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有哪些
儒家经典又称儒家典籍,是儒家学派的典范之作,被世人奉为“经”,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
主要指十三经,同时也包括历代儒家学者的评注和解说。
十三经是指:《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其中,“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儒家经典的地位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
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
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最初只有《六经》,后来《乐经》失传,剩下五经,随着历史的发展,便有了七经、十三经、十经等名称。
儒家经典概述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
1、《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2、《尚书》,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由伏生传下来。考证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尚书·大禹谟》记载十六个字的中华心法。内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与灵魂。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梅赜从原先的28篇中析出5篇)、古文《尚书》25篇。清人孙星衍作《尚书今古文注疏》,广泛汲取前人考订成果,将篇目重新厘定为29卷,大抵恢复了汉代《尚书》传本的面貌。《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
3、《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4、《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可能是战国时期归纳创作而成。《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周礼》中记载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堪称为中国文化史之宝库。
5、《仪礼》,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之前篇目不详,汉初高堂生传仪礼。另有古文仪礼56篇,现已遗失。
6、《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1] ,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
7、《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8、《公羊传》,即《春秋公羊传》。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公羊传》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
9、《谷梁传》是《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的简称。《春秋谷梁传》为儒家经典之一。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谷梁传》强调必须尊重君王的权威,但不限制王权;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准则;主张必须严格对待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10、《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
11、《孝经》为论述孝道的专著。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12、《孟子》为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
13、《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它不仅是辞书之祖,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尔雅》是现已知的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禅宗是佛家的革命派,它不是对八大宗派的延续,而是对八大宗派的反动。禅宗是革命的,是要破除一切形式。
1、佛教在我国的传播与中国化
佛教在东汉明帝时传到我国。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佛学无间处于潜伏状态。它在潜滋暗长,在不知不觉中生长。这个阶段完成了对重要佛经的翻译,作育出远大的翻译家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是中国最远大的两个翻译家。我们如今读到的主要的佛经都是鸠摩罗什翻译的。
鸠摩罗什是西域的一个王子,这个人聪明绝顶。此人通梵文、藏文和汉文,学问很好。我们读到的佛教最出名的四部典范——《金刚经》、《妙法莲花经》、《维摩诘经》、《楞来经》都是鸠摩罗什翻译的。鸠摩罗什的主要贡献是,佛经经他翻译以后,让中国人逐渐明白了佛学说的是什么。由于较杂乱的原因,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佛教八个宗派:净土派、禅宗、华严宗、天台宗、唯识宗、三论宗、密宗、律宗。
佛教的这八个宗派形成时,实际上还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佛学就正式登上了中国文化的殿堂,是在隋唐时期,非常是在唐朝。当禅学形成以后,禅语。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瓜分的组成局部。佛学本是外来的学术,不属于国学的范畴,但是中国文化本身就具备了兼收并蓄的气概,大凡外来的好东西,我们都可以吸收融合改造它。就像我们对中医的态度一样。我一开始就讲了体和用的关系,绝不可能在西的体上生出中医的用,因为菊花是一定开不出梅花的,兰花一定是开不出荷花的,所以中医惟有在中国文化的体上生进去。对中医我们只能像对佛学的态度,吸收它,融合它,最后改造它,改造的目的不是把它作为中医的体,这是大家要注意的。佛学成长到唐朝的时候,被称为禅学,成为唐代学术的正宗。从唐朝以后,中国的寺庙就称为禅林,祖师都称为禅师,修行的步骤都称为参禅。要了解禅学的内容先要看看佛学到底说什么。
2.佛学到底说明什么道理
全部佛法的精义归纳起来就三句话,其实佛学。第一句叫诸法实相,第二句叫般若无智,第三句叫涅槃无名。这三句话出自鸠摩罗什祖师的弟子僧肇法师著的《肇论》。经典语录。
什么叫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所谓法,佛家里面讲的法就是一切精神与物质的总和。桌子叫法,板凳叫法,男的叫法,女的叫法,思想叫法,意识、文字都叫法。这个实就是指真实本相,一切万物的本相,这就是佛家的宇宙观。佛家是怎么看待大千世界万物的?佛家认为,万物的本相就是一个字:“空”。那什么叫“空”?“空”是指变化,用佛家的`话讲叫无常,用马克思的话来讲就叫变化。学会心思。佛家里面大家最熟悉一部是《心经》,《心经》里面就讲了一个重要题目,就是“色空观”。那么佛家讲的“色”是指什么呢?“色”就是指一切物质生活,物质就是“色”。“空”就是一切物质的性质,是性空。“空”怎么讲呢,解释一下大家就明白了。以我这个物质为例,我是不是个物质?我是,所有人都是。那么大家今天看到我是这个样子,昨天、前天、十年、三十年前我是不是这个样子呢?不是,我还是青年、少年、小孩,思想。30年以前还没有我,我是无中生有。最早没有我,后来是一个受精卵、胚胎、婴儿、少年、青年到今天,再过二三十年,老了,一百年死了,烧了,灰飞烟灭,又归于无.所以我是从无到无,我是处于随时变化的过程当中,这就叫做空性.
一切事物处在变化当中,一切事物不是永恒固定不变的,这就是佛法的"空".那么我是如此,花也是如此.不是永远有这个花,最早没有,种子变成了花,花开花落,最后灰飞烟灭.桌子、板凳,一切都是如此,想知道佛学的核心思想。万物都处于生灭变化当中,这个生灭变化就是佛法讲的"空".而佛家所说的"色"就是物质,这就是佛家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任何物质的本性都是空的,而空性又必须在具体物质中去显现.
诸法实相就是讲万物的本质都是空性,都是一成不变的.佛法里面讲:认识到这个本质的人就是省悟的人,没有认识到这个本质的人就是众生.即使省悟了的人,他的境界也有高低.只是完成自己解脱的人叫罗汉.自己解脱了,还希望大家都解脱,禅语。这种人就是菩萨.只是你我大家省悟了还不行,我想让天上的鸟儿、地上的花、厕所里面的蛆都要省悟,这样的人就是佛.
罗汉是省悟自己,菩萨就要自觉觉他,佛不仅自觉觉他,而且觉行圆满.那么不省悟的人看不到万物的空性,老把它当做实实在在的东西就叫执着.这个花漂亮,听听佛学。老想得到它,所以就产生出贪.我也想得到,他也想得到,为此而争取,结果他得到了,我没得到,就产生恨.这就是嗔,佛学入门。嗔就是恨.得不到,就愤恚,老想报仇,而且是十年报仇都不晚,天天处于仇恨当中,这就是痴.这就是佛家讲的贪、嗔、痴.因为你没有省悟,所以老是处于痛苦当中.当你省悟了,你一下子心就放开了.你认识到万物都是空性,有钱没钱,官大官小,有学问没有学问,佛学经典。男男女女,美丑都是一回事,万物的本质都是空性.这就是诸法实相,也就是佛家对宇宙的认识.
什么样叫"般若无智"呢?佛家里面有五种词是不翻译的,其中一种叫"此方无"不翻,就是说你们中国没有的词,我们就照音译,不意译.所谓般若,是音译,说白了就是智慧.但佛家认为,般若的智慧指是最高的智慧,还不是智慧可以概括得了的."般若无智"就是说般若的智慧是没有智慧的智慧,没有智慧的智慧才是最高的智慧.
从一般意义上看是认识的别离越多,智慧就越高.歧对于历史,他不仅知道每个朝代,还知道每个朝代皇帝的细致情况,他就是历史学家;他不仅知道每个皇帝的情况,学会佛学经典语录。而且对唐朝每个皇帝每天的事情都很清楚,他是唐史专家.这种智慧是分析的智慧,是认识差异的智慧.而佛法认为,人生的一切烦恼痛苦都从差异中来.凭什么你要比我漂亮,凭什么你比我有钱,凭什么你比我官大,凭什么你比我荣幸,一般人的烦恼、痛苦就是从别离中来的.多一点,少一点,得一点,失一点,就带来痛苦.而般若智慧不是让你认识别离,而是认识同一,万物一体.这个同一是什么?万物都是空性,所以说你得也好,其实经典语录。失也好,其本质都是空,这就是万物一体.歧一般人,今天你说你爱我,我就得意,喜出望外,翌日你不爱我,爱他,我就要跳楼.这只是认识到别离而不是同一.当认识到同一的时候,我就是他,他就是我,爱他和爱我有什么区别?都一样,根本就没有区别,对不对?
万物都是一体的,万物都是空性,在这个意义上就取消了一切别离,万物都是一体,这就是佛法讲的"般若无智".有了这种般若智慧的时候,人的一切烦恼就没有了.
最后我们来看什么叫“涅槃无名”?具备了般若智慧的人,佛学语录。他所达到的精神境界就叫涅槃。什么叫涅槃?涅槃是不可说的,故而叫做无名,就是没有名字。涅槃的那个状态,你没有成佛,你就领悟不了。但是又要让众生知道这个境界,姑且安个名就叫涅槃。取了名以后,又要给你讲,涅槃是不可能的。故又说涅槃无名。涅槃就是指寂灭。听说佛学经典。但是有灭还有生呢,事物是生生不息的,寂灭就是灭了以后不再生,这种状态就是永恒,也就是《心经》里面讲的不生,不死,不增,不减,不净,不垢。你要想不死,首先要不生;要想不痛苦,首先不要快乐;要想不脏,你首先不要干净,你干净了一定会脏,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涅槃无名。这个境界就是达到般若智慧的人所达到的的精神境界,处于万古的沉静当中,一切都不再生灭了,永恒。
诸法实相,般若无智,对比一下佛学的核心思想。涅槃无名,这就是全部佛法的核心。达到这种境界才是佛法讲的逾越生死,出离轮回。这里再强调一下,涅槃不是一种实现状态而是一种精神境界,它是精神修炼的产物。
3.中国化的禅学说什么
禅宗在印度就有,传了二十八传,传到达摩祖师。达摩祖师东渡,来到广东的桦林寺。这时正是中国的南北朝时期,达摩祖师往见梁武帝。梁武帝说我建了这么多庙该有多少功德?达摩祖师一听,梁武帝还在想功德,可见不懂佛法。就离开梁武帝北上,到嵩山面壁十年,创立了中国的禅宗。又传了六传,相比看佛学经典。传到慧能大师。到慧能大师时,佛学的中国化基本完成。
禅宗是佛家的革命派,它不是对八大宗派的延续,而是对八大宗派的反动。禅宗是革命的,是要破除一切形式。么一切修行在慧能大师看来,都不是修行。为什么?因为那都是形式。那真正的修行是什么呢?在慧能大师看来,就是不修之修,也就是说,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修行,既然做什么都是修行,那么修行人和不修行人有什么区别呢?没有修行的人,佛学。吃喝拉撒;修行的人也都吃喝拉撒,区别就在心的动与不动。心动了的人就是没有修行的人,心不动的人就是修行的人。什么叫心动与不动?都是吃饭,如果当你吃饭的时候只是嘴巴的品味,一点思想都没有,就是修行。如果你吃饭的时候还有意念产生,今天的菜好吃,不好吃,味道又差什么了,再加点什么就更好了,还有这些想法跟随的时候就没有修行,你离道还很远很远。如果你吃东西时什么思想都没有,只是品味,那么就在修行。穿也是如此。人都要穿衣服,经典语录。但是一般人穿衣服都要起一些念头,当你一起心动念的时候,你就是一般人。如果你穿衣服的时候,什么思想都没有,核心。只是穿而已,就是一个动作,就是在修行。禅宗讲,修行的人和不修行的人没有形式上的区别,惟有本质上的区别,就是你那个心动与不动,这叫不修之修。禅宗还讲不证之证,佛学入门。那么什么是不证之证呢?真正的证从形式上是看不进去的,它不是形式上有什么调换,而是你的本性完全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呢?真正得道的人不是说某个题目得到解决了,而是突然之间豁然明白,一切的题目都不是题目了,这种状态就是禅宗讲的顿悟。顿悟的时候一切的题目都不再是题目。所以禅宗的祖师你去问他题目,他是不会给你回答的。你问他张三,他给你说李四。你问他尿毒症为什么不加上木蝴蝶,他就说芹菜三毛钱一斤。你去问他为什么念佛时老是眼睛冒金花,他就说你家里的席子破了找人补一补。他为什么这样讲,他这样讲的目的就是要破除你的执着。禅语。本来无一物,又何处惹尘埃。其实一切都是空,还有什么可去解决的,经典语录。烦恼的。所以说,真正顿悟的状态就是一切题目都不再是题目,这个境界是很高的。
4.佛学、禅学与重阳思想的关系
其实佛学中讲的色空,即是阴阳。色是物质,即是阴;空是变化,即是阳,故而色空即阴阳。在色空当中,佛法更看重事物的性空,认识性空才是能破除执着,所以佛学根本上也是重阳的。而被中国文化改造后的禅学更是将空看成了最核心本质的东西,才会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禅学可以说是继承了经学、玄学以来的重阳思想。讲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禅学的根本也是重阳的。
《金刚经》读后感1
从长假前开始,尽量与每天读一遍《金刚经》,我把这个事情分享给一些家人和朋友,认同的感觉现在开始注重自我修养提高,不认同的觉得开始有些迷信了。然而从本心来说,我每天读金刚经只是为了能够达到一种大的心量的境界,也就是不因为一些小的事情,而烦心。工作生活的很多事情,事情发生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很大,但是等到真的回过头了想想,却发觉其实有些太过于执迷这些细节的东西。
譬如一件事情没做好,常会去寻找原因而怪罪,然而其实从长期来看,这样的方法并没有带来什么好的结果,往往打击了参与者的积极性,或者让这个人越来越与你产生距离。当然我觉得也不是说就让很多事情敷衍过去。很多事情,就是如此的难解释,仿佛非A即B,但是我相信真正睿智的人,是能明白其中的无限可能性。而我感觉学习佛教的东西,可能让我超越这种非A即B的狭隘思维,找寻到更大的可能性。
佛经真的是一些及其玄妙的经典,对我来说它的玄妙在于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无穷尽也。所以我突然想在每日读诵经典后,写一些小感。以记录自己的领悟,与人分享讨论,或许也有很多不太对的地方,以欢迎见者指出。
今日领悟:看待人事,从自己的心出发。
我们常常向外去寻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比如希望改变某人,或者希望事情按照你想的方式发生。然而这些事情,都已经过去,或者是无法改变和控制的。所以最终我们选择了怪罪,生气,沮丧等等情绪。把这些化为一种负能量,让周围
围着一圈低气压的磁场,让各种人、事控制在自己认为的一个安全范围内,然而最终发觉圈住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甚至是自己的前途,命运。
所以时常从内心出发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大家常说“心有多大,事业也就能有多大”,这以为这其中不仅是指要有远大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一份无量的包容心。而这种包容心能够让你排除万难,成就你的事业和理想。
然而这份内心的大扫除怎么做?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佛教很多法师说佛教终究是要教大家“看得破,放得下”。然而真正能做到“看得破,放得下”的能有几人。然而这些看得破放得下,依靠外部的力量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每天要花时间做内心的大扫除,去看破和放下。那是要看破放下什么呢?是所有的念头做到心无挂碍。保持这样的状态,生活才是真正的美好与快乐。
《金刚经》读后感2
《金刚经》时,只觉得它神秘。在读完它时,感觉到了一种无物。金刚经只不过千余字,但它所含有的内容却很丰富,不然也不会有仅千字的经文,需五万字的讲解了。静下心好好看看,其实金刚经的篇幅短小,主题集中,并不难解。读经,个人的体会是勿将佛、菩萨、罗汉等看成神话,须把他们当作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看待。他们所说,所谈的“经典”、理论、主义等,虽然有深奥之处,但丝毫不比任何人类现存的其他理论更为复杂和难以理解。
而且,如果仅仅取金刚经这篇仅有数千字的“对话录”来看,其所包容的内容更是有限。在这部经典中没有谈论佛教常说的因果、轮回、五蕴、八识、等等,整篇经文用各种表述所反复强调的只是一个主题。当然可能这个主题比其他各种佛学概念更为接近佛学的核心地带,这个主题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音译为“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金刚经》中的禅学智慧很多,但主要宗旨是讲“空”的哲理。提出了“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无相就是破除一切相,不住一切相,把虚妄的假相打破。才能不被外境所迷惑,认识到自心的本来面貌。无我就是打破我执,认识到”我“的空性,我本无我,四大假合无住就是于法无所住。无论善恶,一切事情都是过眼云烟,都不能放在心中,如果执著于色,身,香,味,触,法之上生意念,就要受到六尘所蒙蔽。金刚般若就是无所执,无所得的妙智慧。
而何为菩提心,佛经当中自然没有明确的定义。我心中所谓菩提心,是指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起的布施之心。菩萨是大乘佛教特有的修行者的称谓,已经能够参透和理解佛法,并进一步践行和传播佛法的人,是从罗汉到佛的中间阶段。布施是菩萨践行和传播佛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施舍财物,讲经传道都算布施。
禅宗以修心为主,而《金刚经》中修行的根本也在修心,一切问题都围绕”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展开,而且《金刚经》认为,众生自心本来是清净的,《金刚经》破除了诸相,把修行的根本落在”无所住而生其心“上,只要做到了,无住生心,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随缘自在,就可以扫除一切虚妄。达到触处皆春的境界。菩提心产生和维持的方法就是”不著相“,具体说就是不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一切相。这里首先有必要解释”不著“和”相“两个概念,所谓”相“以哲学术语来说就是一切表象和观念(包括一切感觉经验和理性抽象),”著“则是各种态度的总和,对这些表象和观念的相信、怀疑、认可、反对、注意、排斥、肯定、否定等一切都是”著“的具体表现形式。其次有必要解释的是”寿者相“这个概念,老子的《道德经》有云:”死而不亡者寿“,可能就是”寿者相“的中文词源,死而不亡者可以理解为”灵魂“,在这里与”众生相“相对,我个人将其理解为是一种”鬼与神的表象与观念“。佛教是无神论也可以在这里找到依据,神的相也是相,不可著。
佛告诉须菩提,如果菩萨著了我、人、众生、寿者等相”即非菩萨“,更不用说有菩提心了。所以菩萨布施的时候应当不住相布施,无所住而生其菩提心。在这里佛只是给出了结论,并未论证”为什么著相了就不是菩萨“。佛在此处只留下两段意味深长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的意思可能是讲,若著相就不是佛弟子,是入了邪道,根本理解不了佛法。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著不著相是佛教和邪教的分水岭就可以了。佛祖同样在在金刚经中,直截了当点醒我们:对待有相,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待空相,我们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里的应无所住破的是有相;而生其心,破的正是空相。一切都空了,无所住了,却生出心来,此心妙也不妙?换句话说,到了破得再无能破的境界后,想想看,千破万破,唯有破尽一切有相、一切空相的那个金刚不破。破除万相,此金刚顿现眼前。此金刚何也?那便是真心,便是自性。露出这不破的金刚心来,何有敢有?何空敢有?何何敢有?谁敢不粉碎?谁敢不称臣?所以,金刚经,以顿悟金刚真心为归宿,为目标。金刚一出,十方粉碎,天下归焉。一部金刚经便是向众生宣告:天上天下,唯我金刚心独尊,惟我金刚如如不动。
佛祖说佛法,不靠论证来,靠的是实证来。佛祖也说法,但说的是自己证得的诸法实相。怕众生不解,不断举例说明,但说的还是自己亲自所证的境界,佛法不靠思得,不靠议得,只靠修行,在心上去实证而得。所以,佛法不可纸上谈兵,不可论证,只可心上实证。实证就是靠心上修行证得。未修成佛前,我们实证不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这时,怎样做才如法呢?一方面,我们可相信老佛祖的判断。要信入。也即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祖说的佛法,不需向我们这些凡夫证明。事实上也不可能证明。佛法乃是心法。心之境界,如何向人证明?信入,可是大根器人才能做到的。另一方面,佛祖在此经结尾,教导我们,可观入。也就是把眼下当成梦、幻、泡、影、露、电去观。当成梦幻去观,当然便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了。这时,虽是以梦做比去当成,但能持之以恒,必起妙用。
金刚经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便是不住相。我们一定要明白,事实上,佛也好,众生也罢,任谁也是不能住相的。别以为众生真的住相,佛也没有住相的能力,何况众生?住相,是众生自以为住相,是众生错以为住相了,所以,佛祖说众生住相是妄想。修佛便是把这有相可住的妄想破掉,让众生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事实。修佛,是让我们不住相,而去住性,即住真心,事实上,谁不住真心了?都住真心的,凡夫也住真心的,只是凡夫错认自己住相,错认不住真心而已。性相一如不二,真心妄想也是一如不二,只是凡夫错认它们是二不是一而已,这错认,便是妄想。
佛告诉我们,不著相就是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佛的难处在于,什么都不肯定什么都不否定的态度所导致的悖论。因为当你说”什么都不能肯定,什么都不能否定“的时候,你恰恰在肯定和否定。所以佛只能告诉我们:”我所说的肯定和否定,不是真的肯定和否定,叫做肯定和否定而已。“
所以,佛祖反复强调,不要太介意佛法所说,否则也是著相;另一方面,也不要太不介意不是佛法所说的,否则也是著相。非法相不可取,法相也不可取,取法相是著相,取非法相也是著相。(”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谓佛法,即非佛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一切有为法,如幻如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自古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每个人读经时,因所处层次不一样,感想与境界便不一样。就如看一幅画,一个农夫,一个学者,一个画家,感受不一样,是正常的。谁的感受都可说出来,那仅是说的自己感受,别以为谁都得这样想。千想万想,可画之本意是不变的。达画之本意才是目的。画家自己也明白,自己确实清楚自己在画什么,这便是本意。可让看画者去理解,当然便是万人万解。
我不是画家,我是个观者,谈的是自己想法,和画家的真实想法不一定吻合。但写出来时,在此时此地,我认为是吻合的,我便这样记下来。有一天,我又觉得不吻合,我还会改的。我不会以我的是非为是非,我不会忠于我自己。追求本心,何为有为,何为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在这花花世界中,繁荣冷落,欢颜悲泣,新旧交替,对于凡夫的我,早已感知和认可了。而水月道场,空花佛事,前尘来生,却是那么无明。
如果注意马路上每个人,不同的表情,各异的穿着和举止,还有车流如龙,树影婆娑,高高低低的建筑物和附着在上面的五彩霓虹,一切都确实地存在着。诚然逝者如斯,这一刻过去了,就不会再有,但是我仍可以站在不随这一刻消失的踏实的土地上。我想,任何宗教都是对未知奥秘的探索,都是从”人“的角度阐述处世的哲学,而佛学又是对中华民族影响广泛而深刻的一门,其中必然有精深的道理让历史的风尘未能将其煙灭吧。我可能是与佛有缘的人,但却不是颇具慧根的人,对于此经,在没有确实求证之前,只能做理性考量了。暂放下信与疑,道出诸多感想。一切都是迷幻,我所在的世界,有着自己的快乐。不曾迷恋,又怎会放下。又如何达到【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金刚经》读后感3
《金刚经》是一部无论你是否有佛教信仰都应该听过佛教经典,但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是因为奶奶信佛,感觉它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但是对于奶奶的盲目崇拜,时常诚心的诵念却并不了解其中的经义,当时并未曾上心,可以说是完全不信,心里只有两个字"迷信"。然而成长中发现家里爱好国学的长辈也对该部经文很是推崇,甚至买了很多相关的书籍来参阅并逐句解读,但是年少的我并没有念想和心境去学习国学,更何况是这样艰深难懂的经文,同样觉得这是有一定宗教迷信的。直至读大学时期,因为专业的一些因素接触越来越多的国学,才了解"儒"、"释"、"道"并没有观念中一直存在的迂腐、迷信,反而越来越感受到其中的韵味与魅力,一种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的智慧,尽管三家的观点并不尽相同,但却有很多想通之处。想到这里,我感觉我放下了执着,放下了对中国古典文学一直以来被灌输的是糟粕的执着,心境阔然而开朗。
因为对佛学不是很了解,缺乏阅读原文的能力,因此选择了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师的《金刚经说什么》,从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放下执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应该过多地停住在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上,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在明天,能把握的只有当下。这也让我了解到放下执念其实也有两个境界:其一是在没有悟道的前提下,对于事情过于执着,事情已经过去了,成为过去式的时候,我们还经常在纠结为什么会这样,但是其实我们是没有办法坐上时光机回到过去,再去改变这件事的结局,我们应该活在当下,总结这件事情发展成这样的原因,做有针对的调整,防止同类情况再次发生。这样才会在生活中变得更加坦然,才能真的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
其二是在悟道的前提下,对于当下的所悟所得,并不能针对于所有的事情,如果强行将顿悟的道理硬套在所有的事情中使用,那么这样的执着的道最终也只能变成歪理。"一花一世界",不同的时空就会有不同的适用的自然规律,立足点的不同看问题的思维角度也就产生了变化。就像"谦虚"这是一个很好的美德,但是过度的谦虚或责任面前的谦虚,就会把这样美德变成了矫情和显得不够担当。
这里的放下执着并不是消极的,不纠结事情的结果并不是说一开始就不确定目标,没有规划,然后随心所欲,达到或达不到期望的结果都无所谓。其实恰恰相反,不执着更重要的是强调把握过程,对于一件正确的事情,在整个过程中努力了,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去完成,如果最终没有达成期望,那么因为已经尽力了,没有遗憾和后悔,就不需要再纠结,但可以有总结,从中更好的成长!
《金刚经》读后感4
《金刚经》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佛经之一,"金刚般若"象征般若智慧如同金刚,锐利无当,能够摧毁一切,它的特点在于破除。其破相破空破佛法,无住生心不染尘的大智慧、大境界,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活化因子,而且对现代人也有着诸多有益的启迪。佛法是愈病良药,但世人执药成病,故经文指出说法无法可说,得法而于法无得,以契证人现在的本来面目。《金刚经》具有破相破空破佛法,无住生心不染尘的大智慧、大境界的原因也在于此。《金刚经》破除"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污染人心性的尘埃,主张保持心灵的空明,不可为其束缚,因此必须予以破除。"色、声、香、味、触、法"六种,佛语里称为"六境",六境本属物质或观念世界的构成,但从因果关系上讲属于人所把握的对象,故又称"六尘"。六尘的言外之意是人的感官被蒙蔽,使主体的心性向外索求,蒙染尘埃。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讲"不住色布施,不住声、色、香、味、触、法布施",是把心性的无所住与被尘俗世界污染的尴尬现实进行比较。
在佛看来,俗人无不在这三界里受苦受难,一生下来就染上诸因缘的业力,并继续蒙染现世的利欲,以致今生今世,甚至来世都无法偿还尽业报的苦恼。而造成人迷失真心真性的媒介就是人自己的感官和思维: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能思能想之心。因此,六境是六根的染缸,人目之见色、耳之闻声、鼻之嗅味、身体之触觉事物、心官之把捉妄念,没有一样不是浊气滞重,置身其境,再返清归空就难了。
《金刚经》认为"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我空法亦空。在粉碎我、法的基础上,金刚般若进一步破除佛相。即使如来的一切外在之相,也都是假象。如来以身象出现是为了顺应世人常情。为防世人"断灭"之见而权立虚名,所以"三十二相"皆是假象。除此之外,《金刚经》还破除一切物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经文结束时的偈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释迦牟尼本人放弃王子的地位,一心走向佛的清净世界,我觉得他一定对他所处的时代的肮脏事物有非常刻骨铭心的认识体验,他对现世的角逐深恶痛绝的这些理论,一定也是他本人饱经人生磨难后才向世人奉献的厚爱。回过头来,看看当今现实中有多少人是在欲海中沉沦,在世俗的物质利害中失性迷本的,便会感受到佛氏之语中的真挚告诫。
金刚般若对外相、虚无、佛法毫不留情的破除,以睿智深邃的金刚慧目洞察大千世界的一切,虽然万象纷纭迁变不停,生活于其中的主体,却不失本心的宁静,因为他的心已不住于任何一际:"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表现了佛法的空明之境。佛起拈花指之手势,闭目合唇未言。而内外之清净,法度之澄明,昭然偈言。《金刚经》言: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的这首《见性偈》,在浩瀚的禅宗诗偈中,无疑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首了。慧能负薪,闻客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而出家求法,经由五祖弘忍的点化,而成为衣钵传人。无住生心,便是自在解脱的人生,便能以开放的胸襟应宇宙自然自由自在的清纯之美,一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法是佛法"。
《金刚经》关于空间的理论分析室非常独特的。释迦牟尼以十方上下虚空作比喻来形容人的福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里的空间概念是佛教无位法中最上位无为法中的概念,即非因缘和合而成的、元生灭变化的绝对存在的空间,它是无边无际、永无变易的,足以容纳一切物质现象的"空洞"式空间。广漠无极的虚空是具体物质的凭依。释迦牟尼连着用十个方向来表示人对虚空的方位感觉,它们是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和上下。人对虚空的感觉是模糊的,也是清晰的。因为理性早已把它规定好了,它就是物质的所在。但虚空本身并无助于众生的因缘和合,因为它"非有情",不具有主动性和受感性,它的容纳事物是"无为"的安排,自身并不会感觉到这个世界的什么。反过来讲,人对虚空的感觉也异于人对诸现象的感觉,因为虚空的无碍、无尽、无量特性,人所能感觉的只是它的永恒的象征,模糊而无任何标志的征象。相比之下,福德是一种"内虚空",是在人的"有为有情"的大前提下拓开的无边无际、永无变易、足以容纳三世的福瑞的妙有真无!所以,释迦牟尼告诉须菩提:如果众生按照我所说的去做,以不住事物的形相为安住心性的唯一途径,那么,他所拥有的福德就像无为虚空一样是不可思量的。
释迦牟尼指明了由菩萨到真佛在佛性之具体表征上的根本区别:菩萨是有佛性但非真佛,故须修正以达真境,而真佛则是与生俱来的福德,故无须修炼。在众生与菩萨之间,是淫濡于欲望、形相、思虑的苦海与超离于欲望、形相、思虑而得以用有情证元为之间的界限。因此,众生若有觉就可发有情之愿,进而得智慧般若的法门,修炼成无上正等正觉,使佛性真正归于自我,获得永恒自由的解脱。
通过对《金刚经》以及其他佛学知识的学习,我发现现在社会上存在很多对佛学的错误认识,有太多的人把佛学跟迷信连在一起,我觉得佛法恰恰是我们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从佛法中获得大智慧,然后让身边的人也能在这种智慧中得到宁静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