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经典名句关于放下
1、真心空寂,无所不遍。
2、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3、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4、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5、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6、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7、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
8、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9、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10、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11、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12、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13、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14、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5、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16、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17、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8、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19、真心是菩萨净土。
20、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21、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22、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23、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24、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25、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26、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27、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28、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29、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30、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31、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32、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33、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34、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35、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36、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37、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38、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39、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40、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41、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42、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43、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44、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45、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46、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47、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48、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49、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50、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51、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52、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佛经中常见用字的特殊读音
“南无”。这两个字最为常见,经常出现在各种佛及菩萨的名号之前。如: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等。它们是梵文[namas]的音译,表示对佛及菩萨的尊敬或皈依,佛经中读为námó,而不读nanwu。
“阿”。此字在佛经中读ā,而不读e。如前面提到的“南无阿弥陀佛”。此字在佛教咒语中也经常出现。
“摩诃”。这个词也经常出现在一些佛、菩萨的名号之前,其意译为“大”。如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诃迦叶”,就是指“大迦叶”。又如佛教天台宗的经典《摩诃止观》,汉语就是“大止观”。其中的“诃”字不读ke,而读hē。
“叶”。此字在佛经中也不读做ye,而读she,与“叶公好龙”中“叶”的旧读同。前面提到的“摩诃迦叶”,正确的完整读音应为mó hē jiā shè。
“般若”。这两个字经常和“波罗蜜”连用,而成为“般若波罗蜜”。“般若”译为汉语是“智慧”的意思,是梵文(prajna)的音译。由于其含义繁多, 属于“多含不翻”,故留其梵音。其音不读作banruo,而读作bōrě。“波罗蜜”译为汉语是“到彼岸”的意思,为佛教的“六度”之一,所谓“六度”, 就是六种可以使人脱离苦海,到达快乐彼岸的方法。所以“般若波罗蜜”就是说用智慧破除烦恼的若海,到达快乐的彼岸。
“多”。这个字是接着上面说的,在佛教中有一部著名的经典,名字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中的“多”字不读duō,而读作da。因为这个“多”字的音 是跟着“般若波罗蜜”的,是一个尾音,此经结尾的一句话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但由于在《西游记》中,作者将“多”字与前面的“般若波罗蜜”分开了, 将《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正确简称)错误地简称为“多心经”,故而使后人把此字读成了duō,是不对的。
“伽”。这个字现在也经常可以碰到,主要也用作外未语的音译,一般的情况读作jia。如著名的天文学家“伽利略”。但此字在佛经中不读jia,梵音应读 作qie。如很多寺庙里都供有一个菩萨,名字叫“伽蓝菩萨”,那个殿叫“伽蓝殿”。所谓“伽蓝”,意译就是指佛教寺庙,是梵文“僧伽蓝摩 (samgharama)”的简称。所谓“僧伽”就是指僧人,即和尚。所以“僧伽蓝摩”就是指和尚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寺庙。“伽蓝菩萨”也就是专门守护寺 庙的菩萨。再有如印度的“瑜伽”,也不读yujia,梵音应读作yúqié。另外,此字也经常出现在佛经的咒语当中。
“行”。我们经常说的“道行”以及佛教中“大行普贤菩萨”中的“行”,“菩萨行”,“修苦行”,“万行”, 意思为“功夫”。“地藏本行”,“行愿”,“德行”,都不读作xing,而读作hèng。
“日”。此为咒语用字。读音应为zi。出现最频繁的是在佛教《普供养真言》(所谓“真言”,即咒语)中。
“土”。“佛净土 、国土、佛土” 中的“土”应该读为dù,而不能读为tǔ.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七宝,没有土,读tǔ不对!
佛经中还有一类加口旁的类似于拟声字的字,有的也不能念半边。如“口”字旁加一个“罗”字(与现代语气词同形)读1a,“口”字旁加一个“缚”读wa,等等。这些在佛经中不胜枚举。
“加被” 意为“加披”,“手足被杻械”的“被”, 这二个“被”是通假字,意“披”,所以,正确读音是pī,而不能读为bèi。
“那”。此字经常出现在佛经咒语和一些佛的名号中,如佛经《八十八佛忏悔文》中的“南无那罗延佛”。佛经中读作nuó。
“他”。此字常读作tuō,为佛经咒语中的常用字。
“那由他”应读为 nuó yú tuō。
“乐听法”的“乐”,意为喜欢的意思,音读yaò (四声),不读lè或yuè
“隅” 读yú,不读oǔ
“系念”的“系”,读为xì,如果是动词的话,应读为jì。
“楼观”的“观”应该读guàn(第四声),不读guān(第一声)
“无间地狱”、“间隔”的“间”应该读jiàn(第四声),不读jiān(第一声)
“上报四重恩”的“重”应该读为chóng,不能读为zhòng。
“目揵(jiàn)连” 本人校对原译本影印版的佛经,发现不是“ 目犍(jiān)连” 但现在人却多用 “目犍(jiān)连” ,这是不对的。
一【兰亭梦令关公1】
神威炯双目,赤容美鬤公;文韬武略万世功。
伏魔荡邪忠仁义,三教齐共拥。
佑保真良善,守财现神通;青龙偃月耀苍穹。
可令正气千年在,风云在手中。
二【兰亭梦令关公2】
英雄古来多,独赞云长公;义薄云天贯长空。
保家卫国匡社稷,丹心满腹中。
千里单骑走,单刀勇直冲;过关斩将为投兄。
桃花也为凝笑泪,流水直向东。
三【兰亭梦令关公3】
万世无人及,铁血真英豪;一心为匡汉室朝。
几多出生并入死,暮影又晨朝。
沙场常驰骋,独领义风骚;千经百战血染袍。
百万军中无敌予,手握青龙刀。
四【兰亭梦令关公4】
精忠存大义,谁人堪比敌;义薄云天乐不疲。
桃园同约匡汉室,横刀立马骑。
丈夫何英伟,殒命又何惜;为报家国志不移。
血染华夏功勋着,享万世人极。
五【兰亭梦令关公5】
胯下千里马,赤兔本良驹;横刀威武飘逸须。
青龙偃月风寒利,壮志死不渝。
身披锁子甲,顶天立地躯;鞠躬尽瘁本非虚。
一生沙场军中伴,汉寿亭侯居。
六【兰亭梦令关公6】
驱邪可扶正,义胆忠肝拼;孤胆英雄万世钦。
单刀可令风云变,福予苍生真。
斩妖共除魔,可保正法馨;惩恶扬善太辛勤。
任尔罗刹并饿鬼,难逃法眼侦。
七【兰亭梦令关公7】
对酒明月夜,偶忆英豪忠;三国烽烟起群雄。
忠勇仁义谁堪属,长须美髯公。
桃园曾结拜,千里又投兄;浩然丹心贯长虹。
为报旧恩捉放曹,名垂青史拥。
八【兰亭梦令关公8】
赞莫能言尽,功高总护主;丰功伟业屈指数。
保驾皇嫂行千里,横刀挺傲骨。
过关又斩将,几番多障阻;并非本意将命诛。
尔等不将路截挡,何来卧黄土。
九【兰亭梦令关公9】
单刀赴龙潭,虎穴只身闯;何惧跳梁小丑藏。
神威可震妖胆破,鬼怪尽伏降。
装作酩酊醉,刀待手一旁;若敢近前命必亡。
非是公无慈悲意,妖魔太猖狂。
十【兰亭梦令关公10】
不为财色动,不为强权虏;挂印封金为投主。
金兰结义怎能忘,更念家国土。
一身浩然气,能文又能武;为忠为义尝尽苦。
一卷春秋心常念,流芳已千古。
十一【兰亭梦令伽蓝菩萨】
赤容须拂逸,浩然有丹心;青龙偃月斩魔群。
伽蓝主者正法护,名传古至今。
伏魔驱邪鬼,威灵显赫钦;光降道场有其因。
莲坛七宝金莲处,梵刹润香馨。
十二【兰亭梦令关云长1】
熟读春秋卷,忠义展雄才;百万军中常往来。
英勇浩然千年颂,壮志总激怀。
一夫可当关,万夫莫刃开;英文雄武坐宝台。
星辰冥垒同辖管,妖魔自降乖。
十三【兰亭梦令关云长2】
协运皇图志,千秋慨而慷;浩然正气频散香。
丹心一片精忠义,偃月耀灵光。
高洁清廉位,德崇演正罡;高证妙果建法幢。
无量人天勤相渡,真元显应彰。
十四【兰亭梦令关帝1】
丹心昭日月,血洒本忠良;丰碑已立耀光芒。
出生入死经百战,丈夫为谁忙。
为报知遇恩,甘愿一生偿;云卷大地义飞扬。
肝胆相照情深重,难阻一肩扛。
十五【兰亭梦令关帝2】
横刀勒跃马,飒爽英雄风;刀光剑影渡一生。
戎马此世无亏欠,忠义在心中。
嫉恶如仇志,大义凛然增;历朝天敕总追封。
精忠卫国洒热血,何惧命亦终。
南无伽蓝圣众菩萨,南无伽蓝圣众菩萨,南无伽蓝圣众菩萨
立夏以来,雨水似乎多了些,也许是想补偿许多天来的春旱,也许是想调和一下,这些天来骤然升高的气温。但初夏的雨,总是这么缠绵悱恻,淅淅沥沥中,仿佛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如烟似雾。
仰望那莲花山上,绿树掩映中楼阁庑殿,烟雨迷濛,仿佛凌空而降的琼楼玉宇;若隐若现的飞檐画栋,姿态翩翩,恰似大鹏展翅;随风飘飘的幡帐旗帜,灵动飘逸,又如蝴蝶跃跃欲飞。
看那烟雨中的兴佛寺,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葱绿与空明,织成了一片苍茫与幽寂,别有一番韵致。忽然有了一种雨中登临的冲动,于是,我便撑了一把小伞,穿过宽阔的马路,沿濡湿的台阶盘曲而上,不滑不泥。没有其他的人影,不受半点干扰,不紧不慢,走走停停,立立看看,倒也轻松惬意。轻听雨水滴落,慢看雨丝飘洒,细察因雨珠的滋润,而更加晶莹的青草绿叶,往常三百六十九级台阶,也就需要十多分钟,这次却走了半个多小时。
左转右旋,终于登上了山顶。台阶尽处,翠柏掩映,红墙围砌的院落,就是附近家喻户晓的兴佛寺了。寺院倒不大,几座建筑物依山顺势,拔地而起,却也错落有致。推开虚掩的大门,绕过香鼎,登上三四级台阶,便是大雄宝殿了。
进兴佛寺,必看大雄宝殿,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是整个寺院,最有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的建筑。单纯看它的外观,朴实无华,甚至有些飘摇破落,但一跨进高高的门槛,立刻就有不一样的感觉。迎面端坐的佛像赤金贴面,庄重安详,通身金装彩绘,典雅高贵。旁边环侍的佛陀、僧尼,或威严,或端庄,栩栩如生。砖券的圆形拱顶,犹如穹窿盖地,垂帷遮幔,香烟缭绕,仿佛一下子进入了佛国仙境。这座最初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公元1637年)的建筑,以及殿内的塑像,没有毁于兵燹,没有坏于动乱,巍然屹立近四百年,自有一种超然脱俗之气。
走出门槛,看那廊檐滴水,滴答滴答,仿佛轻轻叩响的木鱼声。忽然想起了蒋捷的《听雨》词,现在我正是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静静地听了一会儿,便沿东侧的土路朝殿后走去。这里的空地上,是一块废墟,四围残缺的地基静卧在那里,几株柏树茁壮生长,翠叶上浮动着晶莹的露珠。再往后,依次是三清殿、毗卢阁和安阳宫了,这几座仿古的建筑,不过是在近十多年修建的。殿内的布置和摆设,也都随心所欲,不论供奉的是三清真人,还是毗卢菩萨,或是无极老母等,似乎都无碍于附近民众虔诚的叩拜。特别是月初和月中的日子,虔诚的信徒络绎不绝,但现在只我一个人。一个人想走就走,想看就看,不受暗示,不被支配,不必牵挂,不必尴尬。
说是寺院,其实这里早已混合了道教、儒教和佛教的元素。我一直感慨民间的信仰,有着巨大的融合力,把那些神化的、虚幻的意象打碎了,糅合在一起,衍生了许多所谓的神灵,并按个人主观的臆想,赋予它们可爱的名称,幻化出它们或亲近或威严的形体,供奉在这里。记不清多少次来过这里了,每次我都是从门外经过,对于殿内的布置,总是熟视无睹。前前后后,转来转去,方圆不过两三亩大的地方,走马观花,一会儿就可以走完。这一次,也许是无所事事,也许是濛濛细雨惹了某种情思,我倒像外地初来的观光客,突然对这里几座建筑物的名称以及供奉的尊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清观是典型的道教建筑名称,供奉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位道教最高的尊神。毗卢阁里供奉的,应该是释迦牟尼“三身佛”之一的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却常常被误读为昆(田+比)卢阁。我猜想大概是因为道教传说中,昆仑山是西王母的修炼之所的缘故。安阳宫里“十二老母朝无生”,主要供奉的无生老母或无极老母,却有极其尊贵的神号,“无极瑶池大圣西王金母大天尊”或“至尊至圣始母天君无极祖母天尊”。这样的头衔,一般人自然记不清楚,就像现在某些人名片上的头衔一样,不过是一个噱头而已,倒是越简单的越好记易懂。那十二老母,却和我在其他地方见到的大不相同,什么西天老母、观音老母、泰山老母、托天老母、普贤老母、地藏老母等,全是道教神祇混合佛教弥陀的衍生物。也许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习惯了具象的审美观,一处建筑一尊塑像,必须得有特别的名称,才有特别的意义,其实,这些不过是一个抽象的称谓罢了,很多情况下,没有必要究根刨底。佛家寄托于来世,道家祈望于窒欲,儒家则渴望于功名,全都是以个人幻想,构筑起来的.心灵宝塔。真正的信仰,却是对于自己内心道德信念的升华。
走遍整个寺院,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这一围倾圮的地基。那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香艳记忆,那曾经叮咚于青空的檐马,那曾经晃动于天阙的珠帘,便如那烟雨深处的美景,那份诗意,那份惬意,全在我自由散漫的思绪间浸洇。
相传这里曾经有“好马跑不出山门”的俗语,我初来乍到,差点儿就以为这寺院应该相当阔大,还仔细辨认过寺内石碑上的文字,却说“该寺原有山门、十王圣殿、东西配殿和大雄宝殿等。寺院东西长约27米,南北宽约21米,面积约为567平方米。”不免心生疑窦。究其原委,原来山门外是悬崖,崖下是滔滔黄河,再好的马匹跑出去,自然要粉身碎骨。在这庄严肃穆的佛门净地,老百姓这样戏谑,不啻为一种诙谐。
可惜原来的山门、钟楼、配殿被毁,现在的钟楼、配殿只是近些年才新修建的,自然缺少历史的韵味。就要走出大门的时候,却在不经意间发现东、西配殿,不知何时改换了门庭,原来的地藏王菩萨殿,换成了关帝殿,原来的伽蓝菩萨殿,换成了韦陀殿。门牌上歪歪斜斜的字迹,一下子调换了神灵的位置。看起来似乎很滑稽,却很少有人去揣摩,究竟是人们主宰着神灵的座位,还是神灵主宰着人们的命运
兴佛寺不大,缘于山头窄小,但这块有限的土地,却拥有无限的空间。站在这里,可以俯仰天地,可以举目远眺,可以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可以看绵绵邙岭笼罩在烟雨中,还可以看脚下这片黄土岭,因为有了莲花山的名字,而忽然变得神奇,而莲花山有了兴佛寺,而多了几分灵动的神韵,好像青草地上栖落一只开屏的孔雀,又恰似典雅美人头上的凤冠。这种画龙点睛的点缀,便一下子化腐朽为神奇。
黄土丘岭因莲花山而美丽,莲花山因兴佛寺而美丽。兴佛寺掩映在绿树丛中,只露出生动的翘角飞檐,沉静中透着空灵的禅意。背后,如火如荼的工业园区,裹挟着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脚下,新修的公路那边,是正在开建的工地,高高的脚手架,静静地耸立在雨中。那边,是将要成熟的滚滚麦浪,半空里传来几声布谷声声。再远处,全都溶入一片雨色之中。
登高骋目,总以晴朗的天气为好,但在这薄烟细雨中极目远眺,却也别有一番韵致。山是温润的,树是水灵的,全都在浩渺一片的濛濛烟雨中,化为浮动的剪影。我轻轻地旋转手中的小伞,圆溜溜的雨珠,飞入身边的绿草丛中。我来到兴佛寺,不是为了拜佛,也不是为了找寻寄托,只是为了感受这里的宁静。宁静,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吸引力,那是从山峰深处透出来的坚韧,那是耐得住寂寞的坚守。耸立的山崖,曲折的台阶,犹如一道道魔障,在一步步的跋涉中渐渐消退。尘世的喧嚣,也在一缕缕的雨丝中渐渐稀释。这里有庄严、静寂的庭院,这里有娴静、典雅的宗教建筑,这样的地方可以静心敛性。说不清多少次来过这里了,但每一次来,仿佛就是要一次次浇灌心中的那棵菩提树。站在高高的悬崖边,犹如登临心灵的殿堂,冷冷地审视自我,思念与神往,失落与寻找,痛苦与欢乐,全都在生活的荆榛草莽中来回穿越,化为乌有。细细的雨丝,织成薄薄的雾纱,轻笼漫掩着莲花山,秀丽而神秘。旁边的沟壑里,飘荡着幽深的色调,静谧而优美。一片岑寂之中,有一种近乎酣睡的恬淡。雨轻灵,心悠然。只有山脚下大路上车辚辚,马萧萧。
雨声零落,不吵不喧,恰到好处,听在心里,有种特别的亲切。看那钟楼上的撞木,轻轻晃动着,仿佛听到了一阵清越的钟声,在心底深处轰鸣,长长的余韵,在如烟如雾的雨幕中久久荡漾。
兴佛败佛,应是本心激荡。晴天阴天,皆是自然现象。站在莲花山顶,看这烟雨世界,那该需要一种怎样的心态?那该收获一份怎样的心情?
暖暖地垂怜,冷冷地审视。雨中的兴佛寺是朦胧的,又是清新的。远山近水如烟如雾,如真如幻,山也虚无,谷也缥缈,但脚下的泥土是温润的,身边树叶上的露珠,也是真切的。
何处不烟,何处不雨,只是这烟雨中的兴佛寺,总会让你不经意间怦然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