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述而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参考译文】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乎。”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感悟方面
孔子认为天与人的生命及其意义是密切相关的,人应当像天那样对待生命,对待一切事物做到天人合一,提倡进行仁、义、礼、智、信诸道德境界的修炼和陶冶。《论语》的一些阐述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及追求的`境界,表现为:
【后生可畏】
[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
释义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富贵浮云】
[出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释义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乐以忘忧】
[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释义快乐得忘了忧愁。
【不亦乐乎】
[出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释义不也是很快乐吗?原指心里很高兴。现形容状态、动作等达到极端、非常的程度。
【望而生畏】
[出处]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尧曰》)
《释义》看到了就害怕。
《论语》十六则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2.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二、原文
1.子(1)曰(2): “学而时(3)习(4)之,不亦说(5)乎?有朋(6)自远方来,不亦乐乎(7)?人不知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2.子曰:“温故(10)而知(11)新,可以为(12)师矣(13)。”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4),思而不学则殆(15)。”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16)而好(17)学,不耻(18)下问,是以(19)谓之‘文’也。”
5.子曰:“默(20)而识(21)之,学而不厌(22),诲(23)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4)?”
6.子曰:“三(25)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26)善者而从(27)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曾子曰:“吾日三省(28)吾身(29)--为人谋(30)而不忠(31)乎?与朋友交(32)而不信(33)乎?传(34)不习乎?”
8.子曰:“见贤(35)思齐(36)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子贡问曰:“有一言(37)而可以终身行(38)之者乎?”曰:“其(39)恕(40)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41),任重而道远。”
1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42)得之,不处(43)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44)也。”
12.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45),不成人之恶(46)。小人反是。”
14.子曰:“富而(47)可求(48)也,虽执鞭之士(49),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5.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50)为(51)乐之至于斯也。”
16.(点)曰:“莫(52)春者,春服(53)既成,冠者(54)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55)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56)点也!”
三、注释
(1)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这里指孔子。(2) 曰:说。
(3) 时:时常,常常。(4) 习:温习,复习。(5) 说:通“悦”,愉快,高兴。
(6) 朋:这里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7) 不亦……乎:表示反问。乎:相当于“吗”。
(8) 愠:怨恨,心里不满。(9) 君子: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10)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11)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12) 为:做。(13) 矣:相当于“了”。
(14) 罔:通“惘”,迷惑不解。(15) 殆:危险。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
(16) 敏:聪明。(17) 好:爱好,喜欢。(18) 耻:认为可耻。
(19) 是以:因此。(20) 默:暗暗,私下。(21) 识:记,记住。
(22) 厌:满足。(23) 诲:诱导,教导。(24) 哉:相当于“呢”,表示反问。
(25) 三:在这里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几”)。(26) 其:他们,他们的。
(27) 从:采纳,听从。(28) 省:对自己的言行反省与检查。(29) 身:自己。
(30) 谋:谋划,商量办法。(31) 忠:诚心诚意。(32) 交:交往。
(33) 信:诚实。(34)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35) 贤:指德、行优秀的人,贤人。
(36) 齐:看齐。(37) 一言:这里指一个字。(38) 行:遵守,奉行。
(39) 其:大约。在这里是表推断的语气词。(40) 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
(41) 弘毅:宽宏坚毅。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42) 道:方法。
(43) 处:据有,取。(44) 去:背离,抛弃。(45) 美:好的。
(46) 恶:坏的,不好的。(47) 而:如果,表假设。(48) 求:求得,追求。
(49) 执鞭之士:这里意为低微的`官职。(50) 图:料想。(51) 为:作,这里指欣赏。
(52) 莫:通“暮”。(53) 春服:春天穿的单夹衣服。(54) 冠者:成年人。
(55) 咏:歌唱。(56) 与:赞赏。
四、译文
1.孔子说:“学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2.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4.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作‘文’呢?”孔子说:“聪敏而且爱好学习,向低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因此被称做‘文’。”
5.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
6.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7.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8.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9.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遵行的准则吗?”孔子说:“是‘恕’吧!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10.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11.孔子说:“富裕和做官是人们追求的,可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的,就不应该拥有。贫穷和低贱是人们厌恶的。讲仁义之道反而受穷而卑微,也不应该抛弃仁义之道。”
12.子贡请教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行动,有关行动的话以后再发表。”
13.孔子说:“君子应该成就别人的美德,不应该促成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相反。”
14.孔子说:“富裕如果能够追求得到,即使是低微的官职,我也尽力而为。如果不能追求得到,我就从事爱好的事业。”
15.孔子在齐地听了《韶乐》,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感叹道:“没有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16.(曾点)说:“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穿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夫子叹了口气,说:“我赞赏曾点说的啊!”
五、内容
1~3论述了学习方法,4~6论述了学习态度。
1.提出学习要复习的观点。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3.要辩证地看待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
4.要谦虚好学。
5.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
表明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的句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要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
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哪一句话表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9告诉我们:做人要有道德修养,多自省,讲恕道。
7.做人要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8.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与落后的态度。
9.(孔子回答子贡问题)。
孔子认为有一句话可以拿来作为终生遵守的准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14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有追求、抱负,对富贵取之有道,要重实践,能成人之美。
10.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11.孔子赞成人们追求富与贵,但要“以其道得之”。
12.表述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先行而后言。
人应该把行为端方和勇于实践放在第一位(孔子认为言与行的关系):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3.孔子主张“成人之美”。
14.富裕如果能够追求得到,即使是低微的官职,孔子也尽力而为。如果不能追求得到,孔子就从事爱好的事业。
15~16告诉我们: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
15.表述孔子听了美好音乐的感受,要求人应该有多方面的爱好、才能。
16.提倡人的自然常态,人要和大自然亲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