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既无力作恶亦无力为善。
2、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3、生命是短暂的,浪费时间是犯罪。
4、没有对生活绝望,就不会爱生活。
5、祸福相依,世上没有全然不幸的人。
6、没有什么命运不可以用藐视来克服。
7、我以前有理,现在有理,将来永远有理。
8、话说回来,人是不可能永远那么理智的。
9、不被爱只是不走运,而不会爱是种不幸。
10、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11、我们听说过的责任只有一个,那就是爱。
12、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13、人有可能痛苦时间一长便再也不感到痛苦。
14、尽管如此,人生在世总是免不了有点罪恶感。
15、真正严肃地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16、没有真知灼见就不会有真正的善和高尚的爱。
17、在光亮中,世界始终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
18、隆冬时分,我终于意识到,夏天在我心中永在。
19、只要我能拥抱世界,那拥抱得笨拙又有什么关系。
20、所谓魅力就是没有问明确的问题就得到肯定的回答。
21、学会生活和死亡,并且要成为人,就要拒绝成为神。
22、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23、我已经没有时间去对我不感兴趣的事情再产生兴趣。
24、有的时候我们自以为很笃定的事,实际上却非如此。
25、所有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盼望过他们所爱的人死去。
26、我们原先是无邪而不自知,现在则是有罪而不自愿。
27、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28、但是在他看来,它真正的病是衰老,而衰老是治不好的。
29、真正的生活是在撕裂内部出现的。生活,就是撕裂本身。
30、困难的是念念不忘“所以”这个词所代表的是逻辑力量。
31、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总是会衍生出过于夸张的印象。
32、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
33、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
34、每个心智健全的人,多多少少都曾盼望自己所爱的人死去。
35、在世界的早晨,大地也该是从一片类似的光明中冒出来的。
36、一个人对他所不了解的东西,总是会有一些夸张失真的想法。
37、忧伤者有两种忧伤的理由,要么他们无知识,要么他们抱希望。
38、很多事情别想的那么糟糕,毕竟,还有阳光来温暖我们的骨头。
39、所有身心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设想期待过自己所爱的人的死亡。
40、这才是真正的不幸,习惯于绝望的处境比绝望的处境本身还要糟。
41、占有欲只是要求持续的另一种形式。正是它造成爱情的无力的狂热。
42、当我听某个人说话听烦了,想要摆脱他时,就装出欣然同意的样子。
43、它的沉默与咆哮如雷声一样有效。那是原始森林的沉默,连嘴巴也“含而不露”。
44、想象过于着重于回忆,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缓缓升起。
45、人们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而我在这里的生活并不使我厌烦。
46、我并不是待在枯树干里,世上比我更为不幸的人多得是。人到最后什么事都会习以为常。
47、意识形态渗入了法律领域,决定了司法人员的态度与立场,从而控制了法律机器的运作。
48、死亡是我们无法摆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死。归根结蒂,太阳还是温暖着我们的身骨。
49、人世间的罪恶几乎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如果缺乏理解,好心能造成和恶意同样大的危害。
50、最细微的碰撞,都能让我们的存在根本产生动摇。连一道光瀑的泻下,都可以从中看到永恒。
51、要了解一个城市,比较方便的途径不外乎打听那里的人们怎么干活,怎么相爱,又怎么死去。
52、平凡想尽各种办法力图不朽,永恆却拒绝给它权利……任何短暂的事物,都妄想並希冀长存。
53、没有唯一真理,只有各种真理。从晚风到我的手,万物皆有真理。意识关注它,因而显扬了它。
54、我一夜又一夜,一心一意等待黎明,我从来不喜欢措手不及,要发什么什么,我喜欢有所准备。
55、面对这样的天空,以及那从天而降的`光热,我感觉无论是感到绝望或喜悦,都没有正当的理由了。
56、我们总是瞧不起自己。而贫、病和孤独,我们意识到了我们的永生。我们总是必须被逼到走投无路。
57、黑夜将近,汽笛鸣叫起来了,它宣告着世人将开始新的行程,他们要去的天地从此与我永远无关痛痒。
58、能让我记起这一世的,就是我想象的来世;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59、一个人之所以会踏上旅途,是为了自我养成,如果所谓的养成即是去锻炼我们那最内在的、对永恒的感受。
60、一个人只要学会了回忆,就再不会孤独,哪怕只在世上生活一日,你也能毫无困难地凭回忆在囚牢中独处百年。
61、报纸在老鼠事件里喋喋不休,对死人的事却只字不提。原因是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
62、我逃离了欧洲的黑夜,逃离了人间的寒冬;然而这座夏天的城市也失去了笑声,只给我一座隆起的、发亮的脊背。
63、如果你继续去寻找幸福是由什么组成的,那你永远不会找到幸福。如果你一直在找人生的意义,你永远不会生活。
64、当人迷途时,充满活力也是浪费自己的时间。那些要背离世界的人,随他们去吧。我不抱怨,因为我看着我诞生。
65、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
66、思想,就是重新学习观察、关注,就是引导自己,就是以普鲁斯特的方式把每个理念和每个形象变成得天独厚的领地。
67、美,永远不会让任何事物——神性的或理性的——走向极端,因为它从不否决任何事物,它顾及万物,平衡暗与光明。
68、若先验地颠倒问题的各项,就如人是自杀还是不自杀的问题一样,只有两种哲理结果:是或不是,这就显得过于简单了。
69、往后的事,照格朗说,十分平凡,正如一般人一样:他们结了婚,还有点相爱,两人都工作,工作一忙,爱情也就淡了。
70、真是无动于衷的人们呵。可是,现实中的自己和他们又差的多远。人人都事不关己,关在自己的笼子里生活,快乐何在。
71、这个没有爱情的世界真好比死人的世界,总有一天人们会厌倦监狱、工作和勇气,去找回可人的面庞和柔情似水的心曲。
72、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值得人们为了它而舍弃自己的所爱。然而,不知什么原因,我自己就像您一样,也舍弃了我的所爱。
73、荒诞人究竟是什么?就是不为永恒做任何事情,又不否定永恒的人。他并非对怀念一窍不通,但喜爱自己的勇气和推理胜过怀念。
74、人可以要求死亡。因为看透了生活,那就什么都无所谓了。一个人经历、遭受了种种不幸,他承受着这些不幸,安于自己的命运。
75、在西方文化中,弑父总是和成年纠缠在一起。成年就是成为父亲那样的人,而成为父亲那样的人,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就是杀死父亲。
阿尔伯特·加缪,法籍阿尔及利亚人,作为迄今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其立传者无数。相比之下,掺杂了过多个人情感的《加缪,一个浪漫传奇》或许算不上认识加缪的首选。
不过正因如此,书中塑造的加缪有着学术性传记所没有的亲切感。作者伊丽莎白·豪斯是加缪的忠实读者和热忱的研究者,曾追随着他的足迹去往法国和阿尔及利亚,探访过许多与加缪关系密切的人,她对加缪所怀有的不仅仅是崇敬与赞叹,还有如伴侣般的亲密感。从这位追随者的角度出发,读者看到的加缪既有作为声名显赫的作家的过人之处,也有作为一位普通人的复杂性。基于作者本人深厚的学养和真挚强烈的情感,传记并没有拘泥于单一线索与简单记述,加缪的成长、肺结核于他的困扰、事业的起伏、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作者本人的经历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着加缪人生的进程,将一位性格复杂的抗争者推至幕前。
作者于书中记叙了加缪不同时期的社会活动。他关心世事且积极参与,甚至众叛亲离也要坚持政治信仰,种种做法让我深怀敬意。知识分子固然要精于学术,不过躲在象牙塔里钻进脱离现实的学术,抛弃社会责任,将手头的工作当成是精神避难所,似乎都很不妥。虽然现实的复杂性早已让许多文人疲于应对,寄情山水以抒怀的、另寻一块园地种蔷薇与地丁的大有人在,但是雨果、加缪、闻一多这样奋起抗争的人却也不占少数。正是他们,迎着巨大的阻力,背负着创伤,如过客般前行,使正义与变革之火常燃。然而被民众仰望的文人又常是悲哀的,身不由己地被钉上十字架,做人民的精神领袖,担当社会的救世主,一番标榜后形势已然脱离控制,未得满足的世人又判他为阶下囚。那些深受其苦却始终不忘责任,最终还能找回真我的文人会让人看到比货真价实的学识更宝贵的东西,即坚韧的品格和宽容的胸怀。始终被注视着的加缪经历过这样的痛苦,外界的赞誉与批评都曾令他不安,将他逼入绝境。即便如此,加缪还是坚持着一贯的立场和道德标准,关心着民族的未来,从自我怀疑中找到前进的方向,以新的著作和新的自己去挑战生活。
加缪软弱天真的一面是让他陷于困境的原因之一,然而这绝不意味着加缪是个软弱的人。伊丽莎白将加缪的性格归结于“沉默克制”,这无疑是精辟的。他始终有意识的保持私密感与独立性,习惯于一个人去战斗,与肺结核(那时候还没有抗生)、与伤害、与低迷状态、与曾经的友人,甚至与伪装的自我。这样持久而浩大的反抗,没有冷静的头脑与坚毅的内心无法办到。年轻时加缪的
在读本书之前,我曾读过加缪的《局外人》和《鼠疫》,这两部小说中有自传性质的部分带给我的不解在《加缪,一个浪漫传奇》中也得到了解答。比如书中写到了加缪的母亲,她愚昧且无助,遭受着无尽的压迫,耳聋与目不识丁将这个温顺异常的人与世界隔绝,也使她在加缪病情危急时“表现得就像一个拥有正常理智的人对待家人普通的头痛一样”,这对加缪日后形成强烈的戒备心和自觉树立起与他人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即便是对待最亲密的卡萨雷斯,有着深远影响。然而加缪却将最高的赞誉献给了母亲,说她是“唯一需要忠诚对待的对象”,承认自己对母亲的爱永远无法令隔离在方寸世界中的母亲明白。这些感情,都被放在《鼠疫》里曾令我惊讶的里厄医生的母亲身上。里厄老太太是个有着清澈的棕色眼睛、充满善意与慈爱的母亲,是唯一一位让里厄明显表露出持久温情的人,连妻子也未获此殊荣。就算和奥兰的其他居民一样,因鼠疫被禁锢在城中,里厄老太太却像是有意被作者与鼠疫隔开,不仅与儿子的关系丝毫未受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的影响,在照顾鼠疫患者时也表现如常,用几乎不变的表情将自己安置在屋角里。看得出来,与慈善一起,令年轻患病的加缪一度困惑甚至怀疑母亲对自己的爱的沉静,也被里厄老太太完整的承接。我不能理解的隔离于世的生活状态找到了原型,那是令加缪始终以自己的原则进行斗争的精神动力,是他于雄辩中时常陷入沉默的原因。母亲对加缪的影响之巨大,由此可见一斑。
据说加缪在美国的影响力一度远超他在法国本土的,更有将阅读《鼠疫》视为理所因当的医科学生。不论加缪的影响力如何改变,法、美、英等国家的文化氛围始终浓郁,伊丽莎白无意中的描写让人感受到这种中西差距。或许我们曾在上个世纪前叶短暂地有过具有普遍性的文化氛围,那种知识精英与知识群众共同创造一齐享有的文化氛围,然而却夭折了。如今我们看似有着广博的包容性,好像是在博采众长,却改变不了始终原地踌躇着的事实,当然也有梦想凭着几个”加缪”拿下诺贝尔文学奖,从此证明了民族文化复兴的人,他们是否还盼着“加缪”充当文化大局的弄潮儿我就不得而知了。难保读了这本书,发现加缪不过是个常人,破碎了一颗枕于黄粱边上的心。
经典段落
1、我轻松了。已经那么长时间没和任何人讲话了,以致希尔维亚和我在这个城市像关在鸟笼里一样团团转。噢,不,我们不是鼠疫患者,我们可以和别人谈话,而且可以结交新朋友。
我们真的不是鼠疫患者吗?我们像鼠疫患者那样被困在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城市。我们像鼠疫发生时那样生活着。我们不是鼠疫患者,但我们跟他们相差无几。我之所以说没什么差别,因为我们并没有比他们拥有更多的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甚至远不如鼠疫患者。至少,他们知道自己该面对什么,希求什么。而我们,匆匆行走在街道上,面对着的,却是那些已经让我们陷入无边麻木的事物。
2、我们下决心照常行动,就当维尔库对我们没有任何威胁。万一碰见他,他想和我们说话,那就装作根本不认识他。其实连假装都用不着:只要我们深信自己已经不再是出没于马纳河畔的那个约翰和希尔维亚就足够了。我们和那两个人毫无共同之处,而维尔库无法证明事实不是如此。况且,维尔库这个人对我们来说就什么也不是。
这种情况有趣极了。我们是不是我们自己,自己是难以确证的,更何况是我们之外的他者。但是排除他者后的个人,又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所以,个人的存在更主要地依赖于他者的记忆,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人身自由。这大概就是加缪在《局外人》中想要打破的残酷现实。
3、在此用“相遇”这个字眼和“事件”同样不合适。我们并没有遇见尼尔夫妇,是他们自己钻进我们的网子。即使那天晚上尼尔夫妇不出现,那么第二天,或者第三天,也会有别的人出现。几天以来,我和希尔维亚老是待着这些人们经过的`地方:旅馆接待厅、酒吧间,要么就是海滨大道上的那些咖啡馆……现在看来,我觉得我们自己织成了一张巨大无形的蜘蛛网,等着人们钻进来。
“钻”进来,多么准确的一个词。让我想起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他们不是堂而皇之地、大摇大摆地走进来,走出去。无数的男男女女都是用了一种极其别扭的姿势,“钻”进来,“钻”出去的。
究竟是什么缘由让他们用了一种极其下贱的姿势?
没有任何一个人,找到一扇于他自身来说再适合不过的门。他们进出的这扇门如《新约·马太福音》所言,“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多么精妙!我们需要想尽办法,以一种下贱的姿态,“钻进去”,虽卑微,却可得生存。但是它太窄了,我们只好争得头破血流。
经典句子
1、只是在那一刻,在八月的星期天的下午,我们和周围的人一模一样,没有任何不同。
2、八月有没有最好的一天?或许有吧。
3、那一年的夏天特别热,我们深信在这儿谁也不会找到我们。下午时分,我们常常沿着路堤散步,一面挑着海滩上人群最密的地方。然后,我们就走近沙滩,寻一小块空地铺上浴巾。在散发着润肤琥珀油香气的人群中间,我们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孩子们在我们身边搭着他们的沙子城堡,流动小贩从人们身上跨来跨去,兜售着冰激淋......在那八月的星期天,我们和周围的人一模一样,没有任何不同。
4、随后世界匆匆滚落,后退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无法感知。
5、有没有美好的一天呢?在那些四处逃避的日子里。有的,作者在最后说,那是在大西洋南岸的拉布尔,八月的星期天下午,他们在人群最密的沙滩上散步,"你不觉得我们是在梦中吗?"他问道。她对他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