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小石潭记水清的经典语录 正文

小石潭记水清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5-08-30 07:11:09

《小石潭记》中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

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的美点

一、丰美的线条

从整体阅读的角度,我们可“拉”出众多的线条,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如可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全石、卷石、坻、屿、嵁、岩明写“石”,“如鸣珮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寒气刺骨,也有石的冰凉等等。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下面很多线条,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课文尽情地赏析。如《小石潭记》中的“水”,《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小石潭记》中的“清”等等。可以说,从上述的每一根线条中,我们又都能拎出不少的美点。深入地品读,神游在《小石潭记》中,小小的“石潭”会在你的面前到处闪现出令人惊叹的美的波光。

二、秀美的文笔

用“秀美”二字牵动对课文的阅读,你会感叹,又有多少美点尽收于我们的眼底!请看,课文美在段落小巧,布局匀称,移步换景,首尾圆合,文面清秀;美在多用短句,多用四字词语,节奏和谐,音韵清朗;美在有记事,有描写,有抒情,文笔精到,用语清雅;美在“如鸣珮环”绘声,“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绘形,“青树翠蔓”绘色,“明灭可见”绘光,“悄怆幽邃”绘神,全文就像一幅青绿山水画,画面清纯;美在景物点染,水石树竹、坻屿嵁岩、下澈日光、蛇行溪流、翕忽小鱼、犬牙岸势都是作者笔下的风光,一处一景,一笔一景,有时甚至是一词一景,景物清幽;美在对潭中游鱼的小景细描,虚实相生,“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实写鱼游,虚写水清,以实衬虚,描画清丽;美在文中景物有动有静,动静交错。游鱼忽儿“佁然不动”,忽儿“俶尔远逝”;溪流“斗折”是静静的,而“蛇行”则有明显的动感,镜头清晰……可以说,全文的秀美就像盆景的玲珑雅致,充满了诗情画意。

三、凄美的心境

全文着意突出的,就是文中的“清”字。我们可以感到,景物在作者的笔下是那样的幽美清新:“下见小潭”,就“尤”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多么的清秀;耳边水声丁冬,清越动人;鱼儿在清澄的水中“往来翕忽”,水声清脆、水色清亮的小溪消失在远方。然而,为什么作者听水时“心乐”、观鱼时“相乐”的感受竟一时全无了呢?为什么他感到小石潭“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呢?原来作者是政治革新失败、降职被贬的人,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太清幽了,太寂静了,它触动着作者的心绪,受压抑的阴影笼上了心头,他感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于是景物在他眼里就是清冷的、“凄神寒骨”的了。这凄美的心境的流露,表达了作者心境的凄清,给全文增添了情景交融的浓重色彩。这也正印证了冰心先生教我们读散文的一句话:“古今中外写景状物的诗文,都是作者从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中,赋予了他所接触的景或物以特殊的性格和生命。”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

一、文学常识

1. 文章选自《柳河东全集》。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柳河东、柳柳州。

2.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二、理解性默写

1. 侧面写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四字短语是:伐竹取道。

2. 暗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原因的句子是: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 从侧面衬托水清的句子(游鱼和潭水的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 从听觉角度写流水的四个字:如鸣佩环。

5. 写小溪曲折蜿蜒的四个字:斗折蛇行。

6. 逼真地描绘出溪岸状貌的几个字是其岸势犬牙差互。

7. 写潭水源头神秘莫测的句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 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9. 文章正面写石潭特征的语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照应此特征的语句是: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

10. 小石潭得名的根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11. 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2. 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13. 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4. 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5. 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6. 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7. 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8. 抒发作者愤懑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9. 表现喜的句子:① 心乐之; ② 似与游者相乐。

三、简答题

1. 概括每段的段意:

2. ① 写潭,写树; ② 写鱼,写水; ③ 写源头,写岸势;

④ 写感受,抒愤懑; ⑤ 写同游者。

3. 概括本文中心:

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因政治上受挫遭贬谪的忧伤愤懑、孤凄悲凉的思想感情。

4. 本文的写作顺序:空间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源→氛围)。

5. 本文的感情基调悲伤。 本文的氛围凄清寂静。

6.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7. 在游历小石潭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快乐到愁苦。

8. 第一段从四个方面写出了小石潭的特点,它们分别是:

① 水特别清澈;② 以整块的石头为底;③ 潭岸岩石形状各异;④ 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9.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乎难以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0. 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一百二十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游览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

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知小石潭的特征。

1. 偏。小石潭位于什么地方?文中并未说明,但从“行”“隔”“闻”“伐”“取”等动词,可见小石潭掩藏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偏远之处,这是一个世外桃源,一块净土,一块佛地。这也是作者对小石潭“一见倾心”的原因之一。

2.石。因为“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所以称之为小“石”潭。这么小的石潭,石头却“为

3.清。“下见小潭,水尤清洌”,表现了小石潭之清洌;“如鸣佩环”,表现了小石潭之清静;“隔

4.活。这样一汪潭水,清澈见底,直视无碍,群鱼嬉戏其中,自然不是一潭死水,她有清幽幽的源头。“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弯曲的溪流,给人以若隐若现的感觉,这种曲线也许是一种忧郁的象征;而“不可知其源”使源头给人以神秘之感。

综上所述,作者条理清晰,移步换景,抓住小石潭“偏”“石”“清”“活”的特点,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展示给读者一种“高洁,幽

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方清澈,清幽的小石潭,对喜爱赏玩山水的文人来说,是难觅的'绝佳去处,可作者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原因在于他被贬的政治处境和心境。柳宗元因王叔文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于邵州刺史,行未半途,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真是雪上加霜。“远在江湖励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面对永州的奇山丽水和如此之清的小石潭,柳宗元却摆脱不了内心的凄凉,始终解不开孤寂的心结。这过于清冷的环境反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