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孟子义利观的语录 正文

孟子义利观的语录

时间:2025-08-11 18:33:47

孟子见梁惠王

王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②叟:老人。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⑧苟:如果。⑨餍(yan):满足。遗:遗弃,抛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试题及答案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2)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3)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10、梁惠王说的“利”与孟子说的“利”各是什么意思?孟子为什么要故意改变梁惠王的说法?

11、根据本文内容,简要说明孟子的“义利观”。

12、孟子的治国主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

9、(1)(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拥有的兵车)不算不多。

(2)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不会满足的。

(3)没有讲仁义却抛弃自己父母的人,(也)没有讲道义却不顾自己君王的人。

10、①梁惠王说的“利”,是“有利于吾国”的见解、建议、措施等,是“兴利除害”的“利”。孟子说的“利”,是“名利”“功利”“利益”等,是与“仁义”对立的概念。

②孟子故意改变梁惠王的说法,是为了宣传儒家的仁政思想,用“仁义”感化梁惠王。

11、举国争利,上下离心;施行仁义,家国和顺。追求私利会导致弑君杀父的恶行,躬行仁义则会有忠君孝父的美德。

12、治国应以仁义为先,“先义后利”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道。

一、说教材

《王何必曰利》是高中语文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孟子》选读的第二节,本单元共选七节,每一节都围绕一个主题来编排,从不同方面展现了孟子思想的精深与伟大。对于孟子的思想,学生较陌生,但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不陌生,在教学中通过课文的延伸,联系实际生活,适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进行联系、思考、探究,领略“纯中国学时期”文学的艺术魅力。

《王何必曰利》一节主要介绍孟子的义利观,孟子把仁义张扬为私利之上更高的价值,对我们省察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念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根据此教学要求及本文的特点,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文言知识。

2、掌握孟子对比论证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析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首尾呼应的结构;

2、诵读课文,对比孟子和孔子的`义利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孟子的义利观。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点拨法:布置预习,让学生利用课本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教师点拨突破第一个教学目标,然后在课后训练(创新课堂自主学习部分)对知识点进行巩固。

(2)引导法:对于孟子的思想,学生较陌生,但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不陌生,通过课文的延伸,联系实际生活,通过适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进行联系、思考、探究,以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1)自主学习,诵读课文,梳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2)合作探究:借助课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一则

1、学生诵读第一则内容。

2、抽查学生翻译情况。

3、第一则内容探究。

(三)学习第二则

1、抽查学生翻译情况。

2、第二则内容探究。

(四)合作探究

(1)对利的追求孔子与孟子的区别在哪里?

(2)试比较孔孟两人的利义观?

(3)孟子的义利观的局限性。

(五)课文总结: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请以“自私”或“文明与小节”为话题,运用正反对比法写一段话,阐述你的观点。

(七)教学反思(待后续)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遗:遗弃,抛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试题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2)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3)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10、梁惠王说的“利”与孟子说的“利”各是什么意思?孟子为什么要故意改变梁惠王的说法?

11、根据本文内容,简要说明孟子的“义利观”。

12、孟子的治国主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

9、(1)(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拥有的兵车)不算不多。

(2)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不会满足的。

(3)没有讲仁义却抛弃自己父母的人,(也)没有讲道义却不顾自己君王的人。

10、①梁惠王说的“利”,是“有利于吾国”的见解、建议、措施等,是“兴利除害”的“利”。孟子说的“利”,是“名利”“功利”“利益”等,是与“仁义”对立的概念。

②孟子故意改变梁惠王的说法,是为了宣传儒家的仁政思想,用“仁义”感化梁惠王。

11、举国争利,上下离心;施行仁义,家国和顺。追求私利会导致弑君杀父的恶行,躬行仁义则会有忠君孝父的美德。

12、治国应以仁义为先,“先义后利”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