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尽管我当时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也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许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当然,在揭示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赏析】
莫言的散文作为他小说的藤蔓,更是全面理解他作品的灯塔。他的这篇叙事散文《母亲》更是集中体现了他对于生命本源的珍惜与尊重。这篇散文从传统类的叙写母亲及母子亲情之外拓开一笔,通过回忆母亲在苦难日子里顽强生活的勇气与信念及对“我”的启悟与激励,表现了母亲的坚韧,勤劳,朴实与伟大,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的由衷尊敬与感恩,作者把这种对生命载体——母亲的由衷尊敬与感恩,上升为他对生命本体的终极崇拜,珍惜,尊重与热爱,充分显示了作者独特的母性意识与生命意识。
散文视野广阔,结构谨严。这篇散文撇开了一般描写母亲与母子亲情的传统模式,以宏大的视野,在平实的叙述中,层层铺叙母亲作为生命之载体与精神之源,在苦难日子里给“我”的希望,勇气与信念,这里的母亲,不仅是赋予“我”生命的载体,亦是人类之所以存在的生命的本体,对于母亲的讴歌与尊重,亦是对于生命本身的讴歌与尊重。这种对于人类生命本体的关注,因而使这篇叙事散文有一种阔大的视野和别样的韵味。
文章以母亲捶打野菜的特写镜头开篇,苦涩的气味、沉闷潮湿的声音,渲染了一种沉重的氛围;作者还以盛开的梨花这一优美的背景,反衬这幅令人心酸的画面,为下文的叙述作好了充分的`铺垫。接下来,作者用“劳作最辛苦”“饥饿最严重”与“哼唱小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母亲的乐观。其中“愁容满面”“哼唱小曲”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细腻地体现出母亲既为家人的生活忧愁,又不向命运低头的心理。
作者在“偏僻落后”“艰难的岁月”时代背景的基础上,继续讲述家中的背景:父亲被诬陷,家中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村子中几个女人承受不了生活的压力而自杀,我们可以想像作者母亲内心该有多么的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具体叙述了找不到母亲而痛哭的情形,表现出对母亲的关爱之情,更衬托出母亲的坚强。特定的背景,有助于刻画人物鲜明的性格,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如《背影》就是把“南京送别”置于“祖母去世、父亲赋闲”的背景之下,才使父亲强压心头的烦忧、无微不至的爱子之情感人至深的。本文中具体背景的交代,使得母亲的坚强更加难能可贵。作者还接着以饱含深情的议论,表达出母亲的话语对自己的影响和激励。
作者记述中,宕开一笔,由母亲的坚强而联想到另一位坚强的老太太:在战争的硝烟中叫卖蔬菜,即使吃沙土也要活下去,这看似与母亲无关的叙写,实际上突出地衬托了母亲坚强的形象,作者还由此而引发议论,拓展到人类顽强生存的信念,使得母亲的坚强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深化了文章主题。
这篇散文还具有作家鲜明的个性色彩。不管读莫言的小说还是读他的散文,我们都会强烈感受到其作品中流露出的强烈的作家个人色彩。这种强烈的个性色彩,既是内容上的,也是情感上的。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是莫言先生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这篇散文也是立足他深深记念的故乡 山东高密东北乡及这片热土上生活着普通的母亲,父亲和爷爷。如果说母亲给了他生命之源,不如说是故乡这片热土给了他生命之源。莫言作品的内容上不仅打上了鲜明的个人记忆的烙印。其感情也是莫言式的,极富感性化色彩,本文作者以简洁的文笔,包含了深沉,丰富的感情,融叙事,抒情与议论于一体,读来令人感到回肠荡气,酣畅淋漓。
如果我们再细细品读,就会得到写作方面的有益启示:以特写镜头描写人物,凸现人物形象;将人物置于具体情境中,细致描写言行,使人物性格鲜明;运用联想,丰富文章内容,深化文章主题。本文语言也独具特色,在看似平淡,简洁的语言中,包含了深厚的感情与丰富的韵味。平淡中见警策,平凡中显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年,我去过很多的地方,每到一处,我都会品尝当地的特色小吃,这些风味迥异的美味,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当地浓郁的风土人情以及其中所蕴藏的深厚的地域文化。
在北京,我品尝过北京的小吃卤煮火烧,炸酱面;在云南,品尝过傣家炒粉,蒙自的过桥米线;在广东,品尝过干炒牛河,潮州砂锅粥,“肚煲鸡(猪肚煨老母鸡)”;在西安,品尝过臊子面,羊肉泡馍;在河南,品尝过羊肉烩面,胡辣汤。还有上海的“雪菜面”,蟹黄包,武汉的热干面……
客观地说,凡是品尝过这些美食的人大多都会被其中妙不可言的美味所折服!
——这是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出了风味各异的美食,就如同不同的人文历史造就出了性格迥异的人群一样。但如果要问起哪里的饭最香?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但有一点一定是一致的:
那就是自己家乡的饭菜最好吃,妈妈做的饭最香甜!
我的家乡在山西西南部,南边座靠巍峨绵延的中条山,西边紧挨着黄河,过了河就是陕西,离西安有两百来公里。
受地理地域的影响,我们这里的饮食习惯乃至生活,都和陕西很接近——说话声高且粗,爱看戏听戏——戏一般只看两种:蒲剧和秦腔。吃饭用大碗,味浓重酸辣。尤其是一入冬,每到吃饭时,村村屋顶炊烟飘升,家家门口都有壮汉、老汉和伢仔们,手端一大碗堆得岗尖的热面,拌上红彤彤香喷喷的油泼辣子炒酸菜,蹲在门口,晒着暖烘烘的太阳,吃得吸吸溜溜,热马汗流,侃得热火朝天,好不滋润。说来这也算是我们乡下农家一景了。
说起面食,种类繁多,做法,滋味也不相同。而在我看来,最具乡土气息的面食莫过于那一碗醇酸香浓的浆水面!
浆水面在我们乡下是一种极为普遍的面食,但要做的好吃,就要有讲究了。
做浆水面,最重要的是浆水,最多的是用做豆腐压出的黄色的浆水,也有用做粉条的浆水,有的地方则用芹菜发酵的浆水,无论哪种浆水,都突出一个“酸”,这种酸虽然和醋一样都是经过发酵的,但却没有醋的突兀与猛烈。生浆水在下锅前平平淡淡,毫不起眼,然而一旦下锅,大火一煮,那热腾腾的醇醇厚厚,绵软酸香便会和着你的口水在空气中四处飘散开来——似乎能飘进你的毛孔,飘进你的心头,就此再也挥抹不去。
做面的时候,要用乡下的土灶头,木风箱,在黑黢黢的铁锅里放上油,(猪油最好,饭会更香)用棉杆或玉米芯,拉风箱烧大火,油热了下葱蒜干辣椒段呛锅,放入酸菜,再倒入浆水,等锅开了就可以下面条了。
这面是家里的巧媳妇在盆里一下一下用手和出来的,面团又白又绵又光,韧性十足,远不是城里机器压出来的面能比的。
面团擀成薄薄一大张面片,再细细地切成面条,就可以下锅煮了。煮面条讲究“宽汤煮面”,就是锅大,水多,火旺,这样煮出的面爽滑,劲道,不容易烂……
饭做好了,一碗一碗热腾腾盛上来——描着简单粗糙的青花的.粗瓷大碗,殷红的油泼辣子,酸醇香浓的浆水面,几根水嫩碧绿的大葱黄瓜,一盘拌了香油的腌萝卜丝,一盘自家晒的大酱爆青椒,几个刚出笼的大馍馍,一顿鲜活生香的农家饭伴着阵阵舒心的笑声勾勒出一幅朴素而生动的晋西南农村的生活画卷……
时光流逝,岁月不再。当年懵懂无知的少年已然步入中年,在我现在居住的城市,浆水面时而也能见到,也有小贩推着车子沿街吆喝叫卖浆水的,但无论是买回来做着吃,还是去饭馆,味道有点像,但细品却怎么也找不到珍藏在遥远的记忆中的那种柔和醇厚,浓郁生香的酸味,不是调料味太重,就是有醋的突兀。可以肯定的是,并不是我的口感发生了变化。看来我只有从记忆中寻找那使我深深眷恋着的味道了!
记忆中的东西总是美好的!而美好的总是珍贵的并且再也难以找回!生活中的一切都在变化,并且还将继续变化下去,但那珍藏在我儿时记忆中的柔和醇厚,浓郁酸香的味道不会变;那蹲在门口,端着粗瓷大碗吃着红彤彤油泼辣子浆水面,热气腾腾侃大山时单纯而快乐的笑声不会变……它是我记忆中一种不会褪色的怀念,这怀念永远是那样的鲜活!生动!美好!
俗话说:“千里去做官,为的吃和穿。”这一个首要的“吃”字,是放在“穿”字的前边儿,由此可见,从古至今,“吃”对于人,是多么重要。想想也是,一个人可以不穿衣服的存在,但是不能没有吃的活着。
谈起这一个“吃”字,有人关注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河南,却没有几个人关注舌尖上的郏县——因为它是一座小县城。一个拥有60万人口的小县城,说小也不小,辖管14个乡镇,这里的人们,在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贫贱富贵之人,他们都是吃着美味的饸饹面长大的。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郏县人,不能例外,也是吃着饸饹面长大的。
如今常年漂泊在外,与友人在一起,吃多了大鱼大肉,脑海中漂浮的美味佳肴,不是海参鲍鱼,而是我时常念念不忘的家乡郏县的饸饹面。若是从外地带朋友到郏县,一路上谈起郏县的风味小吃,就是从小不点儿的年岁,吃到老大不小年纪的饸饹面了。这些从外来的朋友,听着我绘声绘色描述饸饹面的风味,讲述饸饹面的古往今来,仿佛早已经嗅到饸饹面的味道,脸上洋溢着即将吃到饸饹面的笑容。正愁这座小城何以招待他们大鱼大肉的胃口,当我瞧着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忽而为郏县拥有饸饹面而骄傲了。
一碗饸饹面,不足为贵,不但廉价,而且实惠。若是南方人到我们北方郏县做客,郏县人热情地用一碗饸饹面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一定会惊吓得你退却三步,然后面对饸饹面发呆地说一句:“这么一大碗面,怎么吃啊?”是呀,南方人吃饭,用惯了小碟小碗,吃的一个细腻。北方人吃饭,家庭用的碗就是很大。尤其是这一碗饸饹面,而且不是一般的大,那一个粗瓷大碗,它就像是一个盛菜的盆子,如果扣在一个人的脑袋上来形容,可以当做一个瓜皮帽子炫耀。
这么一大海碗饸饹面,上面散着葱花,羊肉,辣椒油,鼓起的是滚圆的面,如筷子最细一端一般粗细。食客拿起筷子搅拌一下饸饹面,羊骨头和羊肉熬成的汤水里,忽地漂浮起一层诱人心脾的辣椒油,那火红的辣椒油,十分显眼,而且鲜艳夺目。别看那辣椒油红艳艳,就是不爱吃辣椒的人,不要担心,莫要害怕。看起来很辣,吃起来不辣,且香而不腻,这就是郏县饸饹面的特色之一。
我每次携妻带子回郏县,无论如何的事务繁多,总是拗不过妻子和儿子要吃饸饹面的呼声,而且我是何尝不想吃呢?我们一走进郏县这一座小县城,耐不住脑海中期待已久的饸饹面,钻进一家饸饹店,先是品尝一碗饸饹面,然后再说急需要办的事情。只要能吃上一海碗饸饹面,一切要办的事情,都不算什么事情了。这就是饸饹面的魅力之一。
好吃的美食,都有其独到的特色。其主料羊肉和大骨头,都是郏县农户散养的山羊肉,纯绿色食草动物的山羊熬制的高汤,其羊肉汤内含有当归、西洋参、桂圆、红枣、枸杞、麦冬等几十种调料。羊肉汤有补寒冷,润心肺,壮筋骨,补肾强身,美容养颜等功效。羊肉不同与猪肉,吃得越多,人的血脂越高,结果是吃出一个高血压来。吃羊肉滋补身体,老少皆宜,一日三餐天天吃,也不要担心身体会吃出一个毛病来。
郏县饸饹面,现在是用电机带动挤压而成的。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饸饹面的加工非常简单,压饸饹面的师傅借用杠杆的原理,一端的下方整一个钢制的漏子,底下有同样大小的圆孔,在漏子里放上揉好的饸饹面,上面压上一个木头,一个长长的平行的木杠子放在上面,压面的师傅一屁股坐在木头杠子的另一端,他使劲往下压,饸饹面从漏子里挤压出来,直接下进一口开水沸腾的锅里。这一口锅,可不是一般的家庭使用的.锅。农村过年的时节,杀猪用的锅你见过吧?无论南方人,或者是北方人,我不信你们农村不养猪——养猪就有杀猪的,没有杀猪锅,能成吗?杀猪用的锅,下一锅饸饹面,沸腾的开水煮熟了,师傅拿起一双特制的筷子,那一双筷子,很粗,很长,就像是音乐指挥家手中拿的指挥棒。师傅有节奏地挥舞着类似音乐指挥家手中一般粗细长短的筷子,经过一番入锅捞面,挑面,在杀猪锅的边沿截断长长的面的过程,然后挑起一团面放进锅的一侧摆放的粗瓷大碗里。几乎是瞬息间的功夫,一二十碗面,甚至是三十多碗面,就这样犹如“蛟龙出海”,“龙盘虎踞”每一个海碗。另一个眉清目秀的女人,当然也不全是美女,也有少妇和爷儿们,她或者是他端起一碗碗冒着热气的面,拿着一个勺子,在葱花、羊肉、辣椒油的盘子一番舞动,在一口羊肉大锅里舀出鲜汤冲进碗里,这一碗饸饹面就算是完美无缺了。再看那一口杀猪锅前,早已里三圈外三圈地围满了食客,他们的眼睛盯着那一碗碗色彩鲜艳的饸饹面,有的吆喝着:“这一碗是我的吗?”有的食客早等待不急了,忙不迭地伸出手去,端着一碗饸饹面就走……人很拥挤,也有排队的店铺。老板用个尺子模样的板尺,但是比尺子长多了,这个板尺下面压着张三或者李四的钱,按照顺序排号。我每次前去吃饸饹面,总是惊奇店老板,他的记忆力是如此超强:“ 板尺下面压着各种大小不一的纸币,哪一张钱是张三的,哪一张钱是李四的, 师傅竟然不会搞错了。”这就是饸饹店师傅善于经营的魅力之处,他的经营方法,截然不同于其他地方饭店的排号。
最早的饸饹面,使用荞麦面,如今农村,无人种植荞麦,就使用麦子面粉,而且是上等面粉,不然压不出滚圆的饸饹面。
凡是有名气的地方小吃,犹如全国各地山水风景区一样,都有它的传奇,有它不平凡的传说和故事。郏县饸饹面也不例外,据传说,最早是西汉薄姬皇后葬郏县,饸饹面从宫中传入郏县,至今已经有2100多年历史。还有传说,饸饹面,曾称为“河漏”又称“活络”清朝康熙年间,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康熙看到“河漏”名字古怪而感兴趣,引起关注,并食之说“河漏”谐音,与治理河道不协调,心中不愉快,就挥笔把“河漏”二字改为“饸饹”。另一传说是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初,总督孙传庭兵出潼关,与河南李自成军作战,为丰富将士饮食,令将士携带桦木饸饹机。后来,孙传庭在郏县东南讲武场交战溃败,把桦木饸饹机遗留在郏县,至今有300多年历史。
其实,书中也有记载饸饹面的轶事。如名人张居正的《昌黎先生文集缉补》一书,有韩愈一段话:“元和年间,自蔡屠贼归,途食郏河漏。”《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他家卖拖蒸河漏子,热汤温和大辣酥。”这“热蒸河漏”和“途食郏河漏”,也许能说明一点什么。另据郏县县志记载,说是郏县的饸饹面从明初由陕西传入。
过去的,总归过去,现在的,不会有假。《中华风味饮食总》一书称郏县饸饹“舒脾艰胃,养生至宝”,1998年,美国《华商时报》就曾发表《郏县饸饹俏纽约》的文章赞介中国郏县饸饹面。著名艺术家范军,毛爱莲等人,曾到郏县食饸饹面,对此赞不绝口。原新加坡市长王永元到郏县筋面郎饸饹店之后,为该店题字:“郏县饸饹面,味道就是美!”
若有朋友到郏县,别忘了只顾游玩,而忽视了饸饹面的风味。如今,郏县饸饹面已经荣获河南“老字号”、“特色名优小吃”、“河南之星”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