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康有为变法经典语录 正文

康有为变法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21 00:37:32

1.变革:变革之前,盼斟酌剂量,识化裁之宜

2.当今世界惟一最巨大的力量是变革的力量。——(美国作家)多伊奇

3.生活就是变革,完美就是不断变化。——(英国作曲家)纽曼

4.今天的冷漠实际上来自子不肯承担昨天的'责任。——(中国作家)余杰

5.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中国古代文学家)归有光

6.男儿志步天下事,但有进步不有止。——(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

7.日月不新,何以光明?——(中国近代思想家)谭嗣同

8.变者,天道也。——(中国近代思想家)康有为

9.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中国古代大臣)汤斌

10.进化不是一种力量,而是一种进程,不是一种主张,而是一个规律。——(美国演员)莫利

11.改革是积极的,保守是消极的,前者以真理为目标,后者以安宁为目标。——(美国作家)爱默生

12.行动的四条准则是:革除自身的陋习;克服不良的情绪;保持青春的活力;决不嫉贤妒能。——(美国作家)霍桑

王人博经典

精彩语录一:“推动宪政的力量是贺老师这样的人,我崇拜英雄但我不会鼓动别人当英雄而自己活在最安全的地带,这是不道德的。我的使命和贺老师有点分别,我是首先让孩子“把自己铸造成器”,有个健全的的心智,而那些成年人的心智问题不归我管。贺老师更像个成人大学的校长,而我是幼儿院的班主任。——王人博谈自己的使命不同于他

精彩语录二:“中国的传统读书人都信奉“君子群而不党”的古训,而我作为一个新派的读书人当时为了“进步”而进了党门。”——王人博解释自己为什么入了党?

精彩语录三:“贺老师是我最敬重的朋友,学者的使命有时像夫妻,男主外,女主内。像贺老师,就是一个丈夫的角色,与社会打交道,而我更像个女人的角色,在教室而不在社会,我的听众是学生,贺老师的听众除了学生还有大众。他恭维大众,我歌颂小众。两者绝无道德的高低。”——王人博谈及自己在西政的往事。

精彩语录四:“我认为,中国还没有真正的宪法学。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宪法是政治章程而不是法,只能学习,不能应用。”——王人博对中国的宪法学现状的态度。

精彩语录五:“山东人的性格不同,但有一点可能是同的:湖南人造反是自己想当皇帝,而山东人造反是想招安。山东人的优点是认同合法性,有忠诚之心,其缺点那就太多了。”——王人博谈他作为山东人的独特个性。

精彩语录六:“主权与人权的讨论是有语境的,不能一般意义上谈两者的关系。就中国的文化而论,不大可能接受人权至上这一价值观。但强调主权,不能成为拒绝人权的理由。”——王人博言语中的人权与主权。

精彩语录七:“我们依何为依据能证明我们就比政治家更了解社会的真相?我们又怎样知道政治家不想改变坏的现状而只想保住自己的位子?譬如,康有为发动的“戊戌变法”,我们怎样去证明康比李鸿章这类人更了解中国的病状,而又能证明李就是不想改变现状的人?政治家是行动者,他们的最高道德就是成功,而学者最高的道德是真理,而不是成功。但处理现实靠的是经验而不是真理。人是个经验动物,习俗与“约定”高于自然,这是我对人类事务抱得态度。”——作为学者的王人博对政治家的态度。

精彩语录八:“我是个宪政主义者是没有问题的,但就连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属于那类宪政主义者。我曾经在贺老师主持的一个会议上对着美国的客人说过,在美国做一个宪政主义者不值得称颂,而做一个中国的宪政主义者,美国人不可能真正理解那种痛苦。这正像一个意大利的球迷不可能理解中国球迷的痛苦一样。(经典语录 )西方的宪政主义者是西方成功的产物,而中国的`宪政主义者是中国遭受一系列挫折的结果。”——王人博解释自己在近代宪政史研究方面投入精力的原因

精彩语录九:“要知道学者在现代的语境中首先是一门职业,就像是医生、农民等等一样;学者职业的使命是知识的传承,所以教育是有意义的。这与对他所处的社会价值的判断无关。一个学者可能遵守自己社会的价值,也可能是反对这些价值,在道德上无法作出高下的区分的。正像英人的“保守党”,不能说进步党就比保守党有道德。诸如正义之类的东西属于价值,而不是知识。一个追求正义的人是仁人志士,未必就是学者,同样也不能要

精彩语录十:“我的性格使我相信:真正的有关人类事务的学术是”史学”的,而非哲学的。“史学”预设的前提是“经验可以重复使用”,而人类恰恰是经验的动物。譬如,我们至今还使用几千年以前我们祖先的经验在表达事物,如善、愤怒、怜悯、妒忌等。也就是说,学术预设的前提是“类型学”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还在研究人类曾经的东西,而不单纯是ing的事物。”——王人博谈自己为何专注于近代宪政史研究

精彩语录十一:“不要用蔑视的口吻谈功利心,功利心是人类共有的遗产。正义往往都与功利心相联系,比如希腊城邦的正义。要除去功利心是危险的,这是卢梭式的革命主义用的词汇。正义与心眼相关,与脑袋无关。”——王人博看“功利心与正义”

精彩语录十二:“第一,脸面是重要的,但过得去就行了,因为再美的女人都会变成老婆子;第二,女人的善良是永恒的,要知道她会如何地对待你的父母,这是知道如何对你的一个借鉴;第三,女人不能太笨和过度聪明(只对做妻子而言),太笨无法交流,太聪明,让人不放心。”——王人博对门下男弟子择妻的三条意见

精彩语录十三:“选老公就是一个博弈,看你投什么注,投什么样的眼光和情感。”——王人博教导女弟子如何选老公

【《走向共和》经典台词

李鸿章:季直说的毫不慷慨激昂啊,我说了半天这快一点慢一点意味着什么你没听懂啊?

张謇:我的确不懂,武器自是战争要素,但绝非胜败之决定要素,决定胜负的,乃是人心。

李鸿章:纸上谈兵,我来告诉你,我发主力定远号的航速是14.5节,而日本的吉野号是22.5节他想打你的时候马上可以追上你,而你想打他的时候,他早就一溜烟跑掉了。而射速呢?我方是五分钟开一炮,而敌方是一分钟开五炮,季直,请你告诉我,在开战的一瞬间,这人心何足恃?

张謇:据我所知,咱北洋船舰巨炮,倭寇皆无啊。他就是开物炮,也抵不上咱一炮,海上作战,我就是受他五炮又如何?只要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咱一炮就能摧毁它。

李鸿章:说的好,说的好,我方的……十英寸巨炮确实倭寇所无,可我问你,这炮弹呢?

(原来翁同龢因为李鸿章私仇,而不给李鸿章拨款。)

张之洞:与日本之战,可战胜而不可战败,或一时败之,战术败之,然坚持弥久,终必胜之,所谓战略胜之者也。

慈禧:其实就是一句话:不管你怎么变法,用什么人,都要记着,这江山是咱们大清的江山。

光绪:昨天太后对朕说,只要不违背祖宗大法,我大清变法之事,朕可自为之。我大清的朝政,不变不行了……

康有为:我大清始终在变法,但这其实都不是在变法,而是在变事。法者,事之纲也,事者,法之目也。臣相信,数十年来,王公大臣都谈过变法,但所言者,实在都是变事,所做者,更是末节,而非根本,皇上圣谕,国是不可为,臣以为,并非事情不可为,乃体制不可为也……少变而不全变,变一而不变二,所变者亦成未变。

谭嗣同:坐着不干事,占着位子又有何用?

张之洞:国人求仁,西人求勇。求人物本,以正人心。求勇务通,以开风气。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旧者因噎而废食,新者歧多而亡羊。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变。

慈禧:变法自然要变新,但没有旧,又何谈新?

谭嗣同: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唤后人……死有何难,活着,继承我们的事业那才是真难。

李鸿章:身怀利器,杀心自起……让若有了生杀之权,就嗜杀无忌,有了行政之权就作威作福,有了度支之权就为己敛财。甚至有一点小小的权力,比如说县衙的差役,收税的小吏,官员的随从,如果把权力都用的无所不用其极,那真的是国将不国啊……一个当权者有了权力,第一要紧的什么?不是运用权力,不是滥用权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权力欲啊。

康有为:你说的不对,这不是修身的问题,也不是伦常的问题,不是个人品质的问题,也不是好人坏人的问题,一句话,这不是道德问题,这是制度问题。那么,这个制度之下的科举之制,我康某人又为何心向往之呢?我讨厌科举,讨厌透了,那些章句小楷,岂能考出我胸中锦绣,宇宙关怀。一次又一次的落地,一次又一次的耻辱,但我还是要去考,考进这个制度中去,因为,要改造一个制度,你必须先在一个制度内部。……一部五千年的历史,史学家们就写了两个字,那是幻想,他们认为,只要讲究这两个字,我煌煌华夏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大错特错,我告诉你 们,把这两个字扔掉埋葬他,他是误国的垃圾,换上两个字,制度,不错,就是和两个字。制度,如今举国腐败,朝政僵化,指望几个做官的,讲究操守就能救国,这是天大的笑话。

慈禧:要是我的生日过寒碜了,不仅我的面子没地方搁,朝廷的面子也没地方搁,同治中兴以来的气象都跑哪去了?这样一来,不单洋人瞧不起,连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敢欺负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这样就会出事,祖宗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而后她“高瞻远瞩”,花费了3000万两银子给自己过生日)

张之洞:四书五经,开篇便是中庸,因为高明莫过中庸,那是做人做事的根基呀……儒家的精神是入世,要有理想,有抱负,要进取不解,但儒家之经典中庸,却融入了道家的精神,这又是何以然啊?是因为办事难啊,你光是一个劲的冒进,撞了南墙不回头,这死了也于事无补。所以还要有点出世的道家精神,所谓,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情。志存高远,却又不拘泥于眼前的小事杂事乱事,这才能以坦荡的胸怀干成大事,这才是中庸。

张謇:船慢一点怕什么,(据上文李鸿章交代,日本船快中国船50%)我与倭寇之战,彼曲我直,理直者气壮,气壮者斗志昂扬,以我斗志昂扬的正义之师,战于失道寡助的无耻之徒,怎能不稳操胜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