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佛门戒律经典语录 正文

佛门戒律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10 03:04:07

1、戒的目的是要使我们的身口意保持平衡与清净,进而修习禅定,由此显发本有的智慧。

2、有了生命价值永恒性的观念,就有了对人的言行负责任的思想做基础,人类的道德、良心就有了保证。

3、以上求佛道之心觉悟人生,以下化众生之心奉献人生。

4、用功夫不要追求奇特,不要想在现成茶饭之外,再去找什么特殊的风味,没有那个东西。

5、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不去理它,烦恼自然就不起作用。

6、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法,我们生在世间,只有随顺因缘而有所作为。如果我们的作为违犯了因缘的规律,认为我可以作得了主,我可以不顾一切条件,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很片面,如果按此去做,一定会行不通。

7、业由心造,一切染净因果不出自心,都是自己造的。

8、世间森罗万象,一切宛然存在。由于我们在主观上存在妄想执著,才改变了外在事物的形象。

9、戒、定、慧三学,持戒是根本、是保证,修定是基础,证慧是究竟。

10、学习佛法,一个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11、只有随顺因缘的人,才是自由自在的人。只有懂得随顺因缘,才会真正地善待自我。不懂得随顺因缘,就是在自己折磨自己。

12、在日常的逆境来临的时候能够不动心、能够做得了主,经常能如此,在大限到来的时候,也就能做得了主。

13、安祥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为是禅。

14、心空者,不是不要这颗心,而是空去自己当下这一念的情识分别、妄想执著。在空掉妄想执著的同时,本有的智慧光明即刻显现。

15、一切随缘——随缘消旧业,随缘度众生,随缘了生死。

16、生命的意义在于感恩,生命的意义在于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的落实。

17、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有感恩的心,都自觉地感恩,我们的心态会非常之平和。这有利于我们心胸的开朗、烦恼的淡化、人我是非的消除。

18、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19、人是社会关系的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成就。个体的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

20、向生灭处究取无生,向差别处体会平等,向烦恼处直认菩提;在世间法上落实佛法,在做人做事中勤修众善,

在尽职尽责中广度众生。

21、不该听的事不要去打听,不该说的话不要说出口,不该想的事不要去胡思乱想。

22、信仰、因果、良心、道德,是佛门弟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感恩、包容、分享、结缘,是我们处世待人的根本原

则。

23、修行说起来没有别的诀窍,它就是要自我否定、破除我执,就是要把蒙蔽在觉性之上的种种障碍,如贪、嗔、痴等烦恼,一层一层地剥掉。

24、佛告诉我们在家信徒要通达世事、如法求财,做一个诚实的劳动者就可以自强自立。这是学佛成佛的基础。

25、盲目的、没有节制的自由恰恰会给我们带来不自由,而对贪、嗔、痴的约束则体现出人类的智慧与觉性。

26、在慈悲的境界上,一切生命都血肉相关、休戚与共,自我生命的价值仅存在于为他人、为群体的无私奉献中。

27、修行要落实在当下,做一切事业、做一切善法都要落实在当下。

28、“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要不离觉悟来讲奉献,既要有大慈悲,也要有大智慧,才不会偏于一面。

29、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份,受持相对应的戒条,如法行持、成就律仪、无所毁犯,就有相应的解脱自在。

30、信仰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这四件事是佛法的总纲,也是我们修行的起点和终点。

31、在修行中,唯有放下,自性才能显现;唯有奉献,心量才能广大如虚空。

32、要把尽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当作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

33、只有真正从心灵深处将对事物的种种界定、分别、妄想扫除干净,才能够真正见到诸法实相。

34、戒律是什么?戒律是堤防。持戒精严,你的六根便可防守得严严实实,不会有漏洞。有戒律,我们的修行才有保证。

35、既然每个人都有改善生存条件的权利和需求,那就必须相互尊重。为了自己的生命需求,就不顾他人的生命需求,而将其物质财富据为已有,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36、只有在造作、是非、取舍、断常、凡圣等一切对立面完全统一了之后所显示的无分别智,才是平常心。

37、外在的和平要以内在心灵的和平为前提,而内在的和平要从把握好我们的当下一念开始。

38、学佛修行的人,千万不能逃避责任。逃避责任就等于退失菩提心。

39、不依靠任何人而独立生存的人是没有的,包括佛在内,因为没有了众生就没有了佛。

40、我们信什么呢?首先是要信自己。因为不信自己,就不能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就不能发起菩提心,就不能成就大菩提果。

41、修行要防止三种心:想速成的心、恐惧的心、懈怠的心。

42、“佛”字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只有真正把佛法的精神融入生活中、融入社会中,那才是真实的受用,那才是无相的佛法。

43、平常心是一种平等心,是一种没有选择的爱,是面对芸芸众生普施甘露、普降法雨的大慈悲。

44、心的迷惑就是以“我”为中心,心的开悟就是突破了“我”的障碍。

45、圆满的人生是建立在对因果规律的深信不疑和透彻把握的基础之上。

46、结缘就是不断地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地排除不利条件。

47、一切事提得起放得下,心就无挂碍;一切事提不起放不下,心就有挂碍。

48、修行的目的,主要是制心一处,让散乱的心集中在一点上。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能够在一点上,妄想就少了。

49、修行能够改变命运,努力能够创造辉煌。

50、世出世间、有为无为,全在于自己的精进努力。没有自然的释迦,也没有天生的弥勒。

1、前贤寒山曾问拾得,在人世间如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者,该如何处置乎?拾得说,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2、心中有佛,何须他人唠叨啊。

3、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已忘,心灭罪忘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4、人生难得,活着能做许多善事。这些事情能帮助人消除罪业。

5、一切业障源皆从妄想生。

6、心中有佛,佛在眼前;心中无佛,佛在天边。

7、这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就好比是吃饭、睡觉一样,别人是代替不了的。

8、不要以为只有诵经拜佛行香坐禅才是修行,修行应该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刻,体现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祖师们说得好啊,运水搬柴无不是道哇。

9、佛是自己修得的、证得的,仅仅依靠外力是不能使你成佛的。只有自己勤修善道,拨开自己心头的迷雾,才可以见太阳。......六祖说过,一念迷是魔,一念悟即佛。就是说,你放下恶念的那一刻就是佛。

10、其实万物都在变。事情都在发展。今天已经和昨天不一样了,明天还要变。该做的事情要做。有的时候等也是在做。

11、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12、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3、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14、心中有佛,出世入世没有区别。

15、心中无佛,坐破蒲团读遍佛经也没有用处。心中有佛,出入聚散无非因果。

16、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我们各种各的因,各修各的福。

17、置身红尘世间,由不得你不想,由不得你不做。

18、不苦就不是人生。

19、初次见到山和水的人,他会说,噢,这就是山这就是水。后来见多了他就不这么认为了。原来山有千变万化,水有万种风情。这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了。这山山水水都是人的思想。等走遍了万水千山,看透了这些才发现,其实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没有分别。

20、吃饭还是吃饭,睡觉还是睡觉。住茅棚和住大厦都是住。

21、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22、只要信心坚固,一门深入,处处皆可修行,处处都是道场。

23、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

24、念佛的人,每每毁谤参禅;参禅的人,每每毁谤念佛,好像是死对头,必欲对方死而后快。

25、“禅”可以开拓吾人的心灵,开发人们的智慧,引导人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

26、背迷入觉,背妄归真,这即是觉,也即是禅。

27、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

28、“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参禅在“明月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只要具足一个信心、长永心和无心。

29、讲修行,讲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话。你我现前这一念心,本来清净,本自具足,周遍圆满,妙用恒沙,与三世诸佛无异。但不思量善恶,与么去,就可立地成佛,坐致天下太平。

30、其实诸佛的道法,皆是众生本分上的东西,大众只须遵守佛门的戒律,著实行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而久之,恶染渐渐捐除,身口意习渐渐清净,智慧光明。

31、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总要步步立稳脚跟,远离妄想执着,便是无上菩提。

32、如依佛戒,则不论参禅、念佛、讲经、无一不是佛法。若离佛戒,纵参禅、念佛、讲经,亦与佛法相违,入于外道。

33、举一不得举二,放下一着,早已十万八千。

34、如无别则处处是树倒藤枯,相随来也,若有别,则时时是相随来了,而树倒藤枯。

35、禅之所以异于教者,以前者是无心之观,后者是有心之观。

36、应该放下身心,精进求道,于动用中磨练考验自己,渐至此心不随物转,则工夫就有把握了。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37、本来灵明妙性,不分彼此,同归一体的:因为无明不觉,昧了真源,则有四圣六凡十法界之分。如果要从迷到悟,返本还原,则各法界的觉悟程度,亦各不相同。

38、凡当参学,要有三样好:第一要有一对好眼睛,第二要有一双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

39、真有行持的人,十字街头,酒肆淫坊,都是办道处所,但情不附物,物岂碍人!如明镜照万象,不迎不拒,就与道相应。

40、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迟,努力用功,结果出不了四种境界。以上四种境界都是病,我今与你们以对治之药。

佛家经典的禅语句子集锦

1)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2) 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回到幽闺。——刘基《眼儿媚》

3) 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4)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5) 狐狸藏在寺院里,被执役僧逮住,点着了尾巴,狐狸跑到藏经阁引燃了书籍。禅师、毫无理智地处理事情会招来大灾祸。

6) 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7)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头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

8)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9) 1、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10) 聪明的人不奢望未来,也不追悔过去。

11) 毗舍浮佛偈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12) 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着与追求。

13) 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14) 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15) 佛说: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16) 忍辱多福。

17) 常思索苦恼的来源,善于约束自己的感官,饮食有节制,充满信心和干劲,就不会被邪魔所击败,宛如大山岩不会被风所动摇。

18)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选自《葬花吟》

佛家经典的禅语句子集锦

1)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2)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3)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4)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5) 慈祥的您是我心目中的"观世音"。远方的我祝您:祝母亲春节快乐!顺心如意!嗡嘛呢叭咪吽!

6) 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7)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8) 我必须在逆境中努力做到最好。我发现,如果我这样做的话,情况往往会迅速好转;相反,如果我试图逃避或者想把问题赶走,我会变得越来越焦虑,情况也会越来越糟。

9)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0) 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11)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12)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13)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14) 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15) 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16) 人生如棋,恍若在那来回厮杀相互博弈的棋盘中令人随意摆布,纵使厌倦了这勾心斗角的世事,也终是无法逃离,因为你我,都只是棋子。回首经年往事,不堪思索随着一路坎坷纷至沓来,占满饱含泪水的匆匆时光,又匆匆留下一地长叹…、女人是水,淌在清溪河边浣纱的美。柔柔的冲刷着记忆的最深邃,我站在水之湄,翩舞了那一季羞涩的轮回,酣甜的口水流到了胃。

17) 忧悒清远的气韵,是遥远的不可触及的忧伤,如微云孤月,只能遥望那天涯的距离。

佛家经典的禅语句子集锦

1) 世界变迁不已,并非是常久不变的。

2)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3) 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要做一些真正有利於眾生的事,也就是把文化传统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文化是一切幸福的根源,如果捨弃文化,所有的事情做得再好,也只是曇花一现,不能持久。

4)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

5) 蝴蝶很美,终究蝴蝶飞不过沧海。

6) 送你一件般若衣,前襟菩提心,后襟出离心,多闻是领子,善巧是袖子,戒律是扣子,禅定是里慧是面,口袋装方便,穿上吧。祝你新春吉祥!

7) 尘缘从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一生情?莫多情,情伤己。

8) 一个对众生充满极大的悲心、对诸佛具足极大虔诚的人,无疑的将领受到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愿您新年里福慧双增,业障消除,早证菩提!

9)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於顺违境,无爱恚心。——《佛说十善业道经》

10) 一切世间欲,非一人不厌,所有有危害,云何自丧己?一切诸众流,悉皆归于海,不以为满足,所受不厌尔。-《佛说生经》

11)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归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源自:《密答喇百法主尊像》

12) 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13) 人人爱此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刻刻贪图快乐,不知乐是苦因。

14) 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5) 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