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日桓温游寺,和尚不拜。桓温说:没见过杀人不眨眼的将军么?和尚反问:没见过不怕杀斗和尚么?
2、我不看电视剧。艺术创作要讲究历史的真实性和艺术的真实性。古装剧中侠客买酒,银子往柜台上一撩,见过找回的吗?三两银子可以供8口之家用1年,事实上平时更多的.是用铜钱,而非银子。
3、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有自己的本领,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要学会转换思路。
4、发展不能仅追求GDP,唐朝时的GDP是美国的一倍,灭亡了;清朝与美国的相当,最后也灭亡了。一个民族要有灵魂,这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所在。唐朝在历史上除经济的强盛外,还留下了诗歌、留下了宗教。
5、人生好比一口大锅,当你走到了锅底时,只要你肯努力,无论朝哪个方向,都是向上的。
6、朕就是这样的皇帝,朕就是这样的汉子!父皇既把这万历河山交付给朕,朕就要将他治理的固若金汤!谁阻了朕的这点志向,朕绝不容情!
7、如果你的书被读者带到卫生间里去看,说明他趁着解手这一刻都放不下,这就是这本书取得了胜利。
8、处处留心皆学问,好的书籍胜过好的年夜学群众路线。
9、创作环境历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宽松。过去,写一本书,要经过好几审才能出版。网络的出现打破了对专业作家写作的“垄断权”。现在,任何人半夜里想起一个段子,不用经过谁的批准,就可以“群发”。
10、人生就像抛物线,弧线下落的过程也是很累的,太阳该落山就落山,二月河该死就得死,这就是我的历史人文观念,我现在就是尽量让这下落弧线画得完美一点。
11、春晚,不看会感到失落,看了会感到失望。很多节目雷同,很多歌曲似曾相识,创作原动力不足,文化创作很贫乏,建议通过重奖的方式激励创作。
12、痴子,世界原是大戏台,毋须掬泪;傻子,戏台本来小世界,且宜佯疯。
通过读历史故事,可以让人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应该选取什么样的人生榜样,树立怎样的人生志向,如何修炼人生的品格。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清朝历史小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清朝历史小故事篇一:清“第一太子”褚英之死
居功自傲、桀骜不驯,多铎的叛逆性格让他不断挑战权威,给自己惹下祸端,直到死后还遭受罪责。由此我们想到另一个因居功自傲惹下祸端的代表性人物——褚英。
上阵父子兵
褚英,努尔哈赤长子。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努尔哈赤就披甲起兵了,自幼见惯刀光剑影的褚英,有着超人的胆魄和勇武。
万历二十六年,年仅19岁的褚英,第一次奉命出征。随同叔父巴雅喇,一同攻伐叶赫所属安楚拉库等地,褚英率军星夜疾驰,以闪电般的速度一举夺取了安楚拉库、内河的20多处屯寨,以掠获人畜万余的赫赫战果崭露头角。努尔哈赤封他为贝勒,从此褚英成为努尔哈赤身边的一员猛将,开始协助努尔哈赤打天下。
褚英在赫赫战功之中受到了父亲的青睐,为帮助儿子树立威信,努尔哈赤授命他执掌国政。万历四十六年六月,努尔哈赤将执政大权交给了长子褚英。
骄横专权惹起众怒
褚英柄政后,因年纪轻、资历浅、心胸偏狭、野心勃勃,渐渐不顺众心,他不仅处事不公,作威作福,而且得寸进尺,野心膨胀。为了尽早独揽大权,褚英不惜使用卑鄙的威胁手段。先是欺凌努尔哈赤所倚重的五大臣额亦都、费英东、扈尔汉、何和里、安费扬古,并威胁他们说:“谁敢与我作对,一旦我继承汗位,定杀不赦!”继之又施虐于他的诸弟,即努尔哈赤的几个最宠爱的子侄:莽古尔泰、皇太极和阿敏等人。甚至连他的`同母弟代善也不放过。一天夜里,褚英将诸弟召集在一起,迫令他们对天发誓,效忠自己。让他们:“不拒兄言,不将我之所言告于父汗。”并警告诸弟说:“父汗曾赐给尔等财帛良马,父汗故后,通通收回。凡是与我不睦之诸弟大臣,待我即位后皆诛之。”褚英如此对待五大臣及诸弟,使自己陷入完全孤立的境地。深感性命不保的四兄弟和五大臣,终于联合起来,一起向努尔哈赤告发,当然这种告发既有受侮后的委屈,又有四贝勒对汗位的觊觎。四贝勒上告褚英争位,五大臣上告褚英有二心,两种势力自然地联系起来,给努尔哈赤留下了这样一种印象:褚英遭到了以四贝勒和五大臣为首的普遍反对。这使努尔哈赤苦不堪言。他感到了莫大的失望。为了政权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他将原赐褚英之部众、牧群尽行给于诸弟,平均分配。褚英从此不再执政,也不复领兵出征,只令他留守。
太祖挥泪斩爱子
褚英由汗位继承人,转而被废,不啻自高山跌入平谷,强烈的刺激使他本来就不开阔的胸襟,又充满了仇恨和不平。他祷告上天自诉,焚表诅咒出征之汗父、四兄弟及五大臣。对属下切齿道:“吾兵出征,愿其败于乌拉,战败之时,吾不许父汗及诸弟入城!”墙倒众人推,事情很快败露。褚英焚表诅咒时在场口称愿与褚英同生死共患难的四个仆人,一个畏罪自杀,三个向努尔哈赤告发。努尔哈赤震怒了。
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下了最后的决心将褚英处死。但努尔哈赤的内心是极其复杂和矛盾的。他是挥泪斩褚英,花了这么多年心血扶植、栽培的褚英,将自己的期望付之东流,怎能不叫他老泪纵横。
清朝历史小故事篇二:最大悲大喜状元的一生
嘉庆皇帝过生日,收到一份奇特的贺礼,有人从康熙和乾隆的御制诗中挑出了二百句组成一首长诗。康熙和乾隆都酷爱写诗,作品不计其数,但并不让人欣赏。嘉庆似乎也知道这件事。他问呈送诗歌的大臣,这首诗到底出自谁手?大臣说,乃是自己聘用的家庭教师——安徽桐城人龙汝言。嘉庆高兴地说:“南方士子,往往不屑读先皇诗,此人熟读如此,具见其爱君之诚。”当即赏龙汝言举人出身,嘱他参加第二年的会试。
第二年春天,主持考试的官员把会试文章以及录取名单拿给嘉庆过目。嘉庆翻了翻,说,这些文章太差太差。主考官瞎眼了?主考官诚惶诚恐,偷偷问皇帝的近侍,这一科的文章不错啊,大家公认比前几年好,怎么把皇上气成那样?近侍回答,你们没有录取龙汝言,皇上不高兴了,又不便明说。主考官恍然大悟。第二年,龙汝言自然榜上有名。嘉庆亲自主持殿试的时候,先打开弥封看了看名次,龙汝言是第一名。他什么都没说,又悄悄封上了,但大臣们估计,皇帝心里应该小小地高兴了一下。
殿试合格的,算是天子门生。龙汝言作为皇帝的学生,被授为实录馆纂修。实录馆乃整理皇帝言行录的部门,而龙汝言熟读清朝先皇的作品,这个位置自然很适合他。但谁也没想到,龙汝言正是跌倒在这个位置上。话说龙汝言由于家贫,仰仗岳父供养,妻子颐指气使,经常给他气受。龙汝言想,我都是皇上的学生了,这败家娘们儿还拿我不当人,真是瞎了狗眼。赌气躲了出去。第二天,馆吏把高宗实录(乾隆言行录)拿来给龙汝言校勘。第三天,馆吏来取,龙的妻子又原样不动地交还给对方。而龙汝言不在家,根本不知道此事。签有“龙汝言”大名的稿子交到嘉庆皇帝手上,嘉庆一看,“纯庙(乾隆的庙号)”居然被抄成了“绝庙”。按律这是灭门的大罪啊!嘉庆思考良久,下旨说:“龙汝言精神不周,办事疏忽,着革职永不叙用。”人们都明白,这也就是龙汝言,换成别人,早就咔嚓了。
嘉庆死后,龙汝言以旧臣的身份被特许参加追思会,即“哭临”。龙汝言跪在棺椁前哭得死去活来。即位的道光一看,这龙汝言很有良心,还是继续做官吧,就赏了一个内阁中书的头衔给他。但谁知道龙汝言是哭嘉庆呢,还是哭自己的命运呢?
龙汝言被后人称为“最幸运状元”、“最倒霉状元”、“最大悲大喜的状元”、“最奇特状元”等。
清朝历史小故事篇三:吃不上新鲜饭菜的光绪皇帝
大家都知道皇帝每顿饭都要吃几十道菜,美味佳肴数不胜数。如果我告诉你有个皇帝竟然吃剩饭并且无法决定自己想吃什么你信不信?
光绪皇帝是在慈禧太后扶持下继位的大清皇帝,但是实际上光绪皇帝并没有掌握大清的真实权利。真正掌权的是慈禧太后。这个掌控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女人不但为祸大清,还对自己的傀儡皇帝特别的不仁义。
慈禧无论是在朝政还是生活上都出处为难光绪皇帝,光绪每顿饭都要几十道菜,剩下的慈禧就命人下次继续上。有时候光绪亲自下令御膳房改变膳食可是御膳房根本不听这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的话,而是请示慈禧怎么办,结果可想而知。慈禧不但不给光绪改善,反而经常教育光绪帝要懂得节约。久而久之光绪也就不在要求了,当然自己也就变成了一个营养不良的帝王了。
1、重视治河寻根溯源任用能臣御前辩论集思广益会议裁决实践验证改正错误断不出书以上九点能够做到一点,可以称作明君。
2、雍正作为一个政治家,我们评价他的是非功过,主要的着眼点不应是其性情品格,也不应是其皇位的获得是否正当,关键要看他对中国历史,对人类文明作了哪些事情。
3、汉服不是最完美的服饰,也并不能体现什么民族精神,无非是对满清的一种偏见。
4、如今的社会不再是那个可以隐居终南山或者某处名川大山就是清高的逍遥避世,为啥?终南山也好,峨眉山也罢,你要真隐居在那里,还不天天跟数万的游客打交道?那还叫隐居吗,还有一肩明月两袖清风的风范可言吗?
5、禁海策和闭关令是有明显的进步意义的,因为这维持了意识形态的稳定。
6、"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残百姓膏。天泪落时人落泪,歌声高处哭声高。"这几句表现了嘉庆儒家仁爱的理念,仁者爱人,嘉庆作为一位仁君来说是够格的,作为一位皇帝来说是可贵的。嘉庆有很好的儒学修养,他的文学,诗歌,书法,文章都是可以的。这一点比明朝的正德,嘉靖,万历,天启等皇帝都好。
7、我觉得对历史首先是要敬,因为历史不是一两个人,是几千年人类经验的总结。所以要敬。为什么要畏呢?人类历史有很多的挫折,有很多的教训,甚至是血的教训。对于这些教训,不能掉以轻心,要有一个畏的态度。把这些教训吸取了,我们今天尽量避免那些教训,使我们国家更兴旺,民族更复兴。
8、文字狱有它的历史局限性,虽然制约了一定的思想灵性,但起码维持了社会稳定。
9、清军入关更多的是促进了民族融合,其中造成的某些局部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10、剃发易服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交流形式,不能上纲上线。
11、你喜欢穿西服就穿西服,喜欢穿中山装就穿中山装,喜欢穿汉服就穿汉服,你喜欢穿旗袍就穿旗袍。
12、吴三桂要客观评价,毕竟他的开关行动减少了战争旷日持久带来的无辜平民的伤亡。
13、曾国藩是满清王朝的中流砥柱。
14、清朝的皇帝没有暴君,没有昏君也没有怠君。康熙的皇子中,没有不学无术的庸人,也没有胡作非为的纨绔。
15、康熙皇帝是一位学习型皇帝,是二十五史中唯一了解西方文明,尊重科学精神的皇帝。
16、勤政,是雍正区别于其他帝王的一个显着特征,纵观中国历史,像雍正那样勤政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7、人生道路上,那个道路是崎岖不平的,但是我有一条,磨难闯过来,坎坷战胜它,一直往前走。
18、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仁者受到小人的攻讦,智者受到庸人的嫉妒,勇者受到敌人的'仇恨,廉者受到贪人的不满,而袁崇焕以仁、智、勇、廉的高尚品格,虽为当世所不容,却为后世之楷模。
19、我受了渔民、农民、商人的影响,在我的个人的文化呢,我受了渔业文化、农业文化、商业文化影响,我身上有这三种文化的影子:第一,有一点勇敢精神;第二,有一点务实的精神;第三,有一点通变的精神。
20、玄烨是刘彻和李世民加起来都没法比的,因为他面临的环境比两人更艰巨。并且,比起汉武帝,康熙更有开拓之业,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比起唐太宗,康熙更有包容之心,让中国人普天同庆。
21、汉唐盛世时,中国没有人走出过亚洲,法显赫玄奘取经的西天,是印度而不是欧洲,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也没有到过欧洲,清朝向西洋考察,开始于同治五年(1866年)。
22、明清28位皇帝,真正称得上崇文的,只有两位,就是康熙和乾隆。真正称得上宣武的,明朝有洪武,永乐,清朝有太祖,太宗,康熙,乾隆。
23、"损上益下,朕之所愿。存心刻薄,有伤政体。"明朝的皇帝说不出这样的话,也做不出这样的诗。清朝皇帝不同于明朝皇帝,没有昏君,没有顽君,也没有暴君。
24、有一本美国历任总统的合传,提到各界总统制的历史学家肯定的历史功绩,有的一二件,多者也不过三四件,有的一件也没有。历史学家盘点努尔哈赤的历史贡献,举其大端,共有十件。
25、汉服不是最完美的服饰,也并不能体现什么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