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平铺十里湖光经典语录 正文

平铺十里湖光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17 07:08:03

西江月原文:

西江月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西江月字词解释:

1、山峰:指黄陵山。(黄陵山在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边。湘水由此入湖。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庙,世称黄陵庙。词题一作“黄陵庙”。词句也稍有差异)

2、鳞鳞:形容波纹细微如鱼鳞。

3、风回:指风向转为顺风。

4、水晶宫:古代传说水中的宫殿。

5、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舞名。

西江月翻译:

满载着一船的秋色,行驶在广阔平展的江面上。行船被风浪所阻,微风吹起鳞鳞波浪,泛起波光。明日风向转为顺风更加好,那么今夜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水中的宫殿像是在演奏霓裳羽衣曲,当到达岳阳时,准定在岳阳楼上观赏湖光山色。

西江月阅读答案:无

西江月创作背景:

张孝祥在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后改官离开湖南,乘舟北上,途经洞庭湖畔的黄陵山,遇风受阻,写了这首词。《宋六十名家词》题作《黄陵庙》,个别语句亦稍有出入。

西江月赏析:

上片写行船遇风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见与感受。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可以想见,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这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远远望去,就象“平铺”在那儿。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此二句纯属写景,而作者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景中有情。

“波神”二句说,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这是写的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也是变天的前兆。有经验的船工势必要抛锚停舟,采取应急措施,因为这霞光辉映,“鳞鳞细浪”过后,将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的“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恶劣天气。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用“斜阳”点明时间是傍晚,以“细浪”说明天气变化,要起风,皆是妙笔。

下片写停船后作者的心理活动。“明日风回更好”,写他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何妨”,犹言“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是无可奈何的话,但也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水晶宫里奏霓裳”,“水晶宫”,俗谓“龙宫”;“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一支大型歌舞曲的名字。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作龙宫的音乐。龙宫既然奏欢庆之乐,明日准是好天气,航船正常前进,“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个人资料: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少时举家迁居芜湖。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为唐代诗人张籍之七世孙;父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张孝祥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译词]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着一船秋天的景色航行,开阔的水面平铺开明澈湖光。

是洞庭水神挽留我观赏斜阳,平湖上有意召唤起粼粼细浪。

明天风向改换将更利于航行,今夜何妨就露宿在湖面之上?

且听水晶宫里演奏霓裳乐曲,明天我准定能登到岳阳楼上。

【试题】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③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参考答案】

① D

② 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③ 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

[题目解析]

题目中的“胸怀”是就思想感情的层面提问,“两处具体描写”指的就是具体形象,“略作分析”则要求分析出是哪处具体描写(形象)怎样展示出的某种胸怀(感情)。

[评分答案]

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略。

[备考答案]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从容面对世事人生的旷达宽广的仁人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

例如词的上阕,诗人乘舟北行,原本陶醉于秋色湖光。忽然风起浪涌,船不能行,被迫滞留在黄陵庙下,但诗人没有焦躁牢骚,更没有“满目萧然,感极而悲”;反而吟唱道:“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在诗人旷达的胸怀里,险恶的风浪只不过是水神为挽留而召唤来的粼粼细浪,他仍然瞩目烂漫斜阳。把风波险阻当作感受世事人生的机遇,这与“穿林打叶,吟啸徐行”的景象异曲同工,正是诗人宽广思想境界的写照。

又例如词的下阕。“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险恶的风浪中充满着对来日“风回”的信念,有着这“更好”的信念,那么今夜在风浪中“露宿”又算得了什么?这真是达人快语,广阔胸襟。在诗人耳内心中,风浪咆哮的.声音竟如同水晶宫殿里传来的轻曼的《霓裳羽衣曲》,这分明是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胸怀。“问君何能尔?”因为诗人有坚定的信念:明天准定登上岳阳楼。这种倾慕和信念表明,诗人已经具备了宽广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情怀。

【作者介绍】

张孝祥 (约1132一1169)南宋著名词人。唐张籍后裔,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今和县乌江镇人,后移居芜湖。绍兴进士,因廷试第一(即状元),居秦桧孙秦埙之上,桧指其父张祁谋反,被投入狱。桧死,为秘书省正宇,历官中书舍人、广南西路安抚使、荆湖北路安抚使,进显谟阁致仕。他诗、词、书法俱佳,尤以词著称。词风接近苏轼,为豪放派词人;内容多要求国家统一,反对苟且偷安,长调《六州歌头》尤为感人。有《于湖集》、《于湖词》。

【赏析】

张孝祥在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市)任职。很短时间就另有所任,准备离开湖南,乘舟北上,途经洞庭湖畔的黄陵山,遇风受阻,写了这首词。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黄陵庙,在今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畔,它的来历是一段美丽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死于苍梧,葬在江南的九疑山。《水经注湘水》等又先后将故事发展成为娥皇、女英,因为追星舜帝,溺于湘水之中,这样就给原来的传说加深了爱情与悲剧的色彩。后世人们更将湘竹上面的斑斑点点,想象成为二妃远望苍梧,临江恸哭的泪痕。古代当地人民由于同情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的不幸遭遇,给她们修了这座祠庙。但这首词与凄美的爱情无关,只是表达一种随与而安的人生哲学。

上片写行船遇风受阻,停船在江上的所见与感受。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开头两句,写风浪未起时的景色。“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作者环顾四周,山色浓郁苍劲,万物生机勃勃,红黄艳丽,硕果累累;“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这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远远望去,就象“平铺”在那儿。美丽的秋景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水光山色,交相辉映,平铺十里之外,真令人心旷神怡,人如在画中。此二句纯属写景,而作者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景中有情。

“波神”二句采用拟人的手法,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这时写的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按照当时作者已经耽搁了几日的情形来看,当时的风浪应该很大。这时有经验的船工势必要抛锚停舟,采取应急措施,因为这霞光辉映,“鳞鳞细浪”过后,将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的“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恶劣天气。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用“斜阳”点明时间是傍晚,以“细浪”说明风波骤起,真可谓“五岭逶迤腾细浪”,真是妙笔。

下片写停船后作者的心里活动。“明日风回更好”,写他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今宵露宿何妨?”“何妨”,犹言“有什么关系呢”,虽然他期待着美好的明天,但对今天的“露宿”表现出依然的乐观。“水晶宫里奏霓裳”,“水晶宫”,俗谓“龙宫”;“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著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是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是中国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作龙宫的音乐,实在是奇妙。龙宫既然奏起了欢庆之乐,明日准是好天气,船可以正常前进,“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本词写航船遇风受阻的情景,写景、抒情,乃至对“明日”的设想,着笔轻松,无半点沮丧之处。全词语言浅易而意境幽雅,读来只觉作者对山水无限热爱,却不见船遇逆风受阻的懊恼,让人想起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豪迈胸怀和苏轼《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心态。

秋季是四季之一,是庄稼成熟的季节。自古以来,秋季总是被人们所写为诗词。关于秋的`经典诗句,一起来看看。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2、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张仲素《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

3、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5、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纳兰性德《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6、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7、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温庭筠《苏武庙》

8、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

9、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韩琦《九日水阁》

10、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骆宾王《送别》

11、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卢照邻《曲池荷》

12、苍生喘未苏,买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杨冠卿《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

13、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

14、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15、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过三闾庙》

16、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17、月明池阁夜来秋。——吴文英《浣溪沙·秋情》

18、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19、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20、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李商隐《端居》

21、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陈维崧《醉落魄·咏鹰》

22、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张孝祥《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23、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24、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25、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蒋捷《声声慢·秋声》

26、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晏殊《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27、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28、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29、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张可久《塞鸿秋·春情》

30、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辛弃疾《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31、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杜甫《江汉》

32、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33、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34、中秋谁与共孤光。——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35、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杨万里《秋凉晚步》

36、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苏轼《阳关曲》

37、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李贺《李凭箜篌引》

38、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39、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

40、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韦庄《长安清明》

41、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李商隐《柳》

42、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秋》

43、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44、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45、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46、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刘彻《秋风辞》

47、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48、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49、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50、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元好问《秋怀》

51、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52、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53、夜深风竹敲秋韵。——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54、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欧阳修《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55、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诗》

56、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57、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欧阳修《秋怀》

58、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59、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晏殊《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60、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皇甫松《采莲子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