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语录
1、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3、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4、轻则寡谋,骄则无礼。——《国语》
5、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道德经》
6、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楚辞》
7、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楚辞》
8、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
9、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孔子《论语》
10、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易经》
1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12、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1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道德经》
14、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屈原《楚辞》
15、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孝经》
16、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
17、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道德经》
18、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警世通言》
1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20、春花秋月足风流,不分红颜易白头。试把人心比松柏,几人能为岁寒留?——冯梦龙《警世通言》
2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道德经》
22、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易经》
23、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道德经》
2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25、即鹿比虞,唯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易经》
26、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易经》
2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
2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诗经》
2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30、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屈原《楚辞》
31、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楚辞》
32、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易经》
33、要人知重勤学,怕人知事莫做。——冯梦龙《警世通言》
34、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屈原《楚辞》
35、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诗经》
3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
37、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楚辞》
38、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冯梦龙《警世通言》
39、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易经》
40、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易经》
4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42、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
43、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道德经》
4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道德经》
45、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经》
46、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道德经》
47、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
48、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经》
49、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楚辞》
50、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易经》
5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道德经》
52、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冯梦龙《警世通言》
53、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冯梦龙《警世通言》
5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道德经》
5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扩展:
国学简介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然后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然后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然后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然后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常识》国学简介:国学以学科分,然后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然后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然后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道德经》名言欣赏【经典篇】
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2、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3、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4、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5、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6、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10、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道德经》名言欣赏【精选篇】
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强者强、自足者副,强行者有志。 ——《道德经》
【译文】 能了解别人的成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强者。知道满足者才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2.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译文】 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
【译文】 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4.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道德经》
【译文】 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之王。
5.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道德经》
【译文】 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7.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8.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
【译文】 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转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
9.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份下称家。 ——《弟子规》
【译文】 穿衣服需注重整洁,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着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才是持家之道。
10.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弟子规》
【译文】 未成年人不要饮酒,成年人饮酒也不要过量,喝醉酒的人的行为和状态是十分丑陋的。
11.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弟子规》
【译文】 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苦怕难而由于退缩,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应付了事。
12.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弟子规》
【译文】 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讲明,请求允许。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
13.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弟子规》
【译文】 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
14.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弟子规》
【译文】 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15.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弟子规》
【译文】 如果一个人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欢喜,那么坏朋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渐疏远了。
16.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译文】 坚持不懈地刻,金块和石头都可以雕刻成功。
17.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
【译文】 青,从蓝草中取得,颜色却比蓝草更深。
18.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译文】 水既能拖载着船前进,也能使船颠覆。
19.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20.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译文】 君子交友讲究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他们的交情看起来像水一样淡。小人以利为先,他们交友往往亲密,他们的交情就像醇酒一样甘甜,却不讲道义。
《道德经》名言欣赏【热门篇】
1. 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韩非子》
【译文】 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2.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韩非子》
【译文】 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3.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
【译文】 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4.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
【译文】 玉石若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玉器;人若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5.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
【译文】 只要做人光明磊落,那么到哪里都有公平。
6.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
【译文】 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和做法回应对方。
7.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礼记》
【译文】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8.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译文】 即使是很小的坏事也不做,即使是再小的好事也要做。
9.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三国志》
【译文】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10.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志》
【译文】 指不辞辛劳,勤勤恳恳,小心谨慎,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11.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志》
【译文】 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
1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
【译文】 人生大学问的宗旨,就在于发扬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之后就能有多收获。任何事情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13.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诗经》
【译文】 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14.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译文】 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
1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文】 天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息。
16.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译文】 广博的学习知识,仔细地询问知识,谨慎的思考知识,明确地分辨知识,全心全意地用知识。
17.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
【译文】 少壮年华时不努力学习,待到年老时就只能悲伤了。
18. 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 ——《答宾戏》
【译文】 不可以骗取功名,不应该虚假名声。
19.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
【译文】 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实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20. 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增广贤文》
【译文】 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21.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译文】 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22.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译文】 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23. 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 ——曾国藩
【译文】 我以为天地的运转不息,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业的发扬和持久,关键在于真诚。
24.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
【译文】 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以作为后来行事的借鉴。
25.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译文】 走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26. 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
【译文】 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老年人越是年长,精神应当越壮豪。
27.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
【译文】 真诚之心所到的地方,就算是坚如金石的东西,也会被打开。
28.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大学》
【译文】 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29.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太子太傅箴》
【译文】 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30.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译文】 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老子》的十大精髓哲理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X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之用兵,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5、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的的办法。也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展。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7、治人事天莫若啬。
老子曰: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样。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8、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曰: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可乱加干扰,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糊了。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
9、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10、善用人者为之下。
老子曰:善于用人的领导人处于低位势。也就是说,凡事只考虑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就处于“位势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顾及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则处于“位势低”境地。位势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处流,于是众人从之,可谓势在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