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多义性的经典语录 正文

多义性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24 02:22:48

原文:

远和近

远和近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1980年6月

远和近赏析:

(注:这是顾城写于1980年6月的一首小诗。顾城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的一个著名诗歌流派——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类诗歌,从形式上看追求整体象征,其意象多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从内容上看追求自我价值,常有对历史、传统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整体上朦胧诗正因为其意象本身的不透明性及组合时的片段性,而产生众多空白点和不确定性,也给读者预留了众多的想象的空间和思考余地,让人常读常新,它以平凡简单的意象,朴实平易的语言,简短的诗行结构,给读者展现出最大的想象空间,赋予诗歌以无限的张力。)

对顾城的这首《远和近》的解读历来存在普遍争议,很多人直喊读不懂,而那些略微捋出些头绪人又往往只侧重其中的一个方面,诸如单纯从爱情、哲学、历史反思的角度去解读,结果往往顾此失彼。在我看来,这确实是一首表现爱情的诗,却又不单单是写爱情的,更蕴含了诗人强烈的精神寄托和追求。下面就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此诗:

一、单纯而复杂的特殊感情:

从诗行建构来看,顾城这首《远和近》,仅两节6行24个字,如此短小的篇幅中,“你”字却独占一行,这不得不引起人的注意,从而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我觉得”也独占一行,在形式上与第一行“你”呈现一种呼应,同时暗示了“我”的一切内心活动和感觉都是以“你”为中心的,“我”从你的动作和飘忽的眼神中读出了“你”的内心。

上节主要客观描述“你”的举动,展示的是“你”的世界,是自由自在的世界;下节主要描述“我”对“你”的举动的内心感受,是完全自主的、“我”的世界,也可以说是“我”对“你”的世界的一种主观介入,而诗的基本功能是“主情”、“言志”,因而很明显,下节才是诗歌的重点。整体来看,“你”的举动是通过“我”的眼睛才得以展示出来的,是“我”的看赋予了“你”在这首诗里的所有举动。这一方面表现了我对你一举一动、一点一滴的在乎,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我对自己内心感受的尊重。试想如果是一位完全陌生的人,“我”能如此在乎吗?因而说这是一首表达恋情的诗,充斥于其中的感情既单纯又复杂。

二、两种距离的悖反:

在这首诗中,远与近既是物理距离,也是心理距离,物理距离可以衡量,具有固定性,而心理距离确实模糊的,不可度量的,作者把这两种不同性质,也不可比较的两种距离放到一起做比较,这本身就是一种荒谬,一种悖反,然而这也正是诗意的体现之处,因为诗意往往是从违背常理的地方开始。这种悖反的另一表现是,这远与近的对比对象“我”和“云”是异质的,不对等的,“我”是客观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人,而“云”是飘渺的、虚幻的自然物。

按常理,“你”与“云”的距离当然要比与“我”的距离远,然而“你”却让“我”觉得“你”与“我”的距离更远,这是物理感觉与心理距离的一种偷换。“你”面对“我”是那么的神秘莫测,让我捉摸不透。而当面对“云”,面对自然时确实那么的坦露无疑,感觉“你”“我”间永远都有一道无形的隔膜,阻隔着我们心灵的交流。

全诗重复运用了两个副词,“一会”的重复使用表现出你眼神的`飘忽不定,似躲闪,又似刻意;“很”包含越来越的意思,重复使用则使得距离的差异感更强烈,也更清晰,带给诗无穷的余韵。

三、灵与肉的永恒冲突

用意象抒情诗现代诗的一种传统,在这首诗中,“云”是中心意象,是诗眼,它象征着别处的、梦幻的生活;“我”象征着现实真切的生活。而人总会对现实心存不满,认为美好的永远都在远处。就像诗中的“我”和“云”,象征着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物质与精神的冲突。

歌德说过,每个人都有两种精神:一个沉溺在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面,另一个则猛烈地要离去尘面,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灵与肉的冲突时诗歌中一个永恒的母题,因而在这首诗歌中,可以说“你”看“云”实际是在看自己内心的某种幻想。而“我”却是在看你的举动,所以“我”是在看“你”看云,所以事实上“你”就是我内心的某种幻想,“你”就像一个还没有受到任何世俗污染的纯人、真人,是我永远的梦幻和追求。

综上,这首诗是一首表现爱情的诗,但又不单单是表现爱情,还蕴藏着作者一种精神的追求和向往,揭示出人世间一个永恒不变的矛盾冲突,即灵与肉的冲突和对立。

《论语》《孟子》《庄子》为文化经典,许多省份将之列入高考文言文考查内容。在此以《论语》等文化经典为例来讲解文言阅读译释的五个关键词,让同学们更快、更准地诠释之,领悟之。

关键词一 >>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于是,在做文言翻译题时,就要有语词对应推断的意识。

例1 翻译画线句。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解析:翻译这句话的关键是理解与民由之的意思。我们可从得志与不得志中推断,同时与民由之与独行其道(独自行走自己的路)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前后句综合考虑,我们就可推断出与民由之意为:和百姓一起走自己理想之路(和天下百姓一起实现自己的抱负)。

例2 翻译画线句。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论语·公冶长》)

解析:与划线句对应的句子是: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仕(出仕)与已对应,因此,可推测出已是罢免之意;喜,与愠对应,可知愠为不高兴,恼怒之意。此句译为:三次被罢免官职,也没有恼怒的脸色。

关键词二 >>

文言文实词绝大多数具有多义性,但在一定的语境中,其意义和功能却是单一、确定的。这在《论语》《孟子》《庄子》等春秋战国的文章中更为明显。同学们在做翻译题时,要紧扣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词语意义。

例3 翻译画线句。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

解析:此中豫色何解?下文说,我前些日子听你说:君子应不怨天,不怨人。孟子说:此一时,彼一时也,时代不同了。说明孟子此时对以前不怨天尤人的态度是有保留的。由此可知这豫色应是高兴的`脸色。此句翻译为:先生你好像看起来有点不高兴。

例4 翻译画线句。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①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孟子·尽心下》)

注:①古代注视人,目光不可低于对方的腰带。文中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解析: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近与远是何意?文章下面有一句话: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意思为君子言语,语言浅近,道理却有。所以言近而指远者的近也就是浅近之意,此句译文则为:话语浅近而其意深远的,是善言。

关键词三 >>

古文的语言比较对称和凝练,常出现词类活用现象,于是,在翻译时,同学们就要有关注词类活用的意识,把握词类性质的变化,以准确领悟语句意义。

例5 翻译划线句。

子曰:衣敝缊袍(注:破旧絮的大袍;好丝叫绵,败絮称缊),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嫉恨)不求(贪得),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论语·子罕篇》)

解析:上句中的衣与耻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衣是穿之意;耻是感到可耻、丢脸之意,于是,这句话的翻译就是:穿着破旧絮的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丢脸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

例6 翻译画线句。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1)。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2);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庄子·山木》)

解析:(1)此句中贵与贱采用了意动用法,翻译为:把看成尊贵,意译为:看中、喜欢。贱翻译为:把看成低贱,意译为:轻视。于是这句话就翻译为:(但是)主人却看中丑陋的,轻视美丽的。

(2)其美者自美,美是形容词作动词用。此句话翻译为:那个美丽的自以为美丽(而骄傲),所以我不认为她美。

关键词四 >>

古文中常见有语序倒置的现象,有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等情况,阅读经典古籍,做文言翻译题时也就要有变序意识。

例7 翻译画线句。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1)子闻之,与门弟子曰:吾何执?(2)执射乎?执御乎?吾执御矣。(《论语·子罕》)

解析:(1)大哉孔子是主谓倒置句,于是翻译时就要变成常见语序,译为:孔子真伟大啊!学识渊博竟至于没有哪一方面使他成名。

(2)为宾语前置句,翻译为:我该专学哪一项技艺呢?

例8 翻译画线句。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1)。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2)?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3) (《论语·季氏篇》)

解析:(1)是介词结果后置句,我们翻译时要调整语序:季氏将对颛臾有军事行动。

(2)(3)是宾语前置句,分别译为:恐怕我要责备你了;凭什么(理由)讨伐他呢?

关键词五 >>

古文的省略句常见有主语、谓语、宾语与介词的省略,此之省略,语意跳跃,直接影响着对句子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成分的省略与跳转,使语意清晰了然。

例9 翻译画线句:

定公问:一言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1)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2)’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子路篇》)

解析:这两句由于语句的省略,语意跳转,不连贯了,翻译时我们要补上。(1)句翻译为:如果知道作国君的难处(而尽力做好),那不就是接近说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

(2)我当国君没什么快乐的。(如果有的话),那就只是没有人敢违背我的话。

例10 翻译画线句: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1)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相之知也!(2) (《论语·宪问》)

解析:(1)句,不能死,又相之按现代汉语语法特点,为承前省略主语桓公,但看后面就知道这主语应是管仲,此句就要翻译为: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能***,却又辅佐桓公。(2)句主语是谁呢?因为文章是对管仲的评价,所以这句主语就是管仲:难道(管仲)要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

教学目标:

一、明确

二、语文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语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读过都德的《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吧,有谁能说说里面讲得是什么内容?(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和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其中的教师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同样,在中国,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孩子也不能学汉语,老师只能教日语。日本想从思想上禁锢中国的下一代,以达到完全控制中国的目的。由此可见,语文有多重要,掌握了我们祖国的语言,就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语文的重要性和怎样学好语文!

为什么要学语文?

第一,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好其他学科必不可少的工具。

英语也是语言学科,自然与语文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历史、地理同样离不开语文。即使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似乎与语文风马牛不相及了,其实,如果语文基础太差,要理解那些公式定理也非常困难。所以,在所学课目的排名中,语文通常排在第一位!

第二,语文是一个人一生中离不开的工具。

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都是不可缺少的。它将制约着你事业的发展和生活的质量。比如人际交往、写文件、定合同,这些都离不开语文。

第三,因为高考要考语文。

虽然我们天天在批判“应试教育”,然而,既然高考还存在,我们就无法逃避它,而不管你是不是喜欢它。全国的高考方案有很多中,但不管是哪一种方案,语文都是主要考试科目。所以,我们不仅要学,而且必须学好它。

第四,学习语文可以陶冶你的情操。

“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学语文可以提高你的生活品位,使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唐代荆洲长史韩朝宗才华横溢,李白非常钦佩,做文道:“生不羡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有文采的人,往往得到众多红颜的追慕,此不必细表。有文采的妙处,还可从下面的对比中来发现。《还珠格格》中小燕子最常用的句式:我好喜欢好喜欢你哟!除了连用两个好,并无其他的妙处,用于表述爱情的美好徒显苍白和肉麻。紫薇表达感情则是:山无陵,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这里化用乐府民歌《上邪yé》中的“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陵”指山峰ling),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多么有诗情话意。这都是学好语文的妙处。我到过农村许多学生家里,在春节的时候,很多门户上都贴“招财进宝“四个字,很一般,但有一次,我却发现有了不同,贴的是:门对青山摇钱树,户迎绿水聚宝盆。怎样,语文的档次就出来了。

第五,语文是一门很好玩的学科。

语文这门学科乍看很简单,因为是母语,大家从小就接触它。然而,如果你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里面有无穷的乐趣在等待着你去探讨。

怎样学好语文?

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语文学科,兴趣最重要。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学语文很枯燥,没有兴趣。这里,我给大家讲讲语文的趣之所在。

1、音趣。我们通常被电影精彩的对白和大师的朗诵所折服,其关键就在他们把语文的音韵之趣娴熟吧的驾御。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请大家共同来揣摩。

(1)、“年三十的晚上,我被你们赶出了周家的`大门。(《雷雨》)。

2、字趣。语言文字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的细微变化都会幻化无穷的乐趣。

(1)发生在周总理身上的一件事。有外国记者讥讽到:真是对牛弹琴!周总理礼貌的回敬:对,牛弹琴!一字未改,标点一变,面目全非!

(2)歧义之趣。叔叔亲了我妈妈也亲了我。

(3)两人对骂:甲:你放屁!乙:你放屁狗!甲:你狗放屁!虽然粗俗,但的确让人忍俊不禁。

(4)、一和尚与施主的对话:(和尚):茶,敬茶,敬香茶;坐,请坐,请上坐。

(5)字的多义性和模糊性。话说古代有一位算命先生,号称赛神仙,他所卜算的事情那真是灵验无比,可以说是算无遗策。一日,有某同窗好友四人,要去进京赶考,但是对自己并无多大信心,于是相约来到这个算命先生那里来算一卦,只问一个问题:“四人中有几人考上”。赛神仙听完了四人的生辰八字,简单履历,慢悠悠伸出了一个手指。四人想要再问,赛神仙把伸出的那个手指摇了又摇,说“天机不可泄漏”。于是,四人满怀狐疑地走了。过了不久,只听到赛神仙的门前是鞭炮齐鸣,原来,是四个人来感谢赛神仙了。且不说在这四人中终有几人考上,几人落榜,单说这四个人又送给“赛神仙”一个匾:“神算子”。待四人走后,赛神仙的小徒弟悄悄地问赛神仙说:“你怎么算得那么准啊?”赛神仙笑道:“我怎么会错呢,要知道我是赛神仙啊!” 请问,赛神仙这一根指头是什么意思?四人中到底考上了几人?是因为赛神仙是赛神仙就不会错了吗?(其实一根指头的解释涵盖了所有的可能性,最多是“一起考上了”,其次是“一人没考上”,再其次是“一半考上了”,再其次是“一个没考上”。四人在事后,自然会往相对的意义上靠,所以赛神仙就不会错了。)

3、句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寥寥两句,颇含哲理,道尽人世沧桑。

4、篇趣。好文章多了,脍炙人口的有,《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现代美文》大家就可见精妙文章的妙处。介绍王勃的《滕王阁序》成篇故事。事

信。指信念。每位同学都要坚定学好语文的信念和决心,丝毫不能动摇。一是你们都能学好语文,这不是信口开河。同时,我还要特别提醒和告戒大家,语文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永无止境,要对自己有十分高的要求。有两句诗可以佐证:“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说的是纵然有司马相如那样优美的文笔,也有无法准确表达感情的时候。无独有偶,在画界也如此。“世上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方。指方法。学习语文没有捷径,但绝对是要讲方法的。方法因人而异,但原则是需遵循的。古人讲:工夫在诗外,很适合现在语文学习的现状。综观近几年来的高考,我们不难发现,要从课本中寻找到高考试卷的标准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也就是说,学习语文要灵活,不能死板,要以教材为参照,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原指写文章的最佳状态,引用到这里就是指学习语文的感觉,只要有了这种感觉,你的语文水平也就真出来了。

补充说明

1、我的课堂风格:民主、开放、个性

要求大家:主动投入,参与讨论,大胆提问,适时笔记。

2、我的训练方法

《语文作业本》课后完成。基础知识每周一练。

3、其他规范

课堂笔记做在课本上。作业本2本,一本写作文,一本抄写和默写。随笔本一本。

课后作业

你在新学期有什么新设想?语文的弱项在哪里?什么原因?想怎么解决?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帮助?对老师有什么要求?(结合你的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问题谈谈。写在随笔本上,我阅读后回复)(目的:进一步摸底,以便因材施教)

最后送大家当代语文教育家李镇西的一句话:“追求永远不会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