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
《笑场》读书笔记1
这是一本看起来天马行空却又直白地说着生活的书。最初的扯经,师徒几人在遗寺中生活的故事,荒诞中透漏着人生的本质。扯经中一部分是澈丹对小北追逐的执着,絮絮叨叨,简单却又深刻,他说:小北,我想你,没有特别的花样,可说出来就显得悲壮。阅读中让我想起了王小波写给李银河信,其中最喜欢的一句:我把我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每一个喜欢着的人都是诗人。
小说的第二部分是作者的一些小故事,简短,犀利(称作睿智也许更好),不做作。你似乎永远都想不到作者的下一句会是什么,却在读完之后有一种这些故事也许正在某处真实发生的感觉。
故事的最后是作者的一些小诗。天马行空,看不懂。也许对李诞而言,读者能否并不是那么重要,他只是写下了他想写的东西而已。
整本书的基调有点“丧”,可我却觉的作者在传递着一种向上的力量。在这个悲凉的世界中积极地活着。
看完整本书,因为太多不理解,很快也就忘记了故事的内容,可有什么关系呢,读过即存在,不会因为你的忘记而消失。
开心点吧朋友,人间不值得。
《笑场》读书笔记2
“你知道吗?我年轻的时候想做许多事,我想恋爱、吸毒、周游世界,就是人们年轻的时候都想做的那些事。你知道最令人烦恼的部分是什么吗?就是我现在正是年轻的时候,可实际上我什么都不想做。我只是觉得要对年轻有个交代才说了那些蠢话。我在等着年轻过去。”
“人与人难以交流是怕熟知终会导致全面的乏味,人与人相爱是让人在活着时就能体验死亡。”
“晚上抑郁就不能叫抑郁,叫循规蹈矩。”
“我们大方丈说了,世界是不会有末日的,真的,乖,别闹,来世修成正果,做个原子。”
书是去年读的。并不费力,通勤之中见缝插针地飞快翻完,喜欢得不行。正好这几天在看《十三邀》请李诞做客的一期,完整版长而真率,同样不觉得着急,慢慢试图获取更多关于作者的信息。
和许知远交流时,李诞常笑言“一切到最后都一样”。如果刻板地归纳总结,这种“信念”可能是他为人及写作的出发点之一。无论是他的置顶微博里的“朋友开心点,人间不值得”,还是《笑场》里的“来世修成正果,做个原子”,内核好像都是同一的悲观。这样的悲观丝毫没有噱头或波澜壮阔,它更接近放弃抵抗的状态。人生很没劲,但我要生活,所以我得开心,我得去做。
有意思的是,对我来说,这样的悲观让我能够深呼吸,重新提了勇气上来,继续对付眼前的局面。人间不值得;这辈子好好努力,下辈子做个原子——当长途奔袭、就快承受不住的时候,他告诉你:哎,没事儿,世界/人生就是这么烂。它都这么烂了,哪儿值得你为它不高兴啊?
个人浅薄,粗糙把书分成两类。一类有趣于表层的用词、斟酌、与灵光一闪;一类有趣于作者内在的哲学观。当作者对于世界的观察独特,陈述真诚,文字将会自然而然地携带辨识度和生命力。
他的悲观无所谓不是为了装酷,假扮自己与众不同、格格不入,他是真的那么相信。以前听人说,做哲学很苦,因为一直需要思考“活着的意义”,到头来不得不承认“活着没有意义”,可自己又必须活着——精神与身体产生巨大隔阂,最终导致绝望。李诞不是。在我看来,书中的李诞早早了解到“人生无用”,可反而因此活蹦乱跳了起来。
既然什么都无所谓,就要做开心的事。让自己开心,也让别人开心。
说脱口秀的李诞已经足够好玩了,写作的李诞还要更吸引人一些。看书的时候,我一直徘徊犹豫于“诞总我想学脱口秀”和“师父我想出家”之间。和李诞认知世界的方式相比,所有其他作家趋之若鹜的所谓“金句”都变得无聊,虽然书中“金句”频出。但你明白,它的“经典”不来源自精巧的、手艺式的文字的排列组合。
讲夸张一点,李诞完全是狄奥尼索斯的浓缩,或者侧切面。不过因为李诞宣称自己开始戒酒(并颇具成效),那我们改口:戒酒的酒神精神?好像也蛮有趣。这是一本没什么可剧透的'书。其中有小说,有
他什么都懂,什么都想过了,然后得出这个结论:一切最终是一样的。没有极端的正反两极,因为极端的大和极端的小是一样的。简单粗暴地把它总结成“丧”似乎没什么问题——但与市面上流传甚广的那些“丧”相比,这本书的核心反而更加“正能量”。它没有在发现“世界就是这样”之后戛然而止,徒留自己沉浸于忧郁的漩涡;它“呲溜”一下从忧郁的臂弯钻了出去:既然最终都是一样的,那不就意味着现在做什么都可以?它手舞足蹈:那还不快做点儿让自己高兴的事儿?不然就亏大了。
——自扯自蛋《扯经》
【小和尚,听说你喜欢我?】
【不好说喜欢,只是看见你会乱】
【听说你还想娶我?】
【不好说想娶,只是想永远和你在一起。】
【妈蛋,油嘴滑舌,你丫天秤座的吧?】
【阿弥陀佛,心直口快,女施主别不是天蝎的吧?咱俩正合】
【合你大爷,你们佛门弟子还信这个?我爹怎么带的队伍。】
——自扯自蛋《扯经》
【小和尚,你到底喜欢我吗?】
【喜欢】
【出家人不打诳语?】
【出家人连肉都不吃连姑娘都不泡,他们的话你也敢信?我师父说,出家人的话都是诳语。小北,这话不是出家人说的,这是我说的,我喜欢你。】
——自扯自蛋《扯经》
【皆是虚妄,为何不能交媾?】
【有本事自己寻缘。】
【万法皆空,为何不能食肉?】
【庙里没有闲钱。】
【梦幻泡影,为何不能蓄发?】
【你师娘摸不习惯。】
——自扯自蛋《扯经》
如是我闻:时,佛见须菩提静坐莲台吃面,
佛问,须菩提,何不就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念经已经够臭了。
——自扯自蛋《扯经》
【一切如梦幻泡面,有蒜就蒜,没蒜就算,观自在,望远山,一切有为法,当做如是观】
【师父,我爱吃米饭。】
【.....好了,今天的早餐,啊不,早课就上到这里吧。】
——自扯自蛋《扯经》
【师傅,你法名为什么叫空舟?】
【大方丈说我度不了人,也难自度,所以赐名空舟,由我自横。】
【那我还跟着你干嘛....】
【你执念太重,跟着谁也到不了彼岸,不如索性和我负负得正。】
【为什么啊?】
【你看,你总问为什么。】
——自扯自蛋《扯经》
【澈丹啊,念经只是基本功,做好和尚还得会解签,趋妖,看风水,做慈善,心理辅导,编造彼岸,装看得开,装悲天悯人,装笑口常开。佛法无涯,你慢慢学吧。】【师父,做和尚好难,要不咱们出家吧?】
——自扯自蛋《扯经》
【傻孩子,能吐出来的就不是酒了。】
【师父,你说我是不醉了?】
【这你得问小北。】
【小北不理我。】
【嗯,你没醉。】
——自扯自蛋《扯经》
【师傅,《易筋经》听起来很牛逼啊,我想学。】
【那是通过刺激经脉给自己带来快感的土办法,都是买不起麻追不上姑娘的和尚才练的。】
【我好像就是....】
【可我不是,所以不会,哦耶。】
——自扯自蛋《扯经》
【师父,其实那迷魂经你没给师娘念过吧?】
【你怎么知道?】
【我昨天听见师娘让你跪搓衣板儿来着】
【...那是我们夫妻间的小游戏】
【你怎么不念啊,念了师娘不就全听你的了么?】
【这些伪科学的东西怎么能信,再说,她要是全听我的了,我们在一起还有什么意思。】
——自扯自蛋《扯经》
【师父,你说,我和小北,我是不是自作多情?】
【自作虽苦,但看你这个贱兮兮很享受的样子,多情想必是快乐的,你还抱怨什么?】
【别跟我打哈哈,我知道今天小北来找过我,她说什么了?】
【别问,万一不是好话呢?】
——自扯自蛋《扯经》
【师父,你说大方丈知道我和小北的事儿吗?】
【大方丈什么不知道。】
【那他怎么不管?难道他看我还行?】
【别臭美了,大方丈那是对自己的女儿有信心。】
——自扯自蛋《扯经》
【师傅,其实我应该叫你师父才对吧?】
【没事儿,输入法怎么默认的就怎么叫吧,随缘。】
——自扯自蛋《扯经》
【这招好,再用啊。】
【别提了,后来确实有人模仿,同样动作,喊完正等鼓掌呢,那评委老和尚气得哆哆嗦嗦地骂,你们这行为艺术还有完没了?踢坏门不赔也就算了,还老拿《道德经》里的词儿冒充佛法,以后我们还能跟道士见面儿么!给我滚出去!】
【哈哈哈这倒霉蛋是谁啊。】
【咱们大方丈。】
——自扯自蛋《扯经》
【这诸般经义,确实是安身立命之技,练到能随口占
【没事儿,小北走我就跟着呗。】
【得,这就已经没救了。】
——自扯自蛋《扯经》
【师傅,今天晚上我能不住庙里么?】
【别装了,出去冻一夜回来和师兄弟们吹牛逼的事儿我也干过,想开点儿吧,色即是空。】
——自扯自蛋《扯经》
【澈丹,为师是为了让你哄小北才给你看我的情书,你自己用心研究就好了,干嘛到处嚷嚷啊?】
【师父,你还挺不好意思。】
【不是,那当年不是给你师娘写的.....】
【我说你怎么有点儿肿.....】
——自扯自蛋《扯经》
【澈丹,此番云游,有何感想?那儿好玩儿么?】
【师父,你竟然也会问这种问题,用你的话说,这红尘里哪有什么好玩儿不好玩儿。】
【唉,主要是你师娘想把蜜月补上。】
——自扯自蛋《扯经》
【师父,你好久没给我讲经了。】
【你不是最烦听经么?】
【我觉得将来要和小北生活在一起,还是得有一技傍身,你看,你不就是靠经念得好才能留住师娘,才能做得禅师的吗?】
【这孩子,这话别跟别人说,来,为师给你讲一段儿愣严,这活我熟。】
——自扯自蛋《扯经》
【师傅,你什么时候教我武功?】
【佛门中人,慈悲为怀,大方丈有令,
我们这种清净小庙,不可学少林喊打喊杀。
为师传你诸般经义,读懂念通,内心强大,
见着那些花拳绣腿的,舌灿莲花,灭他们跟玩儿似的。】
【师傅,我懂了,知识就是力量。】
——自扯自蛋《扯经》
【师傅,想必我在庙里呆不久了,我怕我控制不住自己。】
【还想她呢?】【嗯。】
【那就别控制了,为师传你一套迷魂经。】
【你怎么不用?】
【此经一生一念,一念一缘,我已经有你师娘了。】
【我靠,那我还是等等看还有没有更合适的吧。】
【操,没用,都会腻的。】
——自扯自蛋《扯经》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
《笑场》这一本看起来天马行空却又直白地说着生活的书。最初的扯经,师徒几人在遗寺中生活的故事,荒诞中透漏着人生的本质。扯经中一部分是澈丹对小北追逐的执着,絮絮叨叨,简单却又深刻,他说:小北,我想你,没有特别的花样,可说出来就显得悲壮。阅读中让我想起了王小波写给李银河信,其中最喜欢的一句:我把我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每一个喜欢着的人都是诗人。
小说的第二部分是作者的一些小故事,简短,犀利,不做作。你似乎永远都想不到作者的下一句会是什么,却在读完之后有一种这些故事也许正在某处真实发生的感觉。
故事的最后是作者的`一些小诗。天马行空,看不懂。也许对李诞而言,读者能否并不是那么重要,他只是写下了他想写的东西而已。
整本书的基调有点“丧”,可我却觉的作者在传递着一种向上的力量。在这个悲凉的世界中积极地活着。
看完整本书,因为太多不理解,很快也就忘记了故事的内容,可有什么关系呢,读过即存在,不会因为你的忘记而消失。
开心点吧朋友,人间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