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朗读者姥姥的语录的读后感 正文

朗读者姥姥的语录的读后感

时间:2025-08-12 01:01:40

《姥姥语录》读后感1

读完《姥姥语录》着实被感动了:感动倪萍对姥姥的孝顺,感动姥姥的善良、宽容和智慧。

姥姥是个有大智慧,活得大气的老太太,真正的能人不是斤斤计较,精明有心机,而是把平淡的日子过的舒心,和睦,让家是个温暖的地方。精明的过是一辈子,聪明的过也是一辈子,有的老人是家里的明塔,让人尊敬,晚辈们发自心的孝顺。

白岩松说:“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你看倪姥姥这个没上过学的小脚老太太,用朴实的语言讲的都是人生的大道理。姥姥说:“一人一个脑子,不好把自己的脑子往人家脑子套”,这句话貌似更有学问的表达可以是“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还有“不管啥事你想不通倒过来就想通了,什么人你看不惯换个个就看惯了”,姥姥其实是想说“要学会换位思考”;还有“国家和小家一样,先把人弄好了,啥就都好了”,你看这个姥姥多不简单,语录里不但包含生活智慧,还有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政思想呐。感谢姥姥语录让我茅塞顿开,收获颇多!

挺喜欢这本书的',也希望你能去看看。

《姥姥语录》读后感2

读了《姥姥语录》这本书以后,我明白了人说话,一半是用嘴说,一半是用心说。用嘴说的话你倒着听就行了,用心说的话才是真的。还懂得好事来了她预先还打个招呼,不好的事咣当一下就砸倒了。能人越砸越结实,不能的人一下子就被砸倒了。这个世界上谁也别羡慕谁!得到的都是因为付出了,付出了一定也会得到。还有善良。坚守。美好。宽容。勤奋。等所有的美德是一张金卡,是一张永远刷不爆的人生金卡。

《姥姥语录》真正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意义的丰收。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姥姥语录》读后感3

虽然是一本很通俗的书,但还是慢慢地,细细地品味完了。因为倪萍老师的书意想不到的好看。之前在《朗读者》里面看了一篇《姥姥语录》的书摘,了解了一点倪萍的特殊的遭遇,以为此书也就是看看姥姥一点透着人生哲理的话。现在看看,倪萍虽然不是专业的作家,可是她的书比起不少专业作家写得更吸引人。真挚感人、通俗直白是本书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数个地方都看得我泪水涟涟。“骨肉相连,分开了就是血”这篇看得我最为伤感。

也很佩服喜欢倪萍的真实坦诚,她在书里数次写到自己如何花钱,钱赚的多,这是我所佩服她的一个地方之一。另外她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以前看她主持春晚就是感觉她很热情,感性,泪点比较低,就像一些读者说的那样感觉她比较煽情。现在读了她的文,感觉她就是这样一个人,善良、坚强、勤劳、能干、宽容……就像她形容姥姥一样。她和姥姥一样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值得我敬佩的人,能说会写、能上能下、能吃苦能耐劳、能赚钱会画画。

她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可能这本书以后还会再读一遍,因为里面真的有精神食粮。还想以后再读读她写的《日子》,现在等着它的电子书上架。总之个人认为《姥姥语录》绝对是值得一读的书。

《姥姥语录》读后感4

看见这本《姥姥语录》,一下子想到了我的姥姥。正赶上假期,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倪萍通过文字转述着姥姥的话,渗透着她对姥姥的爱。书里除了一句句姥姥的”至理名言“,看不到姥姥的模样,但我隐约间感受到——一个活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的老太太。

读完这本书读后有两点给我触动很大,一是姥姥的智慧,二是倪萍的孝心。扉页上微笑着早年的照片,和蔼、可近的倪萍,在经过了生活中的风霜雨雪吹刮后,不再是幸福滋润的临家大姐,而是为一大家人忙前忙后的女人,为了儿子可以付出一切的女人,是一个天蹋了可以擎天的女人,是一个心里、肩上承载太多的女人,她是一个大女人。但我相信,她是幸福的。

倪萍带领读者走进她99岁姥姥的平凡生活,追忆她与姥姥一起走过的有泪有笑、有滋有味的日子,心底那一个个姥姥与外孙女之间爱的故事,令人为之动容,清澈质朴、真挚感人的文字,温暖人心。细述这位纯朴、善良的山东老人生命中的最后乐章,分享她那些看似平常却让人终生受用的生活大智慧。

她讲她的姥姥,让我想起我的姥姥。今年已经88岁的姥姥,耳不聋眼不花,身体硬朗得很,不管村里谁找她,她都热情相迎,姥姥常说:”别人信任咱,咱就得实心实意对人家。做人一定得出好心眼,老天爷都看着呢“。虽然姥姥说的话没有倪萍转述姥姥语录的精彩,但是理儿是一样的,都喜欢拿老天爷说事。如今,我已经参加工作了,她还经常嘱咐我们要多看书多学习,哪怕一天多认一个字,一年还能认识365个字呢。哈哈!她眼里的学习就是认字,我可爱的姥姥。

这本书,文字间褪去了华丽的修辞,却体现了最简单最质朴的人生哲理,一时间我很难想象这位不识字的老人家能将很多事情看得那么透彻,并且用非常简单的充满智慧的语言表达出来,字里行间让人读出的都是自己明白的显而易见的道理。读了这本书,突然觉得眼前的世界分外透亮,觉得那些一时的不顺都过去了。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有一碗米给人家吃,自己饿着,这叫帮人;有一锅米吃不了,给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帮你。是啊!今天我们如果我们都能以这样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就会发现温暖无处不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趁亲人还健在,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让长辈感觉幸福、满足。这本书及时提醒自己爱我的亲人。再多一点!

《姥姥语录》读后感5

很少读语录,总觉得语录放在当时的语境里才更有劲头,更是味儿。可是翻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是抱着很多想法,一页页地翻了下去。倪萍老师画画虽是半路出家,虽然我不懂画,但是看到那一页页我觉得真美,真自然。读着老人从小对她的教导,真实在啊,老人是一脚一脚走出来的智慧,是实践来的,话老,理却实在。我想到我那个活到98的老奶奶,我爸爸的奶奶,真不容易,早年守寡拉扯5个孩子长大,一辈子坚强,忍耐,勤劳,聪明,明白了一辈子,那只裹着的小脚同样走出了真智慧。

这样明白的老人真不少,能让我们继承的东西也真不少,传下来就是财富。倪萍老师对姥姥的爱让我汗颜,我也是在姥姥胳膊上长大的,从小学开始,一到周末就骑自行车跑十来里去找姥姥,她帮我藏了那么多好吃的,多少年了都这样,可是慢慢我大了,上大学了,毕业了,结婚了,生子了,离姥姥越来越远了,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讲起话来也不知从哪讲,亲起来也不知怎么亲了……是我还不够用心吧,怎么就忘记了姥姥怎么给予我的爱呢。最悔恨不过是想孝顺却再也没有机会,而值得庆幸是,如今还来得及,不让自己隐藏的爱毁于遗憾和无奈,还好,姥姥还在,好好爱,还来得及。

篇1:《朗读者》观后感

当朗读声起,画面上出现那本会翻页的书籍,电视不再是充满喧嚣和吵闹的舞台,缓缓流动的朗读声中能触摸心灵与文字交汇时感动的震颤。

董卿用一段段的情感,一句句的文字,向人们昭示着真善美,像一股清泉,一束暖阳,沁入人们心扉,温馨而舒适。

从《朗读者》的“遇见”,到“陪伴”,到“选择”,再到“礼物”,最后回归到“第一次”,每一个故事,每一段历程,每一场画面,都让人感悟深远。正如这淅淅沥沥的春雨,滋润着我们干涸而又沉闷的心灵,那挣扎着要挤出灵魂的感悟,透过心灵的千年古屋,已然绽放出诗的语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

“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次见面时欢喜的遇见。

“风情云淡的片刻间,我看到了这个世界最为深刻而美好的东西”这是我和《朗读者》之间的遇见。

第一期朗读者濮存昕小时候是一位残疾孩子,被同学嘲笑,体育课上跑步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甚至同学给他起外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他的内心是有多受伤,要有多坚强?但上帝再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总是不会忘记给你打开一扇窗,濮存昕透过这扇窗户遇见了改变他命运的荣国威大夫,荣大夫给他做了整形手术后他可以和正常小孩一样跑、跳了。他在节目中带来的朗读是老舍的《宗月大师》节选,其中这么写道:“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和意义、、、他是宗月大师。”老舍遇见了宗月大师,走上了读书这条路,成就了他后来的种种,写出这么多优秀书籍,这大概是他最美丽的遇见。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相信很多人都被这句话打动过,也对此寄予着美好的期许吧。为何孤单的黑白两色会多姿多彩,为何是非对错总在上演不同的精彩,为何生活会这般曲折离奇,为何我们会喜怒变换着心情?只因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陪伴着我们。感谢陪伴,《朗读者》第二期上孩子问妈妈:“你为什么爱我?”,妈妈回答道“不为什”。这就是母爱,母亲陪儿子读书16年,这种陪伴真的太刻骨。林青玄的《百合花开》中我最爱的一句“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看似平凡的话语,却十分动人,我们这代人,身在滚滚红尘中,又有几人能像百合般,孜孜不倦的追求一中永不停歇的生命状态呢?我想百合终其一生给了自己最美好的陪伴。

朗读者第三期的主题是选择。生活处处皆选择,面对鸦片泛滥,长此下去,全中国将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的危难境况下,虎门销烟是林则徐的选择;面对元人的种种威逼利诱,“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罢休”是文天祥的选择;“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是孟子的选择。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的.突破和重塑过程,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或彼或此。

董卿说:“当我们仰望星空,放眼浩荡,这蔚蓝色的星球是宇宙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当我们低头思索,凝神注目,自然界中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最宜人的礼物;孩子是父母的礼物,江河是大地的礼物,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多娇江山的礼物。”我想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礼物,我们生命中遇到的人和事都是一份礼物,或轻或重,都是一种体验和成长。李亚鹏在《朗读者》中跟女儿说:“上帝给了你这伤痕,我要让这伤痕成为你的荣耀”,这大概就是一份特别的礼物。倪萍《姥姥语录》中说:“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下,谁也扶不起你。”2004年她离开央视后踏上漫漫为子求医路,一次次的徘徊和煎熬,一次次的坚持和面对,生活还在继续、、、这份不易也是生活赋予她的礼物,让她更具有韧性。

人的记忆具有首因效应,第一次收到鲜花,第一次恋爱,第一次远行,第一次极限运动,第一次被爸妈夸奖、、、第一次的经历总是那么刻骨铭心,越多的第一次代表越丰富的人生,第五期节目回归到“第一次”。王学圻带来了第一次导演《天堂鸟》的经历,热情,坚强和不服输的信念给了他这一次顶尖的成就。他朗读了《平凡的世界》,我仿佛看到了孙少平第一次见到心动的女孩小霞时的羞怯与欣喜;少安第一次收到润叶的告白信时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可那时代里打不穿的思想封建如那牢不可摧的保险柜。少安与润叶,那一对双水村里青梅竹马玩到大的童真少年,就因为身份不平等生生把思念埋葬;少平与小霞这对抱负远大的知识青年,在一起谈理想谈希望,却只能是梦中的姑娘。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如爱情一般,会让人觉得,迟来的开始,也可以如此美好。然而阅读时,你会发现那些会心一击的触动,那些相见恨晚的感动,那些与作者心神相通的时刻,像极了遇见真爱一般的心情。《朗读者》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它教会我养成阅读的习惯,在阅读中遇见自己,成就更好的自己。

当代大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缺失已然是个大问题,“现在的大学生都不肯下功夫去较真,所谓浮躁,是大家的心浮躁。”江苏扬州举办的第六届江苏书展上,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谈及现在大学生的快餐式阅读时说道。

在这网络化的大数据时代里,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多,信息面也非常广,并不存在无书可读的情况,相反,书多得难以选择是最大的问题,想读书但不知道读什么书,各种推荐书单眼花缭乱。其实我觉得,不管读什么书,一定要多元,另外,要读干货,才会慢慢形成自己的见解,三观才慢慢变得更强大。对阅读没有自己的看法,一切以简单方便为主,这种浅阅读并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我认为大学生的阅读除了自主,同时也需要学校、组织方面创设一定的阅读氛围,环境的影响力非常重要。比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读书会,让学生报名分享自己近期的阅读和一些感受;另外可以邀请一些文学大咖举办阅读讲座;图书馆方面可以在图书的质和量上花多点心思;另外,图书馆可以每周做个统计,将本周借书最多的同学做个排行榜公布在图书馆大厅,并将每周畅读书籍书单公布出来,对同学们的阅读将会起到一个引导作用。

生活不止,阅读不息。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你值得拥有。

篇2:《朗读者》观后感

最初知道这个节目并不打算看,因为那时候综艺界已经有了第一股清流《见字如面》,我想,这大概是又一个高仿品吧,不看也罢。后来得知主持人是端庄得体、优雅知性的董卿,突然就有了兴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再者我相信能让董卿做主持人的节目,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

《朗读者》,每期都会选择特定的主题词。每次看完,会有些许感触、感动,也会有些些思考和反省。但晚上的时间总是匆匆,我带着脑海里的这些文字入梦了。今晚有充足的时间,用手机看视频回味,再用纸笔和电脑记下一些思绪、一些疑惑、一些钦佩。

第一期主题词,遇见。最让我触动的是许渊冲老人家,名片上写着“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给人第一感觉,有点自负。慢慢看,才知道他的自负,或者说自信,是有资本的。过度谦虚等于骄傲,我倒更喜欢他的坦荡。后面会看的,这是一个可爱、幽默并极其感性的老人家。年轻时的许渊冲,把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诗:《别丢掉》,翻译成英文,送给喜欢的一个女同学。现场读起,竟哽咽不已、老眼通红,让我的心情为之一揪。镜头切换后,情绪过去,他又笑意盈盈了,多真实、朵可爱的一个老人家…“人生最大的乐趣,是创造美,发现美——许渊冲”。

还喜欢张梓琳朗读的刘瑜的作品:《愿你慢慢长大》,与《见字如面》节目里,张晓风写给全世界的一封信:《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一样,都包含着一个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

第二期主题词,陪伴。令我最震撼的是乔榛老师和他妻子唐国妹的陪伴,一起经历了七次生死。“我只是感觉,做了一个妻子应该尽的责任”,好轻描淡写的一句话。

还很喜欢冰心的作品《不为什么》:“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孩子”。

第三期主题词,选择。让我有强大共鸣的,是麦家这一段,更确切的说,是最后他与董卿的对话。不过这段放在第二期,是不是更贴合主题词一些呢?

麦家说,“陪伴他那叛逆期的儿子,就像陪伴一头老虎一样,得小心翼翼的”。“当你哪天突然意识到,爸爸妈妈开始对你小心翼翼的时候,不要以为那是出于一份恐惧,那是出于一份爱”。

我想起自己的叛逆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那时候的我,做的一些事,现在想来,还是令人伤心。叛逆期养成的性格,在前几年春节,还有些后遗症,就好像魔咒似的,每年都会有那么一次,对家里人发脾气,先关门睡上好久,直到老妈把我哄好为止。每次发完脾气睡醒来,都知道自己又犯错了,可在那个当下,就是控制不好情绪。而且还死要面子,非等着老妈来给我一个台阶。只要我不吃饭,老妈一定会来哄我的。记不起哪一天,我看到一句话:“有的年轻人,在外面是一头羊,在家里是一头狼”。这说的不就是我吗?对待外面的朋友同事、陌生人,从来都是礼貌有佳,不起非必要的冲突,因为我知道,他们不会有多一丝的忍耐。慢慢的,开始有意识的控制。是妈妈多一点、再多一点的温柔和忍耐,陪我走过叛逆期。话说回来,我的叛逆期,似乎也改造了妈妈。

童年的记忆里,妈妈是一个强悍的女人,对我和哥哥的管教很严,换句话说,我们挨了不少打。随着我叛逆期的到来,妈妈再强硬,也硬不过我宁折不弯的性格。于是妈妈变的越来越温柔了,因为除了温柔和忍耐,她别无选择,因为我是她女儿。事后想,是不是因为她的步步退让,我的叛逆期才会这么长;又或是因为她的包容,我才终于又回到正轨……庆幸,一切都过去了,终于学会感知、并感恩父母的爱。

第三期耶鲁大学毕业、当了五年村官的秦玥飞,他让我有些疑惑。一个如此高材生,站在舞台上,用带着磁性的声音,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与视频中农村的他,宛若两人。如果说黑土麦田项目的其他参与者,是为了历练,让专业知识学以致用。那他呢,一待就是5年,他的所长,明明有更好的用处,为什么会做这个选择,不是应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吗?每个人都有憧憬美好生活,并朝之努力的权利,可他在当下这种社会环境和压力下,能坚守梦想这么久。

第二期的无国界医生蒋励,也是如此,好好的一个医生,为什么要跑到阿富汗的战乱中去;第三期的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跑去当艾滋病感染者学校的校长和爸爸已经13年了, 33个孩子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在他们面前,我太渺小了,如茫茫沧海之一栗。做不了什么感天动地的大事,且过好自己,不给社会添乱吧。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F说过,她很喜欢读散文,我说我特别不喜欢,感觉很催眠。那时我对散文的印象还停留在学生时代的课本里,课本总是令人昏昏欲睡的,我也就等价的认为:散文很枯燥。而今听着这些散文,突然有些喜欢上了。美好的有点像

篇3:《朗读者》观后感

周六晚八点,我准时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

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200字【1】

綠色就是屬於三月的顏色啊

三月以來最可喜的變化就是開始了跑步

雖然跑不快但是仍然在堅持

《朗讀者》第四期打卡

覺得低落 回學校之後竟然一本書也沒有看過 罪過罪過 好像有些丟失了寒假看書的興奮勁兒呢

認真吃飯 認真跑步 認真讀書

我期待的大概就會到了

還有一個自己的小秘密 開始了一件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

“減”字沒有寫錯噢 繁體的“减”就是三點水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200字【2】

看了第四期的#董卿《朗读者》# ,才知道这些年倪平经历了什么,再莫怨她不注重保养和形象了,试问当一个身患重疾孩子的母亲,哪儿还有心情去关注自己,可怜天下父母心,倪平她做得很好! 在#《朗读者》# 的舞台上她笑谈,老倪又来了,几十年的主持生涯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是给观众最好的礼物!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200字【3】

第四期的节目

看到倪萍读完姥姥语录

就再也看不下去了

眼泪掉下来

喉咙里卡了东西

像是想说出来的话

又像是说不出来的话

我大概能懂那种心情

泪水横飞 孩子我们60岁再结婚

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奶奶

倪萍胖了减肥没成功

我知道是减不掉的

那是这十几年的爬过的楼梯读过的书抽掉的烟还有经历的生活的历练

真的

就像当年奶奶手背被抠出的血痕

夜深了 睡吧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200字【4】

《朗读者》第四期的主题词是“礼物”。

孩子是上天送给父母的礼物。第一位朗读者李亚鹏朗读的是朱自清的《背影》,并谨以此篇文章,献给自己的父亲。

创业是社会价值送给商业价值的礼物。第二位朗读者,共享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炜朗读的是苏童的《自行车之歌》。

长者是命运送给子女的礼物。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第三位朗读者,胜了自己命运的多戕倪萍战,朗读的自己写的《姥姥语录》中的篇章。

故宫是历史送给国家的礼物。第四位朗读者是故宫的看门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单霁翔朗读的是《至大无外》。

荣耀是坚持送给苦难的礼物。第五位朗读者是赵蕊蕊,顺利地完成了从排球运动员到作家的华丽转身。她朗读的文章是毕淑敏的《握紧你的右手》。

感谢是受助送给仁爱的礼物。第六位朗读者,本应是座上宾的赵家和教授,却在5年前去世。但他的仁爱依然留存世间。曾接受过赵家和教授资助的学生为他献上了汪国真的《让我怎样感谢你》。

无论是朗读还是阅读,都是为了遇见最好的自己。“最好的自己”也是自己送给自己的一份礼物。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1.

2.

3.朗读者第四期在线观看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