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人间佛教之代表人物
我们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人间的佛陀。他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一切都以人间为主。佛陀为什么不在其它五道成佛呢?为什么不在十法界中,其它的法界中成道呢?而降世在人间成道呢?再深入来看,佛陀为什么不在过去时间、未来时间成道?而在我们现世的娑婆世界成道?也就是说,佛陀他是以提倡人间为主的。
太虚大师
(1889——1947),浙江崇德人,俗姓张,本名淦森。法名唯心。为民国以来佛教革新运动之倡导者。号华子、悲华、雪山老僧、缙云老人。十六岁出家。太虚法师要建设的人间佛教极力排除后代佛教宗派法派的影响。他说:“吾不为一宗一派之徒裔”,主张力行菩萨道,直学佛陀,以佛陀为导师。太虚法师追寻原始佛教的本来面目,破除将佛陀神灵化的迷信而崇拜佛陀人格教化,体现了对佛教原创性思想家及其思想的蒙思潮一致的思想内涵。 星云大师
俗名李国深,生于江苏省江都县,大师著作等身,撰有《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丛书》、《佛光教科书》、《往事百语》、《佛光祈愿文》、《迷悟之间》、《当代人心思潮》、《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佛教
1957年创办佛教文化服务处,后改为佛光出版社。1967年创建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业,并融古汇今,手拟规章制度,将佛教带往现代化的新里程碑。
论及人间佛教,星云大师强调,不抛弃世俗之物,无须遁入空门,修道不必有形式也不必执着计较,“人成则佛成,良知为佛陀。不一不异,生命十种,各有生命习惯,不要统一,各有本分。”说到人要不要成佛的问题时,星云大师斩钉截铁表示:“不要成佛,我自己都不要成佛!成佛做什么?有菩萨心肠,帮助人,服务社会,比成佛要好!”
经典语录
最巧合的太虚和星云两位当代佛教的大师,年龄相差三十八岁,而且缘悭一面,却有七个共同点: 一、 大陆佛教重建阶段代表——巨赞法师二、经受严峻考验阶段的代表人物——正果法师
三、大陆佛教恢复发展阶段的旗手——赵朴初
篇二:佛家语录
经典佛家语录
1.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石一乾坤,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
2.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4.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5、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6、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7、佛曰:一切皆为虚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8、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9、佛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0、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11、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12、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13、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14、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15、问佛∶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 佛说∶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16、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说∶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著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
17、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
18、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19、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0、佛曰: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21.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22、问佛:为何我的感情总是起起落落? 佛说: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23、佛曰: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24、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 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诸多痛苦。
25、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26、古寺月色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
27、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28、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29、佛曰:执著如渊,是渐入死亡的沿线 佛曰:执著如尘,是徒劳的无功而返 佛曰:执著如泪,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飞散 佛曰:不要再求五百年,入我
空门,早已超脱涅磐
30、禅者心也,心中有禅,坐亦禅,立亦禅,行亦禅、睡亦禅,时时处处莫非禅也。禅也是顿生的,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人顿悟,得禅意。
31.空中,梧桐落叶飘零;眼前,萧瑟秋花凝霜。一位秀才问赵州禅师:“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赵州禅师淡淡地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32、有人问大龙智洪禅师:“什么是微妙的禅?” 智洪禅师回答:“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33、轮回自然界万物最灿烂之日,为何就是委地之时?
34、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怎麽办?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35、妙谛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
篇三:经典佛家语录
经典佛家语录
1.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石一乾坤,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
2.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4.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5、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6、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7、佛曰:一切皆为虚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8、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9、佛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0、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11、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12、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13、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14、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15、问佛∶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 佛说∶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16、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说∶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著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 17、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
18、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19、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0、佛曰: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经典佛家语录
1.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石一乾坤,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
2.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4.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5、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6、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7、佛曰:一切皆为虚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8、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9、佛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0、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11、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12、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13、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14、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15、问佛∶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 佛说∶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16、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说∶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著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 17、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
18、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19、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0、佛曰: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21.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22、问佛:为何我的感情总是起起落落? 佛说: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23、佛曰: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24、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 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诸多痛苦。 25、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26、古寺月色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
27、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28、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29、佛曰:执著如渊,是渐入死亡的沿线 佛曰:执著如尘,是徒劳的无功而返 佛曰:执著如泪,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飞散 佛曰:不要再求五百年,入我空门,早已超脱涅磐
30、禅者心也,心中有禅,坐亦禅,立亦禅,行亦禅、睡亦禅,时时处处莫非禅也。禅也是顿生的,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人顿悟,得禅意。
31.空中,梧桐落叶飘零;眼前,萧瑟秋花凝霜。一位秀才问赵州禅师:“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赵州禅师淡淡地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32、有人问大龙智洪禅师:“什么是微妙的禅?” 智洪禅师回答:“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33、轮回自然界万物最灿烂之日,为何就是委地之时? 34、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怎麽办?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35、妙谛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
篇四:佛家语录,与有缘人共享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时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清,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佛曰:一切本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曰:忘记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切虚幻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曰:缘来则去,缘去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佛说:这是一个婆娑的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的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佛说: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
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
佛曰:静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魔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人生在世如生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佛曰: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执着如深渊,是渐入死亡的沿线
佛曰:执着如尘,是徒劳的无功而返
佛曰:执着如泪,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飞散
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怎么办?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与山水亲近,受自然洗礼,像梅水初放,似水滴轻贱;此情此境,已分不清哪是山水,哪是人心,山水就是我,我就是山水;心底唇边微笑中发出愿望:愿将山水供生佛,修到梅花伴醉翁。
篇五:经典佛教名言集萃
竹是无心树
莲如有脚花
*西方竹叶千年翠
南海莲花九品香
*一苇渡江,达源溯六祖
九年面壁,妙理悟三乘[河南少林寺面壁洞]
*南海慈航,渡来北楚
西方法雨,洒遍东山[湖北大冶大洪山寺,祀如来、
观音]
*净土莲开,一花一佛一世界
牟尼珠现,三摩三藐三菩提[台湾台中慈善寺]
*清华真佛地
庄严古洞天[安徽九华山华严洞](汗??上联刚看到时还以为是清华大学??) *岐分相映流乃一
山不在高佛有灵[台湾台北县岐山岩,祀清水祖师](斗胆问一句:清水祖师是谁?)
*金山挂月窥禅径
沙鸟听经恋法门[福建安溪龙门镇金沙岩](金沙??恩,沙沙的头发确是金色的)
*修德种因法身圆妙
水清月现玉盖尊严[台湾彰化修水岩]
*山静尘清,水参如是观
天高云浮,月喻本来心[河北承德水月庵]
*龙井茂青松,群沾法雨
泉岩生翠竹,普荫慈云[台湾台中龙泉岩]
*紫气东来,海上犹传天乐近
云霞西涌,人间长见法轮新[台湾台中紫云岩]
*湖畔显灵,大士婆心,济拔三途苦
山前圣景,莲瓣九品,广渡诸有情[台湾云林湖山岩]
*六根未净,六欲未除,听此间暮鼓晨钟,说方便法
也不是真,也不是假,愿天下痴男怨女,作如是观[湖北孝感六也茶楼戏楼] *大大肚能容万物
微微笑看破群生[天王殿]
*处处无非菩提海
山山尽是普陀崖[甘肃天水罗汉堂]
*祥云蔼蔼来南海
甘露湛湛润炎方[澎湖马公镇观音亭]
*见见见,非见非见,见非见
闻闻闻,不闻不闻,闻不闻[湖北房县凤凰山观音洞]
*翠翠殷殷,处处花花果果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福州西禅寺]
*双双玉井,碧澄冷浸千秋月
六六玄峰,翠耸光连万壑云[河南少林寺西坊]
*芸芸众生,善善恶恶一杯土
茫茫大地,真真假假总成空[河南水城普明寺]
*妙手空空,一弹流水一弹月
余音袅袅,半入江风半入云
*念念弥陀佛,佛教观佛观自佛
心心极乐天,天命酬天酬性天
*里面清清净净,安安闲闲,无非妙谛
到头囫囫囵囵,活活泼泼,便是如来
*斋鱼敲落碧湖月,觉觉觉觉,先觉后觉,无非觉觉
法钟撞破麓峰云,空空空空,色空相空,总是空空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色色空空,妙相同参成佛国
三藐三菩提,三乘三觉悟,生生世世,法轮有幸现金身
*运法眼看得分分明明,这个该如何,那个该如何,到头来无可如何,绝世慈悲都如梦
把灵心养的活活泼泼,动机亦在此,静机亦在此,立脚处全然在此,自家智慧便通神
*碧水映诸天,色即空,空即色
云龛崇宝地,来如见,见如来
*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
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风声水声钟鼓声,声声入妙
月色山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音即是观,观我观人观世界
士何称大,大经大法大慈悲
*人道贵道禽道兽道,道道相传
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生生不已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己何所不容
*白鸟忘饥,任林间云去云来,云来云去
青山无语,看世上花开花落,花落花开
*迷则不觉,觉则不迷,好从大圆镜中照出本来面目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却自真如界里证明无上菩提
*似洞非洞,适成仙洞
有门无门,是为佛门[浙江青田石门洞]
*佛云:不可说,不可说
子曰:如之何,如之何[四川峨眉山息心所]
*善哉善哉,即非善法
如是如是,故名如来
*印不即离间,是相非相
悟最澄明处,内空外空
*天道人道圣道,谓之大道
善缘结缘福缘,佛之妙缘
*十方善,十方缘,十方结果
同修道,同修德,同修成仙
*修清净,养自性,果然自在
守清规,说清话,真是清闲
*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
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浙江萧山观音寺]
*消释三幡欲界色界无色界
宣扬诸部大乘上乘最上乘
*泓寺泓庙泓佛堂,世界无二
石山石洞石佛像,天下第一
*心即佛,佛即心,须要认清脚跟
色是空,空是色,莫教妄起念头
*在在自心观自在,自观观自在
来来如意见如来,如见见如来
*寿无量,法无边,无是无非无烦恼
人有缘,度有难,有因有果有菩提
*求自在不自在,知自在自然自在
悟如来想如来,非如来如是如来
*大叩大鸣,小叩小鸣,普觉梦中之梦
一声一佛,千声千佛,遥闻天外有天
*无我无人无众生,寿者皆以无为法
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都作如是现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大肚皮千人共见,何所有,何所不有
开口笑几时休息,无一言,无一可言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百千日月,百千须弥,卢不出莲花瓣里
八万天人,八万贤圣,众同游香水海中
*菩提会菩提,具大神通,忽现千般千眼
自在观自在,是真佛力,总有慈念慈悲
*乐境大殊苦境,苦境易离,乐境早寻离苦境
善心即是天心,天心难合,善心常在合天心
*不生不灭,不垢净,不增减,度十方苦是名诸佛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离一切相方见如来
*佛地有声传,无非鸟声泉声、风声雨声,声声证寂
禅门无色相,只有山色月色、树色云色,色色悟空
*教本同源,遍大千世尊,无非要人以慈以孝以敬
试则不贰,愿恒河沙众,各自供养而父而母而师
*山即是空,水即是空,花花草草亦即是空,到此恍然空诸所有]
天不可说,地不可说,人人物物都不可说,既然如此说个什么
*花即是禅,鸟即是禅,山耶云耶亦即是禅,钟磬声中随你自寻禅意去 男可成佛,女可成佛,老者少者都可成佛,松杉影里何人不抱佛心来
众生成佛时,普见众生是佛
万法悟空后,始知万法不空(佛理联)
大因缘宛若虚空,岂能超出
真解脱譬如幻物,不可执持(佛理联)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盘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佛理联)
死生其实圆融,并无世外涅盘岸
迷悟本来同体,哪有梦中觉醒人(佛理联)
不管它假假真真,滚滚红尘多变幻
无非这空空色色,花花世界永轮回(佛理联)
水清月现,水浊月亡,月本无为常自在
风住幡停,风吹幡动,幡何有异只随缘(佛理联)
觉后照空离相,则无我无人,无众生寿者
迷时住色起心,即有神有鬼,有地狱天堂(佛理联)
日征月迈景常新,看柳绿花红,随时轮转
地久天长人易老,趁风轻云淡,作法界观(佛理联)
人身失却,如秤锤落井,砺石沉潭,朗朗乾坤,须何时再见
罪业造成,纵仙术隐空,神通入海,冥冥报应,亦在劫难逃(佛理联)
问业轮滚滚,恩爱别离,曾有几多悲泪流?可怜你老来病也,五阴还盛
叹苦海茫茫,怨憎聚会,又将不少孽缘结!怎奈他生者死时,一气难求(题“八苦”)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题忍辱波罗蜜)
说食何尝饱
闻经不在多(佛理联)
透彻何劳竖指
空灵惟解拈花(佛理联)
境转心行心转境
缘随意乐意随缘(回文佛理联)
至高无上菩提道
微妙甚深方便门(佛理联)
彻底掀翻无一事
完全看破笑三声(佛理联)
历事炼心真境界
闻经生信大因缘(佛理联)
八万法门行遍易
三千世界看穿难(佛理联)
无所从来,实非诸相
得成于忍,不住其心(题《金刚经》)
但尽凡情,别无圣解
不离自性,即是福田(集句)
八万法门,观心为上
百千方便,念佛在先(佛理联)
天女散花,禅心不乱
羚羊挂角,悟迹难寻(佛理联)
三百六十行,行行能办道
八万四千法,法法是修心(佛理联)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佛理联)
般若立圆宗,教门原不共
菩提归大海,法味本相同(题天台宗,仿五绝体联)
万法唯心,心性自然成自在
三车济众,众生如实见如来(佛理联)
同上慈舟,共登般若波罗蜜
普沾甘露,常念南无观世音(题普陀山,兼题念观世音法门)
朝此山来,眼前草木有灵气
悟其道去,身外乾坤无俗尘(题朝山,兼题诸佛教名山)
一、佛经十大名句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二、明白的道理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佛曰:“只因不识自我”--一语成谶。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苦的来源基于此。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笑口常开的依据。
佛云:“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解密表象因果。
“活着一天,就是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知足常乐。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不自醒的提醒。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自寻烦恼。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人与狗的区别。
佛云:“财色于人,人之不舍,比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欲望等于刀尖嗜血。
佛云:“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坠;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坠自身。贤不可毁,祸必不已”--害人就是害己。
“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被财富所累。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人往往是自欺欺人自作聪明。
“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低调不等于低等低能低级。
“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等同于“谣言止于智者”--智慧经典。
三、关于佛经:
佛经是对佛教经典的一种简略说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汉文佛教经典总称为“大藏经”,包括印度和中国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内。狭义的佛经专指经藏。广义的佛经总称“三藏”,佛教的圣典是「经」「律」「论」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谓之三藏。
汉文藏经的编纂始于南北朝时,到唐开元时,据《开元释教录》记载,已有1076部,5048卷。之后,各代又续有新译经论和著述入藏。藏经最早有开宝藏。北宋初开始刊印。最初为蜀版,后有福州版、思溪版、碛砂版等。
四、20大佛经介绍:
1、大藏经
大藏经为汉译的佛教经典,与东土高僧著作入藏的总称,简称为藏经。又称为一切经。
一切经的名称起源于隋朝,它的内容包括佛所说的经典及西方释氏的著作。现今的大藏经,又加入中国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据隋书经籍志记战:梁武帝在华林园中总集释氏经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门宝唱撰经目录,这是佛经有藏的开始。
2、药师经
药师经有五种译本:
一、东晋帛尸梨蜜多罗所译的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脱经,佛说灌顶经十二所载。
二、南朝宋慧简译药师琉璃光经(不入藏经)。
三、隋朝达摩笈多译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
四、唐朝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
五、唐朝义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
前四译单译出药师如来之部,第五译前卷译出六佛,后卷译出药师佛。因此单言药药师经,则为前四译,尤其是玄奘的译本。义净所译的,则称为七佛药师经。
3、观音经
法华经卷第八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一品别行者,称为观音经。
4、六祖坛经
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慧能於韶州大梵寺坛上说法,门人记录下来,便尊称为六祖坛经。简称为坛经。
5、金光明经
有三种译本:
一、北凉昙无谶译,四卷,题为金光明经。
二、隋宝贵等取前译补译,合入其缺品八卷,题为合部金光明经。
三、唐义净译,十卷,题为金光明最胜王经。三译中以第三译文义最周足。但金光明经因天台智者说玄义及文句,因此以第一译流传最广。
6、阿弥陀经
佛说阿弥陀经一卷,秦罗什译。净土三部经之一。这部经略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等事,令人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最为切要。这部经拣除小善根福德因缘,唯摄一类纯笃之机。
7、金刚顶经
金刚顶经与大日经、苏悉地经同为密教三部经。也是金刚界诸经之总名。梵本共有十万偈十八会,现今中国所流布的有三种。
8、金刚经
详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以空慧为体,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繁简适中,最便於诵持。共有六种译本。
9、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简称,又称为般若心经。心经的经文很简短,然而大般若经精要,都浓缩在其中,因此命名为心经。心,就是精要的意思。心经一共有七种译本。
10、苏悉地经
详称为苏悉地羯罗经,译为妙成就业经,三卷,唐朝输婆迦罗译,密宗三部经之一。
11、佛说佛名经
佛名经有好几部。
12、仁王经
仁王经有二本。
13、高王观世音经
东魏天平年中,高王时人所感得之观音经。续高僧传二十九,法苑珠林二十五称为观世音救生经,又称为高王观世音经,佛祖统纪五十四称为十句观音经,稽古略二称为救苦观音经。
14、天龙八部赞
天龙为八部众中之二众,八部之中以此为上首,故标举为天龙八部,八部者,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侯罗迦。
15、阿含经
阿含,梵语,义译为无比法,又译为法归,它的意义是「万法悉归趣於此」。阿含经共有四部。
16、佛母经
详称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三卷,不空译。
佛母大孔雀明王,又称为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大金色孔雀王、大孔雀明王、大孔雀王、孔雀明王、佛母明王,以能生诸佛神变之德为主,因此称为佛母,佛母乘金色孔雀,因此称为大金曜孔雀明王。
内容叙述佛在只园,莎底苾刍为众破樵,为黑蛇所螫,不堪苦痛,阿难向佛求救,佛为他说大孔雀明王神咒而救之。
佛母经有好几种译本,最流通的是不空的译本。
17、伽耶山顶经
有四种译本。
18、尊胜陀罗尼经
在六种译本中,不空三藏的弟子法崇,就是第三译佛陀波利本作疏二卷,流行于世。
19、提谓波利经
有二部:一、提谓经一卷,真本。二、提谓经二卷,伪撰本。
20、大有经
胜论六句义中之说大有句义者。
仁王经上:「一切众生烦恼不出三界藏,一切众生果报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诸佛应化法身亦不出三界,三界外无众生,佛何所化,是故我言。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藏者外道大有经中说,非七佛之所说。」
《心经》是一部由观世音菩萨对舍利弗所说的,以第一义谛空为体,以观照为宗,以破妄除障为用,众生依此修习最终能成就佛果的大乘经典。
此经翻译,计有鸠摩罗什译本,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内容与玄奘译本略同;玄奘译本,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月译本,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共利言等译,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智慧轮译,及法成译,均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除罗什及玄奘二师译本,无序、流二分,其余译本,均有序流二分。(见大正藏第八册)
玄奘大师因缘殊胜,亲承观音菩萨赐予梵本心经。(见大正藏第八册八五一页)兹摘录其文于后。
玄奘西游,路次益州,宿空惠寺,遇一僧有疾。询问行止,甚叹法师为法忘躯。因言此行甚险,流沙弱水,旅途荒凉。我今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师若受持,可保来往。乃口授法师,梵本心经。
玄奘既达中天竺,磨竭陀国那烂陀寺,复遇前僧。而相谓言,汝达此方,赖我所传三世诸佛心要法门。我是观音菩萨,言讫冲空而去云云。
拓展:
心经的智慧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在这火红的七月,我们欢聚在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指真身舍利的道场——法门寺,共同沐浴佛法的清凉,的确是一个殊胜的机缘。今天,末学宏涛能够得到一个这样难得的机会与大家一起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共同体悟佛法所带给我们的那种“清风明月、心头无事”的空灵境界,实在是非常荣幸的一件事情。
稍微了解佛法的人,普遍会接触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事实上,这部经典在古往今来大多数佛教徒的宗教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想要成就佛陀的智慧,必须要不断地背诵、研读和禅观此经。传统上,我们将这部经典简称为《心经》。因为众生机缘的不同,使我们目前所拥有的《心经》的汉译本已达十几种之多。比如说,东晋时期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唐代玄奘大师所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及藏文汉译的《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等等。但是,若论文词优雅、义理圆满、言简意赅、流通广泛等特点的话,则以玄奘大师的译本最佳,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读诵的这部。玄奘大师的译本,其经文虽由短短的二百六十个字组成,却道出了佛教的精髓,为众生呈现出解脱烦恼系缚的真实教法。
那么,《心经》到底说了些什么?它所讲说的主题、彰显的真理、阐明的宗趣、论说的功用又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是梵文的音译。“般若”,可以简单解释为高层面的智慧,这种智慧能够带领我们不偏不倚地认识事物的真正本质。“波罗蜜多”,意译为到彼岸。佛法中将我们凡夫生活着的、被虚妄所缠缚的俗世比喻为此岸,而真实自在的境界为彼岸。若想越过从此岸到彼岸之间的滔滔苦海,则必须要依靠“佛法僧”三宝为舟航。《心经》的“心”解释为心要精髓;《心经》即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核心精要,“心”之一字,同时也说明了这部经典在佛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经”,也就是佛经的经,梵语云“素呾览”,意译为契经,有贯穿之意。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简要言之,在佛法中,只有真正能指导我们解脱生死烦恼的圣言量,才可以被称为“经”。那么,依照经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智慧到彼岸”即是《心经》所要讲说的主题。
而《心经》在阐述“由智慧到彼岸”这一主题时,其中所着重强调的智慧,便是对“诸法空相”的证悟。那么,为什么是诸法空相呢?我们凡夫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其好恶美丑、冷热长短、青黄赤白、花开花落乃至于贫穷和富足、战争与和平不都是实实在在凸现出来的么?为什么佛法认为是“空”的呢?观世音菩萨即以一连串的“否定语句”来诠释。请大家注意,这一连串的否定语句,也是整部《心经》的核心讯息。那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在阅读这一连串的否定语句时,许多人往往会感到困惑,但是对深入佛法的人而言,这又是甚深灵感的来源。因此,要想解决这个困惑,就必须了解否定语句在般若经典中所扮演的角色。
佛教一开始,就以解脱我们这颗因执着而被束缚的心为中心思想,特别是在苦口婆心地破除“法我执”和“人我执”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根据佛教教义,我们的苦是源自于我们将“诸行无常”视为恒常,将“诸法无我”视为有我,尤其是“人我执”的习气。就是这种执取,造成了我人跟周遭的众生与环境的不和谐。由于这个习气已经深深地根植在心中,唯有对“我执”进行彻底的解构,才可以带领我们达到精神上的真正自由。《心经》中讲述了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乃至于“苦集灭道”的四谛法等等。对于这种种法则,便是用一连串的语句将其自性进行了否定。这种对万法自性的否定,不仅可以视为佛教智慧的引申,事实上也是这种智慧的最佳例子,这也是《心经》能在大乘佛教世界深获尊敬的关键。
由此可知,《心经》所要彰显的真理,即是“诸法空相”,也就是因“无所得”而证悟到的第一义谛“空”。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的一点,就是要避免误解“空”是绝对的实在或独立的真理,“空”必须要理解为事物的真正性质。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执着于“空”而产生“恶取空见”。弘一大师就曾说过:“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着空见。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着空之见。此乃大误,且极危险。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为执着于“有”的人,他还会修习善业,感人天果报。而执着于“空”的人,则会因为拨无因果而堕恶趣。禅宗里就有这样一则故事:
说有一天,百丈禅师讲法圆满,大众皆已退去,独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禅师问道:“前面站立的是什么人?”老者回答说:“我某甲不是人,其实是一只野狐狸,过去古佛时,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后因一位学僧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我给人回答说:“不落因果!”因此一答语,我五百世堕在狐身,今请禅师代一转语,以希望能解脱野狐之身!”百丈禅师听后,慈悲的说道:“但请问来!”老者合掌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百丈禅师答道:“不昧因果!”老者于言下大悟,作礼告辞。第二天,百丈禅师领导大众师父到后山的一个石洞内用禅杖挑出一具野狐死尸,并嘱咐大家按照亡僧之礼予以火葬。
这是一则有名的公案,只为了回答学人,说一句“不落因果”,为什么会堕入五百世的狐身呢?百丈禅师转说一句“不昧因果”为什么又能脱去他五百世的狐身之苦?其间一字之差,实有天壤之别。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也无?”答曰:“不落因果。”此即指有修行的人不受因果报应,这种随便胡乱的指点,实在是害人不浅!因为没有任何一种事物可以脱离因果法则。如龙树菩萨曾在《中论》中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百丈禅师的“不昧因果”,实乃至理名言,因为任何修行悟道的人,都要“不昧因果”。此处的“不昧”,就是拾金不昧的那个“不昧”,指不蒙蔽、能明了的意思。也就是说,大修行的人,是明了因果的。故无门禅师曾有颂云:“不落不昧,两采一赛;不昧不落,千错万错!”
在《心经》里面,观世音菩萨也以“色”与“空”为例,为大家开示了应如何正确地理解“空”的含义。那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难以理解,同时也是容易被误解的一句话。我们用白话来解释:“色,指的是物质。物质的体性是不异于空性的,空性也不异于物质,就物质的自性而言是空的,而在自性空的同时却又显现出物质来。”
我这样说,大家是不是觉得蒙蒙的,不知所云?那就让我们对这句话继续加以解释:色不异空,就是说色法与空性并非难以融合,它们是一体不二的。空不异色,是指色空双运,也就是说空性与缘起的相应。色即是空,就是指万法本空,籍以破除“有边常见”,也就是误认为万法实有的邪见。空即是色,是指空性是缘生的`,籍以破除“无边断见”,也就是误认为万法不存在的邪见。用这四法去证悟空性,便能超越世间的一切戏论。
解释完了,大家是否能够了解?我看后面有几位同学,那紧锁的眉头还是没有展开。没关系,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您或许能够轻松一些。
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yuè)广。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儿。有一段时间,他的朋友一直没有露面。乐广十分惦念,就登门拜望。只见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床上,脸色蜡黄。乐广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就问他的病是怎么得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说。经过再三追问,朋友才说:“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见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当时恶心极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劝饮,出于礼貌,不好拒绝乐广的好意,只好十分不情愿的饮下了酒。从此以后,心里就总是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想要呕吐,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到现在病了快半个月了。”乐广心生疑惑,酒杯里怎么会有小蛇呢?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回到家中,他在殿内里踱(duó)步,分析原因。他看见墙上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灵机一动:是不是这张雕弓在捣鬼?于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个位置,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液的晃动,真象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为了解除朋友的疑惑,乐广马上用轿子把朋友接到家中。请他仍旧坐在上次的位置上,仍旧用上次的酒杯为他斟了满满一杯酒,问道:“您再看看酒杯中有什么东西?”那个朋友低头一看,立刻惊叫起来:“蛇!蛇!又是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 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壁上的雕弓说:“您抬头看看,那是什么?”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杯中的蛇影,恍然大悟,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心病也全消了。
这一则“杯弓蛇影”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有的人说了:“根据这个故事,让我了解到任何的病痛都是吃饭吃出来的,喝酒喝出来的。”有的人又说了:“根据这个故事,让我了解到什么都是浮云,没必要疑神疑鬼,”您要是这么想也对,但若是用佛法来对治一下,用心经来考量一下:这个酒杯里的的小蛇,到底是有的呢还是空的呢?若是有的,那其实是墙上弯弓的倒影;若是无的,怎么喝到肚子里会痛呢?大家说是空的还是有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嘛!知道了吧?我们凡夫所见的一切,都是杯弓蛇影。
由凡夫到圣人的位阶转向,是发生在行者深住于心一境性时。在止心于一境的状态下去禅观此经,也就是说通过修习止观的力量来理解空性,可以使我们最终获得究竟清明的智慧。我们知道,《心经》其实就是获得了观照自在的观世音菩萨与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两人之间的一场精彩对话,从中也让我们了解到观照与智慧之间的作用。在《心经》的篇头,即向我们阐述了观世音菩萨在深观“智慧到彼岸”时,照见了五蕴皆空。经文如是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处,能观者是观自在菩萨;甚深般若,是所观之法;照见五蕴皆空,为观修之方;度一切苦厄,为观修实效。由此得知,“观照般若”便是本经的宗趣。通过对《心经》的学习、内省和思维,透过止观的熏习,能使我们凡夫更加了解空性。
那么,学习《心经》的目的,换言之,通过“观照般若”而证悟第一义谛“空”的作用又是什么呢?如刚才所说,在观世音菩萨一连串的否定语句中,已为我们破除了凡夫着色、二乘着空以及权乘菩萨着空假二边的妄相,故云破三妄。下文中,“心无挂碍”即除业障;“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即除报障;“远离颠倒梦想”即除烦恼障;故云除三障。“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云究竟成佛。据此,则《心经》确以破妄,除障,究竟成佛为妙用。
到目前为止,《心经》是空的解释。接下来,又以咒语继续说明空性。透过般若波罗蜜多咒,行者可以完全去除邪见、由邪见所引生的烦恼以及由烦恼所生的苦,在解救轮回的基础上证得佛陀的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多被称为“能破烦恼,神妙难测”的大神咒、“能破无明,照灭痴闇”的大明咒、“令因行满,至理无加”的无上咒、“令果德圆,妙觉无等”的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那么,最后的咒文“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依照惯例也就不解释了。大家但当诵持,自获利益。
到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心经》是一部由观世音菩萨对舍利弗所说的,以第一义谛空为体,以观照为宗,以破妄除障为用,众生依此修习最终能成就佛果的大乘经典。
这部《心经》是在唐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玄奘大师陪侍唐太宗李世民在终南山的翠微宫时翻译的。也就是在《心经》翻译出来的两天后,李世民驾崩于翠微宫。在将死之日,李世民曾好几次拉着玄奘大师的手说:“朕共师相逢晚,不得广兴佛事。”而我们现在能够真正了解佛法、诵习《心经》、接触玄奘大师,自然是比唐太宗幸运的多。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一殊胜的因缘,继续努力地学习《心经》。
记得憨山大师曾经说过:“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心经》读来朗朗上口,容易记诵;但要说到“理解”上,只怕很少有人能够通达。末学也是一样,在这里耽误了大家的时间,非常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