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随着新版《红楼梦》的开播,关于“重拍风”的争议也开始喧嚣直上,想想近几年重拍成风,从四大名着到什么《上海滩》,《鹿鼎记》,《一帘幽梦》,更别提《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等这类经典金庸剧了,都不知被重拍了多少遍,可那些导演们却好像依旧乐此不疲。难道真的没有好的剧本或小说来拍了吗?其实,明眼人都知道,所谓的翻拍经典翻拍剧,其实就是追求一夜成名、坐收千金,通过重拍旧剧“借光”速成的创作途径备受青睐。
不过在当今的“快餐”社会,尤其是竞争如此激烈的影视界,重拍却着实是最方便也最快捷的吧?但俗话说的好,事不过三,吃别人嚼过的馒头不香!
剧情毕竟陈旧,又没有多少更新,看一遍两遍也许人们还有兴趣,看多了,不免让人心声厌烦。
于是,很多重拍剧就将突飞猛进的电脑技术变成了他们制胜的法宝,在他们看来,新版能够利用技术的优越性使画面更加精彩壮观、细腻逼真,而这一点恰是老版无法企及的.。当然,还有让他们信心百倍的就是动辄上亿的投资,有了可观的拍摄资金,就可以拍特效,吊威亚,把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于是加进特技、加进杜撰,把好端端的剧情糟蹋得乱七八糟,剥离经典内涵,降低审美格调,最终使令人心烦升级成了令人生厌。
另外,剧情不贴合现实也成了电影电视的普遍诟病。美国有家网站做了调查,发现美国青少年最喜欢看的是《双面孟汉娜》、《办公室的故事》、《憨豆先生》、《歌舞青春》等贴近学生,白领生活的电视剧,这其实也给了中国的导演敲响了警钟。如今打开电视,不是《还珠格格》就是《铁齿铜牙纪晓岚》,这种经典到底还能不能满足大众的“审剧”胃口?制片商不负任何责任,赤裸裸的只追求收视率,不要文化,不要创新,抱着“经典”自成一家,让人难以理解。好在电视娱乐还算是一种价廉的文化消费,观众为“被娱乐”付出的代价微乎其微,至多也就是换个频道而已。
重拍经典之风席卷中国电视剧后,如今,又在风驰电掣般吞噬中国电影。其实,电影的本质属性之一就是娱乐性,重拍经典也不例外。可是,如今的国产电影似乎已经不把剧情放在第一位了,在大众文化语境下,饱受媒体的强势辐射,宣传策划也无所不用其极,宣传海报上拿来做卖点的是“明星倾情加盟”、“巨资豪情打造”、“场面壮观摄人心魄”“全新演绎魅力四射”等等之类的宣传词,显得堂而皇之,卖点多多。而观众被吊足“胃口”买了电影票之后,从满腔渴望最终又不可避免地变成了失望。可见,剧本改编之路未能扭转中国商业大片票房好,口碑差的常规,当他们在赚取高昂利润的同时,也失掉了观众们的信心。
如今影视圈形式低迷,这就考验着导演们,遇到困难,遇到挫折;遇到崎岖,遇到荆棘,是会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是努力闯过困难,寻求黑夜过后的光芒,还是随波逐流,永远沉寂在漆黑的夜晚。所以,我想劝那些还醉心于重拍的导演们能带给我们多点新东西,也给电视剧多输点新鲜血液,不管怎么说,总算功德一件!
——重拍,是超越经典?还是狗尾续貂?
伴随着新版《红楼梦》的开播,关于重拍风的争议也开始喧嚣直上,想想近几年重拍成风,从四大名着到什么《上海滩》,《鹿鼎记》,《一帘幽梦》,更别提《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等这类经典金庸剧了,都不知被重拍了多少遍,可那些导演们却好像依旧乐此不疲。难道真的没有好的剧本或小说来拍了吗?其实,明眼人都知道,所谓的翻拍经典翻拍剧,其实就是追求一夜成名、坐收千金,通过重拍旧剧借光速成的创作途径备受青睐。
不过在当今的快餐社会,尤其是竞争如此激烈的影视界,重拍却着实是最方便也最快捷的吧?但俗话说的好,事不过三,吃别人嚼过的馒头不香!剧情毕竟陈旧,又没有多少更新,看一遍两遍也许人们还有兴趣,看多了,不免让人心声厌烦。
于是,很多重拍剧就将突飞猛进的电脑技术变成了他们制胜的法宝,在他们看来,新版能够利用技术的优越性使画面更加精彩壮观、细腻逼真,而这一点恰是老版无法企及的。当然,还有让他们信心百倍的就是动辄上亿的投资,有了可观的拍摄资金,就可以拍特效,吊威亚,把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于是加进特技、加进杜撰,把好端端的剧情糟蹋得乱七八糟,剥离经典内涵,降低审美格调,最终使令人心烦升级成了令人生厌。
另外,剧情不贴合现实也成了电影电视的普遍诟病。美国有家网站做了调查,发现美国青少年最喜欢看的是《双面孟汉娜》、《办公室的故事》、《憨豆先生》、《歌舞青春》等贴近学生,白领生活的电视剧,这其实也给了中国的导演敲响了警钟。如今打开电视,不是《还珠格格》就是《铁齿铜牙纪晓岚》,这种经典到底还能不能满足大众的审剧胃口?制片商不负任何责任,裸的只追求收视率,不要文化,不要创新,抱着经典自成一家,让人难以理解。好在电视娱乐还算是一种价廉的文化消费,观众为被娱乐付出的.代价微乎其微,至多也就是换个频道而已。
重拍经典之风席卷中国电视剧后,如今,又在风驰电掣般吞噬中国电影。其实,电影的本质属性之一就是娱乐性,重拍经典也不例外。可是,如今的国产电影似乎已经不把剧情放在第一位了,在大众文化语境下,饱受媒体的强势辐射,宣传策划也无所不用其极,宣传海报上拿来做卖点的是明星倾情加盟、巨资豪情打造、场面壮观摄人心魄全新演绎魅力四射等等之类的宣传词,显得堂而皇之,卖点多多。而观众被吊足胃口买了电影票之后,从满腔渴望最终又不可避免地变成了失望。可见,剧本改编之路未能扭转中国商业大片票房好,口碑差的常规,当他们在赚取高昂利润的同时,也失掉了观众们的信心。
如今影视圈形式低迷,这就考验着导演们,遇到困难,遇到挫折;遇到崎岖,遇到荆棘,是会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是努力闯过困难,寻求黑夜过后的光芒,还是随波逐流,永远沉寂在漆黑的夜晚。所以,我想劝那些还醉心于重拍的导演们能带给我们多点新东西,也给电视剧多输点新鲜血液,不管怎么说,总算功德一件!
我这辈子啃过的部头最大的系列小说,不是普鲁斯特躺在河底的《追忆似水年华》,我自己一天到晚的胡思乱想就够多的了,完全不必进入别人的意识流;也不是梁羽生写的那些动不动就“参见拙作XXX”的十几本天山群侠传,虽然我曾经是个不折不扣的武侠小说迷,但我对多数时候有正无奇的天山武林世界没有窥得全貌的兴致。正确的答案是二月河所写的“康雍乾”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洋洋五百万字。
那是十年前,我有大把的时间看小说。四部“康熙”、两部“雍正”、六部“乾隆”,在冗长中明白了什么叫津津有味。小说看了没多久,央视就以1999年开年大戏的规格推出根据《雍正皇帝》改编的电视剧《雍正王朝》。在《雍正王朝》之前,刚刚火势冲天地流行过首席疯癫派清宫剧《还珠格格》。在《雍正王朝》之后,还要有经典戏说派历史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风风火火闯江湖。冷面雍正不可能像小燕子一样挤眉弄眼,也不像纪大烟袋一样貌似正经、实则胡闹,他是张嘴朝廷闭嘴民生的正剧的主人公。从收视率来说,《雍正王朝》难敌《还珠格格》动辄40%的成绩,可是20%已经是央视一套黄金档电视剧的最高纪录了。
检验一部作品是否经典就看它能否经得起一看再看。时至今日,《雍正王朝》除了经常在各电视台重播之外,其影碟也通过各种渠道保持着不俗的销售量。我有个经商的朋友,把《雍正王朝》的一套DVD看烂了又买了一套,品味不休。在官员群体中,它和《走向共和》是不成文的必修课。为什么会有这般魔力?有人说这是世纪末的中国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人们渴望出现一个强悍的威权人物做灯塔,《雍正王朝》踏上了点儿。有人说这是奴性思想大发作,以正史的面目行歪史之实,美化过后的封建帝王迷惑人心,流毒无穷。我以为,这种高屋建瓴的总结,深文周纳的忧虑,不能说全无道理,但多数是文人墨客强做解人以及高来高走的杞人忧天,观众爱看《雍正王朝》,主要是它有紧张激烈、悬念重重的剧情,它把人琢磨透了,集了中国式权谋之术的大成,在感官刺激和人性思索方面都能满足观众,观众既没有明确的意识呼唤威权人物,也没有那么下愚因一部电视剧而惑乱历史。
问题挖得越深,往往离真相越远。这里只从实打实的地方说起。
(一)权谋教科书
《雍正王朝》里有四大弄权高手,康熙,邬思道,张廷玉和八王,他们驱使或者牵扯着其他棋子进退绞杀,全剧中的惊风密雨,几乎全是他们搞出来的。从来没有一部影视作品如此深入而全面地展示过宫廷争斗和朝局角力,从来没有一部文艺作品能如此酣畅淋漓地运用中国式的兵法奇谋。当我看到《投名状》力不从心地布下权谋疑阵的时候,我觉得那是小孩儿过家家。
1、做孤臣。
康熙按照顺治“永不加赋”的嘱托,一直对臣下和民间实施宽仁政策,加之晚年倦勤,百官变得恣肆不法起来。一个重要的弊政就是各级官员纷纷向国库借钱,挥霍浪费不思归还,以致国库空虚,无力办大事。逢有灾年或者边患,财政就会捉襟见肘。康熙有意派人追讨欠银,无奈无人领命去办这个得罪人的差事。这时候,其四子胤祯勇敢地站了出来,表决心说:“儿臣大不了做个孤臣!”康熙“圣心甚慰”。所谓“做孤臣”是与“结朋党”相对的,也就是处处以朝廷大局为重,勇于任事,披坚执锐,不考虑个人进退,不怕得罪同僚,哪怕落得个独来独往,没人理睬,也再所不惜。古来臣下取悦君王,有两条正路,一则是做忠臣,一则是做能臣,而这个“孤臣”的最高境界是既忠且能。问题是,这样的人纵讨得皇上一时的欢心,往往没有好下场。中国是人情社会,撕破脸皮做官,时移事异就可能获罪,无人同气连枝,只能付出代价,就算是皇上也未必能保你一辈子。这方面,汉景帝时的晁错就是前车之鉴。胤祯和康熙当然明白其中道理,因此上这个保证一下,父子之间心意相通,帝座的天平也向老四发生了重要的倾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