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菩提慧语经典语录 正文

菩提慧语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10 02:46:41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4.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5.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6.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v。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7.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8.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9.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10.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11.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12.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一句弥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持总念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亦谓「赅罗八教,圆摄五宗。」既得临终往生净土,亦获现世身心安乐。

13.念阿弥陀佛功德,多于念地藏菩萨百千万倍。何以得知?准《观音经》,有一人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乃至一时,不如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十轮经》云:‘一百劫念观世音,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群疑论》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萨为法臣,如王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佛是觉满果圆,超诸地位,所以积念者功德最多,过于地藏百千万倍。菩萨未属佛地,果未圆满,故功德最少。”

14.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5.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1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17.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18.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19.知见立知,即无名本。

20.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21.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22.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23.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24.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25.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26.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27.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28.迦叶佛偈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29.尸弃佛偈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30.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世人多以有所得心,求无所得法。何谓有所得心,聪明伶俐,思量计较者是。何谓无所得法,思量不行,计较不到,聪明伶俐无处安着者是。

1、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3、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4、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7、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8、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0、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25、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28、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29、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2、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33、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34、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36、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39、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43、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4、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45、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46、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51、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4、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61、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62、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64、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65、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66、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

68、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0、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71、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72、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73、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盘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74、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75、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76、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78、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9、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80、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1、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82、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83、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84、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85、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差")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86、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7、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88、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89、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90、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91、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92、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93、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94、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95、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96、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盘生死等空华。

97、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98、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盘。

99、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100、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高峰禅:「修行人如一人与万人敌,又如逆水行舟。」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惬意。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弥陀好念,勿虚彼国之金台;阎老无情,莫惹他家之铁棒。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坛经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人人皆知经为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由凡夫至究竟觉,其功行唯一离相而已。

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现在诸圣贤,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过去事,莫思量;未来事,莫愿莫求;现在事,与一切事但知无着。

佛语名言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直心直行,直取无上菩提,可谓真大丈夫之所为。

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心无去来,即入涅盘 。是知涅盘, 即是空心。

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傅大士偈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坐起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你今闻发菩提心,将谓一个心学取佛法,唯拟做佛。任你三祗劫修,亦只得个报化佛,与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闭目不见色,内心动虑多,幻识假成用,起名终不过,知色不关心,心亦不关人,随行有相转,鸟去空中真。

有生有灭,即落于有,不生不灭,又落于无。真如本心,生而不生,灭而不灭,即是真如不变,不变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