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谈话:
师:都读过《三国演义》吧!知道三国指的是什么吗?
生:指的是三个国家——刘备、孙权、曹操,东吴、蜀、魏。
师:简而言之——
生:吴、魏、蜀,三国争霸。
师:魏、蜀、吴,那是一个三足鼎立的时期,他们都想一统中原呐!在这场纷争当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你知道吗?
生:诸葛亮。
生:刘备、关羽。
生:马超。
生:张飞、周瑜、吕布。
师:一口气说了三个。
生:还有曹操。
生:孙权。
师:在众多的人物当中,你最佩服谁?
生:诸葛亮,因为他很机智、很聪明,也很勇敢。
师:因为机智所以才佩服。
生:崇拜赵云,因为他非常的忠心,一个人去救主。
师:由于忠,你才喜欢他。
生:我喜欢张飞,因为关羽死后他想去报仇,但却被张达杀了。
生:我还喜欢关羽,他为了回到主人身边,过五关斩六将。
师:千里走——单骑(生接),过五关斩六将。
生:还喜欢刘备,因为他的军师是诸葛亮。
师:你是因为诸葛亮才喜欢刘备。
教学过程:
从题入手,整体感知
师: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与诸葛亮有关,看老师写课题(板书:孔明),孔明就是——
诸葛亮(生齐说)
师:那诸葛亮为什么又叫孔明呢?
生:因为他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师:孔明是诸葛亮的字,所以诸葛亮又可以叫——诸葛孔明。
(板书:智退司马懿)同学们看这“懿”字,笔画很多,它是一个书面用语,现在很少用到,只是在名字当中用到,或者那个时候皇太后、皇后颁的旨,我们叫它“懿旨”。一起读读课题《孔明智退司马懿》(生齐读),从课题中你已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诸葛亮用智慧击退了司马懿。
师:你已经知道了这件事,不错!
生:我知道了那是孔明和司马懿之间的战争。
师:哦,你已知道了这是他们两人的战争。
生:孔明“智退”,肯定不是力敌,孔明的兵肯定没有司马懿的多。
师:同学们从课题中知道了那么多,厉害!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还想知道更多吗?赶快打开课文纸,注意了,这可是六百年多年前的一篇文章,叫——古白话文,有一点难读的哦!建议同学们多读几遍,把它读通顺,开始吧!
(生读,师巡视)
师:发现同学们的读书习惯非常好,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在读的过程当中,你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啊?
生:“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这里读起来容易不通顺。(请该生读)“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师:读得很通顺,还有哪些句子比较难。
生:“孔明乃披鹤氅,戴华阳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师:真不错,你把那么难读的字都读准了“披鹤氅”。
生: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冒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师:老师在拿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是读了好多遍,发现这几个句子比较难读。
(出示三句话:)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孔明乃披鹤氅,戴华阳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师:谁愿意来试试,选择其中的一句。
生:孔明乃披鹤氅,戴华阳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师:其他的句子谁还想读?
生: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师:“麈尾”读得很好,一起来,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生齐读)
师:还有谁想读其他的吗?
生: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师:声音响亮,又通又顺,一起来。(生齐读)
师:请同学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孔明将将领都分拨好了,自己只剩五千军,可司马懿突然来袭进攻。无奈之下,他只能用自己一生的谨慎赌了一把,最后,司马懿果然信了,就退去了。
师:谁能再简单地说说。
生:这个故事讲的是:司马懿带领大军十五万向西城攻击。(这是故事的起因)孔明利用自己的智慧退去了司马懿的大军。
师:你看看,你刚刚说的就是什么啊?
师(指向课题):课文的题目。有的时候,课题就是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是用计谋、智慧退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那么他是如何退的呢?如何实施他的计谋啊?他首先——
生:登城望之(板书:登城望之)
师:然后呢?
生:传令。
师:谁传令?
生:孔明传令。(板书:孔明传令)
师:最后?
生:焚香操琴。(板书:焚香操琴)
三、细读
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划一划孔明登城望之、传令及焚香操琴的句子。多读几遍,你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生读,师巡视)
师:孔明登城望之,望到了什么?
生:他望到了魏兵在向他们分两路冲过来。
师:冲来,望到了魏兵来势汹汹、尘土飞扬,在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之时,孔明仍登城望之,然后传令。
(出示句子)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师:赶快读一读这段话,对照下面的注解,争取把这段话读懂。
师:选择其中的一句,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我从每一门用二十军扮作百姓洒扫街道,我体会到孔明非常聪明,想埋伏魏兵,让魏兵不攻而退。
师:你透过文字感受到里面的意思。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我从“教将旌旗尽皆隐匿……”中,我知道了诸葛亮要将那些军士自己的旗号给隐藏起来,不让魏兵发现他们有多少兵力。
师:怎样隐藏呢?
生:把那些旌旗全都放到城的后面藏起来。
师:我听你刚才这样说之后,发现你已经了解了“皆”字的意思。
生:全部。
师:全部,都的意思,其实这个“皆”字在我们平时生活当中也常常用到。比如:草木皆(兵)、比比皆(是)、皆大(欢喜)……来,谁还想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说说孔明是如何传令的。
生:让军旗全部藏起来,所有的军士守住自己的城库,有随意出入及高声说话的人斩之。把四扇城门全部打开,每扇城门前用二十个军士扮作百姓打扫街道,魏兵到了之后不能妄自行动,我自有计谋。
师:听了你这一说,“斩之”的“之”指的是谁呀?
生:擅自妄大及大声说话的人。
师:指的是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其实,这个“之”字,它有很多种意思。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之”指的就是“到、往”的意思。“之”啊,它有七种用法,一百多种意思,以后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会知道更多“之”的意思。
师:理解了这句话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读懂这段文字,谁想读读这段话。
(生读:把第一句的“隐匿”读成“掩破”)
师:再你把第一句再读读。
师: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范读指导)
(请生读:把“吾”读成第四声。)
师:“吾”自有计。
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孔明啊?
生:很聪明。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吾自有计。
师:那么聪明的孔明又是如何传令的`呢?你能传一下吗,做一回聪明的孔明。(生读)
生:聪明伶俐、有智慧的孔明。(生读)
师:老师告诉你他是聪明的,伶俐一般用在小孩子身上。
生:我看到了一个谨慎而有智慧的孔明。(生读)
生:我看到了一个十分冷静的孔明。
师:从哪儿看到的?
生:十余次飞马报到的时候,文官们听了都很慌张,孔明却很冷静。
师:你能从联系上下文感受到孔明的冷静,冷静的孔明传一下令!(生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后,一个聪明的、冷静的孔明便跃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从孔明的语言中看到了冷静、沉着的孔明。我们还能从哪些方面看到孔明的过人之处呢?
生:我还能从这个“斩之”中体会到孔明很威武,因为每个军士都不敢妄动,只要孔明一下令,下什么令,他们都依照办。
师:这是孔明对下属的命令,孔明自己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到城楼之上焚香操琴。
师:用文中的一句话说一说
生:孔明乃披鹤氅,……焚香操琴。
师:还有吗?
生:可以看出孔明非常冷静,因为在第二自然段孔明看见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竟然能仍旧保持笑容可掬。
师:读读那句话。
生: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出示句子)
孔明乃披鹤氅,戴华阳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师:我们自己读一读这两句话,从哪些词语中让你感受到孔明的过人之处?自己读一读吧!
生:我觉得孔明“笑容可掬”是想迷惑司马懿,让司马懿以为孔明的兵很多,然后退兵。
师:“笑容可掬”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呀?
生:笑得不是很坦白的。
师:谁来帮助她。
生:我觉得“笑容可掬”应该是笑得很自然的。
师:而此时城下是十五万大军,孔明还能笑得那么自然,可见孔明——
生:很厉害,很自信。(请生读)
师:还有哪些词?
生:还从“笑容可掬”中看出,孔明是为了让司马懿以为他是笑里藏刀。(众笑)
师:这是迷惑对方。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课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尽皆失色、尽皆隐匿”等词语的意思。
2、以“智”为切入口,学生在读读、找找、说说当中感受孔明“沉着冷静、巧妙布置、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
3、能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感兴趣的古体小说,对于感兴趣的句子能读好句子间的节奏与轻重。
课前谈话:
考查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孔明皱眉头——计上心头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周瑜打黄盖——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教学流程
一、简介人物,激趣导入
1、教师简介司马懿。
师:《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司马懿就是其中一个。司马懿,字仲达,足智多谋。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魏大都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
2、生用几句话简介孔明。
师:你也能用简单的两三句话介绍一下孔明吗?
二、初读课文,借助题眼,创设统领性问题
1、师:足智多谋的司马懿、神机妙算的孔明,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难解的词语可以借助课后的注释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师:自信能把课文读通顺、正确的`请用你们的坐姿告诉我。(学生停止自由读)
出示: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教师在检查中随机让学生猜猜个别难解的字词。如:引、望、于、凭、敌楼等。)
3、师:把句子读通顺,这已经做到了学好古白话小说的第一步,接下来谁能概括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师:是呀,孔明用空城计智退司马懿,而这些内容文章的课题已经精炼地概括了。你看,孔明如此巧妙的空城计不正是点出了课题中的————(生接读)“智”字吗?一起把课题再读一遍。(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借助课题;引出题眼“智”。)
5、师:孔明是个智者,大家一定深信不疑。这节课,我们就来找一找、读一读、悟一悟,孔明之智到底表现在哪里?(教师圈出“智”字,并在上面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三、聚焦“空城计”,探究孔明的“布局精妙”
1、师:同学们,说到孔明的“智”在这篇课文中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那肯定是“空城计”部分了,接下来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空城计内容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并注上旁注。
2、交流: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内容,又是怎样体会到孔明的聪明才智?
3、梳理提升,锤炼语言。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呈现“空城计”相关内容。
①将旌旗尽皆隐匿
②诸军各守城铺,不得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
③打开四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
④魏兵到时,不可擅自行动
⑤披鹤氅,戴纶巾,
⑥凭栏而坐,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4、在引导出示⑤、⑥两点时,插上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根据学生回答ppt出示: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师:我发现这两句话的内容有些重复,我们也尝试来改改古白话小说好吗?
师生引读:“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左童子手捧宝剑;(生接读:右童子手执麈尾。)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生接读: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师:还有一种改法呢!“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一童子在左,手捧宝剑;(生接读:一童子在有,手执麈尾。)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生接读: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读改后的句子,再提炼孔明的举止打扮要求自己做到哪几点?。
5、师:是呀,孔明的安排的确让人匪夷所思!同学们,你能否用清楚的话说说孔明如此布局的用意所在?请你选择其中一句来说说。
ppt出示句式:孔明“①②③④⑤⑥”是为了 。
生自由选择,凭借句式,进一步梳理、言说;生尝试用一句话概括地说说孔明“空城计”的用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尽皆隐匿”)
6、师:你们刚才所说的这些正是孔明空城计想要达到的效果。那么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ppt出示:孔明这样做是为了 。
7、师:是呀,空城计中的这番布局真是太妙、太绝了。谁能来读读孔明这番命令的话呀?
(学生读的不好,教师这样引导:丞相说话吞吞吐吐,神色慌张,看来丞相心中无底呀,哎,此番我等命休矣!学生读的好,教师这样引导:丞相说话神定气闲,胸有成竹。心中定有退敌妙计,我等尽可放心!)
8、师:孔明刚才的命令和他自己的一些举止打扮中,我们一定体会到了孔明之智表现在“空城计”的(板书:布局巧妙)
四、聚焦“起因、结果”,再探孔明之智——沉着冷静、料事如神
1、师:空城之计,大智大勇。那么除这之外,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出孔明的“智”呢?
学生关注首尾,自主划找还能体现孔明智慧的句子。
2、根据学情,随机选取以下板块交流。
板块一:聚焦“结果”,感受“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2)读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3)师:刚才有同学说司马懿是多疑之人,这点我非常认同。但我想追问一句,司马懿将大军尽皆退去的时候,是在犹豫中撤退,还是在坚信中撤退?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司马懿的言行中去感受司马懿撤军时的坚决,并随机板书:尽皆退去)
(3)师:是呀,司马懿的多疑,孔明料到了;“尽皆退去”的结果,也正是孔明所预料的。这里我们看到孔明表现出来的又是一种怎样的“智”呀?(板书:料事如神)
板块二:聚焦“起因”,感受“沉着冷静”的智者形象
(1)辅助设问:如此巧妙的空城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出来的?
(2)理解情况危急及敌我力量的悬殊。
①用分数“150000/2500”感受敌我力量悬殊。
②朗读感受当时情况危急。
a、抽学生读好“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
b、加上“报”字再读。“报——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
(3)小结:面对众官的尽皆失色,说说孔明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智”?(沉着冷静)
五、拓展延伸,激活阅读期待
1、师:面对众官尽皆失色, 他沉着冷静;面对大兵压境,他巧妙布局;最后敌兵尽皆退去,他又料事如神。诸葛亮的“智”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呀!(教师边说边用箭头指向课题中的“智”字,同时擦去旁边那个大大的问号。)哎,这个时候知道事情真相后的司马懿可是最不高兴的人了,想想,这时他会有表情,又会说些什么呢?
2、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我们看看罗贯中是怎样写的。齐读——ppt出示:懿悔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 ”
3、师:其实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事例写到孔明的智慧。同学们,这里我找到了其中几个章节,课后大家可以用今天所学的方式,再去读小说,感受更丰富、更精彩的孔明智者形象。
《三国演义》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九十回 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附:板书
孔明智退司马懿
↗ uarr; ↖
沉着冷静 巧妙布置 料事如神
uarr; uarr; uarr;
尽皆失色 尽皆隐匿
听后小记:
王老师在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快速聚焦到题眼“智”字,然后围绕这个“智”字展开教学。整个课堂教学流程向心力强,学生通过找句子,读句子,说体会等方式充分感受孔明“沉着冷静、巧妙布置、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
大气、诙谐,整个教学过程简却丰厚、约而不单;框架粗放,细节丰满。
真是望尘莫及啊!
教材分析:
《孔明智退司马懿》一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是鲁教版五年级上册
以往备课我们可以依靠教参和大量现成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这篇文章,见识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历来被看做是智慧的化身。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和他有关的故事。
板书课题:孔明智退司马懿
二、检查课前预习
1、检查阅读
同学们在课下都自学了这个故事,我们首先进行朗读展示,为了一会儿展示得更精彩,再来认真地练读一遍课文吧!
学生自由读。
谁想给大家展示一下?(指一排学生读)
师适时解决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朗读作出恰当的评价。
2、检查大意
过渡:同学们知道吗?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就是理解文章的大意。我们已经学了三篇文言文了,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大家在自学时都采用了哪些方法理解了课文大意的呢?
生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回答:
看课下注释、多读几遍、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收获,采用一人主说,其他三个同学用心倾听,随时补充。
小组交流(质疑、解疑)
三、理解重点句子
过渡:大家到底理解得怎么样,是否字字句句理解的都很到位呀,老师挑几个难理解的句子考考大家,怎么样?
1、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
2、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你想象一下,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众官都惊慌失措,诸葛亮会怎么表现,这几句话该怎么读?自由读,指名读2、齐读)
3、再来看第三句:3、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谁来讲?
这里边的“汝辈岂知?”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该怎么读,谁来读读试试?读全句。一起来读读。
师小结:这么难的句子大家能理解的那么到位,还能读得这么好,看来呀,同学们都在用心品读这个故事了。大家有没有发现,整篇文章都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学生不难说出全文是围绕“智”字来写的。)
四、品析人物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诸葛亮的“智”都体现在哪里?(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
生可能会从以下几点评赏:
1、众官“尽皆失色”和孔明的登城望之。(临危不乱)
2、“教旌旗尽皆隐匿……吾自有计”(布局周密)
3、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且笑容可掬。(镇定自若)
4、“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神机妙算)
师小结:是啊,诸葛亮的“智”就是体现在了临危不乱、知己知彼、布局周密上,靠自己的智慧化险为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空城计。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一个特别精彩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多次被艺术家们搬上了荧幕,大家,想不想看一看这个电视片段啊?
播放电视剧《空城计》片断
这个片段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再次走进诸葛亮,体会他的大智大勇。)
好书不厌百回读,文言文更应该如此,现在,在这铮铮的古琴声中,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点古琴曲)在古乐声中美美地读一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你知道吗?
谁能给大家讲一个?(三气周瑜、木牛流马、火烧赤壁、锦囊妙计等等)指生讲故事
除了诸葛亮以外,《三国演义》中还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你都知道哪些呀?
指生结合课下积累谈一谈
师小结:我建议同学们课下再读《三国》,去领略更多人物的英雄本色。我希望大家尽量读原著,真正地去亲近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