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寡人之于国也的重要语录 正文

寡人之于国也的重要语录

时间:2025-08-07 04:44:4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⑵ 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 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⑵ 理解本文寓理于事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

【教学重点】

1、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

1、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音频、PowerPoin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1、导入: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2、孟子和他的散文:

PowerPoint 投影: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于“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

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

《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二、学生初读课文,订正字音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罟(cù gǔ)不入洿(wū)池(罟:从网,古声 。)

养生丧(sāng)死无憾(丧:为动用法。《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三、教师范读课文,疏通课文词句(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课文词句要点备注: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标题的来源。)

梁惠王──魏国的国君。战国中期,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之: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际意义。

焉、耳、矣:句末语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河:黄河。河内,即黄河以北的地方;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

其:代词。前者指代“河内”,后者指代“河东”。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之: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必修2《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加:更。同义互训。加少:更少。

王好战,请以战喻。

请:敬辞,请允许我……

(必修2《鸿门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有的人”。句式:或……,或……。

(《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译:有的人……,有的人……。)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只是,不过。是:指示代词,这。

句式:直……耳,是……也。译:只是没有……罢了,那也是……啊。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不要。下文“无”用法同。

之: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多于邻国:介宾结构后置,比邻国多。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胜:shēng,尽。

(必修2《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

数罟:数,cù,密,与“疏”相对;罟,gǔ,从网,古声。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活着的、死了的”,活用为“生者、死者”。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判断句。之:结构助词,的;始:名词,发端、开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之以桑:介宾结构后置,“以桑树之”;之:代词,复指桑树。

衣:yì,名词活用作动词,穿。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鸡豚狗彘之畜:之:代词,复指前面的“鸡豚狗彘”,非宾语提前的标志。“之”提宾一般用于否定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结构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之,代词,指百姓。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古今异义,这样、却。

未之有也: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非我也,岁也:省略式判断句,前为否定式,后为肯定式。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固定结构,相当于“这与……有什么区别呢”。

于:介词,表示引进对象,它的宾语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无:表假设语气,“假如不”。

斯:则,那么。(比较:“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代词。)

四、重点词句积累与梳理

板书:

PowerPoint 投影:

积累与梳理:

1、词语:

五十步笑百步

养生丧死无憾

2、活用:

鼓之(名—动),衣帛(名—动),不王者(名—动),树之以桑(名—动)

3、虚词:

之、于、其、是、斯

4、固定结构:

或……,或……。

直……耳,是……也。

是何异于……

5、句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结构后置);

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均介词结构后置);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判断句)。

五、问题探究(课文内容分析):

1、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小组讨论后交流。)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

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好,但孟子却指出,梁惠王的政策虽好,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君好不了多少。

问题的原因找到了,文章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上,这也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2、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

3、“王道之始”要采取哪些措施?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4、要想“王道之成”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孟子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5、有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这有什么作用?

板书(PowerPoint 投影):

梁惠王:

于国尽心

移民移粟→民不加多,何也?

邻国之政

不用心→民不加少

孟子:

请以战喻→五十步笑百步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王道之始:

不违农时

不入洿池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以时入林

王道之成:

树之以桑

无失其时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勿夺其时

谨庠序教

结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结:孟子的文章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善用比喻,文字从容不迫;说理铺张扬厉,气势磅礴,令人叹服。

六、课文背诵指导

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写作特点:

⑴ 结构严谨。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个有机的整体。

⑵ 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⑶ 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2、问:文中“王道之始、之成、之阻”中,颠倒“也,矣、焉”三个语气词的顺序可以吗?

明确:不可,因为“也”表示轻快感情(《醉翁亭记》中20多个“也”字写“乐”),“矣”表感叹、畅快升级,“焉”字一般用于满足式的感叹畅快,有总结强调的作用。这样用,反映了孟子谈话内容的层次感和思想感情的逐步加深。

3、问:为什么在“以战喻”和“王道之阻”语段不用或少用语气词?

明确:“以战喻”是叙述,描绘形象,而语气词长于感情的抒发;“王道之阻”是对梁惠王的指责,照应开头。对梁惠王的指责,孟子运用了对比、类比、整句,更显气势,并且形成短促有力的语流。

4、问:有人评论:“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请你总结一下,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文气的?

明确:

⑴ 文言语气词的分层运用。

⑵ 排比、对比、类比、整句的运用。

5、PowerPoint 投影课文要点.

6、全班齐读课文,多媒体音频朗读,学生跟读、尝试背诵。

七、布置作业

课文词句练习。(另印,略)

有关语文的(一)

有人说,个性是浩瀚,深邃的大海。

有人说,个性是层峦叠嶂,连绵起伏的山峰。

有人说,个性是悠扬的驼铃。

也有人说,个性是一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你的诧异你的惊喜。

如果只诧异与石子打破湖面的平静的美,而不惊喜于石子击起于的一道道涟漪,那么又何来个性?总是试图让内向的人开朗一些,让开朗的人沉稳一些,诸如此类,又何来个性的张扬?

改变人的个性,就如同把一座雕刻精美的玉塔打磨成一块毫无棱角的玩物。

韩寒的个性算是张扬吧!你是否想要改造他?把他改造成只知道学习的学生,毫无个性可言。这样才算是真正的人才?没有韩寒那特有的个性,你怎么会看到如《三重门》,《零下一度》等有个性的优秀之作?如果没有个性的张扬,你是否还会知道松江二中有一个叫做韩寒的男孩?

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个性的张扬。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个性的张扬。苏轼的“大江东去”的.豪情是个性的张扬。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几多愁”也是个性的张扬。如果让李白成为李清照,让苏轼成为李煜,恐怕那许多礼赞的文章都不会出现,文化宝库将失色不少。

在〈红楼梦〉中,如果所有的人物都是一个样子,一种个性,没有了林黛玉的孤高清傲,没有了薛宝钗的世故圆滑,没有了王熙凤的尖酸刻薄……那么〈红楼梦〉还会成为无数人为之着迷的四大名着之一吗?

如果有一天,你走在繁华的闹市之中,看到那高耸入云的大厦,完全是一个模样,你是否会苦恼那千人一面的感觉,你是否会感到悲哀?

只有个性的张扬,才能体现出社会的多彩,而那些试图改变别人性格的人,岂不是忧天的杞人吗?

因此,我们需要个性的张扬,我们呼唤个性的张扬!

语文的(二)

记得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语文天生重要。”的确,语文学习和运用的天地是极为广阔的。正是生活中我们对语文知识的学与用,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这样丰富多彩,富有情趣。

瞧!我就是这样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盛夏的一个傍晚,和朋友一起在路边闲逛,凉风不时地从身旁刮过。“爽,舒服!”我发出一阵惊叹。看着远处一闪一闪的霓虹灯,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一推身旁的朋友,“嘿,你看,那个饭馆叫什么名字,什么蕈居?昨天我就看到了,但不知念什么,请教一下。”我问。“嘿,你别说,在附近住这么长时间了,还真没注意过,还挺难写,一个草字头,中间一个‘西’字,下面一个‘早’,回家拿字典查一查,不就知道了?”朋友提醒了我,对!回家查一查。因为心里记着这个字,匆匆和朋友分了手,飞奔回家,抱起词典,一个草字头,西,早,在十二画处。()我找到了这个字,1453页,我迅速翻到,噢!原来念“xùn”呀!是菌类、蘑菇的意思,我如释重负,深深吸了口气,也突然间发现,原来语文学习无处不在呀!

在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学习语文,也可以用语文,语文的运用可以使我们感悟生活,聆听生活,欣赏生活。

那还是小学时的事情呢!因为我声音洪亮,读课文时有感情,所以老师选我参加庆祝“十一”的朗读比赛,为了这次比赛我着实准备了好几天,用尽了我的语文知识,以及我对我将朗读的课文的感悟、认识及分析。比赛当天,由于我出色的发挥而把听众带进了我的故事里,故事讲完了,听众们都给予我热烈的掌声,我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因为我平时注意积累语文常识,那天是否会有那些掌声呢?

语文的学习使我充分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我相信无论到了多大年纪,我都会用心去学去用去感受语文。

关于语文的(三)

1、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其历史进步性。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方法】

边讲授边巩固、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童年受母亲严厉教导,立志成才。长大后师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徒,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政论、民贵君轻说等。中晚年带领门徒游历各国,宣传其学说,但屡屡受挫。于是退而与门徒坐而论道,合著

二、简介孟子名言,指出孟子思想对世人的影响

孟子思想传承了两千多年,其思想瑕瑜互现,精华糟粕并存,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敬人者,人恒爱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男女授受不亲等,但其思想影响至今。

三、简介本文涉及的`时代背景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魏到梁惠王在位时已由强变弱。为富国强兵,恢复并扩大疆土,梁惠王大量招贤,孟子也慕名前往。本文为其二人第三次交流节选,围绕民不加多的提问,孟子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措施。

四、听完名家朗读录音,给本文生字词注音

王好(hào)

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衣帛(yì bó)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庠(xiáng)序

饿莩(piǎo)

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教师讲解相关重要字词句并逐段检查。

五、课文分析

1、在第一自然段中,梁惠王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2、在2~4自然段中,孟子认为民不加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想一想,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4、在第5自然段中,孟子认为开始实行王道的基础条件是什么?

5、在第6自然段中,孟子认为在王道之始的基础条件后,还应该实施什么措施才能称王天下?

6、讨论: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7、孟子在最后一段是怎样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用了什么方法?

8、讨论: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评价其开发自然资源的主张。

六、知识巩固

1、通假字:

⑴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⑵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⑶ 涂有饿莩

2、词类活用:

⑴ 填然鼓之

⑵ 树之以桑

⑶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⑷ 谨庠序之教

⑸ 然而不王者

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3、特殊句式:

⑴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⑵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⑶ 是亦走也

⑷ 非我也,兵也

⑸ 未之有也

⑹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⑺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4、古今异义:

⑴ 寡人之于国也

⑵ 河内凶

⑶ 请以战喻

⑷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⑸ 弃甲曳兵而走

⑹ 或百步而后止

⑺ 邻国之民不加少

⑻ 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一词多义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寡人之于国也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数口之家

2、扶苏以数谏秦王

3、数罟不入洿池

1、然而不王者

2、王道之始也

3、梁惠王曰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系向牛头充炭直

1、寡人之于国也

2、申之以孝悌之义

3、驴不胜怒,蹄之

1、非我也,兵也

2、穷兵黩武

3、是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4、草木皆兵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3、日出江花红胜火

4、予观夫巴陵胜状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1、本文结构内容:

于国尽心 民不加多

问政(1):民不加多的疑问 梁惠王

邻国不用心 民不加少

民不加多的原因(2~4)五十步笑百步喻梁惠王与邻国

国君一样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保民──王道之始

议政:民加多的措施(5~7)施仁政

教民──王道之成

除虐政 涂有饿殍、罪岁不罪己

2、本文写作特色:

语录体议论性散文。语言逻辑严谨,气势磅礴,善用比喻辩论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