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的基地读书笔记1
当初一开始能够将《基地》听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开篇介绍的“心理史学”。这是一个什么鬼呢?这是一套统计学理论,就像是统计物理,只不过它的应用对象不再是大量的微观粒子,而是大量的人。换句话说,心理史学可以抓住大量人类进行互动的宏观规律。这听起来好像非常不靠谱,但是书中却假设,他的发现者哈里.谢顿不仅为心理史学建立了精确的数学方程,而且还利用理论构造了一个庞大的谢顿计划,即在银河系的边缘——端点星建立了一个基地以抵抗银河帝国不可避免的灭亡命运,并以此为原点,蓬勃发展出一个全新的帝国。于是,所有的历史演进全部按照谢顿计划运行下去。
作为系统科学的从业者,我当然知道心理史学是什么玩意儿。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人类行为动力学吗?现在,随着大数据的累积,人们已然可以做到为人类群体行为写出精确的方程了。例如Barabasi的辐射模型可以精确预测两地的通勤人流量。但是,要知道阿西莫夫是从1940年开始写《基地》小说的,我不得不佩服他超前的洞察力。
小说的第一部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描述基地人是如何一点点建立起一个全新国家的。然而,在大国构建过程中,每隔几十年就会出现一次谢顿危机,于是端点星的人类就开始聚集在谢顿穹窿聆听谢顿在上百年前录制的教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谢顿本人死后将近好几百年了,人类还是按照谢顿计划发展,谢顿的每一个预言竟然全部正确。这不得不让我产生了两个问题:即使这是科幻小说,心理史学的预测也太准了吧,超级离谱了;二、谢顿到底是何许人也?竟能这样牛B哄哄地预测那么久的未来?
阿西莫夫的基地读书笔记2
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大师,世界三大科幻小说大师之一,机器人小说大师,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的提出者,等等,说不完。
我这人也不是什么疯狂的科幻迷,只是幼稚地以为我这种理工科学生如果喜欢文学的话,首先必然是科幻作品。看过的科幻并不多,《基地》三部曲却看了两遍。第一遍在美国,借了图书馆的英文版本,当时就看得很爽。当时以为自己完全看懂了,可当我第二次看中文版本的时候才发现当初的很多印象并没有在书中找到。语言啊,还是限制我们欣赏世界优秀作品的一大障碍。
回到小说本身,我不想说太多,几点印象。
一,阿西莫夫的代表作,科幻经典里的经典,经典到已经超越了科幻的范畴,成为一部描述人类历史向未来的投射的巨著。所有经典的文学作品的共性是超越文学形式的限制而成功的描述人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基地》值得任何品位、任何对人有兴趣的人阅读,而且一定会被其一针见血的睿智所折服。
二,《基地》三部曲并不是特别长篇的小说,三本加起来也不比一本很厚的长篇小说更多。可作者却能够极其精辟地又全面地向我们展示了人类一段一千年(其实只有四百多年)的宏伟的发展史。没有多余的废话,只有精炼、简洁却到位的描写。尽量精简对科技部分的描写,没有任何卖弄炫耀的地方。所以读起来非常顺畅,即便是英文的版本我也是花了几天时间一口气读完的。读完后大呼过瘾。
三,学术大师哈里.谢顿的心理史学(这是中文译本的翻译,我倒觉得翻译成历史心理学更准确一点)是作者一个极其精彩的创造。It is so amazing! 太喜欢这个概念了。用高深的数学和统计的方法描述并预测一个由很多人构成的群体的心理和行为。有点类似与社会心理学,却又完全不一样,因为是建立在一个非常严谨的数学理论基础之上的。
a,要想成功的实现预测,对象必须是一个由很多人构成的群体,该学科不能预测一个随机性极高的个人的行为,而只能针对群体。人的数目越多,准确性越高。如果有超过一个星球上的人的群体的话,则可以极精确的预测,比如谢顿就可以预测整个银河系在未来超过3万年的时间内发展的进程,准确度大道90%以上。
b,被预测的群体不可以知道心理史学对他们的预测是什么内容,否则就会因此而产生对应的心理变化,历史的进程就会出现偏差。而实际上正是利用这一点,谢顿通过对全部人类的心理的小而微妙的影响,实现了彻底改变人类命运的伟大理想——在他死后一千年的'历史。
c,心理史学理论最基本的假设之一就是人类对于各种刺激的反应恒定不变。换句话说,人性是永远不变的。所以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一遍一遍不断重复的历史,尽管形式、方式上会有变化,尽管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但是人性永远不变,人类的进程无法阻挡。
也许这些概念对很多人来说都太无聊了,可我却觉得这是值得为之兴奋的东西。这和我从事的投资职业也有关系。交易行为正是一个亏损和赚钱不断重复,人性不断重复的地方;是一个个体行为高度随机而群体行为非常具有预测性的场所;也是一个存在无穷正负反馈的地方,就是说任何已知的预测都会高效地作用于交易群体的心理,而导致预测结果必然不能完整实现。所以如果谢顿能把他的理论应用在证券市场的话,他可以成为藐视一切股神的股神!想想这个idea就让人兴奋啊,这也是我一直梦想的理想境界。虽然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即便只是能够粗略的懂掌握心理史学的一点皮毛,就已经能够笑傲江湖了。
四,《基地》三部曲之后,作者又前前后后写了8部相关作品,完成了一个11册了系列。我顿时感到无语了。新增的内容估计是基于《基地》的成功之后应多多少少有“应读者要求”补充的意思吧,还引入了和机器人的感情故事,总之和原三部曲有所不同。8本,是一个很有分量的阅读量。等我酝酿好了情绪再开始新的探索吧。
阿西莫夫的基地读书笔记3
《基地》故事背景设定在人类发展到无数年之后,科技高度发达,星际航行普及,人类遍布银河系, 横跨银河系的庞大帝国屹立千年, 社会空前繁荣。一位名为Hari Seldon的数学家建立了心理历史学,根据人类对于社会变化的普遍反应建立数学模型实现了对未来的统计性预测。Hari Seldon预测银河帝国必将走向衰亡,如果任其发展,人类将会经历三万年的战乱和倒退才能重新建立其第二帝国。因此Hari计划在银河系两端建立起两个基地用于保存人类的科技和文明火种,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发展壮大,最终在第一帝国瓦解1000年后建立第二帝国,这一计划史称Seldon计划。《基地》第一部介绍了Seldon计划的秘密筹备,第一基地的建立,Seldon计划的真正目的的揭开以及第一基地早期严格符合Seldon预测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基地与帝国》前半部分讲述了基地建立以来最大的危机,即基地与残存帝国最后的战争,帝国有很大的机会获胜,然而却隐晦的历史规律作用下失败,Seldon计划再次胜利;后半部分讲述了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基因突变人“骡”的出现,“骡”的突变特性使Seldon预测的基本假设失效,导致现实严格偏离了Seldon预测,Seldon计划濒临破产。第三部讲述“骡”对一直不曾出现的第二基地的寻找。第二基地是Seldon为整个计划留的后手,作用更加深远,隐藏更加神秘,骡与第二基地人(继承Hari Seldon知识的心理史学家们)斗志斗勇,最终第二基地战胜骡并将Seldon计划重新拉回正轨。整个《基地》前三部曲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讲述了基地的三百余年的发展历程。而后续的4至9部可以分别理解为基地前传和基地后传。
阿西莫夫的基地读书笔记4
理工科出身的阿西莫夫的作品中无处不透露着成熟的科学思维,其中表现最为显著的是贯穿《基地》始终的心理历史学。心理史学的构思非常符合科学研究的思维:合理的假设,大量的数据支撑,以及统计的分析方法,让预测未来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命题变得颇有说服力。在现实中,正是基于类似的基本思想,人类实现了在量子力学、气体动力学、通信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的巨大突破。实际上我们做的预测未来的事并不少,金融市场分析,工业无损检测,天气预报等等,只不过预测的准确性可能还远远不够。然而前段时间AlphaGo以4:1战胜韩国棋手李世石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因此有理由相信也许某一天人类真的可以预测社会层面的未来。
这样的结论是有些恐怖的,如果未来可以精准预测,那么人类个体的意义何在?每个人的言行都被看不见的规律摆布而且永远不可能挣脱。阿西莫夫似乎也思考过了这一点,因此在《基地2》中描绘了Seldon计划成功运行百年后所引起的社会变化,人们相信Seldon计划必然成功,因此丧失了开拓进取的精神。就好像《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太变态了,其他人只需要依计行事,导致蜀国后期人才凋零(个人愚见)。不过,“骡”的出现对Seldon计划的扭曲以及第二基地心理史学家的修正告诉我们,规律仍然是可以挑战的。挑战的条件是:一,像“骡”一样的“突变”让规律的基本假设失效。二,像“心理史学家”一样掌握规律可以从上层控制规律。
因此,对于AlphaGo引起的新一波关于“当机器超越了人类,人类该怎么办?”的讨论,我认为还不用担心。一来,人类有“突变”的可能,当然不单止基因的突变,还包括意想不到科学进步和方法创新。二来,机器的创造也是基于人的智慧,只要人类还能够在更高的层次掌握规律,就不怕机器能“造反”。说到这里需要回去重提一句,第一银河帝国衰亡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科技和文明高度发展,人们丧失了继续进步的欲望和能力。所以,机器超越人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类忘记了机器如何超越了人类。
我很庆幸能生在这个人工智能方兴未艾的时代,迎接着新的挑战。我相信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决定性要素的仍然是人。怀揣野望,我们依旧可以凭借着个人的才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套用一句最近很6的话,“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1、再怎么灵巧的小偷,也无法偷走一个人的知识,所以知识才是最牢靠的财富。——李曼法兰克鲍姆 L. Frank Baum
2、一个人的知识,无法超越他的自身经验。——约翰洛克 John Locke
3、我们的知识,源于我们的感知,接着是理解,最终是论证。——康德 Immanuel Kant
4、信息不等同知识。——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5、真知,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苏格拉底 Socrates
6、知识使人不被奴役。——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 Frederick Douglass
7、只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应用;只有意愿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行动。——哥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8、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知道答案,另一种是我们知道如何找到答案。——赛谬尔约翰森 Samuel Johnson
9、知识或许会制造问题,但无知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艾萨克阿西莫夫 Isaac Asimov
10、知识越多,怀疑也会越多。——哥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1、知识最大的敌人不是无知,而是自以为有知识。——丹尼尔波斯丁 Daniel J.Boorstin
12、聪明不是拥有很多知识,而是拥有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13、那些对自己民族历史、根源和文化缺乏认知的人,就如同一棵树缺少了树根。——马科思加维 Marcus Garvey
14、人类的行为都离不开三个要素:欲望、情绪和知识。——柏拉图 Plato
15、无知是上帝的诅咒;知识是助我们飞上天堂的翅膀。——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
16、智能指的是善用知识…知道如何善用知识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查尔斯斯布真 Charles Spurgeon
17、缺乏知识,行动徒劳无功;缺乏行动,知识无济于事。——阿布巴卡 Abu Bakr
18、知识使你获得机会,得以前进。——彼得德鲁克 Peter Drucker
19、我听过最好的劝告就是:知识等同实力及要勤于阅读。——戴维贝理 David Bailey
20、若你希望通过财富获得自由,你必不会得到。一个人在世上可以实实在在拥有的,是知识、经验和能力。——亨利福特 Henry Ford
21、若想长知识,就必须学习;若想长智慧,就必须观察。——玛丽莲沃斯萨凡特 Marilyn vos Savant
22、想要得到知识,就必须先认清自己的无知。
23、知道自己知道的是什么,及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是什么,就是真知。——尼古拉哥白尼 Nicolaus Copernicus
24、知识源自我们的洞察力。——达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25、谦逊与博学但衣着穷酸,胜过高傲与无知但衣冠华丽。——威廉佩恩 William Penn
26、所有知识源自经验。——康德 Immanuel Kant
27、阅读使我们的思想获得知识的材料;思考使我们有智慧。——约翰洛克 John Locke
28、知识的增进,等同人类力量的进步。——贺拉斯曼 Horace Mann
29、增进知识的有效方法是不停的实验。——威廉布莱克 William Blake
30、知识必须进步、受到挑战及持续增进,否则就会消逝。——彼得德鲁克 Peter Drucker
31、无知的人,比满脑子错误信息和思想的人,更接近真理。——托马斯杰斐逊 Thomas Jefferson
32、宁可要结巴的知识,也不要无知的喧噪。——西塞罗 Marcus Tullius Cicero
33、为事物感到困惑,是知识的起点。 ——纪伯伦 Khalil Gibran
34、知识,只有在人们懂得该忽略哪些的时候,才会是有力量的。——Robert Staughton Lynd
35、全人类与生俱来渴望得到知识。——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36、恐怕我们将成为信息发达,但却死于无知的社会。——Ruben Blades
37、当一个人无法理清自己的知识,他的`知识越多,就会越觉得困惑。——赫伯特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38、对错误的知识要谨慎,它们比无知危险。——萧伯纳 George Bernard Shaw
39、没有公义的知识,不可称之为智慧,该称之为诡诈。——西塞罗 Marcus Tullius Cicero
40、拥有跳出框架思考的能力,比获得知识重要。——戴维博姆 David Bohm
41、我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其它人也都能获得,但我的心是属于我的。——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42、过度聪明、过多知识、再加上心有邪念的人,比无知的人危险。——柏拉图 Plato
43、拥有知识并不会扼杀我们对世界的惊叹与好奇。世界的奥秘无处不在。——阿娜伊斯 Anais Nin
44、我们所学会的和所知道的再怎么多,也不会比我们所不知道的多。——柏拉图 Plato
45、知识是心灵的粮食。——柏拉图 Plato
46、真知,是自知我们必无法知晓一切。——埃默森 Ralph Waldo Emerson
47、唯一的善是知识,唯一的恶是无知。——希罗多德 Herodotus
48、知识是爱、光明和想象。——海伦凯勒 Helen Keller
49、隐藏自己的无知,比得到知识困难。——Arnold H. Glasow
50、有些许人从知识之泉喝水,而其余的只在那里漱口。——罗伯特安东尼 Robert Anthony
51、美好的人生,是被爱所激励,被知识所引导的。——伯特兰罗素 Bertrand Russell
52、想法是风,知识是帆,而人类是船。——Augustus Hare
53、要发现自己有多无知,也需要一定程度的知识。——托马斯索威尔 Thomas Sowell
54、知识等同力量。——弗朗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55、知识说话,而智能聆听。——吉米亨德里克斯 Jimi Hendrix
56、科学是有条理的知识;智慧是有条理的人生。——康德 Immanuel Kant
57、讨论是知识的交流;争吵是无知的交战。——Robert Quillen
58、研究是制造新知识的过程。——尼尔阿姆斯特朗 Neil Armstrong
59、现今最悲哀的是,科学收集知识的速度,远比社会培育智能的速度快。——艾萨克阿西莫夫 Isaac Asimov
60、提出问题,是所有知识的源头。——托马斯伯杰 Thomas Berger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篇1
躺在菲律宾的海边,仰望着故乡所没有的星空,我不禁又想到刚刚读完的基地七部曲,心中又充满了对群星的敬畏和无限的遐想。
诞生于1947年的基地系列,作为一部科幻作品,在其科技感方面必然对于当今的读者来说是有所欠缺的,但作者阿西莫夫给我们所描绘的“未来”却也不得不说是别具一格的。
不同于很多主流科幻小说,基地系列的背景虽然也在我们所居住的银河系,但其主要的故事线却不在地球展开——直到第七部,所有的线索才最终引向这个共同的起源——而是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以超级钢铁行星“川坨”为核心的银河大舞台上展开。另外一点不同,则是在千千万万行星上的生物没有什么奇形怪状的所谓外星生物,而都是我们熟悉的面孔(这一点在后面还会提到)。
作为一篇被人公认为非常优异的文学作品,基地系列显然也没有只描绘令人炫目的新颖设定和元素,而是以科幻为表,实际上则探讨的还是人性的真谛与社会的构成。基地1—2部曲描绘了在银河系中统一的政权——银河帝国——崩溃后,保存了文明种子的第一基地利用其先进的科技,在心理史学(预测未来的数学学科)的指引下逐渐繁荣昌盛,突出了在一个政体中“科技”,“宗教”,“经济”等软实力的重要性,描绘了一个个传奇人物。第3部中,似乎绝对正确的未来预测却出现了偏差,一个在数学统计学上无法计算到的变数,有强大心灵控制能力的敌人,征服了第一基地,最终被第二基地的精神力量征服。
这部在情节上,让读者脱离了原有的“虽然形式很艰难,但这都是计划的一部分”的思维框架,让书中人物——也包括读者——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恰好证明了没有什么是决对恒定的,同时又在隐隐之中传递出了精神意志的重要性,将科幻作品升华了一个层次。第四,第五部则主要描述了在银河帝国末期,心理史学创造出的“谢顿计划”的来龙去脉,把在理论上不可能实现的预言通过一个科幻的设定予以实现,同时又引出了背后的一切——神秘的机器人,被称为人类起源的地球等等。这两章则承上启下,又抛下无数个线索,让读者去自行思索。最后两部则描绘了整个宏大的银河系史诗的起源,同时又探究了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解释了为何银河系有某种单一性——我们都起源于地球。七部曲总体来说环环相扣,每两三部后又大有升华,这也有部分源于作者写作的时间有些断层,将科幻上升到了探究人类及人类社会本质的高度上,也对未来各种人类社会极端的情况作了可能的猜想,描绘了一幅简约却不简单的银河系史诗,的确值得一读。
不过本书在我看来也有一些缺憾,作者可能陷入了某种惯性思维,或者我们所谓的“套路”,每种极端下面必然影藏着另一种极端,热情招待背后总有冷枪暗箭,单一纯朴背后必有复杂动机,虽然可能想传达出一种物极必反或者人类虚伪表象的意图,但是却导致了某些情节可以超前地揣测出结果,让本书的魅力有所下降。
总而言之,本书十分值得一读,可以给人以深思。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篇2
剧情的推进都建立在哈里·谢顿的心理史学对未来的预测之中,总觉得这种设定有些玄学的感觉,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理论上是也许可以做到的,但要考虑无限多的因素,它的计算量将是巨大的。
三次化解危机之法:势力均衡、科学化宗教的统治、自由贸易的“糖衣大炮”。特别是最后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令我思考良久,结合看的上一本书——《无政府时代的到来》,经济贸易的能力有时或许比权力更大,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强大的商贸公司,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在政治领域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甚至堪比一个国家。
书中人物的政治角逐都让我影响深刻。基地立身于一个小小的行星,其力量与四大王国、银河边缘的其他势力以及其背后尚未灭亡的银河帝国相比,是微弱的,甚至是不值一提的。但基地的历代领袖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以非武力的方式解决了危机。这一系列的过程都足够吸引我再读一遍。
书中基地的敌人都是笃信军事力量强权人物,我觉得他们与基地领导人相比,都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对手略弱,读下来感觉化解谢顿危机没有“力挽狂澜”之感。
但它仍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不该贬低它,也不该神话它。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篇3
《基地与帝国》是基地系列的第二本,饶有兴趣地读完《基地》之后,我发现《基地与帝国》的结构跟前一本有很大的不同,《基地》都是中篇小说,一篇讲述一个故事,彼此之间既独立又有关联,而且以情节为主,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并不鲜明,两任市长之间实际上还有不少相似性。而《基地与帝国》中,除了匆匆了结贝尔·里欧思之后,就把大量的笔墨用在骡身上,从此开始了长篇的写作。说到这里,里欧思这个炮灰真可怜,本来是帝国难得一见的将才,年轻强悍、富有魅力且忠心耿耿,就因为“以活生生的意志对抗幽灵之手”,结果看似轰轰烈烈的攻势就如同风中蜡烛一样,无声无息地熄灭了。
当然《将军》篇章还是有着很多内容的,拉珊·迪伐斯在孤立无援之下采取的种种英雄行为,基地本身走向腐化与专制,独立行商的兴起和反抗,以迪伐斯死于矿区所代表的矛盾加剧等等,但是因为骡的强大光环,和作者对他的大篇着墨,这些人物和情节的光彩都轻易被湮灭了。骡是迄今为止谢顿计划中的一个最大的变数,也是作者迄今为止最花心力描写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阿西莫夫对其如此偏爱,除了哈里·谢顿,这是占了基地系列篇幅最长的一个人物。也许是骡有着奇异的精神力量,而这跟神秘的第二基地,甚至其后的大谜团盖娅有着本质的联系。)骡是个相貌丑陋怪异的突变种,从小就是孤儿,当他备受欺凌和歧视地长大,并发现自己拥有改变他人情感的独特力量,他自然而然地想要报复社会——通过称霸整个银河,让所有人在他脚下匍匐。
但是,他仍然是一个善良的人,还拥有行吟诗人般多愁善感的心灵、浓重的自卑感和与此相对的要将一切袒露出来的高傲,也因此他用“骡”这个暗示自己残缺又带着侮辱性的名字命名自己(也许就是他小时候被人取的绰号),总之,他要这个难听的名字响彻银河的上空,要人人或热爱或惧怕这个名字。当他用计假扮小丑结识杜伦夫妇,从而施展自己混入基地,并影响基地的计划时,他意外地遇到了一个不歧视他,并对他充满同情和好感的女人——贝泰,也因此沦陷,而导致他消灭两个基地的计划破产。我相信,骡在贝泰面前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接近他自己的内心。他描绘的骡,是个理想中的高头大马巨搫——身材魁梧、勇武过人、毫无畏惧,唯一一样的,是他们一样拥有异能。而这个在贝泰面前时时瑟瑟发抖、有着不切实际浪漫想法和夸张言语的骡,也许正是小时候,一个时时被人欺负、渴望母亲无私关爱的马巨搫。两者都是他,只是后一者,他成年以后,就不会再在人前表露,或者是仅仅在把面前这些趾高气扬的人当成失败者和臣仆时表现出来,以满足心里的高傲和讽刺。他自己说过:“这是我的弱点,我希望别人了解我。” 贝泰察觉了他的身份,并设法杀死了查处第二基地真相的艾布林·米斯。使得骡无法进击第二基地。这是他遭遇的一个重大失败,另一个重大失败也随之而来,他发现贝泰并不爱他,实际上,她厌恶他,骡费劲心力创建的辉煌帝国,对她而言是“迅速而卑贱的”,而且“我们已经击败了你,我死也瞑目”。
So,事业和情感的双重打击,但是骡并没有报复她,也没有回转她使之成为自己的禁脔,只是因为他的善良和骄傲。事实上,我对骡和骡所建立的帝国自始至终没有恶感,他很少伤害人命,他所建立的帝国,结束了银河间长期的战乱,使平民百姓得以安宁的生活。但,骡有一个,或者说两个致命的弱点,一、他无法生育,也就无法确定帝国的下任统治者,特别是有着他这样能控制人类的人;二、他很荏弱,寿命连常人一半都不到。所以他建立的帝国只是沙堆上的宫殿,注定面临失败的命运。一个伤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