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行好事 千古流芳名
守孝不知红日落 思亲常望白云飞 想见音容空有泪 欲聆教训杳无声
情凝雪片皆飞白 泪洒枫林尽染红 千山不语齐俯首 万水呜咽共吹萧
祖国山河埋忠骨 神州十亿颂英雄 情深风木终天恸 泪点寒梅触景思
三更月冷鹃犹泣 万里云空鹤自飞 流水夕阳千古恨 秋霜春雨万人思
人皆贺节双眉喜 我独思亲一片悲 终生俭朴留典范 一世勤劳传清风
山耸北郊埋忠骨 泽留乡里仰遗风 秋草独怜人去后 空林只见日斜时
泪滴千行大地湿 哭声一片墓云低 热血一腔化春雨 壮志千秋泣鬼神
明月清风怀旧貌 残山剩水读遗诗 三径寒松含露泣 半窗残竹带风吟
英灵已作蓬莱客 德范犹薰政乡人 生前爱国勤劳支 临终嘱儿多节俭
眉间爽气无由见 座右清言不再闻 忠节似松凌霜雪 高风如水照苍天
犹似昨日共笑语 不信今朝辞我别 彩落萧辰悲夜月 芳留梓里已青风
白马素车挥别泪 青天碧海寄哀思 犹执兼恭延后代 尚留名望忆旧人
伤心难禁千行泪 哀痛不觉九回肠 良操美德千秋在 亮节高风万古存
万里山花凝血泪 一溪流水作哀声 有中皆碑留遗范 无言敬奉寄哀思
桃华流水杳然去 清风明月何处寻 凄凉云树愁千里 惆怅春风恨隔年
流水夕阳千古恨 凄风苦雨百年愁 九泉有泪流知已 万户同声哭善人
地下又添高士伴 生前原当古人看 从今不复闻謦亥 此后何堪忆笑容
老泪无多哭知已 苍天何要丧斯人 回忆田园欢乐会 不堪樽洒故人稀
悼念不闻亲教诲 情怀仍忆旧音容 相逢至今犹可忆 旧游何处不堪愁
千里吊君惟有泪 十年知已不因文 终生俭仆留模范 一世勤劳传好风
往事昭昭传乡里 精忠耿耿在人间 月霁风光人共仰 山颓木朽天添愁
雨霖杏蕊流红泪 雪压松枝着素装 有灵为子孙成材 多德让后代继业
寿终德望在 身去音容存 功德国标彤 史芳依白云
欲祭疑君在 无语泪沾衣 哭灵心欲碎 弹泪眼将枯
典型如在目 悉思向谁宣 疼心深似海 愁绪密如罗
提耳言犹在 扪心齿欲寒 淑德标彤史 芳踪依白云
天下皆**** 吾门独素风 星离成恨事 去散奈愁何
女星沉宝婺 徒饮千行泪 天不留耆旧 人皆惜老成
鹤梦归何处 猿啼在此间 百年三万日 一别几千秋
魂魄昭日月 肝胆映山河 正气留千古 丹心照万年
政绩今犹在 清名终古留 忧国身先殉 游仙梦不回
星沉处士里 月冷瘐公楼 学子失师表 老成有典型
知君以忧死 愧我犹独醉 美德垂千古 忠魂上九霄
痛心伤永逝 挥泪忆深情 刚正炳千秋 丹心照日月
高风传梓里 亮节昭后人 雨洒天流泪 风号地放悲
门外奠云聚 堂中悼念多 户听凄风冷 楼空苦雨寒
芳名垂千古 丹心照汗青 苍松长耸翠 古柏永垂青
花为春寒泣 鸟因肠断哀 落花春已去 残月夜难圆
玉梅含孝意 金柳动哀情 天不遗一老 人已是千秋
寿终德望在 身去音容存 一生树美德 半世传嘉风
安危谁与共 风雨忆同舟 欲祭疑君在 无语泪沾衣
哭灵心欲碎 弹泪眼将枯 陇上留芳迹 堂前仰遗容
画荻踪难觅 扶桐泪欲倾 遍地皆**** 吾门独素风
素心悬夜月 高义薄秋云 直道至今犹存 清名终古常留
音容笑貌依旧 亮节高风长存 青山永志贤德 绿水长咏雅风
浩气长存天地 英灵含笑九泉 门外红梅绿竹 室内白衣素袍
赤心光照日月 清名永世长留 终身辛勤劳作 一世淳朴为人
友思今成永别 笑绪已为悲端 一生刚直无邪 终身清白光明
身逝音容宛在 风遗德业长存 一夜顶风堆白雪 三年泪水滴红冰
那知别意随波去 无复诗魂入卷来 白马素车挥别泪 青天碧海寄离里
万里云天归落日 一门两泪洒麻衣 事业已归前辈绿 典型留在后人模
春雨梨花千古恨 秋风桐叶一天愁 绿水青山悲陈迹 落花啼乌泣化身
蓬门日影高轩过 蒿里歌声白马来 热泪常濡春雨湿 愁容暗逐白云飞
风号万树子规啼 雪积重门白马咽 人间未遂青云志 天上先成白玉楼
守孝不知红日落 思亲常望白云飞 想见音容空有泪 欲聆教训杳无声
情凝雪片皆飞白 泪洒枫林尽染红 千山不语齐俯首 万水呜咽共吹萧
祖国山河埋忠骨 神州十亿颂英雄 情深风木终天恸 泪点寒梅触景思
三更月冷鹃犹泣 万里云空鹤自飞 流水夕阳千古恨 秋霜春雨万人思
人皆贺节双眉喜 我独思亲一片悲 终生俭朴留典范 一世勤劳传清风
山耸北郊埋忠骨 泽留乡里仰遗风 秋草独怜人去后 空林只见日斜时
泪滴千行大地湿 哭声一片墓云低 热血一腔化春雨 壮志千秋泣鬼神
明月清风怀旧貌 残山剩水读遗诗 三径寒松含露泣 半窗残竹带风吟
英灵已作蓬莱客 德范犹薰政乡人 生前爱国勤劳支 临终嘱儿多节俭
眉间爽气无由见 座右清言不再闻 忠节似松凌霜雪 高风如水照苍天
犹似昨日共笑语 不信今朝辞我别 彩落萧辰悲夜月 芳留梓里已青风
白马素车挥别泪 青天碧海寄哀思 犹执兼恭延后代 尚留名望忆旧人
伤心难禁千行泪 哀痛不觉九回肠 良操美德千秋在 亮节高风万古存
万里山花凝血泪 一溪流水作哀声 有中皆碑留遗范 无言敬奉寄哀思
桃华流水杳然去 清风明月何处寻 凄凉云树愁千里 惆怅春风恨隔年
流水夕阳千古恨 凄风苦雨百年愁 九泉有泪流知已 万户同声哭善人
地下又添高士伴 生前原当古人看 从今不复闻謦亥 此后何堪忆笑容
老泪无多哭知已 苍天何要丧斯人 回忆田园欢乐会 不堪樽洒故人稀
悼念不闻亲教诲 情怀仍忆旧音容 相逢至今犹可忆 旧游何处不堪愁
千里吊君惟有泪 十年知已不因文 终生俭仆留模范 一世勤劳传好风
往事昭昭传乡里 精忠耿耿在人间 月霁风光人共仰 山颓木朽天添愁
雨霖杏蕊流红泪 雪压松枝着素装 有灵为子孙成材 多德让后代继业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在上海逝世,消息发布后,海内外人士纷纷撰写挽联,以示哀悼。
蔡元培撰写的挽联颇具功力:“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联语沉稳谨肃,犹如学者挚友。上联用鲁迅名作《中国小说史略》,下联是鲁迅的遗嘱。
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的挽联通俗平实:“这世界如何了得,请大家要遵从你说的话语,彻底去干;纵躯体有时安息,愿先生永留在我们的心头,片瞬勿离。”表达了当时人民群众期望鲁迅先生不死的共同愿望。
一代文豪郭沫若撰写的挽联是:“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上联是说刚刚相隔四个月,文坛上接连坠落两颗巨星,东亚西欧的人民为失去他们万分悲痛。“双星”指高尔基和鲁迅。高尔基于同年6月18日逝世,距鲁迅逝世相隔整整四个月。下联是讲作者怀着钦敬的心情诵读《二心集》,遗憾的是从来没有见过鲁迅先生一面,现在只能遍地向先生招魂。这副挽联,既表达哀悼之情,又高度评价了鲁迅先生在中国和世界文坛上的崇高地位。
“痛不哭苦不哭屈辱不哭,今年诚何年,四个月前流过两行泪,又谁料,这番重为先生湿;言可传行可传牙眼可传,斯老真大老,三十载来打出一条血路,待吩咐,此贵端赖后死肩。”这是著名文学家唐弢撰写的挽联。上联以“不哭”反衬“哭”,极表痛苦哀思;下联高度赞扬鲁迅先生的言行品德,并表示要发扬鲁迅精神,担负起先生未竟的事业。悲切之心,浸透联中;奋发之意,激励后人。在悼念鲁迅的'挽联中,这一副要算是最长的了,联语凡70言。此联虽长,长而不烦,而又贴切自然。
姚克和埃德加·斯诺当时正在翻译《活的中国》,闻说鲁迅逝世的噩耗,二人十分沉痛共同撰写了一副挽联:“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文词洗练,言真意切,深切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鲁迅《呐喊》和《彷徨》著作名的嵌入也很自然贴切。
鲁迅老友孙伏园的挽联独具特色:“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将鲁迅所著书名和所主编之刊名连缀起来,实在巧妙,同时又表达出无限缅怀之情,感人至深。
鲁迅逝世的噩耗传到日本,先生在日本的挚友佐藤村夫,甚是悲痛,亦撰联以寄托哀思,联语口:“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此联以排比手法,“三有”对“三无”,歌颂了鲁迅的伟大功绩和高尚情操,切人切事,要言不烦。
在挽鲁迅联中,感情最为复杂的要算是徐懋庸了。鲁迅生前曾和徐懋庸进行过论战,虽说鲁迅曾对徐产生过误会,亦撰文严厉的批评过他,而徐还是深敬鲁迅的,因此鲁迅逝世,徐的挽联实在不好写,其联为:“敌乎?友乎?唯余自问;知我?罪我?公已无言。”徐联连续发问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复杂心情,亦把自己从尴尬的处境中解脱了出来。
1950年10月,在纪念鲁迅逝世14周年的荣话会上,陈毅即席撰挽联一幅,其联为:“要打叭儿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嘻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这副幅挽联锋芒闪烁,不失武将之儒风,实乃联中之佳作。
积劳成疾的姑母未能走完仗朝撒寰而去。下午接到噩耗,我匆匆从乡下赶到县城奔姑母灵堂。
灵堂设在大表弟新居客厅,一派庄严肃穆。敬瞻躺在水晶棺里的姑母遗容,我禁不住泪眼婆娑。姑母出身寒门。栾川解放前当童养媳,解放后嫁到城关耕莘村东街王家,生育三男三女。含辛茹苦几十载,如今儿女均已成家立业,可老人没享几天清福就病倒辞世,委实叫人心里酸楚。姑母生前人善缘好,颇受亲眷邻舍敬重,闻讯前来吊唁者络绎不绝,不时与戴街道居委会乌纱的大老表扯谈治丧事宜。事主们心里早已有了谱儿,说母亲墓地选在二龙山上,与父亲同穴,送老衣和随葬物品姊妹们已备好,只等亲属齐聚即可安排老人上路,一切从简办理。
既然安排的井井有条,我不便多问,傍晚默不作声守起灵来。
心蕴悲痛,尽管长夜难挨,孝子们还是打起精神撑着。表姐表弟三番五次劝大家轮流躺床休息,可谁也不愿离去。劝说无奈,二表弟突发奇招说:“时下倡导移风易俗,既然都想熬宵夜,不妨节哀搞点节目”。众人疑惑诧异,他干脆道个明白:“都是识文知字的,每人作出一副挽联,明天在追悼会上吟诵,谁的情真意切,评出奖励兑现。”
有公司老总名头的`二表弟身上拔根毛比叼的烟还粗,说话绝对一言九鼎。这一提议不要紧,守灵者困乏全无,一个个抓头挠耳动起心思。究竟谁会博得头彩,就看在葬礼上露峥嵘了。
第二天姑母安葬仪式按时辰举行。追悼会上播哀乐、行鞠躬、献花圈,礼仪有条不紊。而后司仪宣布进行一项诵挽联创意,按宗亲辈分依次吟诵。长子谨端母亲遗像首先出场诵道:慈母俭朴留典范,长辈勤劳传嘉风。次子缟素佩身接诵:怀念慈母音容宛在,感受爱心亲情永存。幼子跪拜继诵:遗憾严父早逝恩未报,叵测慈母又故恨终天。接着或女或婿或侄或甥或外孙梯次出诵:思母苦恨音容杳,永世难酬养育恩;半世勤劳遗风儿女作表率,毕生慈祥佳品邻里树典范;德如山寸草春晖难报德,恩似海空庭月夜痛思恩;伊水呜咽室内犹浮诫子语,君山泣泪堂前似闻诲孙言;爱孙恩情铭一世,祖母音容祭百年。
我记不起排在第几上场了,依稀回想姑母生前有两大优点,一是俭,俭朴俭让,勤俭感召日月辰,如珍宝发光照耀晚辈受用无穷;再是善,善言善为,善良凝聚精气神,像甘泉喷涌鼓舞后生发扬光大。于是搜肠刮肚淘宝辞海,构思良久,酿成一联:持家有方淳朴家风传家成图腾,行善无由些微善举积善化涅槃。最后,一位与姑母年龄相仿闺蜜也凄然吟诵:老泪无多哭妪秀,苍天何遽卷帼英。上下联末字把逝者名字“秀英”嵌入,构思巧妙,对仗工整,别有感慨。
葬礼完毕,两个表弟把各人的挽联底稿收集起来,郑重其事地交给我,吩咐说:“表兄您喝墨水最多,有劳评点,闲暇把挽联润润笔,等过三周年时刻在碑阴,作为祭奠”。
我无推诿应诺。深思一番,恍然大悟:这不是对逝者最好的悼念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