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
1、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2、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3、作者拿______自况,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行路难》(其一)
1、“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馐”,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拔剑四顾看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闲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饮酒》
1、第一句中虚词“而”表_________________关系。
2、本诗中纯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事、写景相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⑴ 咏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诗中写送别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诗中写分手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诗歌划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4、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5、说说画根线的诗句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释下面的多义词:
A、高 高者挂罥长林梢( ) 八月秋高风怒号 ( )
B、安 安得广厦千万间 ( ) 风雨不动安如山 ( )
C、向 秋天漠漠向昏黑 ( )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
2、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理解:这句话说明南村的儿童思想素质不高。
B、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理解:布衾多年未换,以致被子冰冷似铁,说明家境贫寒。娇儿睡相不好,多少也与“布衾冷似铁”有关。
C、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理解:前一句写作者自“安史之乱”以来,因为心系家国,早已不能熟睡。后一句一语双关。“长夜”既是实指当天的情景,又暗指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国家。“何由彻”,意味深长,写出了诗人深深的叹息:深重的灾难啊,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参考答案】
《己亥杂诗》
1、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2、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3、落红 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4、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行路难》(其一)
1、因为此时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郁不平,倍感世事艰难。
2、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这里指前途一片渺茫。
3、表达了诗人希望能跟传说中的吕尚、伊尹一样,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成就功名。
4、“长风”句表现了诗人冲决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同学们用它作为赠言,是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
《饮酒》
1、转折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5.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以劳动为乐的情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⑴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⑵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⑶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2、⑴ 前十句为第一层,从不同侧面写雪;
⑵ 后八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3、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4、⑴ 送别前的“飞雪”,八月飞雪苦寒图。
⑵ 中军量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军营伐别奇寒图。
⑶ 临别时的“雪满天山路”,东门借别惆怅图。
⑷ 送别后的“雪上空留马行处”,别后雪地思乡图。
5、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A、高(指飞得高) 高阔 B、怎么 安稳 C、渐近 从前
2、A
中考文言文试题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常识、实词注解、语句翻译、名句默写、划分节奏、概括分析、写法探究、比较辨析、延伸拓展等。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详情请看下文。
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一般考查的是文章出处及作者简介。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书下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完整的梳理,可以按照朝代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身份、文章要点以及相关材料等。如《曹刿论战》,出处为《左传》,作者左丘明是鲁国史官,文章要点为取信于民及把握战机,相关材料有编年体史书、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等。如果将这些以列表的方式整理出来,并且随时增减,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应付自如了。
实词注解
中考文言文试题中,一般都是选用较为常用且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实词进行解释,涉及的知识以“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为主。
1、通假字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通“慧”,“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通“叛”。通假字的考查点就是对它的解释。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即:通什么字,意思是什么。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通常是词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再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苦”和“劳”,本意都是形容词,这里都用作了动词“使……受苦”“使……劳累”。
【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课内所学实词不仅要掌握其常用义,还要注意迁移,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思考它最适合的意义。
3、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里面,一词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如:①既克,公问其故;②广故数言欲亡;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④温故而知新。①句中的“故”是“原因”的意思,②句中的“故”是“故意”的意思,③句中的“故”是“所以”的意思,④句中的“故”是“旧知识”的意思。同样是“故”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像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
【复习方法】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古今异义
有些词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这类词是考查的重点,也是同学们容易失误的地方。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再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在文中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代汉语中则是“(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复习方法】教材中这类词大部分都有注释,在以后的复习中,同学们可以像复习通假字一样进行集中整理。梁老师建议大家在复习中要进行合作:三个人一组分年级整理,最后再汇总,这样能很好地发挥集体优势,省时省力。
语句翻译
文言语句翻译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即我们常说的“信、达、雅”。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是“六字法”,即对译法、增删法、移位法、保留法、替换法、意译法,简括为“对、增、移、留、换、意”六字。
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被译的文言词。如“野芳发而幽香”,可译为“野花开散发出清幽的香味”。
增删法:就是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变成双音节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如“齐师伐我”,可译为“齐国的兵队攻打我们”,“乡为身死而不受”应译为“从前(为了礼义),宁可死也不接受(施舍)”;对少数文言虚词可以不译或删去。“夫环而攻之”中的“夫”在译文时可以删去。
移位法:对一些与现代汉语句式结构不相同的文言句子,在译文时应换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加以调整。如“何陋之有”,是“有何陋”;又如“战于长勺”,应按照“于长勺战”的语序来翻译。
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国号、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不必另作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巴陵”可照录不译。
替换法:对少数文言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在译文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如“吾欲之南海”中的“吾”替换为“我”,“之”替换为“去”,全句应译为“我想要去南海”。
意译法:对少数文言词不能紧扣原文逐字逐句翻译的,要能在理解句子大概意义的前提下,找出相近的含义加以表示。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直译为“鸢飞到天上,看到山峰,就会平息那心”,意译为“那些追逐名利想要飞黄腾达的人,远远望见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两相比较联系上下文意义,显然意译要比直译更准确。又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倘直译则为“不因为外物的变化而高兴,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悲伤”显然不符合语境,此处作者采用的是互文,因此要译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复习方法】①选择部分文言语段,运用上面讲到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练习,特别要注意那些需要补充和调整的地方。②每段文字翻译之后,要与原文认真核对一遍,看看意思是否完整、准确,语言是否通顺、规范,如有不妥,再斟酌修改。选择练习的语段以包含关键性、富有哲理性和生命力的句子为原则。
名句默写
教材里的文言文大多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语言精练,有必要将考试范围内的名篇名句熟读成诵。尤其是文章的关键句、富含哲理句、名句等,要重视其中重点字或难写字的书写,保证背得流利,写得准确。当然,做到不失分的关键,还在于对默写内容的透彻理解上。
概括分析
概括分析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筛选,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提取的能力。如: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之时,第二次是在
之时(用原文填空)。(《曹刿轮战》)分析:要做好此题,首先要快速熟练地读懂原文,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筛选题目要找的信息。用原文回答的,要逐句逐段地看,回答要快而且准。此题答案为: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写法探究
写作方法的考查,属于较难的题型,它是揣摩、品析作者行文过程及技巧的题目。如: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爱莲说》)分析:此题做起来应该不是很难,平时老师都反复强调过,而且问题的答案较明显,写菊花和牡丹,就是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这要结合全文来整体感知,答案要完整,不能简单回答为:起衬托作用。
比较辨析
文言文的比较阅读是近年来
答案: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
复习要点:
一、字词解释:
临:靠近 。河干:河边。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为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动词, 成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是)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之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词类活用
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句式
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3.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二、句子
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原文:“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原文: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原文: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原文: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原因是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原文: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
原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像这样冲击,石头再
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原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
三、课文理解问答题:(答案见教参)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是正确的?
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前两者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
2、文中写道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因而寻石兽而不得,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和自信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是 嘲笑讲学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
3、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
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
最后一段用的是“反问”的表达方式。用以点题,强调主题思想: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思考分
4、文章是怎样层层铺垫,巧妙地造成讽刺效果的?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5、说说本文对你的启示,并再列举一个“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故事。
(1)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要多方面考虑问题。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实践出真知。
四、自测练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
(5)果得于数里外 ( ) (6)如是再啮( ) ..
(7)如其言 ( ) ( 8) 啮沙为坎穴( ) ..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 .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
4. 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⑵众服为确论(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5.用现代汉语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6.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
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9.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答案:
(二)12.⑴靠近 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
13.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14.D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
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二石兽并沉焉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⑨盖石性坚重 ④求之下流,固颠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是非木柿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士卒多为用者
C. 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
11.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2.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2分)
9.(4分)①一起,都②事物的道理⑧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 ④本来 。
10.(2分)B(本题要认真审题,注意意义和用法两项都要相同,只有B符合。)
11.(2分)(石头)一再不停地
遂、溯)
12.(2分)示例: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只答要重视实践得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