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从道不从君经典语录 正文

从道不从君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11 08:47:53

1、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2、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心,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3、自然而生有,造化以成形,故天无精气,无以制月之明,地无精气无以制山巅镇焉,人无精气无以制身形之存焉,故曰月禀阴阳之所运行,故知道之无情,随机而所化。又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地何言哉,万物生焉。经云用之不可既,无情而运行月也,月者大道之用也。

4、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道者开口动舌发言之词也。又云道者,虚无之无也,混沌之宗,乾坤之祖,能有能无,包罗天地,道本无形,莫之能名,无形之形,是谓真形,无象之象,是谓真象。先天地而不为长,后天地而不为老,无形而自障,无象而自立,无为而自化,故曰大道。经云视之不见,故曰无形。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混混沌沌,分为阴阳,故为天地也。育者养也,长养阴阳故为生育也。阳者清也,上腾为天,阴者浊也,下潜为地,天地者乃大道之子也。

6、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尊莫先,众圣共尊,故曰太上。老君,老者寿也,明老君修天修地,自然长寿,故曰老也。君者尊号也,道清德极故曰君也。以明老君为众圣之祖,真神之宗,一切万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为宗祖也。

7、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9、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10、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能够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3、神者妙而不测谓之神,心者神也,神者心也,心扰则神动,神动则心浮,心浮则欲生,欲生则伤神,伤神则失道,人能调伏其心,内安其神,外除其欲,则自然清静,

1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6、慎终如始,终无败事

17、吾者我也,此明太上自言,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此故亦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之意也。老君匠成天地,开辟乾坤,变化万物,不言我为,缘道法自然,不能名号,一则从有入无或从无入有,隐显无方,存亡自在。岂有常名之称焉。故经云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又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18、本者元也,元者道也,道本包于元无,元无分为二仪,二仪分为三才,三才分为五行,五行化为万物,万物者末也。人能抱元守一归于至道,复于根元,非返于末,末者化也,本者生也。人能归于根本,是谓调复性命之道者也,南华真经云:生者神凝也,死者物化也,人能归真神,归真神是谓返本还源不可逐物也。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2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1、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23、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24、道生一,生命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6、人为贵,还需行天道。(

27、者道之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其雄,守其雌。

28、道德经》五千字,字字千金,实难取舍。

29、不自见,故明;不自足,故彰。()

30、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1、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3、涤初玄览:视其因此,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34、清者天之无也,浊者地之无也,皆因清浊之无生育万物,世人若求长生之道,炼阴为阳,炼凡成圣,皆因清自浊之所生。动因静之所起,清浊者道之别名也,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故西升经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鱼龟蛟龙,鱼龟蛟龙自来归之,人能清虚寡欲,无为非欲于至道,至道自来归之于人,但能守太和,元无体道合真,万物悉皆归耳。

35、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36、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37、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38、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0、上天生了人,畅行于世,人,至尊。

41、天长地久。天地因此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2、清者天之无也,浊者地之无也,皆因清浊之无生育万物,世人若求长生之道,炼阴为阳,炼凡成圣,皆因清自浊之所生。动因静之所起,清浊者道之别名也,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故西升经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鱼龟蛟龙,鱼龟蛟龙自来归之,人能清虚寡欲,无为非欲于至道,至道自来归之于人,但能守太和,元无体道合真,万物悉皆归耳。

43、清者天也,正阳之无上腾为天,浊者地也,正阴之无下结为地。夫者发语之词也,夫道能清能浊,能动能静,以至大道无测,常名清浊,动静皆为至道之用。凡学道之士,若能明动静之无,安其位,则至道自来归之,动静合宜故为正色也。

44、道生一,生命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45、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6、治大国,若烹小鲜。

4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4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49、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5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52、神者妙而不测谓之神,心者神也,神者心也,心扰则神动,神动则心浮,心浮则欲生,欲生则伤神,伤神则失道,人能调伏其心,内安其神,外除其欲,则自然清静,

53、故元气无形不可名也,经云道隐无名,乃生于天地,故曰道生一,生命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者五行之子孙也。三才者万物之父母也,道者三才之宗祖也。故元气清静不可常名也。凡学道之人,且在观宗察行,若能智性无凝能够登涉大道之径,游于三才之外,常人无所能知也。

54、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5、本者元也,元者道也,道本包于元无,元无分为二仪,二仪分为三才,三才分为五行,五行化为万物,万物者末也。人能抱元守一归于至道,复于根元,非返于末,末者化也,本者生也。人能归于根本,是谓调复性命之道者也,南华真经云:生者神凝也,死者物化也,人能归真神,归真神是谓返本还源不可逐物也。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3、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4、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5、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10、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11、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12、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13、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1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5、放于利而行,多怨。

16、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17、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1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0、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1、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22、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3、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24、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25、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6、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7、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28、道不同,不相为谋。

29、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2、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33、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34、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3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6、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7、刚、毅、木、讷近仁。

3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9、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40、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4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43、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4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46、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4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8、礼之用,和为贵。

4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

5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1、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52、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5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4、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5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6、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57、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58、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59、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60、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6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6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3、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6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65、不学诗,无以言。

6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8、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69、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70、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71、不学礼,无以立。

7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74、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7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6、巧言令色,鲜矣仁。

77、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78、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79、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80、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4.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