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并不是一本纯粹的医书,它也是讲社会学,讲领导艺术的。
在日前召开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说,“《黄帝内经》不仅仅是一部经典医学古籍,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思想,我建议领导干部都读读《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这是非常适用于领导干部的一句经典语录。意思是说,做人应该知足,吃什么东西都觉得好吃,穿什么衣服都觉得舒服,在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很好的适应。
工作属于“阳”,休息就像“阴”,休息得不够,就会打破阴阳平衡,让健康的天平出现问题。
“百病生于气也”,气有余便是火,会让人容易恼怒,爱发火,就好比气球打得气太多,就容易爆炸,容易患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而气不畅也就是气滞,气滞则容易血淤,易导致肿瘤等疾病的发生。
领导干部不妨记住三句话:算了;不要紧;会过去的。遇到任何困难和官场纷争,有了这三句话,都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下面就是国内几位中医专家对其中一些精彩内容的讲评。
工作和休息是一对阴阳
钱超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帝内经》有个很重要的养生法则叫:“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即是强调阴阳的平衡,工作和休息也是阴阳的关系,工作属于“阳”,休息就像“阴”,休息得不够,就会打破阴阳平衡,让健康的天平出现问题。说到休息,有的人认为睡觉就是休息,其实对于经常坐办公室的领导而言,适当的体力活动十分必要,散步、打太极拳都是很好的体力休息方式。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中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时医生的治疗无效?回答是“神不使也”,也就是说,患者在精神上不配合。很多领导心里装了太多的事,即使生病了也还是被工作压着,虽然吃着降压药、降糖药,效果还是不理想。
精、气、神就像我们健康的卫士,一旦失掉了它们,长期被紧张、焦虑、压抑的情绪占据,健康的城堡也渐渐沦陷。所以《黄帝内经》强调意志的积极作用,如果“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就会“外内相失”。
“算了;不要紧;会过去的”
刘宏岩:长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素问・举痛论》中有这样的描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jiǒng,热的意思)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这里所说的气并不仅仅指生气,而是指人体的物质基础。人要百病不侵,那就要学会养气、护气。
气既不能不足,也不能有余,更不能不畅。比如过度劳累会导致气虚;而气有余,好比气球打得气太多,容易爆炸,人体气有余容易患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而气不畅也就是气滞,容易血淤,导致肿瘤等疾病的发生。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除了注意饮食起居调理,更重要的是要保持气机通畅。曾经有个副局级领导,一直被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痛所困扰,迟迟不能提拔为正局级,更是让他着急上火,头痛难忍。可是正式任命一下来,正局级人选虽然不是他,但他的血压反而降下来了,头也不疼了。原来不被渴望升职的欲望所烦扰,病情一下子就缓解了。
领导干部不妨记住三句话:算了;不要紧;会过去的。遇到任何困难和官场纷争,有了这三句话,都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什么环境都适应
温长路: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意思是说,吃什么东西都觉得好吃,穿什么衣服都觉得舒服,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适应。
不管身处什么级别的位置,都要有知足常乐的心态:心里总想着食物美、衣服好、热爱周围的'生活,热爱自己的服务对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平衡的心态。反之,如果头脑中总存有“不向上爬不行”的想法,那么就永远会戴着欲望的枷锁,很难保证身心健康。
《灵枢・官能》中说:“缓节柔筋而心调和者,可使导引行气。”领导干部如果没时间锻炼,不妨进行意念运动,比如闭上眼想登山是多么有趣,周围风景多么优美,脚怎样一步步地往上攀登。这样的意念运动,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起到心体互动的作用,从而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消除疲劳。
是通还是补要看体质
王琦: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家级名中医
《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人的体质本来就千差万别,有阴虚阳盛的,有阳虚阴盛的,也有气血虚弱的等等。领导干部往往生活条件比较好,很多人工作劳累或者身体不适就总想着补补,其实,人体到底是该通(也就是泻),还是补,这得根据具体体质量身打造。
曾经有个领导干部有高血压,尿酸还高,别人送了海参、冬虫夏草、人参等各种补品,到底该不该吃呢?
“这些东西呀,要是吃了可就坏事了,只会加重你的病情,该送人就送人。”王琦教授当即就给他泼了冷水。
中医讲究“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人体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补的,有时体内营养过剩了,就会发生“交通堵塞”,这时就要通,血脉、经络、胃肠都要通。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痛风等等,宜泻不宜补,比如借助药物、拍打经络,以及饮食调理等。清代长寿皇帝乾隆,就很懂得“推陈出新”的道理,他经常会用少量大黄来通调胃肠。如果是气血虚弱体质,则可适当用人参、冬虫夏草等进行补益。
好领导就像好医生
樊正伦: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句话叫“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就是说要回避与自然法则相违背的事情。比如夏天,自然界是生发的,那么人也应该多活动,多出出汗,排出身体里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垃圾”。所以夏天老呆在空调房里不出汗,是不利于健康的。
《黄帝内经》并不是一本纯粹的医书,它也是讲社会学,讲领导艺术的。比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句话,意思是如果能修身养性,根据事物的规律“无为而治”,自然就可以得到健康的“真气”。所谓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巧作为,尊重社会的规律做管理。
在古人眼中,做领导和做医生的道理是相通的。一个好领导应该像好医生那样,把五脏六腑的功能都调动起来,和谐运转,从而达到健康状态。
基本介绍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因此,这一理论体系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作者简介
《黄帝内经》为古代医者托黄帝之名所作,其具体作者已不可考。总而言之,《黄帝内经》 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
《淮南子·修务训》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因此,《黄帝内经》之所以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书中所言非虚。
创作背景
如前所述,《黄帝内经》既非一时之作,亦非自一人之手,而是战国以前的许许多多的医学著作的总结。这不仅可以从《素问》、《灵枢》各八十一篇这一点得到证明,而且也可以从《黄帝内经》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献及《素问》、《灵枢》互引、各篇互引等现象上得到证明。
《黄帝内经》所引的古文献大约有50 余种,其中既有书名而内容又基本保留者有《逆顺五体》、《禁服》、《脉度》、《本藏》、《外揣》、《五色》、《玉机》、《九针之论》、《热论》、《诊经》、《终始》、《经脉》、《天元纪》、《气交变》、《天元正纪》、《针经》等16 种;仅保存零星佚文者,有《刺法》、《本病》、《明堂》、《上经》、《下经》、《大要》、《脉法》、《脉要》等8 种;仅有书名者,有《揆度》、《奇恒》、《奇恒之势》、《比类》、《金匮》、《从容》、《五中》、《五过》、《四德》、《上下经》、《六十首》、《脉变》、《经脉上下篇》、《上下篇》、《针论》、《阴阳》、《阴阳传》、《阴阳之论》、《阴阳十二官相使》、《太始天元册》、《天元册》等29 种。至于用“经言”、“经论”、“论言”或“故曰……”、“所谓……”等方式引用古文献而无法知其书名者亦复不少。
正是由于上述情况,我们才说《黄帝内经》的成书是对我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黄帝内经》是仅存的战国以前医学的集大成之作。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黄帝内经》
嗜欲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黄帝《黄帝内经》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黄帝《黄帝内经》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上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黄帝《黄帝内经》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黄帝内经》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黄帝内经》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黄帝内经》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
——黄帝《黄帝内经》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争气,九窍不通.
——黄帝《黄帝内经》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内经》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黄帝内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黄帝内经》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黄帝内经》
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
——黄帝《黄帝内经》
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黄帝内经》
以妄为常,神光不圆,同气异形,形弱气虚。
——黄帝《黄帝内经》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黄帝内经》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黄帝《黄帝内经》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
——黄帝《黄帝内经》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黄帝《黄帝内经》
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
——黄帝《黄帝内经》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黄帝内经》
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
——黄帝《黄帝内经》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
——黄帝《黄帝内经》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敌治未乱.
——黄帝《黄帝内经》
是以圣人陈阳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黄帝《黄帝内经》
逆其根,则伐本,坏其真矣.
——黄帝《黄帝内经》
暮而收拒,无忧筋骨,无见雾露.
——黄帝《黄帝内经》
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黄帝《黄帝内经》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