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认识陌生人真麻烦,又要把谎话再说一遍。
3. 哥长得这么抽象都还有春天,你还怕啥呀?
4. 像我们这么有才华的男人,能帅么?
5. 狼来了的故事告诉我们,被人骗了两次后,第三次一定要相信他。
6. 今天流的泪和汗,是昨天脑子进的水。
7. 我总是一忘带伞就下雨;一开电视就广告;一穿新鞋就被踩;一喜欢谁,谁就不喜欢我.、
8. 我与我的床坠入了爱河,我们对彼此而言,都非常的完美。但闹钟并不这么想,那个妒忌心重的坏女人。
9. 如果汪峰和章子怡在两年半【平均恋情时长】左右分手的话,他们面临的将是:十八届六中全会,会议,2016里约奥运会中国夺金,以及欧洲杯新闻的狂轰乱炸。
10. 唐僧再厉害,也不过是个耍猴的.
11. 谁是谁的老公?都是临时工.
12. 当金钱站出来说话时,所有“真理”都沉默了。
13. 泼出去的水,我连盆都不要。
14. 锄禾日当午,上学真幸苦,已进入学校,罚站一下午.
15. 愿得一学霸,白首不相离。带我上自习,一日刷千题。复习四六级,给我押考题。考场坐我旁,助我脱倒一。他考九十八,我考九十七。年年好丽友,代代不分离!
16. 当丘比特把爱神之箭射向了你,你就拥有了爱和箭;当你把爱情还给了丘比特,你就只剩下了贱.
17. 少吃饭!多踢球!走路下班儿!想姑娘!多想多减,常想常瘦!--减肥秘诀.
18. 一个女人爱你,你是丈夫;十个女人爱你,你是情人;百个女人爱你,你是偶像;千个女人爱你,你是英雄;全国的女人爱你,你是人民币;全世界的女人爱你,呃,你就是卫生巾。
19. 男人八想:一想车房免费;二想单身万岁;三想工资翻倍;四想美女成队;五想烟酒不废;六想股票不退;七想想睡就睡;八想外遇无罪!
20. 男人对女人的喜欢其实是靠原始动物性基因驱使的,喜欢胸大的是因为更有哺乳能力,喜欢屁股翘是因为更有利于生育,喜欢长腿的是因为更有利于奔跑等。所以男孩们,当你不在对女孩的这些感兴趣,转而开始喜欢男孩坚实胸膛的时候,证明你终于摆脱了动物性,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
21. 刚知道,原来我国十大妇科病是:脸大、 颜丑、 腿粗、 皮黑、 没钱、 没胸、 体毛多、 夜食症、脚汗大还有逛淘宝...你中了几个...
22. 南风吻脸轻轻,星依稀,月迷蒙,哦今宵你真重。
《坛经》是浩浩三藏典藉中的唯一一部具有中国特独风格的经典。作为禅宗的重要经典,它所处的时代,正处于中唐诸宗争秀的时期,而且由于慧能本人的弘扬,独盛于晚唐,五代时期,可以肯定它在当时的思想浪潮中的价值和对禅宗的重大影响。
禅是梵语"禅那"DHYANA一词的简称,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等义;新译为则为静虑、禅定,是属於色界的心地定法。印度禅法成为很早在释迦之前《奥义书》中的思想家为了与"梵"合一,从不净的肉体解放出"我",便采用瑜伽的修定主义,作为甚修行法。瑜伽,为相应之宗,即人与神彼此的相应冥合,从而达到人种冥合之境,便是禅定。后来释迦佛在菩提伽耶的金刚宝座上端坐思维,降一切心魔,成就无上正道。由于应用了此内证之法,所以,?quot;禅那"一法列入六波罗密教纲中。"禅那"一词,在印度是制心于一处思维观法之意,原为一种修炼方法的通称,也就是一种调心、调息、调身的渐进实修法门。佛教中无论是、空、有、大乘、小乘甚至婆罗门教以及外道,各派都以"禅那"为主要修习法;比如婆罗门仙人阿罗迦修"非想非非想"、佛教大乘修"六度禅"、小乘修"四谛十二缘起法"、法相宗"五重唯识禅"、天台宗有"三谛三观禅"、华严宗有"十玄六相法界观禅"、真言宗有"三密瑜伽禅"等等,这些禅的内容与方法虽然修法不同,其层次与意境也有高下区别。然而万流总归宗,其源只至一处,相传昔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指月》卷一。至此禅法如是於一花一微笑的密意中付界下来,这个传说之后遂为禅宗以心传心的承统依,但隋唐间的大师们无此"释迦拈花"的说法,大藏所收的经话中也末记载,唐德宗时有金陵沙门慧炬撰《宝林传》始记此事。此法由迦叶而下,印度禅师代代相传,然而这一传承始终末脱佛教禅观和外道瑜伽的影响,仍以禅定为主要修行法门。后来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将此实证之法,引进一传再传,至六祖慧能之手创立南派顿悟法门,始奠立中国禅顿教的基础。
慧能禅这一系统之所以有中国特色,它与菩提达摩所传之印度禅法有明显不同,印度禅对于"禅"的概念,是从因位渐次修习,以至证果成道,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一步不能差离,称为"渐修禅",也就是六祖大师之前的禅门主修之法,而慧能所开创出来的禅宗心要,则摆脱了此一禅法,他打破了传统观念,循序渐进的作风,直截了当地明心见性,由本心大体去参本来面目,立地成佛,所谓"见则便见,擬议"即差",步步皆是菩提,称为"顿悟禅"。
"顿悟禅"也就是《坛经》思想内容的具体体现。《坛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但在达摩所传《楞伽经》的基础上,吸收了《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思想,主张"真如缘起"。更广泛的吸收了《文殊问般若经》、《金刚经》、《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十地经论》、《维摩诘经》、《心王经》等诸经的思想,使中国禅宗由真常唯心系而转向般若性空方向。中观的般若性空说,把佛性、真常心统一于人们念念无住的当下之心,以自心性为成佛根本,主张念念无着,不立文字,任心自在,识心见性,顿悟成佛,所以说慧能《坛经》是以真常本有自性的思想为基础,完善了《涅槃经》佛性理论,并且与般若思想相统一,形成一支独特的中国禅--南宗顿禅。
对六祖慧能本人的记载在《六祖坛经、行由品》中说,慧能原是岭南一樵夫,因卖柴路过一户人家,念《金刚经》,而有所悟,《坛经》中慧能自述:
……善知识净听,慧能慈父,本官范阳,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百姓,慧能幼小,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在《曹溪大师别传》中记载:……慧能大师,俗姓卢氏,新州人也,少失父母,三岁而孤。虽处群辈之中,介然有方外之志。
由此得知,慧能当时的家庭情况不好,在社会阶层中处于劳动贫困阶层,生活只能够"市卖柴" 为生。当然、这样也就说明他不可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识字的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蕲洲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弘忍,在几句有关出身问答后,令其" 随众作务" ,于碓房中踏碓,踏碓需力,惠能自嫌身轻,乃系大石着腰,坠令重,一日一夜春米得在十二石米。这样八 个月后,弘忍要传法退位,让人各做一偈,以表自己在修证上的见地。惠能作偈,叫人代笔,因自不识字,但此偈获得五祖认可,并私下传衣钵。在传法时,五祖又为惠能说金刚经,?quot;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大彻大悟。惠能从金刚经而有所悟,至此他后来在弘扬佛法时,也就极力称赞般若法门。<<坛经>>云: 师开座,告大众日∶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又曰∶"善知识,若欲 入甚深法界得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经, 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坛经、般若品》)。
虽然禅宗有"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之说。当日佛传迦叶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 但是否禅宗真正不立文字呢? 实则此上妙道,在离言亲证,非文字所能及,故此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quot; 单传佛心即也。之所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并非屏去一切语言文字之教义,不过以文字言教为指月之标,渡河之船,以文字即离文字,不为判教之绳索所缚,直达教之精髓。此处往往有些禅僧起误解,不明"藉教悟宗,依教明禅"之理,最后罪归六祖。在《坛经》"行由品第一"中曰:印宗延至席上,征洁奥义,见慧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真是不由文字吗?在《坛经》"付嘱品第十"中曰:"既云不立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文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所以,慧能显然是赞成用文字的。大慧珠海禅师有云:经有明文,我所说者,非语非文,众生说者,文语非义,得意者超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法过语言文字,何向数句中求,因而禅宗乃有"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而在达磨初传禅法,并未言不立文字。因他有《楞伽经》四卷问世,三祖亦有《信心铭》,四祖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五祖有《最上乘论》,六祖自己也有《坛经》问世,何况历代的禅门宗匠都有禅语、开示流传后世。这些例子怎能说禅宗是不立文字呢?更何况在大藏经中的'诸宗部,亦以禅宗所留下的语录文字最多,即是慧能不识一字说,并不等于慧能没有文化。其实,不立文字之义,归纳起来有三点,一,佛教宗旨,在于求解脱,慧能是中唐之人,诸宗竞争激烈,当然对佛教义理研究者特多,但不重实践。所以慧能提倡修行实践,矫正空谈之过,提倡亲证,弥补专事知解之失。二,修行人关心开佛知见,不应执着文字,之所以"不立文字"是以警策"文字乃渡河之舟,标月之指也。"令行人超情离见,摒除语言文字之束缚,体悟不生不灭之本性。三,证悟必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因诸佛妙理,实相之法,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非口说心思及文字所能揭述,只有亲自体验证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不立文字,只是"藉教明宗,依教明禅"的权巧方便之说。
《坛经》的理论核心是解脱论。它反对任何理论的空谈,认为解脱从根本上并不是假名安立,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六祖把解脱归结为人心的解脱,所谓若心不解脱,人非解脱相应。所以慧能提倡"直指人心,顿悟成佛",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为佛。他认为,自心圆满具足一切,自心有佛,自性是佛,迷悟凡圣皆在一念之中,不必向外寻求,只要识心见性,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便能解脱成佛,如"般若品第二"云: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乃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六祖的禅法体系中,对"心"是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集中体现了南宗顿禅的般若思想特色。比如在《坛经》中,有关心的概念有自心、本心、自本心、妄心、邪心、直心、清净心等等。如"菩提本清净,起念即是妄","若言看心,心原是妄,妄如幻故,天所看也"。心是看不到的,只靠个人去体验。六祖认为心的本来是清净的,而在凡夫时,只有在清净的觉悟状态下是清净的,而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迷妄。所以,慧能说:无明烦恼与真如佛性本自具足。从而形成烦恼即菩提的说法,而它们二者的关键在于转"心"而没有可断的"烦恼"。对"真心、佛性"的认识《坛经》又云:"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自识本心,是见本?quot;,"识的见性,自成佛道","不假外修,但于自心念本心常起正见",何不从于自心、顿见真如本性?慧能把自心与本性联起来,从现象的"自心"入手,达到本质的"本性",也就是"佛性"。所谓的"识心"是用,"见性"是体,从用上见体,从体上显用,体用不二,不即不离。在迷为心,在悟称性,心性同体,而用有别。
对于心性论,慧能作了一个比喻:"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心与性的管系是心无性无以存,性无心无以在,性心依心而居,心必依性而有。所谓"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quot;
慧能心性论的思想导出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法宗旨,但慧能对佛性的理解,他主张人人皆有佛性,在《坛经》中有五处讲佛性,如"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人即有南北,佛性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虽有五处论及佛性,但佛性在《坛经》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大般涅槃经》据二十七说:"佛性者,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因此,佛性指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因性、种子。《坛经》说"佛性常清净",是强调佛性本质永恒存在、清净本然。所以佛性也就是法性、本性。《坛经》把自心、自性、真如、佛性、本性的等同,这也就是把众生共同有的、永恒的、无所不包的心等同了。慧能对心性的等同,意味着佛性依靠自身在体悟、实证。但慧能的佛性思想与如来藏思想是有差别的。他把般若实相无相说引用到《坛经》中,从而将真性引向了众生的当下之心,强调佛性的"不二之性",无可执着。事实上,并没有一个清净佛性的独立存在,它只存在于自然心念之中。这充分表露了慧能的般若无所得思想。
慧能解脱论的终极目的即是单刀直入的"顿悟成佛",这也是《坛经》的中心思想。所谓悟,就是任心自在念念不起执着,自心本性自然显现。这就决定了"悟"必在当下一念之中得以实现。"顿悟"说是用般若实相说改造的,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全新概念和修行方法,认识自心本来清净,自性本自具足,心佛众生无差别,从而明心见性、顿入佛地,于刹那间自心等同佛性,便是成佛之时。因此,强调自心的觉悟,把自心的迷悟看作是否成佛的标准。慧能认为,顿悟不假渐修,融修于悟之中。《坛经》多次强调"顿修";"迷即渐契,悟入顿修"。"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顿是为了突破渐。慧能把迷悟归于当下的一念之心,融修于悟中,顿悟顿修,正是修而无修,以不修为修。听起来好像很矛盾,其实不然,慧能指出:"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又充分体现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法特色。但是《六祖坛经》并不是专讲顿悟,而废渐修,其实法无顿渐,所以南北二宗并没有什么不同。所谓"法即一种,见所迟速,见迟即渐,见疾即顿。"顿悟成佛,悟的是自性,是指理上通达明了,而于事相上,还必须经过长时劫的修行,才能圆满福慧,最终达至圣位。这也指出了顿悟之后,还是需要坚持不懈修行,从事相上证位。
慧能顿禅之所以在中唐之后,能够独盛,与当时的其它各派相继衰落,以繁琐的名相探讨文字,最终被不立文字的顿禅取而代之是不无关系的。
纵观《坛经》的思想,慧能俨然是一位佛教实践家,他以佛言佛语作为自己的言行标准,《坛经》思想又与佛法相应,再一次指出佛的言教代替不料亲证解脱,所谓说食不饱,画饼充饥,正是此理。
慧能正是把他伟大的思想和现实主义精神注入到《坛经》中,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南宗顿禅,而且它以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来启迪我们的智慧和净化人心。它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1、“永远留住30%的神秘”
这是至今为止我得到最好的人生建议。
这句话是父母的好友,一位在做大学教授的叔叔告诉我的。
他对我说,
他的维持婚姻和家庭的心得,就是即使结婚了,有孩子了,也不要对另一半100% 全部展露,永远留下30%的自己。
当然这30%不是说耍心眼和阴谋,而是指自己保留的实力,他人不知晓的能力和魅力。
“保留30%,别人就总能看到他们意想不到的你,总能给他人新鲜感。这不仅在婚姻和恋爱中,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都是很重要的。”
这句话我后来越琢磨越觉得有趣。原本我是个很喜欢全盘托出大大咧咧展现自己的人,但从那以后,总会问问自己,
“我是否还有30%在留着呢?”
那30%会不断被用掉,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的去学习,积累,制造新的能力和学识。当我觉得自己的存货不足30%的时候,就会警示自己少说少求,静下心来去积累更多的东西。
为了永远做一个新的,有趣的,意想不到的自己。
2、“跳出自己的圈子,随大流只会流于平凡”
在大学里,特别是一般的大学,要适当跳出自己的圈子。随波逐流只会让你变得跟大多数人一样普通。
跳出圈子一方面是跳出现有的认知、思想以及生活状态。人长时间在一个环境中,会慢慢限制和蒙蔽自己,每天规律的活动并且周围的同学也在这样做,就会以为现在的生活是理所应当的。
殊不知,外面更牛的人,早已把你抛下很远。另一方面是跳出学校这个环境给你安排的模式化的生活。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做好权衡。不要每天都在忙,却不知道到底为什么而忙,得到了什么。
怎么做?
如果你的旁边有更牛的高校,去旁听一门评价较高又自己喜欢的课。它会让你知道差距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很大。要坚持听下去,不要图新鲜只去听一次。
多去看书,当然也包括公开课,MOOC,知乎等线上资源和社区;去学习自己喜爱或者实用的技能。
找到志同道和的朋友。
有时间的话多出去走走,不要住酒店,尽量住青年旅舍,你会遇到各种人,收获到各种经历。
认清自己想要的,做好权衡,学会拒绝。如果你不喜欢,只是为了说出去好听的话,就不要盲目去加入学生会等学生组织。
很重要的一点是 关注并坚持去做那些短期看不到效果,但对你影响深远的事情。
3、“固执己见,往往会使人生丧失一些可能性”
我的`三观就是一个建立崩塌建立崩塌的循环过程,之前写的那些“简洁的人生道理”大多数都是个人看法,观念容易建立也容易崩塌。
其实没有坚定的认知也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因为它酝酿可能,好过盲从。
4、“真正的爱与帮助是润物细无声的”
在不能提供对方实际帮助的时候不要总是给对方讲道理,因为这些道理对方都懂,真正的爱和帮助是润物细无声的。
很多时候我们想通过一些道理说服别人,其实不明白的是那些道理对方都懂。对方缺乏的不是道理,很多时候是别的东西。
所以如果你闺蜜男朋友劈腿了闺蜜还是放不下,你就不要跟她说各种各种的道理,哪怕你陪她吃吃饭,认识认识新的朋友都比给她讲道理有用。
真正对你帮助或者给你爱的人很多时候你都无法意识到,因为对方会尽量考虑你的感受,做到润物细无声,这些人永远是过后才会发现他们的好。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些人。
5、“学会接受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多面性”
当你觉得自己遇到奇葩的时候,说明你对人性的认识还不够,人要学会处理和接受人性的恶
生活中有一些高人,他们能跟任何”奇葩“谈笑风生,不要觉得他们虚伪,也不要觉得他们看不透奇葩们的那些花花肠子。
他们对人有很深的认识,他们知道人性的自私无能虚伪,他们不对人性抱有太多的希望(这并不是说他们悲观绝望,而是他们早就明白这一点)。
如果你觉得自己经常遇到奇葩,只能说明你活的还很幼稚,还不成熟。当你可以接受人性的恶和无能的时候,你会豁达很多。
其实任何奇葩都有自己固有的逻辑,他们的世界观也是自洽的,明白这一点你就不会经常想改变他人。这样你就不会看到很多人都不爽,你会过的开心多了。
6、“保持敬畏之心”
不要觉得一些人浅薄或者无知,很多时候你只是见识短,有时候对方的思维深度可以吓你一跳。不管对人还是对传统,都要保持敬畏。
我们总会觉得很多人很无知,这一点看历史书绝壁经常发生。史书上我们会看到大部分的“庸人”,这些庸人身居高位,但是就连那些我们认为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
其实我们不妨细想,在生活中,我们肯定周围很少有那种能进入史书的人物,就是政府中的一个处长或者村里的一个书记都是属于“老油条”的人精,何况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
这些人的眼界,见识更是甩许多人一条街( 这就是@白如冰 所说的大视野看历史的现象吧)。
但是我们看史书往往看到那些身居高位的人经常犯一些“低级错误”。因为我觉得史书只能简单记载,二是意识形态太浓,还有就是有作者的想象在里面。
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觉得父母是错的,但是长大后发现姜还是老的辣,自己当初考虑问题太简单了。
所以这些事情都应该让我们明白一些道理:就是千万不要低估任何人,千万不要觉得自己的道理多么深刻,可能在高人面前就是皮毛而已,已经不屑于跟你说了。
有一次我再健身房,看到一个汉子做深蹲,我觉得动作做得很不标准,属于标准的“错误动作”,我就好为人师的去说了一下。结果对方并没有回应,而是呵呵一笑。
这时候他身边的那位肌肉男告诉我,那样练习属于一种高水平的练习,肌肉力量到达一定程度了就不会受伤,并不同于普通练习,当时我就觉得自己懂得太少了。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有一些道理我们懂,但是世界往往是变化的,你总有太多的不了解。
还有就是以前农村的时候,每次如果有人去世,家中的亲人都要举办葬礼,大操大办一场,花费很多。
我觉得这种行为太愚昧了,既浪费钱也没有什么意义,是一种“落后的思想”。后来我读书多了,阅历多了,明白了所谓的仪式的重要性(庄重的仪式对于人们抚平悲痛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清明上坟的意义之一)。
更了解了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这种传统是很符合经济学道理的(农村经济不发达,这种婚丧操办可以联络村民的感情,以后出现问题后可以互相帮助,其实细想大家结婚随份子钱是不是也有这个含义在里面,农村主要是个体太薄弱,以前份子钱只是为了帮助渡过难关,现在已经变了)。
这种行为是很科学的,不妨想想是不是越发达的地方人与人之间好像越独立,人的个性越强,越不发达的地方,好像人与人之间都有一些联系,人们都趋于整齐划一,都是有经济原理在里面。
所以说,没有不好的传统,只有不合适的传统。以前我是很反感“随大多数人”的,但是我发现很多事情上面有很深的道理,并不要觉得很多事情很落后,不要觉得自己在外面念了几年书就可以PK掉那些长者,不要觉得他们落伍,我们呀还是太naive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