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菜根谭经典语录人生哲理 正文

菜根谭经典语录人生哲理

时间:2025-05-23 04:48:44

现代人都有事业心,而且志向不小,要想有所成就,须知欲安天下必先安心的道理。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古时之人就把修身放在了第一位。安家、安国、安邦,必先安心,之后才能安天下。

《四十二章经》中说:“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行即退矣。其行即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其意是说:心意如果调整适宜道就可得了。在修道过程中,如果一味地急躁冒进,身体就会疲倦。如果身体疲倦了,心意就会恼恨,恼恨如果产生了,自然会后悔而不愿继续修行。修行一旦悔退,罪业必定会增加了。只有心身清净,道才不会失去。佛曰:“度人自度”也许这就是安心的最高境界。

耕云先生说:“人活着只求心安无愧,你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建立在少数主观和偏见者的好恶之上。人要是没有这种坚持,没有这种自我做主的态度他会活得很无奈。”

没有自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没有自我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没有自我和丧失自我是悲哀的。所以,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

《菜根谭》中说:“持身涉世,不可随境而迁。须是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涛倒海而砥柱屹然,方是宇宙内的真人品。”

真人品的持身涉世是在各种环境都立定不变,即使是在流金铄石、严霜杀物、阴霾翳空、洪涛倒海的时候,也依然不随境而迁。

证严法师说:“同样一个'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有智慧的人就能够舍,能'舍’也就能'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

舍弃不是失掉幸福,而是成就完美这是经过淘洗的完美。人生不能追求绝对的完美,但我们可以追求经过舍弃的完美。就像背上包袱太多,我们须舍弃一些轻松上路一样。放弃自我,真我就出现了;放弃有限,就会赢得无限;放弃偏执,就可得到内心的安详。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佛性当下就会开显。

《佛遗教经解》中说:“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常乐,即是福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居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

做人不可让贪欲堵塞自己的心智,蒙蔽住自己的眼睛。物欲太强会让人的灵魂变态,变得永不知足以致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证严法师说:“才华横溢的人,一方面很容易达到目的,很快就获得了世俗的满足;另一方面,因所求没有止境,又永远不容易寻得内在的圆满,才华反而成了自苦的根源。”

做人必须要有节制,节制是抵制诱惑的力量,不节制只会是烦恼和痛苦缠绕的人生甚至会走向灾难。人生有节制,生活就有幸福。

赵州禅师说:“你不缺少的东西,正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恰恰就是你本来不缺的东西。”

人生是场无休无情的战斗,做人要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在人生追求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保持知足的心态,心灵安定才是最大的幸福

证严禅师说:“心田要多播善的种子,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减少一棵杂草。及时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坏念头。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内心不易与恶事绝缘。”

善心对坚硬而言是柔和,对难以克制而言是容忍,对冷酷而言是温暖,对厌世而言则是乐趣。善心代表着一种能够被他人欣赏和尊重的巨大的内在力量,随和、仁慈可以激励人们忘我地工作而孤意、强硬则无能为力。

达摩大师说:“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

一念不生,万法庄严。一念不生的时候就正,万法归一,无处不庄严,无处不是妙有。修行的根本就在正念,平时一定要提起正念。

慈航法师说:“一个好人,一生当中最耀眼的,是他那充满仁慈的行动,虽然微不足道,默默无闻,也没有人会记住。一切天性仁慈的人,总是热心地做些不求报偿的善事。”

仁慈的底蕴是高尚的情操,慷慨豪迈是它的风格,仁慈是自觉自愿地投入,与人同行让人一生快乐。人生在世,要做好人好事善于给予爱,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爱和幸福。

佛陀说:“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万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恶言,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骂他,你的心也就被污染了。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己能不扬人恶。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在意别人的过失与缺点而是懂得宽容。

做人,应该看到他人的优点宽容他人的不足。

《佛陀的格言》中说:“莫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报应。莫轻视小善,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致使他整个人充满着福德。”

人应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不能防微杜渐,小恶可以积成大恶,终必酿成大害。

《阿含经》有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证严法师说:“土地不耕种,则必杂草丛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时时行,不断去行,哪怕是举手投足也要存有一分善念。”

一个人作恶时,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个人不作恶时,他的内心就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我们要一辈子都不懈地身体力行,才能屏绝恶而不断接近善,人格才会日臻完善人生才会日臻完美。

黄檗禅师有首诗:“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为做世间慈悲人。”

古诗云:“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有了慈悲心,我们的生命才能够是善的循环,而不是恶的叠加;有了恶性,就会无法突破自我。博爱者必得人爱,作恶者终害自己。

《佛陀的格言》中说:“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能用仇恨来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用慈爱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不要把别人带来的伤害,深深地留在你的记忆中,在那里继续侵蚀你的心;忍辱求和,受辱不怨,既是一种处世方法,也是一种高尚情操。

宽容是一种雅量,是文明和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你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宽容还是制止报复的良方,善于宽容的人不会被世上不平之事所摆弄,即使受了他人的伤害,也绝不去冤冤相报,而是时时提醒自己:“邪恶到我为止。”

《佛经译本》上说:“爱产生爱,恨产生恨。若以怨报怨、以恶待恶,将会形成恶性循环!和气致祥、诚心和气比疾言厉色、怒发冲冠的效果好。若能人人诚心和气,势必乾坤朗朗、霁日光和、祥瑞普降。”

报复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将剑刺进对方身体与

净空老法师说:“凡夫看佛菩萨,佛菩萨也是凡夫;佛菩萨看凡夫,凡夫也是佛菩萨。”

心里光明的人看别人也是光明的;如果心里阴暗,看别人也是阴暗的。一个人应该时时保持内心光明,不要让任何邪恶念头萌发,防微杜渐使自己的品质更加高尚。

净慧禅师说:“古语讲: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人世间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终将枯竭。”

佛家说“善有善报”,并非是唯心的因果报应之说。多行善事,或许别人不会报答你的善举,但至少不会给你带来祸端。行善的人,在心理上容易心安理得,帮助别人自己也常处在快乐之中,这本身就是对你的善报。所以,人生在世,要乐于助人,要善于给予爱,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爱和幸福。

慈爱是人类重要的美德,在众多重要的美德中,怜悯、同情、善良、慷慨、服务、忠诚、宽恕,这一切构成了慈爱的美德。爱是不希图回报的无私情怀,是宇宙当中最强大的力量,它对于爱者和被爱者的影响都是无法估量的。

《佛陀的格言》上说:“高尚的人施舍东西时,心中不存在有任何意图或目的。这种不求果报的施舍所产生的功德是很难测量的。”

做好事不要为求名,也不要为求功德,只有抱着“尽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付出与得到互为转化,懂得其中奥妙的人会乐于付出,做慈善事让它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耕云先生说:“我们积功德莫过于救人,救人最好是救他的心。你要救他的心,把他的颠倒心变成安详心,你就彻底地救了他。”

一个善良的人,能用自己的善良去感染去改变那些迷失了方向的人,使他们最终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拼搏。

更多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9.

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

【译文】

人的道德随着气量的增长而提高,人的气量也是由于见识的增加而更宽宏。所以想使自己的道德更加,不能够不使自己的气量更宽宏;要使自己的气量更宽宏,不能不增加自己的见识。

二、聪明不露才华不逞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译文】

老鹰站立时双目半睁半闭仿佛处于睡态,老虎行走时慵懒无力仿佛处于病态,实际这些正是它们准备取食的高明手段。所以有德行的君子做人时要做到不炫耀自己的聪明,不显示自己的才华,这样才能够有力量担任艰巨的任务。

三、自然乐曲乾坤文章

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译文】

山林中的松涛声声,泉石间水流淙淙,静静听来,可以体会到天地之间大自然的美妙乐章;草丛上升起的迷蒙烟雾,水中央倒映的白云美景,悠闲地看去,是宇宙间最美妙的天然文章。

四、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译文】

无论是光荣或者屈辱都不会在意,只是悠闲地欣赏庭院中花草的盛开和衰落;无论是晋升还是贬职,都不在意,只是随意观看天上浮云自如地舒卷。

五、伏久飞高开先谢早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

【译文】

潜伏得越久的鸟,会飞得越高,花朵盛开得越早,也会凋谢越快;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免去怀才不遇的忧愁,可以消除急躁求进的念头。

六、喜忧安危勿介于心

毋忧拂意,毋喜快心,毋恃久安,毋惮初难。

【译文】

对于不合意的事不要感到忧心忡忡,对于让人高兴的人不要欣喜若狂,对长久的安定不要过于依赖,对初始时遇到的困难不要畏惧害怕。[NextPage]

七、过俭者吝过谦者卑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译文】

生活俭朴是一种美德,可是如果俭朴过分就是吝啬小器,斤斤计较,反而伤害了与人交往的雅趣;处事谦让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可是如果谦让过分就显卑躬屈膝谨小慎微,反而让人觉得是心计过多。

八、心领神会全神贯注

善读书者,要读到手舞足蹈处,方不落筌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

【译文】

善于读书的人,要读到心领神会而忘形地手舞足蹈时,才不会掉入文字的陷阱;善于观察事物的人,要观察到全神贯注与事物融为一体时,才是不拘泥于表面现象而了解了事物的本质。

九、幼时定基少时勤学

子弟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士大夫之胚胎。此时若火力不到,陶铸不纯,他日涉世立朝,终难成个令器。

【译文】

小孩是大人的雏型,秀才是官吏的雏型,但如果锻炼得不够火候,陶冶得不够精纯,以后走向社会或者在朝作官,最终难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十、天地之闲因人而异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劳攘者自冗。

【译文】

岁月本来是很长的,而那些忙碌的人自己觉得短暂;天地之间本来宽阔无垠,而那些心胸狭窄的人却到局促;风花雪月本来是增加闲情逸致的,是那些庸庸碌碌的人自己觉得多余。

十一、进时思退得手思放

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免角藩之祸;著手时先图放手,才脱骑虎之危。

【译文】

在平步青云、通达高升时就要做好隐退的准备,这样也许可以避免进退两难的灾祸;在得手时要考虑怎么罢手,这样才能避免骑虎难下的危险。

十二、浓处味短淡中趣真悠长之趣,不得于浓酽,而得于啜菽饮水;惆恨之怀,不生于枯寂,而生于品竹调丝。故知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也。

【译文】

悠远绵长的趣味不一定能从浓烈的酒中得来,而是从食用清淡的豆类清水中得来;惆怅悲恨的情怀不是从孤寂困苦中产生,而是从声色犬马中产生。由此可知浓厚的味道往往很快消散,而淡泊的事物才最真实

十三、闻逆耳言怀拂心事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译文】

其中能够经常听到一些不顺耳的话,心里常常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这样才是修身养性提高道行的磨砺方法;如果听到的句句都顺耳,遇到的件件事都顺心,那么这一生就如同浸在甜蜜的毒药中一样。

十四、功名不求盈满做人恰到好处

事事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招外扰。

【译文】

如果做任何事都能留些余地,那么全能的造物主就不会忌恨我,鬼神也不能对我有所伤害;如果做事情一定要做到极点,求取功名一定要得到最高,那么即使内部不发生变化,也必然会招来外面的忧患

十五、知退一步加让三分

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译文】

人间狼榈姆锤幢浠不定,之路曲折艰难充满坎坷。在之路走不通的地方,要知道退让一步让人先行的道理;在走得过去的地方,也一定要给予人家三分的便利,这样才能逢凶化吉、一帆风顺?br />

十六、修德忘名读书深心

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译文】

做学问就要集中精神,一心一意致力于研究。如果在修养道德的确时候仍不忘记与名誉,必定不会有真正的确造诣;如果读书的时候仍附庸风雅,吟诗咏文,必定难以深入人心、有所收获。

十七、一念之差失之千里

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味,金屋茅檐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

【译文】

每个人都有一颗大慈悲的心,维摩居士和屠夫刽子手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人间处处都有一种真正的情趣,金宅玉宇和草寮茅屋之间也没有什么两样。所差别的只是,人心往往被欲念和私情所蒙蔽,以致于错过了慈悲心与真情趣,虽然看起来只有咫尺的距离,实际上已经相差千万里了。

十八、兢业的心思潇洒的趣味

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

【译文】

做学问的人要抱有专心求学的想法,行为谨慎忧勤,也要有大度洒脱不受拘束的情怀,这样才能体会到的真趣味。如果一味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过着清苦克制的生活,那么这样的就只像秋天一样充满肃杀凄凉之感,而缺乏春天般万木争发的勃勃生机,如何去培育万物呢?[NextPage]

十九、居安思危天亦无用

天之机械不测,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颠倒豪杰处。君子只是逆来顺受,居安思危,天亦无所用其伎俩矣。

【译文】

上天的变化不可把握,有时先让人陷入然后再进入顺境,有时又让人先得意而后失意,不论是处于何种境地,都是上天有意在捉弄那些自命不凡的所谓英雄豪杰。因此,一个真正的君子,如果能够坚忍地度过外来的困厄和,平安之时不忘危难,那么就连上天也没有办法对他施加任何的伎俩了。

二十、偏激之人难建功业

燥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译文】

那些性情暴躁的人就像炽热的火焰,遇到物体就会点燃烧毁;那些刻薄寡恩的人就像冰块一样冷酷,遇到物体就会无情殘杀;那些固执呆板的人,就像静止的死水和腐朽的枯木,毫无一线生机;这些人都难以建立功业、传播。

二十一、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默毋躁,宁拙毋巧。

【译文】

十句话有九次都说得很正确,人们也不会称赞你,但是如果有一句话说得不正确,那么就会受到众多的指责;十个谋略有九次,人们不一定会赞赏你的,但是如果有一次谋略,那么批评的话就纷至沓来。这就是君子宁可保持沉默也不浮躁多言,宁可显得笨拙也不自作聪明的缘故。

二十二、保已成业防将来非

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业;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

【译文】

与其去谋划不能完成的,不如将精力用来保持已经完成的;与其去追悔过去的失误,不如将精力用来防止再发生错误。

二十三、培养气度不偏不颇

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

【译文】

一个人的气度要高远旷达,但是不能太粗疏狂放;要细致周密,但是不能太杂乱琐碎;趣味要高雅清淡,但是不能太单调枯燥;节操要严正光明,但是不要偏执刚烈。

二十四、风不留声雁不留影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译文】

当风吹过稀疏的竹林时会发出沙沙的声响,当风过之后,竹林又依然归于寂静而不会将声响留下;当大雁飞过寒冷的潭水时,潭面映出大雁的身影,可是雁儿飞过之后,潭而依然晶莹一片不会留下大雁的身影。所以君子临事之时才会显现出本来的心性,可是事情处理完后心中也恢复了平静。

二十五、穷当益工不失风雅

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士君子一当穷愁寥落,奈何辄自废弛哉!

【译文】

贫穷的人家要经常把地扫得干干净净,穷人的女儿要把头梳得整整齐齐,虽然没有艳丽奢华的陈设,美丽的装饰,却有一种自然朴实的风雅。有才之君子,怎能一穷困忧愁或者际遇不佳受到冷落,就自暴自弃呢!

二十六、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

【译文】

在闲暇时不让时光轻易流过,抓紧做些准备,到了忙的时候自然会用得着;在平静时不让心灵空虚,在遇到变化的时候能够应付自如;在无人知道的时候不做邪恶阴暗的事,在大庭广众之下自然会受到尊敬。

二十七、念头起处切莫放过

念头起处,才觉向欲路上去,便挽从理路上来。一起便觉,一觉便转,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切莫轻易放过。

【译文】

在念头刚刚产生时,一发觉此念头是个人邪恶的膨胀,便马上用理智将这种欲念拉到正路上来。邪念一产生就发觉它,一发觉就转变方向,这个时候就是将祸害转变为福分,将死亡转变为生机的重要关头,千万不能轻易放过。

二十八、静闲淡泊观心证道

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无如此三者。在平静中意念思虑清澈不染,可以看出心性的真正本源;在闲暇中气度舒畅悠闲,可以发觉心中真正的玄机;在淡泊中性情谦静冲和,可以体会心中真正的趣味。省察内心以觉悟,天地间的至理,没有比这三种方法更好的了。

一、德量共进识见更高

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

【译文】

人的道德随着气量的增长而提高,人的气量也是由于见识的增加而更宽宏。所以想使自己的道德更加,不能够不使自己的气量更宽宏;要使自己的气量更宽宏,不能不增加自己的见识。

二、聪明不露才华不逞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译文】

老鹰站立时双目半睁半闭仿佛处于睡态,老虎行走时慵懒无力仿佛处于病态,实际这些正是它们准备取食的高明手段。所以有德行的君子做人时要做到不炫耀自己的聪明,不显示自己的才华,这样才能够有力量担任艰巨的任务。

三、自然乐曲乾坤文章

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译文】

山林中的松涛声声,泉石间水流淙淙,静静听来,可以体会到天地之间大自然的美妙乐章;草丛上升起的迷蒙烟雾,水中央倒映的白云美景,悠闲地看去,是宇宙间最美妙的天然文章。

四、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译文】

无论是光荣或者屈辱都不会在意,只是悠闲地欣赏庭院中花草的盛开和衰落;无论是晋升还是贬职,都不在意,只是随意观看天上浮云自如地舒卷。

五、伏久飞高开先谢早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

【译文】

潜伏得越久的鸟,会飞得越高,花朵盛开得越早,也会凋谢越快;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免去怀才不遇的忧愁,可以消除急躁求进的念头。

六、喜忧安危勿介于心

毋忧拂意,毋喜快心,毋恃久安,毋惮初难。

【译文】

对于不合意的事不要感到忧心忡忡,对于让人高兴的人不要欣喜若狂,对长久的安定不要过于依赖,对初始时遇到的困难不要畏惧害怕。[NextPage]

七、过俭者吝过谦者卑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译文】

生活俭朴是一种美德,可是如果俭朴过分就是吝啬小器,斤斤计较,反而伤害了与人交往的雅趣;处事谦让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可是如果谦让过分就显卑躬屈膝谨小慎微,反而让人觉得是心计过多。

八、心领神会全神贯注

善读书者,要读到手舞足蹈处,方不落筌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

【译文】

善于读书的人,要读到心领神会而忘形地手舞足蹈时,才不会掉入文字的陷阱;善于观察事物的人,要观察到全神贯注与事物融为一体时,才是不拘泥于表面现象而了解了事物的本质。

九、幼时定基少时勤学

子弟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士大夫之胚胎。此时若火力不到,陶铸不纯,他日涉世立朝,终难成个令器。

【译文】

小孩是大人的雏型,秀才是官吏的雏型,但如果锻炼得不够火候,陶冶得不够精纯,以后走向社会或者在朝作官,最终难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十、天地之闲因人而异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劳攘者自冗。

【译文】

岁月本来是很长的,而那些忙碌的人自己觉得短暂;天地之间本来宽阔无垠,而那些心胸狭窄的人却到局促;风花雪月本来是增加闲情逸致的,是那些庸庸碌碌的人自己觉得多余。

十一、进时思退得手思放

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免角藩之祸;著手时先图放手,才脱骑虎之危。

【译文】

在平步青云、通达高升时就要做好隐退的准备,这样也许可以避免进退两难的灾祸;在得手时要考虑怎么罢手,这样才能避免骑虎难下的危险。

十二、浓处味短淡中趣真悠长之趣,不得于浓酽,而得于啜菽饮水;惆恨之怀,不生于枯寂,而生于品竹调丝。故知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也。

【译文】

悠远绵长的趣味不一定能从浓烈的酒中得来,而是从食用清淡的豆类清水中得来;惆怅悲恨的情怀不是从孤寂困苦中产生,而是从声色犬马中产生。由此可知浓厚的味道往往很快消散,而淡泊的事物才最真实

十三、闻逆耳言怀拂心事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译文】

其中能够经常听到一些不顺耳的话,心里常常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这样才是修身养性提高道行的磨砺方法;如果听到的句句都顺耳,遇到的件件事都顺心,那么这一生就如同浸在甜蜜的毒药中一样。

十四、功名不求盈满做人恰到好处

事事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招外扰。

【译文】

如果做任何事都能留些余地,那么全能的造物主就不会忌恨我,鬼神也不能对我有所伤害;如果做事情一定要做到极点,求取功名一定要得到最高,那么即使内部不发生变化,也必然会招来外面的忧患

十五、知退一步加让三分

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译文】

人间世情的反复变化不定,之路曲折艰难充满坎坷。在之路走不通的地方,要知道退让一步让人先行的道理;在走得过去的地方,也一定要给予人家三分的便利,这样才能逢凶化吉、一帆风顺。

十六、修德忘名读书深心

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译文】

做学问就要集中精神,一心一意致力于研究。如果在修养道德的确时候仍不忘记与名誉,必定不会有真正的确造诣;如果读书的时候仍附庸风雅,吟诗咏文,必定难以深入人心、有所收获。

十七、一念之差失之千里

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味,金屋茅檐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

【译文】

每个人都有一颗大慈悲的心,维摩居士和屠夫刽子手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人间处处都有一种真正的情趣,金宅玉宇和草寮茅屋之间也没有什么两样。所差别的只是,人心往往被欲念和私情所蒙蔽,以致于错过了慈悲心与真情趣,虽然看起来只有咫尺的距离,实际上已经相差千万里了。

十八、兢业的心思潇洒的趣味

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

【译文】

做学问的人要抱有专心

十九、居安思危天亦无用

天之机械不测,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颠倒豪杰处。君子只是逆来顺受,居安思危,天亦无所用其伎俩矣。

【译文】

上天的变化不可把握,有时先让人陷入然后再进入顺境,有时又让人先得意而后失意,不论是处于何种境地,都是上天有意在捉弄那些自命不凡的所谓英雄豪杰。因此,一个真正的君子,如果能够坚忍地度过外来的困厄和,平安之时不忘危难,那么就连上天也没有办法对他施加任何的伎俩了。

二十、偏激之人难建功业

燥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译文】

那些性情暴躁的人就像炽热的火焰,遇到物体就会点燃烧毁;那些刻薄寡恩的人就像冰块一样冷酷,遇到物体就会无情殘杀;那些固执呆板的人,就像静止的死水和腐朽的枯木,毫无一线生机;这些人都难以建立功业、传播。

二十一、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默毋躁,宁拙毋巧。

【译文】

十句话有九次都说得很正确,人们也不会称赞你,但是如果有一句话说得不正确,那么就会受到众多的指责;十个谋略有九次,人们不一定会赞赏你的,但是如果有一次谋略,那么批评的话就纷至沓来。这就是君子宁可保持沉默也不浮躁多言,宁可显得笨拙也不自作聪明的缘故。

二十二、保已成业防将来非

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业;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

【译文】

与其去谋划不能完成的,不如将精力用来保持已经完成的;与其去追悔过去的失误,不如将精力用来防止再发生错误。

二十三、培养气度不偏不颇

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

【译文】

一个人的气度要高远旷达,但是不能太粗疏狂放;要细致周密,但是不能太杂乱琐碎;趣味要高雅清淡,但是不能太单调枯燥;节操要严正光明,但是不要偏执刚烈。

二十四、风不留声雁不留影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译文】

当风吹过稀疏的竹林时会发出沙沙的声响,当风过之后,竹林又依然归于寂静而不会将声响留下;当大雁飞过寒冷的潭水时,潭面映出大雁的身影,可是雁儿飞过之后,潭而依然晶莹一片不会留下大雁的身影。所以君子临事之时才会显现出本来的心性,可是事情处理完后心中也恢复了平静。

二十五、穷当益工不失风雅

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士君子一当穷愁寥落,奈何辄自废弛哉!

【译文】

贫穷的人家要经常把地扫得干干净净,穷人的女儿要把头梳得整整齐齐,虽然没有艳丽奢华的陈设,美丽的装饰,却有一种自然朴实的风雅。有才之君子,怎能一穷困忧愁或者际遇不佳受到冷落,就自暴自弃呢!

二十六、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