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陈汤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治痰之基础方,为中医四大方证之一。后世医家将二陈汤加减化裁,用于治疗各种痰证,其对现代临床实践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二陈汤本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等组成,用于湿痰咳嗽之痰多色白、胸膈胀满、恶心呕吐、头眩心悸、脉滑等症,且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方中半夏、陈皮为“六陈”之一,以储存陈久者入药为佳,故名二陈汤。后世有很多治痰方剂是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减而来,可治一切痰饮,除治因痰而生的怪病或疑难病外,最现实的莫过于治疗感冒、咳嗽及气管炎。
二陈汤的组成和主治及方解
二陈汤由半夏、橘红各5两、茯苓3两、炙甘草1.5两组成。原方煮散,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去渣热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云: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主治:湿痰为患,脾胃不和。胸膈痞闷,呕吐恶心,头痛眩晕,心悸嘈杂,或咳嗽痰多者。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妊娠恶阻,产后饮食不进;气郁痰多眩晕及酒食所伤眩晕;食疟、诸疟;咳嗽呕痰,痰壅吐食;臀痈,流注;中风风盛痰壅;上中下一身之痰;疡痈,中脘停痰;痰多小便不通,用此探吐。痰嘈,痰多气滞,似饥非饥,不喜食者,或兼恶心,脉象必滑;呃有痰声而脉滑者。
肥盛之人,湿痰为患,喘嗽,胀满。心痛,腹痛;膏粱太过,脾胃湿热遗精;脾胃湿痰下注而淋。
本方为治湿痰之主方。湿痰之证,多由脾肺功能失调所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则停湿生痰,痰湿犯肺,致令咳嗽痰多。痰湿内盛,最易阻碍清阳,影响胃气失和,因此每见头眩心悸,恶心呕吐。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法。方中半夏为君,取其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降逆和胃。以橘红为臣,理气燥湿化痰,燥湿以助半夏化痰之力,理气可使气顺则痰消。痰由湿生,湿自脾来,故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绝生痰之源。煎加生姜,以其降逆化饮,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和橘红行气消痰,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使祛痰而不伤正,并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以甘草为使药,调和药性而兼润肺和中。诸药合用,标本兼顾,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祛痰的通用方剂。
二陈汤之加减
二陈汤作为一首治痰的基本方,被临床加减广泛应用,可治疗更加复杂的疾病。一身之痰,无所不治。但痰饮致病,无处不到,上达于头,下行于足,内而脏腑,外而肌肤,故百病多由痰做祟,怪病多痰。临床用二陈汤加减治疗痰饮之为病非常广泛,如头顶痛者,本方加川芎、藁本、升麻、柴胡、蔓荆子、细辛等药;如痰在腰以下肿痛,本方加防己、木通、黄柏、牛膝等类;如痰在胸腹中作痛或痞满,本方加白术、神曲、麦芽、砂仁之类;如痰在肋下作痛或漉漉有声,本方加柴胡、青皮、川芎、白芍之类;如痰停留于经络或胸背手足臂膊作痛者,上加防风、羌活、威灵仙。下加防己、牛膝之类;如热痰为病或腹胀喘满,本方加黄芩、黄连、栀子、瓜篓仁等类;如风痰壅盛或咳喘不宁,本方加防风、羌活、南星、枳壳等;如湿痰或身重倦怠,本方加苍术、自术、南星等类;如气痰,本方加木香、槟榔、砂仁等类;如燥痰,本方加杏仁、贝母、五味子之类;若阴虚咯血痰嗽,本方加天冬、麦冬、知母、黄柏等类。
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两者统称推肝经。
13 心经
位于中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两者统称为推心经。
14 肺经
位于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两者统称推肺经。
15 肾经
位于小指末节罗纹面。
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
两者统称推肾经。
16 大肠
位于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自虎口直推向食指尖的桡侧为清,称清大肠。两者统称推大肠。
17 小肠
位于小指尺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沿小指尺侧缘处指尖直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沿小指尺侧缘自指根向指尖直推为清,称清小肠。两者统称推小肠。
18 胃经
位于拇指掌侧第一节。
旋推为补,称补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两者统称推胃经。
19 四横纹
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掌侧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用拇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
20 板门
位于手掌大鱼际处。
指端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 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本穴还常用割治法治疗疳积。
21 内八卦
本穴为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到中指指根横纹的2/3为半径所作的圆。
用运法,顺时针方向掐运,称运内八卦或运八卦
22 二扇门
位于手背第三掌指关节近端两侧凹陷处。
用拇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拇指偏峰按揉,称揉二扇门。
23 外劳宫
位于手背与内劳宫相对处。
用揉法称揉外劳;用掐法称掐外劳。
24 三关
位于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桡侧推向肘为大推三关。
25 天河水
位于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
用食指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用食中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
26 六腑
位于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一、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气候变化多端,冷热交替的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发病率最高。小儿脏腑娇嫩,得病之后,容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以及化热变喘等兼症,这是小儿感冒的特点,临床上应予注意。
小儿常见的一些传染性疾病在早期,也可表现为感冒症状,必须提高警惕,加以注意以免延误治疗。
(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在气温低下,或突然变冷时最易发病。外感风寒是感冒的主要原因。小儿形气未充,肌腠疏薄,表卫不固,抗病能力差,一旦外界气候突然变化,冷热失常时,易被外邪所侵而致病。
外邪侵袭首先犯肺,肺主呼吸,系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风邪自口鼻、皮毛而入,客于肺卫,导致表卫调节失司,肺气失宣而出现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肺失清肃,津液凝聚成痰,痰阻气道,导致肺闭痰喘。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风邪之后,会影响脾胃运化的功能,造成乳食积滞呕吐、腹泻。
邪热不退,扰乱神明,引动肝风出现烦躁不安、抽搐等症。
(临床表现)小儿感冒,根据临床症状的表现,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型。
1、风寒感冒 发热、怕冷、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头身疼痛、喉痒、咳嗽、痰清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2、分热感冒 高热、微恶寒、汗少、喷嚏、鼻塞、流黄涕、头痛、面赤、咽红、咳嗽痰黄、舌尖稍红、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浮数、指纹红紫。
(治疗)
治则 清热解表,发散外邪。
处方 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清肺经,清河水。风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风池;风热者加推脊。
方义 清肺经,清河水宣肺清热;推天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疏风解表,发散外邪;风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风池祛散风邪,发汗解表;风热者加推脊,多推清河水以清热解表。
若兼咳嗽,痰鸣气喘者加推揉膻中、揉肺俞、揉丰隆、运内八卦;兼见脘腹胀满,不思乳食,嗳酸呕吐者加揉中脘,推揉板门、分推腹阴阳,推天柱;兼见烦躁不安,睡卧不宁者加清肺经,掐揉鱼际交,掐揉五指节。
二、咳嗽
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实际上咳不尽无嗽,嗽亦不尽无咳,故一般统称之为咳嗽。
咳嗽是小儿疾病常见的一个症状,一年四季皆可发病,而冬春季节尤为多见。咳嗽的成因不一,种类亦多,外邪侵袭肺脏可引起咳嗽,其它肺腑有病累及于肺,也可发生咳嗽。因此在临诊时必须全面检查,仔细分析正确诊治。临床上一般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小儿以外感咳嗽多见。
(病因病理)
1、外感咳嗽 本病的发生多因人体卫外功能不固,在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风寒等外邪侵袭而致。
肺主气,为五脏之华盖,上系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司呼吸,为人体气体出入治节的主要器官。肺为娇脏,风为百病之长,人体一旦遭受外邪侵袭,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必首先犯肺。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影响到肺气之肃降,上逆则致咳嗽。
2、内伤咳嗽 本病多由外感,咳嗽久治未愈或失治转变而成;或肺脏虚弱,或脾肾有病累及肺脏所致。久咳伤阴,肺失濡润,则肺气上逆而咳嗽少痰;肺气不足则气短而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若肺气化不足,影响于脾,则脾失健运而水液不能化生精微,反而生湿聚为痰浊。湿痰积于肺,影响气机出入,逐为咳嗽。寒久伤肾,肾虚则不能纳气,而影响津液之输化,肺气之升降。人体的气化功能失常,则水气不能循常而积为患,上逆犯肺,可见喘促气短,咳声无力。
(临床表现)
1、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 初起咳嗽无痰或少痰,鼻塞流清涕,头身疼痛,恶寒不发热或有微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指纹淡红。
(2)风热咳嗽 咳嗽,痰黄稠,咯痰不爽,发热恶风,汗出,口渴唇燥,流黄涕,咽燥干痛或痒,便秘,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指纹鲜红。
2、内伤咳嗽
(1)阳虚咳嗽 咳声不扬,痰稀色白,便溏,面色咣白,易出汗,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动则气急,苔薄白,舌淡红,脉缓无力。
(2)阴虚咳嗽 干咳无痰或少痰,吐痰胶粘,咽喉干痛,大便干燥,甚则口苦,低热或不发热,舌红无苔,脉多弦细或细数。
(治疗)
1、外感咳嗽
治则 疏分解表、宣肺止咳。
处方 推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清肺经,运内八卦,推揉膻中,揉乳旁,揉肺俞,分推肩胛骨。
方义 推天门,推坎宫,揉太阳疏风解表;推揉膻中,运内八卦宽胸理气,化痰止咳;清肺经,揉乳旁,揉肺俞,分推肩胛骨宣肺化痰止咳。
若风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风热者加清天河水;痰多喘咳,有干、湿性罗音加推小横纹揉掌小横纹。
2、内伤咳嗽
治则 健脾养肺,止咳化痰。
处方 补脾经、补肺经、运内八卦、推揉膻中,运内八卦宽胸理气,化痰止咳;揉乳旁,揉肺俞宣肺止咳;揉中脘,按揉足三里健脾胃助运化。
久咳体虚喘促加补肾经,推三关、捏脊;阴虚咳嗽加揉二马;咳痰不利加揉丰隆、天突。
三、支气管哮喘
哮喘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临床上常以阵发性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喉间有哮鸣声,严重时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多见于春秋季节。气候突变,寒温失宜,饮食不当等为本病诱发因素。古人认为哮与喘不同,《医学正传》说:“喘促喉间如水鸣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但在临床上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为哮喘。小儿哮喘多指支气管哮喘。
(病因病理)小儿哮喘病的形成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证治汇补》说:“内因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病”。
1、内因 本病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不足有关。肺虚表卫不固,痰邪内状;脾虚运化失职,不能行其津液,积湿生痰,上贮于肺;肾虚不能纳气,则气短而喘。
2、外因 气候转变,寒温失调,外邪侵袭肺脏,肃降失常,肺气壅塞,呼吸不利,气逆而喘。
哮喘是由于外来因素作用于内在因素而发病。素有特异体质的小儿,对某些刺激特别敏感,如外感风寒或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或咸酸食物等,常可导致现出发作。反复发作则可导致肺气耗散,病程日久肺虚及肾,出现肾阳虚亏的症候。
哮喘有寒、热及寒喘兼阳虚之分。《景岳全书》载有:“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外感风寒,寒伏肺俞而聚液生痰,或素体阳虚,气不化津而致寒痰内伏发为哮喘。素体阴虚,痰热郁肺,或寒痰久伏化热则发为喘。哮喘反复发作,肺气耗散,肾阳虚亏,气不摄纳为寒喘兼阳虚。
(临床表现) 哮喘主要症候为呼吸急促,咳嗽气逆,喉间哮鸣有声,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平卧困难,咳痰不出,甚则张口抬肩,面白唇青,神倦肢冷,头汗涔涔。
1、寒喘 咳嗽喘促,喉间有痰鸣声,吐痰清稀,色白多沫,形寒无汗,面色苍白或青紫,四肢不温,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数或浮滑,指纹淡。
2、热喘 咳嗽气喘,呼吸憋气,不能平卧,喉间痰鸣,痰稠色黄,发热面红,胸膈满闷,烦躁不安,渴喜冷饮,小便黄赤,大便燥秘,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浮数,指纹深红。
3、寒喘兼阳虚 除上述寒喘的症状外,兼面青唇紫,口不渴,倦怠乏力,食少纳呆,头汗涔涔,张口抬肩,端坐喘息,四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濡而无力,指纹淡白。
(治疗)
治则 降气平喘、化痰。
处方 清肺经,推揉膻中,揉天突,搓摩胁肋,揉肺俞,运内八卦。
方义 揉天突,搓摩胁肋降气引痰,推揉膻中,运内八卦,揉肺俞,清肺经宽胸宣肺,降气平喘化痰。
热喘加清天河水;寒喘加推三关,揉外劳;久病体虚、阳气不足、肾不纳气者加推三关,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清肺经改为补肺经。
芡实被誉为“水中人参”,古药书中说芡实是“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粮菜佳品,它具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特点,是秋季进补的首选食物。
固肾涩精,补脾止泄。 治遗精,淋浊,带下,小便不禁,大便泄泻。
外感前后,疟痢疳痔,气郁痞胀,溺赤便秘,食不运化及新产后皆忌之。
芡实被誉为“水中人参”,古药书中说芡实是“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粮菜佳品,它具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特点,是秋季进补的.首选食物。
芡实为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颜色白如莲籽,细如珍珠.主产于江苏、山东、湖南、湖北、安徽等省区,其他地区亦有产。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取出种子,洗净,再除去硬壳(外种皮),晒干,生用或麸炒用。
据史料,芡实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被视为延年益寿的上品,认为其具有“补中、除暑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等作用。
芡实是健脾补肾的绝佳首选。
中医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我们要想气血充沛,必须要先把脾胃调养好才行,有些人吃一点东西就饱胀不适,难以消化;还有人吃下东西,不能很好地吸收,或腹泻,或便秘,或不生精微而生痰涎,或不长气血而长赘肉,诸般问题,皆因脾不健运而造成,所以补益脾胃是改善体质的前提和关键。如果脾胃连五谷菜蔬都难以消化,那么药物就更难于被吸收了。
我们进补的原则是既要营养滋补,又要容易消化吸收。芡实就具有这一特点,其含碳水化合物极为丰富,含脂肪很少,因而极容易被人体吸收。并且人体经过服用芡实调整之后,再服用其他补品消化系统就能适应了。 它的意义还在于可调整脾胃功能,脾胃充实以后,再吃较多的补品或难消化的补药,人体就能适应了,对身体也就有益无碍了。
补中益气,为滋养强壮性食物,和莲子有些相似,但芡实的收敛镇静作用比莲子强,适用于慢性泄泻和小便频数,梦遗滑精,妇女带多腰酸等。
遗精滑精,虚弱小儿遗尿,老年人小便频数] 芡实15克,金樱子12克,菟丝子、车前子各9克,水煎服。小便频数及遗精。用秋石、白茯苓、芡实、莲子各二两,共研为末。加蒸枣做成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盐汤送下。此方名“四精丸”。
慢性泄泻(包括慢性肠结核,五更泄泻等)] 芡实、莲肉、淮山药、白扁豆等分,磨研成细粉,每次30-60克,加白糖蒸熟作点心吃。
芡实性味甘涩平,具有固肾涩精、补脾止泄的功效。
芡实在我国自古作 为永葆青春活力、防止未老先衰之良物。
白浊。用芡实粉、白茯苓粉。化黄蜡和蜜作丸子。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盐汤送下。此方甸“分清丸”。
实治虚浊。患白浊症屡愈屡发,或日久而有气虚现象的,即是前列腺部分松弛成为漏泄。这种病症用治急性病症的药品治疗已经失效,宜用北芪片一钱、升麻三分、柴胡三分,与芡实一两同煮,连服一月,方能见效。
芡实愈白带。妇女白带,如有湿热症(即局部发炎者)或气虚带下者,都可用黄芪片一钱、龙骨四钱与芡实同煮。煮时除芡实之外,皆用布包。多服一些时日,便能见效。
芡实止便频。年老气虚,小便频频,或小便不禁,半夜时时起身,可用党参二钱、黄芪片二钱,与芡实一两同煮,作为充饥食品,经常服食能滋补气虚,疗治小便过多。
近年来药理学家对它进行研究,发现它含有大量对人体极为有益的成分,如蛋白质、钙、磷、铁、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1、B2、c、粗纤维、胡萝卜素等。中医认为芡实味甘性平,入脾、肾、胃经,具有滋补强壮、补中益气、固肾涩精、补脾止泻、益肾止渴、开胃进食、助气培元之功能。
芡实干品每百克含水分11 克,蛋白质11.8 克,脂肪0.2 克,碳水化合物75.4 克,钙21 毫克,磷264 毫克,铁9.6 毫克,还含有少量维生素等。
芡实为观叶植物。在中国式园林中,与荷花、睡莲、香蒲等配植水景,尤多野趣。芡实种仁可供食用、酿酒。根、茎、叶、果均可入药。外壳可作染料。嫩叶柄和花柄剥去外皮可当菜吃。全草可作绿肥,煮熟后又可作饲料。
芡实含有丰富的淀粉,可为人体提供热能,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碳物质,保证体内营养所需成分;
芡实可以加强小肠吸收功能,提高尿木糖排泄率,增加血清胡萝卜素浓度;实验证明,血清胡萝卜素水平的提高,可使肺癌、胃癌的发病机率下降,大大减少癌症发生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