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元剑门关导游词1
站在关楼上远眺七十二峰,共东向38峰,西向36峰,可欣赏“群峰齿尽黑,万砾色皆红”的美景了。
我们脚下的游山道是1985年由县风景局修建,全长6公里,铺石阶7000余级,宽1-1.5米,我们将沿石阶而上,坡陡路险,请大家小心,注意安全。
剑门关有一位不可不说的历史人物--姜维。我们右侧头顶就是他当年驻军的姜维城。姜维,字伯约(公元202年-公元264年),甘肃天水人,羌族,是魏天水中郎将,于公元228年归汉,孔明说“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凉州上士也”。(他和孔明成为蜀汉历史上上两段佳话:孔明27岁时一《隆中对》定蜀汉,六出祁山恢复汉室;姜维27岁归汉,九伐中原。成为孔明之后蜀国又一忠臣良将,公元263年由于汉中阳平关、文县阴平桥头失守,姜维会合张翼、廖化退保剑阁(今剑门关)十月派田章助守江油关。以不足3万人马抵钟会、邓艾、诸葛绪18万大军。姜维首仗用5000人马杀得魏兵大败,后退十余里下寨。后因田章疏于警戒,被邓艾设计偷渡阴平,自摩天岭裹毡而下,破江油关、绵竹关直抵成都。刘禅听信谗言,不战而降,形成了“成都后主已亡国,此地姜维尚守城”。姜维闻成都有失,分兵回救,兵至梓州(今三台),太仆蒋显已持后主诏书令姜维投降。帐下将士闻之,无不眦牙裂目,气愤填膺,拔刀斫石,哭声震野,拒绝投降,誓与剑门关共存亡。有一员将士化作一巨石站在关口,千百年来守着剑门关(今石胄)。公元264年蜀汉灭亡。钟会欲据蜀问计姜维,姜维示意杀北来诸将,不幸事泄军乱,北来诸将欲成都杀钟会、姜维于乱军之中,享年62岁。后人有一付对联作了中肯的评价:生活让强敌西来,叹!表缮谯周乞降后主,锦官城到处烽烟,吁冠深矣,可奈何?纵有剑门一木洵难支大厦:死好见先皇地下,悲。计诛邓艾、志偃武乡,孤忠臣应昭河岳,唯斯胜者,必多负,缘兹斗胆千秋遗恨在阴平。另一付对联是这样写的:“雄关高阁壮英风,捧出丹心披开大胆:剩水残山余落日,虚怀远志空寄当归。”历代墨客骚人对姜维盛赞有加。
关于广元剑门关导游词2
李隆基诗作的历史,天宝15年(公元756年)正月中原大地爆发了“安史之乱”1月18日洛阳陷落,7月10日潼关失守,大将哥舒翰被俘,震动长安,7月14日72岁高龄的唐玄宗出延秋门西逃,避乱四川,15日杨贵妃兵谏被缢,杨国忠被击杀,玄宗一直愁怅满怀,于8月11日达到剑门,当地官员给他献上一碗酸菜豆花饭,吃后胃口大开,精神大振,看剑门关关山雄险,景色秀丽,安下心来细思平定安史之乱良策,于是下了7道勤王诏书,封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12日李亨即位于灵武(宁夏武夷县)。
现在我们眼看见的剑门又一奇观--石笋。它高60米左右,底宽27米左右,前后左右四面临空,而又稳若泰山。相传为韩湘子做笛子所遗留的一截竹子所化。相传石笋上盖了一座小庙,庙旁有一棵大树。据说是鲁班用去梯盖上去的,它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那事清雍正年间,各地反清复明的浪潮尚未停息。剑门关设把总,派五十兵卒驻扎,并有权直接向军机处或总理衙门呈递奏折,不需经过州、府、藩台转呈。(古称作为专凑事)一天晚上,石笋峰上大树和小庙突然着火,火势通天透明,数里外热气袭人。守关头目惊慌失措,飞奔剑门镇(相距关口约一里许)向把总报告“石笋起火”,由于当地方言“笋”和“省”同音,把总误“石笋”听为“十省”立即写了“十省起火”的加急奏折派快马飞报朝庭。一面整顿军马到关口设防,赶到关口一看,见是石笋起火,猛然一惊,跌下马背。赶紧书写“石笋起火”的奏折派心腹快马呈报真实情况。孰料“十省起火”的军报,象离弦的箭一样,早一步呈报了皇上,雍正一看是“天下未乱蜀先乱”,御览到“十省起火”时,心中大急,天下共有十七省,已有十省起火。正在千钧一发之际,“火烧石笋”文书又到。雍正转忧为喜,但此番折腾,使他大伤脑筋,大骂军机处把军报当儿戏。当即降谕:把总撤职,士卒鞭挞。石笋被火烧后,庙塌树焦,但被烧焦的大树几百年来并不朽滥,枝杆直刺蓝天。
关于广元剑门关导游词3
也是在这里,历史上五位大诗人以同一首《蜀道难》讴歌剑门。最早的是距今1400多年“南梁”的张忄宗“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第二首是公元550年简文帝箫纲的“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第三首是南朝陈代的阴铿的“王尊奉汉朝,灵关不惮遥。高眠长有雪,阴栈屡经烧。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如此险,功名讵可要!”第四首就是最有名,影响最深远的唐朝诗仙李白的“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第五首是清朝初蜀诗人费锡璜的“金牛开九阪,陈宝出三秦。道绝惟通鸟,桥危不渡人。阴岩春积雪,虚壑夜疑神。故国终难到,题诗泪满巾。”
现在我们已来到剑门的标性建筑仿古关楼前了。这座关楼自1983年-1990年先后邀请重庆建工学院,南京工学院,省建设局三次选址五套方案。最后于1992年9月1日动工,次年6月28日建成,当时张中伟副省长在鞭炮声中剪断了彩绸。这座仿古关楼是原关楼平线东移80米,中轴线北偏东20度。其基础隐在12米深的.地下,经过仿砾岩工艺处理,使之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不露人造痕迹。关楼主体,两层一底,楼高17.1米,底层用长80厘米,宽高各30厘米的细清石条一丁一顺,水泥座浆,错缝修筑,构成四面墙体。墙外用黄泥勾缝,泥中混合草籽,待到山花烂漫时,其绿草如茵,旧貌依稀,俨然久经风霜,石砌拱券门洞,拱高4.5米,宽3.06米,进深14米,南北贯通。上用三国时官方通用汉隶书体刻,“剑阁”二字(因诸葛亮在此修30里阁道,故称为剑阁,古之剑阁即今之剑门)。南向门联是流沙河先生一九九七年题写的“剑铸耕铧,戾气低沉祥气起;门迎览客,杀声远去笑声来”。二层横匾为沙孟海先生题写的“剑门天险”顶层由邑人题写的“眼底长安”。北向门联是古关楼遗联:首当要地,是为双剑之门;体若大邦,或应三刀夜梦。二层横匾是丹阳吴文华题的“天下雄关”、顶层横匾是邵宇题的“雄关天成”。关楼东侧制高点,筑7.8米高的烽火台,四周有堞垛射孔,平战两用:平时可登台瞭望,观山赏景:战时可燃狼烟烽火,乃古代敌情联络信号,台与楼之间以城墙相连,有断有续,石级踏道,通达其间,成为关楼、城墙、烽火台、梯道为一体的古建筑群,总面积443.56平方米,整个建筑采用了“残、断、缺、旧”的仿古手法,使之新建如旧,断墙、残垣,为人们留下了对历史深沉的回顾,1966年4月20日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游览剑门时,当时既无古关楼,也无今古关楼,只有108国道穿关而过(路比关楼低7米),所以郭老题写了地名碑后赋诗说:剑门天失险,如砥坦途通......。
关于广元剑门关导游词4
我们现在看到两块石头,一块叫做蟾蜍石,一块叫蛇石。相传在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南攻蜀国,东击巴国,出三峡以图楚国,但蜀有剑门之陕,巴有江河之阻,道路崎岖,运输艰难,征伐不易,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之计,诈言秦得天降石牛,夜能粪金,秦王写信给蜀王愿与蜀国友邻,馈赠宝物石牛并献美女给蜀王,请开道迎接回去。蜀王开明氏素性贪欲,便派五丁力士在大、小剑山、五丁峡一带峭壁处,日夜劈山破石凿险开路,入秦迎美女运石牛。在行之剑门关时因剑门道不能通,五丁力士用宝剑将剑山劈开,但是白天劈开晚上就合拢,一连三天都是如此,第三天晚上半夜子时,五丁力士在峡谷中看见灯火通明,一边是一条大蛇、一边是一只蟾蜍,驮着两山往拢互相挤压,五丁力士情急之下,把手中的宝剑扔向空中,发出一道金光,把两个怪物就此镇住,化作了现在看见的两块石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司马错、张仪、都尉墨前送美女、石牛,后伏大军一举灭掉蜀国。
《剑阁铭》作者张载,字孟阳,湖北人,父张收在蜀郡任太守,张载于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到蜀中看望父亲,途经剑门,因感慨剑门雄险,而蜀人常恃险作乱,而作《剑阁铭》该诗四字成韵,共184字,它开创了第一个以诗文的形式赞剑门之险,第一个记剑门之史,第一个叙剑门之事。同时在诗中提出了“兴实在德、险亦难恃”的观点,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要以德治国,益州刺史张敏读后,认为是天下奇文,上表晋武帝司马炎推荐,被铭刻于剑门山东向石壁上。
李白《蜀道难》(公元701-762年)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生于吉尔吉斯坦共和国,长于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镇)于十九岁游览剑门关,公元725年出蜀漫游,游遍了祖国名川大山,于公元730年在京都长安写下了《蜀道难》,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公元1172年,陆游应四川宣抚史王炎邀请,入其幕僚为其抗金,后因朝庭调其任临安(浙江抗州市)枢密院,幕府解散,陆游改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十一月他离开南郑,踏上西去成都的旅程。陆游当年曾四次在剑门蜀道,因办公务而往返,陆游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可是有志不能伸,象一个大病的人,在细雨中骑着一匹毛驴,穿着一袭青衫,借酒浇愁,衣衫上征尘酒痕历历在目,因而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杜甫的《剑门诗》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生于河南巩县,卒于湖南湘江的一条船上,杜甫出生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政治上不受重用,生活在社会下层,目睹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创作了一千四百多首忧国忧民的诗歌,公元759年12月1日为避安史之乱,带领全家入蜀,途经剑门因而写了《剑门诗》。
关于广元剑门关导游词5
自蜀王开明氏五丁开道,诸葛亮于公元231年建关设尉以来,剑门关就是一个非常雄险的古战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经历了大规模的战争100多余次,平均不到20年就有一场战争)凡有志称王蜀中者,必须攻下的天险,所以有“攻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的说法,纵观剑门战争史,只有三次从小路迂回攻破剑门,于是守关者说:“一关失,半川没”。
对面就是解放军总政后勤部《中华雄关》摄制组说的“潼关有土无石,剑门有石无土,山是一块巨石,石是一座大山”的雄关天堑了。西边是金城山(上有一道观临绝壁而建名仙峰观),东向是营盘嘴又名姜维城,两崖相向,构成剑门关的关口。古之关口,上宽150米左右,底宽50米。中建一座关楼。沧桑巨变,一千七百年前,诸葛亮当年立石为门的“门”历代相继设关的“关”,均以化为战火尘烟。清代最后一次修建筑的关楼(由当时的四川总督陈谟回京述职时倡仪于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初十动工,次年三月初三完工),老人们记忆犹新:过往人马,从北而来,必闯关而过,踏步步石阶而上,始至关楼前沿,石砌楼座正中,有拱券门洞,开木门两扇。门扉护以铁皮,乳钉突起,各九九八十一颗,置剑楼两层于楼座之上,重檐歇山造,翼角凌空,气宇轩昂,檐下匾题“天下雄关”四个金色大字,无不令人嗟叹汗颜!可惜于1935年修川陕公路时被毁。
剑门关,我听过有关它的神奇传说,见过它的美丽照片,读过赞美它的优美诗篇。而今天,我们全家来到思慕已久的剑门关,领略了它的风采。
早晨8点,我们从新剑阁县城出发,来到了剑门关山脚下。一路上,我就像出笼的鸟儿一般高兴,迫不及待地想目睹剑门关的雄壮。
下了车,我们随着导游踏上当年红军修建的远征道。平坦的道路让人很难想象当年蜀道之难。没过多久,我们就来到了姜维祠,也叫平襄侯祠。听导游说,姜维是蜀国一员大将,也是诸葛亮生前唯一的弟子。当魏国十万大军南下之时,姜维带领他的三万人马退守剑门关,魏军无功而返。因护国有功,姜维被封为平襄侯。
顺着远征道前行,我们来到了红星广场。这里有红军攻克剑门关的纪念碑,还有鲍政委之墓。又过了半个多小时,我们走到了远征路尽头,尽头与看台相连。来到看台,放眼望去:云雾缭绕于山尖,像一条蜿蜒的苍龙,飞舞于群山之间;再往下看,是陡峭的悬崖和乱石纵横的深渊,让人心惊胆战。这时,我才对蜀道之险有了几分
接着往前走,我们来到了乘坐高空索道的地方,两痕细线连于两边的悬崖之间,下面是万丈深渊,光是看别的游客乘坐就把我吓得没了勇气。于是,我们选择走天梯峡。天梯峡有傍着悬崖搭建起的木梯,十分陡峭,从木板之间的缝隙往下看,是不见底的深谷,触目惊心。听导游说,当年的蜀道比这险十倍。可以想象当时登蜀道之难;我觉得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绝没有半点夸张。
走下天梯峡,我们来到了一座索桥。走在索桥上面,有些摇摇晃晃的。过了索桥,有座凉亭。坐在亭子里,阵阵凉风沁人心脾,就好比一个天然空调。
出了凉亭,我们来到了翠屏峰。翠屏峰是由许多柏树连成的天然的百米屏风,就像是数千名士兵在捍卫着蜀国的领土。
走过翠屏峰,我们来到了绝壁道。绝壁道之险,很难用词语形容:身后和右边,是与地面垂直的悬崖,而左边空空如也,梯子很窄,只容两人摩肩走过,每一级梯子比普通梯子要高些,悬崖上有一条可以抓着往下走的.铁链。这时我才发现,剑门关的险,绝不亚于我去过的号称“天下第一险”的华山。
小心翼翼的走过绝壁道后,我们来到了石笋峰。这石笋峰啊,还有一个美丽传说。相传剑门关以前没有竹子,人们上山就只能依靠树上的藤蔓,每年都会摔死很多人。后来有一位和尚路过这里,不忍让悲剧再发生,于是就上天偷来来竹种,撒在山野。这些竹子长成了一条条通往山上的路。玉帝知道后,大发雷霆,将他变为了一个石笋。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座山峰取名为石笋峰。
石笋峰紧贴着旁边的悬崖,形成了一条狭长的小道。小道的上方,是一线天:清晨的阳光射入一线天,不会让人觉得刺眼,反而照亮了这条小道。
走出一线天,我们开始下山了,我们来到了乘坐滑梯的地方。这滑梯全长四百多米,它与别的滑梯不同:普通的滑梯是圆弧形的,而这个滑梯是四四方方的,而且里面还贴了白瓷砖。滑梯不是直的,有弯道,而且比一般的滑梯的斜度大,很刺激。滑梯的出口,有一个4D电影院。这个电影院外表是一个大石头,很可惜我们去的时候4D电影院并没有开始放映。
4D电影院的右面是数十级台阶,拾级而上,我们来到了一个小广场,广场上有几棵不大的梧桐树,还有一个木秋千。广场后面,就是柿树坪了。绿油油的草坪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就有一棵柿子树。现在正是柿子成熟的季节,一个个的柿子就如同一盏盏小灯笼;远远望去,一棵棵柿子树,就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
从柿树坪往下走,就是仙云客栈了。离仙云客栈不远,有一座索桥。这索桥叫雷鸣桥。过了桥往前走数百步,就可以看见屹立于石梯上的关楼——只见一块匾上刻着雄浑有力的四个大字“天下雄关”,顺着石梯往上走,我能感受到蜀国战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和豪迈气概。虽然三国的历史不会重演,但蜀国将士奋勇杀敌的画面却依稀浮现在我眼前。环顾四周,不禁想起,这片土地上曾有过多少英烈的鲜血,曾有过多少家眷的泪水。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是啊,刘备、曹操、孙权都已长眠,唯独这座让人难以攻下的“天下雄关”,至今仍屹立于世人面前。此时此刻,我才明白剑门关为什么名扬中华:它虽没有峨眉山那样秀丽,没有九寨沟那样神奇,更没有青城山那样幽静;但它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更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如今,我对剑门关又多了几分敬重,几分钦佩。
清明节假期的第二天,我和爸爸妈妈、姐姐,还有几个朋友一起去剑门关游览。
路上,我看见蓝天白云和车窗外绿油油的青山树木,听着车内姐姐绘声绘色地讲着《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故事,开心极了!
吃过剑阁县独有的豆腐宴后,沿着108国道一路前行,一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目的地---剑门关。
进入景区后,沿着三国时候开辟的古道漫步前行。我们经过了“姜维守关像”、“刘备过关像”、“孔明立关像”,就来到了被称为“天下雄关”的剑门关关楼前。远远望去,关楼就像一把大锁,矗立在两座巍巍青山之间,锁住了南来北往行人们匆匆的步伐。沿着崎岖的`小路爬上关楼,向关外望去,山势陡然下降,一目千里。这里地势险要,关楼就像咽喉一样紧紧扼住了进出蜀地的大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代大诗人李白留下的千古绝,久久萦绕在我们耳边!“南下得蜀地,北可望中原”——巍巍剑门关也书写了无数英勇将士守关的传奇!
下关楼后,我们又攀爬了半山腰的古蜀道。站在山顶,俯看陡峭的山壁,“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