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老子四章中第三则语录 正文

老子四章中第三则语录

时间:2025-05-17 17:41:19

[原文]

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注释]

①上贤:上,同“尚”,即崇尚,尊崇。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②贵:重视,珍贵。货:财物。

③盗:窃取财物。

④见(xian):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⑤虚其心:虚,空虚。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⑥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⑦敢:进取。

⑧弗为:同“无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引语]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国与国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大国称霸,小国自保,统治者们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纷纷招揽贤才,用以治国安邦。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处处崇尚贤才,许多学派和学者都提出“尚贤”的主张,这原本是为国家之本着想。然而,在尚贤的旗号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竞相争权夺位。抢占钱财,给民间也带来恶劣影响。一时间,民心紊乱,盗贼四起,社会处于动荡、大变动的形势。针对社会上被人们所推崇的“尚贤”这一主张,老子在第三章里提出不尚贤的观点,同时也批评了由“尚贤”而引起的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

这一章里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他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然而,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定是都要不断地发展提高,所以老子的这种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是消极的。

老子看到了古代社会现实动乱不安、矛盾突出,这是出于差别的存在,老子想用减少差别,来减轻或避免社会矛盾,这也有他进步的一面。

[赏析]

在本章里,老子透露出他的人生哲学的出发点,他既不讲人性善,也不讲人性恶,而是说人性本来是纯洁素朴的,犹如一张白纸。如果社会出现尚贤的风气,人们对此当然不会视而不见,肯定会挑动起人们的占有欲、追逐欲,从而导致天下大乱。倘若不使人们看到可以贪图的东西,那么人们就可以保持“无知无欲”的纯洁本性。

不使人们贪欲,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此外要“虚其心”、“弱其志”,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这样做,就顺应了自然规律,就做到了无为而治。这一章与前章相呼应,从社会的角度,使人人都回归纯洁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本性。这样以自然规律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老子的“无为”思想和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进步的一面和合理的因素。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规律。这规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纵,也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客观的、自然的。这种观点对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敬天法祖的观念和某些宗教迷信观念,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

答谢中书书预习篇一:答谢中书书预习方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

2.了解以声衬静、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运用。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体会作者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感悟文章的美学价值和较高的鉴赏价值。

【课文提示】

1.谢中书,即谢征,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2.《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3.本文68个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4.南北朝时,由于政局动荡,不少文人墨客选择退隐山林,在自然中陶冶性情,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此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寄情山水,慰籍友人。本文就是属于此类。

【朗读课文】

【自我训练】完成下列对偶句: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庄子)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礼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复习

【朗读课文】

【翻译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的秀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论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河流可见水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各种颜色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茂盛不衰。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薄雾将要消散时,猿啼和鸟鸣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傍晚太阳将要落没时,潜游的鱼儿争相跳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云以后,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林的人了。

【课文分析】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

文章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感慨发端,从整体的角度进行概括。接着以清新隽永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而山下则是“清流见底”,溪流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流动,山的倒影,动静结合,形成山水相映成趣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石壁众彩纷呈,交相辉映,加之又有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夹杂其中,景象绚丽动人,且四季长存,形成景色缤纷之美。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各不相同。“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薄雾将要消散时,猿猴、鸟雀的鸣叫此起彼伏;“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而到了傍晚,红日西沉,暮蔼罩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展现了晨昏变化之美。作者巧妙地运用以声衬静、以动显静的手法,写猿啼鸟鸣、鱼鳞竞跃是为了更显境界之寂静, 王籍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实是欲界之仙都”,是作者对秀丽的.山水景致由衷的赞叹。最后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收束,期以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全文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本文结构非常缜密,共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描绘山川之美。最后“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感叹总括全文。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得如此经纬发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这篇小品语言清丽明净且凝练。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它与南朝吴均的书札名篇《与朱元思书》,可称双璧。

【思维训练】

1,作者描写的景物“奇”在哪里?

2,末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内心体验?

(景物奇特,观者不再,知音难觅,曲高和寡。)

3,本文最绝妙的是哪一处描写?

(五色交辉、四时俱备:植物色彩丰富,气象万千。)

答谢中书书预习篇二:答谢中书书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

1、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人,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语音

颓(tuí) 与(yù) 歇(xiē)

三、重点词语解释

1、五色交辉交:交相 2、四时俱备时:四季 俱:都

3、晓雾将歇歇:消散 4、夕日欲颓颓:坠落

5、沉鳞竞跃 竞:争相 6、古来共谈共:共同

7、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实在欲界:人间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四、理解性默写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重点语句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5、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欣赏这奇美的山水。

六、课文内容理解

1、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 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 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七、开放性试题

《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

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

⑤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

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⑦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

《道》三十二章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关于用兵这件事,《道德经》后面的几个章节还将会谈及(57章、69章),现在让我们暂时放下历史故事,继续随《道》悟道。

32章继续谈了道的总纲领:百川归海,万物归道,一切都逃不开自然的法则,正所谓“道法自然”。

32章经文意译:

道,这个玩意儿永远是籍籍无名的,永远表现出不容易被人们所识别的质朴形象。

但是,即便质朴,即便没有高大上的形和象,普天之下万事万物,却没有不在道面前称臣的。

即便你是侯,你是王,你也应该向道称臣,所以,高大上的侯王们,如果能向道称臣,能够遵道而行,那么万物也就自然会宾服(所谓宾服可以理解为像外来宾客一下服服帖帖地称臣)于侯王。

那么上述逻辑,我们可以整理为:道统天下,侯王们如果以道来治理统领他的天下,那么天下万物自然无不宾服于侯王的'。

天和地所生的阴阳两气相合,生成了甘甜的雨露,这个雨露不受任何人操控,也无需任何人费心,就会很均匀地洒向大地。

任何大的制度,最初制定的时候都是有名(也就是有道的意思)的,既然都有名有道了,那么人们就应该懂得适可而止,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向上、继续向上、永无止境地向上,只有懂得适可而止,才是遵道的表现,才能规避一些危险。

天下的人和事都应该遵道,都应该依道而行,这就好比是地面上不可改变的百川归海这一自然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32章是从“朴”这一角度强调遵道,这也就是我们多次提及的《道德经》静心寡欲这一核心理念之一。

从《道德经》整体来看,刚刚好81章,一定是意涵九九归一之道,事实上《道德经》在引领天下人悟道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逐渐归一的过程。

32章,就是归一于:“朴”。

悟吧!脆弱的文字,无法深度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