学习。比喻自勉上进有人
如
【简释】:古代有人家贫,读无油灯,就把萤火虫放在布袋里,照亮书卷。也有人冬夜映着白雪的反光读书。这些人家虽贫困,但没有终止学习。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简释】:古代有
苏明允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简释】:宋代的文学家苏
若荀卿年五十游稷下习儒业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简释】:荀况五十岁时到稷下研习儒家学说,他后来成为著名的思想家,众人感到惊奇。年轻人应从小立下大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简释】:祖莹八岁时能作诗。李泌七岁时作棋赋。他们很聪颖,人们称他为奇才,其实是他们从小努力的结果。小孩从小学习,应效仿他们。
彼女子且聪明尔男子当自警
【简释】: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
【简释】:唐代的刘晏,七岁时拦唐朝皇驾上书,被称为神童,皇上授官翰林正字。他虽年幼,已任官职,年幼勤勉学,长大必能功成名就。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
【简释】:狗在夜间会替人看守家门,鸡在每天早晨天亮时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迷迷糊糊过日子,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简释】:蚕吐丝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真不如小动物。
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
【简释】:幼年时学习,壮年时身体力行,上能辅助君王治理国家,下能让平民百姓受惠受训。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民
【简释】:名扬四海使父母亲荣耀,光耀祖先,恩泽后世。
人遗子金满
【简释】:有人留给后代是满箱金子,我教育儿子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简释】:勤奋学习必有功效,游玩终无益处。请以此为戒,多多努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