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中医说说腹胀的原因 正文

中医说说腹胀的原因

时间:2025-05-23 05:36:03

春天天气逐渐变暖,而阴雨天却增多,导致湿气比较重,湿气对人的健康也是有影响的,湿气是六邪(风寒暑湿燥火)当中最难除去的。所谓“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人体湿气过重容易疲劳,头晕欲睡等的状况,以下是湿气重的几大症状:

体内湿气重的表现——头部

《黄帝内经》里讲“因于湿,首如裹。”当湿邪最初侵袭身体时,可呈现头昏沉重地,像裹着一块布;身体困重,四肢沉重,浑身不舒适,似乎身上附着重物。此外,还会有发热、微微怕冷怕风,流清鼻涕等表湿证。

体内湿气重的表现——关节

当湿邪伤及到关节时,部分气血运行不畅,会有四肢关节酸痛沉重,关节屈伸不利等表现。

体内湿气重的表现——消化效果

湿邪困扰脾脏,危害其正常运化效果,会表现出胸闷腹胀、食欲欠佳、饭量降到、不成形等。而因脾虚运化不利而致使“内湿”时,还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却不想饮水、倦怠乏力等气虚、湿困的表现。

体内湿气重的表现——小便及妇女带下

湿邪还有一个特征也是“趋下”,轻易伤及人的腰以下部位。小便混浊、大便溏泄、妇女白带过多、阴部瘙痒等特征都相对经典。

体内湿气重的表现——舌苔

舌苔厚腻是湿病的经典表现,它常在机体还没有表现出突出病态态势时就有所表现。看舌苔以清晨刚起床的最为准确。

体内湿气重的表现——大便不成形

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大便后总有某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征。体内有湿的人,大便后一张纸是不够用的,得多用几张才行。

知道湿气的表现之后,那么如何有效祛除湿气呢?首先要知道湿气是如何来的?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湿”为阴邪,这与潮湿气候及饮食习惯不无关系。喜欢吃生冷食物、冻饮的人,脾胃的运化功能(包括营养运输、消化及吸收功能)都会受到影响,令体内多余水分难以排清,形成“内湿”。再加上气候潮湿,如果家近山边、海旁或是工作时经常要接触水的话,也会形成“外湿”。还有就是洗头、淋雨了等等都会引起湿邪外侵。

知道了湿气从何而来,那么我们就要避免湿气的入侵,如何做呢?

1、有效避免环境的湿浊

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

(1).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2).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3).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

(4).水分摄取要适量。

2、避开生冷、甜腻食物,别喝酒

中医认为脾胃主湿,所以,在湿气如此重的环境中别吃伤脾胃的食物。比如,凉拌食品,冷饮。喜欢吃甜食的人也得禁禁口,因为“甜腻化湿”。另外,酒助湿邪,酒精少碰为好。还有的人喜欢吃猪肉,猪肉性味咸寒助痰,肉吃多了也能导致痰湿,如果感觉体内湿重,最好坚持吃一段时间的素食;长期吃电饭煲煲的大米饭,也容易造成体湿。体湿的人可以用薏米红豆汤或锅巴来解决。喝上一阵子薏米红豆汤之后,再喝小米粥来补补脾胃,久之脾健,湿自化。

那么平时我们还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有效祛除湿气呢?

1、越懒越要运动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2、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而且拔罐相对操作方便,很适合在家中自我养护身体,祛除湿气。

3、多用葱、姜、蒜

葱、姜、蒜是我们家用最普通的几种调味料,它们在为我们的菜肴增加味道的同时,还有着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在春天里,万物生发,本身就应该多吃一些葱、姜、蒜,而针对体内的湿气,我们还可以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辣辣的姜汤,用姜汤的绝妙效用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待到全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4、中医养生食疗的方法:

清热祛湿粥

【原料】赤小豆30克,白扁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实各20克,灯芯花、川萆薢各10克,赤茯苓15克。

【制作】将川萆薢、赤茯苓、木棉花、灯芯花洗净水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实同煮成粥。

【用法】温热服食。

【疗效】清热祛湿。适用于因暑热而引起的小便不利,胃滞不适,腹胀脘闷等症。

【注意事项】大便干结者不宜用。

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祛除湿气的方法,按照中医养生角度而言,首先最好能够切断了湿气的来源,然后再接着除湿。湿气在体内久了,就容易与其他的邪气结合变成:寒湿、风湿、热等等,问题就接着越来越多的了,所以好好除湿吧

( 3)沮弛:筋脉弛缓败坏。沮,衰败,败坏。

(4 )骨气以精:言骨、筋、气、血、腠理等均得五味滋养而强盛。骨气,泛指上文之骨、筋、气、血、腠理。精,强盛。

【 分析 】

本节论阴精,认为饮食五味是化生阴精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精气之源。但若五味偏嗜,则又可因其阴阳偏性而破坏人体阴阳平和协调,使五脏受损而发病。并根据五行理论,阐述了五味偏嗜伤人的病理变化。其中,酸人肝,过食酸则肝气偏盛,肝旺乘脾,使脾气衰弱。咸人肾,过食咸则肾气受损,不能生髓充骨而生骨病;肾气不足,水湿内生,水气凌心则心气抑郁;火不暖土,脾运失职,气血化生不足,肌肉失养而消瘦短缩。苦人心,过食苦则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而见心胸喘满;心火不足,肾水乘之,寒凝血窟,而见面黑无泽。甘人脾,过食甘则脾气湿滞,运化失常,并致胃气奎滞。辛人肺,过食辛则发散过度,津液耗伤,不能润养筋拯,发为挛急或弛纵;久则气耗神萎。所以,养生要注意谨和五味,方能保持阴阳和平而长有天命。

【 原文 】 609

【 提示 】论述了疾病的传变和预后以及风寒伤及形体五脏引起的病证及其治疗。

【 校注 】

( l )受气于其所生:受气,遭受病气。其所生,指我生之脏。

(2 )气之逆行:指上文所言五脏病气传变“受气于其所生”、“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是从子病传母,再传至克我之脏。这种传变次序,与“传之于其所胜”,即本篇所说的“顺传所胜之次”相逆,故云“逆行”。

( 3 )移皆有次:移,病气传移、传变;次,次序、规律。

(4 )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藏而当死:张介宾注:“病不早治,必至相传。远则三月、六月,近则三日、六日,五藏传遍,于法当死”。法,则也,作规律解。若,或然之词,犹言或者。

( 5 )别于阳者,知病从来:能区别一般病脉,便知病源。阳,指有胃气的脉象。

(6)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能区别真脏脉,便可以计算出患者的死亡时间。阴,这里指真脏脉。

(7 )风者,百病之长:风为六淫之首,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又善行数变,故以“百病之长”名之。长,首也。

(8)肺痹:以下文所述“发咳上气”为主症,肺气闭塞不通的病证。 ( 9 )肝痹,一名日厥:张介宾注:“肝气善逆,故一名日厥”。其症状以下文“胁痛出食”为主症。

(10)脾风:王冰注:“肝气应风,木胜脾土,土受风气,故日脾风,盖为风气通肝而为名也”。以下文所述“发痒,腹中热,烦心,出黄”为主症。

【 分析 】

论述五脏疾病传变的原理、方式及其预后。“五藏相通,移皆有次”论传变原理。人之生命体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其生命活动的主体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传移演化的,《 内经 》 称之为传变或传化,并认为有规律可寻。本篇从五行生克制化角度提出并讨论了两种传变方式。一种是“顺传所胜之次”,如肝病传脾,脾病传肾,肾病传心,心病传肺,肺病复传于肝,则五脏传遍,脏气衰竭而死。由于这种传变本于五脏五行生克顺行次序进行,故称顺传。另一种是“气之逆行”,如肝受病气于心,病气留舍于肾,病气传至肺则死。由于这种传变逆于五脏五行生克次序,又与上述顺传次序相反,故称逆传。本篇有云:“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说明这种传变方式对于脏气伤损更甚。关于“一日一夜五分之”以预测“死生之早暮”,则涉及《 内经 》 生命节律问题,如 《 素问 · 藏气法时论 》 :“肝病者,平旦慧,下哺甚,夜半静”。平旦、下哺、夜半是一天不同时段的古称,后世则以十二时辰划分。除此之外,该篇还有五脏疾病间甚的年周期、旬周期,可供诊断参考。提示医生对于疾病要做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采取治疗措施。原文举出针刺、火灸、按摩、药物、汤浴、热熨等疗法,其目的在于驱邪外出,恢复正气。其中重要的学术思想,是在掌握五脏疾病传变规律的基础上,预先采取措施,防止传变,此即“治未病”的另一含义,如《 素问 · 刺热 》 云:“病虽未发,见赤色而刺之,名曰治未病”。 《 难经 》 则有“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的说法,是对本段关于五脏疾病传变理论的应用与发挥。

【 原文 】 610

【 提示 】不按五行生克次序传变的疾病。

【 校注 】

( 1 )不以次入者:指影响疾病不以次相传的因素,如下文所举情志因素。

( 2 )喜大虚则肾气乘矣:大喜过望,心气太缓以至于涣散,心气虚则肾邪乘之,此即 《 素问 · 六节藏象论 》 所谓不及则“所不胜薄之”,水胜火也。

( 3 )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张介宾注:“藏有五,而五藏之传又能各兼五藏,则有二十五变。”

【 分析 】

前文论及五脏疾病的传变有一定规律可寻,并提出两种传变方式。然而临床患者的病情千变万化,难与上述传变模式完全吻合,为探讨其原因,《内经》又提出影响传变的因素。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和干扰,才打乱了传变次序。影响传变的因素非常复杂,本篇提出其中的两种,一是“卒发者”,如后文“急虚身中卒至,五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如堕溺,不可为期”。高空堕坠与溺水之类的伤害,使得人体气机暴闭或元气暴脱,往往瞬间死亡,不能传变。姚止庵举出伤寒直中、中风眩仆、杂病厥逆亦属此类,可供参考。二是疾病过程中过激情志的干扰,即“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

【 原文 】 611

【 提示 】通过对外感邪气、情志过激、过老等所伤病机的论述,阐发了“百病生于气”的发病观点。

【 校注 】

( l )百病生于气:张介宾注:“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气,此指气机失调。

(2 )气上:肝志为怒,其脏位于隔下,大怒则扰动肝气,肝气从下向上冲逆,是谓气上。其症状是呕血,气逼血升之故;飨泄,肝气乘脾之故。

( 3 )气缓:喜乐而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是气机和缓的正常生理状态,但暴喜则可使心气过缓,以至涣散不收而为病。张琦注:“九气皆以病言,缓当为缓散不收之意。”

( 4 )气消:悲生于心使心系拘急,心肺同居上焦,心系急则肺叶上举,阻遏上焦营卫之气的宣发,气郁生热,热消心肺精气,故云气消。消,通销,销烁之义。

(5 )精却:肾精不能上承而下陷的病理过程。却,退也。

(6)气收:寒性主收,使腆理闭塞,则营卫之气收敛而不畅行。收,收敛。

( 7)气泄:指营卫津液之气随汗而耗泄。

( 8 )气结:杨上善注:“专思一事,则气驻一物,所以神务一物之中,心神引气而聚故结而为病也。”结,结聚。

【 分析】

本段从外感邪气、情志过激、过劳所伤之“九气为病”,论述“百病生于气”的发病学观点,认为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机理,这一观点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气,又称精气,本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 内经 》 引人医学,解释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因而又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与术语。 《 素问 · 六微旨大论 》 云:“升降出人,无器不有”“非出人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气的升降出人运动是人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出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则气的逆乱失调即成为中医论病的基本内容。它从气的运动和畅与失调立论探求生命活动规律,在理论上具有中医学的鲜明特色。九气为病,各有特点,原文“气上”、“气下”、“气泄”、“气结”等,正是对这些特点的高度概括,为临床诊断不同因素致病及其病机特点,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法则以及组方、遣药,具有指导作用。如“气上”可出现面红目赤、口苦、耳鸣耳聋、头目眩晕,甚至呕血等一系列肝气上逆的证候表现,治法是平肝降逆;“气下”可表现为面色苍白、少腹胀满、二便失禁、滑精、带下等精气下陷证候,即可补肾固精兼以升举。在九气为病中,属于情志因素者占六种,突出了情志因素的重要性。同时也提示情志因素致病,其基本病机是气机逆乱失调,这就为诊治情志病指出了方向。

【 原文 】 612

【 提示 】以阴阳虚、实所致的寒、热证为例,进一步阐述了虚实的病机。

【 校注 】

( 1)阳受气于上焦:卫阳从上焦输布而来。阳,卫阳之气。

( 2 )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寒邪从外侵入,凝闭上焦宣发卫阳之道。

( 3 )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由于脾伤失于健运,则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气不升于上,称上焦不行;浊气不降于下,即下脘不通。

( 4 )玄府:汗孔。

( 5 )厥气:下焦阴寒厥逆之气。

【 分析 】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以阴阳为总纲,从致病因素干扰经脉,气血输布失调,论述内外寒热的虚实机理,给后世以极大的启发,为中医学“八纲辨证”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医学理论的发展,古今含义不尽相同。所论“阳虚则外寒”是寒邪阻遏卫阳之气,卫阳不能达于肌表以司温煦之职,寒邪独留体表而恶寒。与现今所说因阳虚而恶寒的里证、虚证,有病位表里、病性虚实的差别。所论“阴虚则内热”是劳倦伤脾,脾为土脏属阴,脾虚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谷气留而不行,郁久化热所生之内热,实乃气虚发热。与现今所说阴虚火旺的内热,有气虚、阴虚的性质差别。所论“阳盛则外热”是感受外寒之后,腠理闭塞,卫气郁遏而致的肌表发热,范围仅限于表。与现今所说包括表热、里热、表里俱热在内的阳热亢盛的各种热证,有范围大小的差别。所论“阴盛则内寒”是指阴寒上逆,积于胸中,损伤胸阳的内寒证,仅限于胸中。与现今所说一切脏腑受寒后的内寒证,亦有范围大小的差别。

【 原文 】 613

【 提示 】 将六气及脏腑的病机精炼地概括为十九句话,后世称之为“病机十九条”。

【 校注 】

( 1 )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张介宾注:“机者,要也,变也,病变之所由出也”。

(2 )气宜:六气各有主时之宜,这里指的是六气主时的规律。

( 3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谓众多肢体搐动震摇、头目眩晕之风类病证,其病机多属于肝。诸,众也,不定的多数。风,这里用以概括掉眩病证具有风类特点。掉,摇也,此指肢体动摇,如肌肉痉挛、震颤之类症状。皆,亦作“大多”解。

( 4 )收引:指肢体蜷缩、屈曲不伸的症状。收,收缩。引,牵引、拘急。

( 5 )厥固泄:厥,指手足逆冷或手足心发热的厥证。固,指二便固闭不通。泄,指二便泻利不禁。

( 6 )禁鼓栗:禁,通禁,口噤不开。鼓栗,鼓领战栗,形容恶寒之甚。

(7)诸逆冲上:各种气机急促上逆的症状,如急性呕吐、吐血、呃逆等。

( 8)躁狂越:躁,手足躁扰,坐卧不宁。狂,神志狂乱。越,言行举止,乖乱失常。

( 9 )暴强直:暴,卒然。强直,筋脉拘挛,身体强直不能屈伸。

( 10)病有声,鼓之如鼓:病有声,指因病发出声响的症状。鼓之如鼓,腹胀敲之如鼓响。

( 11 )肘肿:皮肉肿胀溃烂。肘,同腐。

( 12 )转反戾:指筋脉拘挛所致的多种症状。转,身体左右扭转。反,角弓反张。戾,身曲不直,如犬出户下。

( 13 )暴注下迫:暴注,急剧的腹泻。下迫,下利窘迫,即里急后重。

(14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有此症当探求其机理,无彼症亦应探其因,务求与病机相契合。有者、无者,指与病机相应之症的`有无。

(15 )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盛实者,当责究其邪气致病情况;虚弱者,当责究其正气不足的情况。盛者,邪气实;虚者,正气不足。

(16)必先五胜:先要掌握天之五气和人之五脏之气的偏盛偏衰。五胜,五行之气更替相胜,而人五脏之气与之相应,故常将两者联系起来分析。

【 分析 】

本节论病机。其内容是,首先提出审察外邪感发疾病病机的重要性,其次举例十九种病证示范分析病机方法,最后总括分析病机的基本原则,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1 掌握病机的重要性 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内容应包括病因、病理、病性、病位等。它概括地反映了人体内部阴阳失调、正邪交争、升降失常等一系列矛盾运动,是中医认识疾病的主要着眼点。从辨证施治的内容看,应包括理、法、方、药四个方面,其中“理”置于第一位,所谓“理”,就是指病因病理,即辨析病机,它是立法选方的依据。《 神农本草经 》 说:“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从辨证施治的全过程来说,辨析病机是辨证的关键。

2 病机十九条分析

( l )五脏病机 ①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其病多化风。肝藏血,主身之筋膜,开窍于目,其有病变则木失滋荣,伤及所合之筋,所主之目窍,则见肢体摇摆震颤,目眩头晕。 ②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肾为寒水之脏,主温煦蒸腾气化,若其功能虚衰,则失其温化之职,气血凝敛,筋脉失养,故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 ③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肺主气,司呼吸,故气之为病,首责于肺。肺病宣降失常,气壅郁于胸或上逆,则见呼吸喘息,胸中窒闷,痞塞不通。 ④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水湿,主四肢,应大腹,若脾失健运,水津失布,内聚中焦或泛溢肌肤,则见脘腹胀满,四肢浮肿。 ⑤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疮疡,包括痈、疽、疖、疔、丹毒等,肿痛是其主要症状。心为阳脏,在五行属火,主身之血脉,若心火亢盛,火热郁炽于血脉,则腐蚀局部肌肤,形成痈肿疮疡。

( 2 )上下病机 ①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肺位上焦,为心之华盖,主宣降,向全身敷布精血津液,《 素问 ·痿论 》 说“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璧”;上焦起于胃上口,胃主降浊,胃失和降,其气上逆则呕;肺失清肃,其气上逆则喘。 ②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素问 · 厥论 》 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下指足部经脉,又 《 灵枢 · 本神 》 “肾气虚则厥”,与肾相关。肾、膀胱、大肠皆位于下焦,肾主二阴,司二便,其盛衰之变,影响或及膀胱气化,或及大肠传导,则可见二便不通、二便泻利不禁等症状。 ( 3 )六气病机 ①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邪内袭,伤肝及筋,故多见颈项、躯干、四肢关节等出现拘急抽搐、强直不柔之症。风性善行数变,急暴突然为其致病特点。 ②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寒邪伤阳,阳虚失于温化,故寒性液体分泌物或排泄物,呈澄澈稀薄清冷特点,如痰涎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薄、带下清冷、脓液稀淡无臭等。 ③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机,气阻则津液不布,筋脉失却润养,故可筋脉拘急而见项强不舒、屈颈困难乃至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等症。 ④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火为热之极,火盛则身热;心藏神,火热扰心,蒙蔽心窍,则神识昏糊;火灼阴血,筋脉失养,可见肢体抽掣。 ⑤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火热郁闭,不得外达,阳盛格阴,故外现口噤、鼓颔、战栗等寒盛症状,而病人不能自控,即真热假寒证。 ⑥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性炎上,扰动气机,可引起脏腑气机向上冲逆,如胃热气逆则呕哕等。 ⑦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心主神属火,火性属阳主动,火盛扰神,神志错乱,则狂言骂詈,殴人毁物,行为失常;火盛于四肢,则烦躁不宁,甚至逾垣上屋。 ⑧ 诸病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火热壅滞于血脉,血热肉腐,令患处红肿溃烂,疼痛或酸楚;内迫脏腑,扰神则惊骇不宁。 ⑨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外感邪热传里,壅结胃肠,致气机升降失常,热结腑实,可见腹部胀满膨隆,疼痛拒按,大便难下。 ⑩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无形之热积聚而壅滞胃肠,气机不利,传化迟滞,故症见肠鸣有声,腹胀中空,叩之如鼓。 ⑩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热灼筋脉或热伤津血、筋脉失养,即出现筋脉拘挛、扭转,身躯曲而不直,甚至角弓反张等症。热盛煎熬津液,则涕、唾、痰、尿、带下等液体排泄物黄赤浑浊。 ⑩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胆热犯胃,或食积化热,胃失和降而上逆,则见呕吐酸腐或吞酸。热走肠间,传化失常,则腹泻;热性阳动,故其特点多表现为暴泻如注,势如喷射;热邪纠合湿浊,热急湿缓,则肛门灼热窘迫,欲便而不爽,里急后重,粪便秽臭。

3 病机分析法本节概括病机辨识之法,主要精神是从临床病象人手,结合藏象理论,分析病象,辨识其病变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交争的态势。

( 1 )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主要是根据藏象理论五脏六气的特性、特点,运用类比方法,辨识病象,探求其发生原因、病变部位与性质等。

( 2 )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有此证、无彼证,均要求其所以,即对临床出现的症状,应当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异同互证,以与病机相契合。

( 3 ) “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盛者邪气有余,虚者正气不足,即邪正虚实态势是辨识病机的重要内容。

( 4 )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即审察病机时应注意季节气候对象对病机转归的影响。所谓“必先五胜”,就是确定天之五气与人之五脏之气的偏盛偏衰,全面分析自然环境与机体的整体联系。现代医学气象学认为,各种气象因素,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速等对人体病理过程都有一定影响。

4 病机十九条对后世的影响病机十九条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分析病机的示范,对后世病机理论的发展影响很大。金元时代刘完素在此基础上,参考王冰注释写成了《 素问玄机原病式 》 一书,以五运六气理论阐发六气都从火化的病机,从而扩大了病机十九条火热证的范围。他还提出“诸涩枯涸,干劲妓揭,皆属于燥”的病机,补充了 《内经 》 燥邪病机。清代喻嘉言明确提出“秋燥论”,创制清燥救肺汤,使六气燥邪病机,臻于完善。

【 原文 】 614

【 提示】邪气之所以能侵人空窍,形成病证,源于正气不足。

【 校注 】

( l )不足:此指正气虚。

( 2 )脑为之不满:脑髓空虚之意。

( 3 )痞厥心悗:张介宾注:“痞,足瘩弱也。厥,四肢清冷也。悗,闷也。下气不足,则升降不交,故心气不舒而为悗闷。”

【 分析】

本段在论述欠、哆、隐、嚏等十二种“奇邪走空窍”病证形成机理后,提出邪气之所以能侵人空窍,形成病证,都是正气不足的缘故,并例举人体上中下三部病证进一步加以论证。这种观点与《 素问 · 评热病论 》 “邪之所揍,其气必虚”同义,阐发了邪正相搏、正气为主导的中医发病学思想,对于研究疾病形成与防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关于三部病证,虽然仍在论述“奇邪走空窍”致病,但其立论已转至正气不足。上气不足,则脑髓空虚,不养耳目;中气不足,则水液不化,二便失常;下气不足,则四肢失养而痪厥。

【 原文 】 615

【 提示 】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别,受邪抗病的能力也有不同,从而提出中医体质学课题。

【 校注 】

( 1 )淫雨:阴雨连绵。

( 2 )未成伤:未必受到伤害。成,必也。

【 分析 】

先述树木质地有差异,其抗灾害能力不同的自然现象,而后“援物比类”,以树喻人,说明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别,受邪抗病的能力也有不同,从而提出中医体质学课题,丰富了藏象学说内容,并成为中医学论病、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体质是人体的个体在功能、形态、结构上相对稳定的特殊性,它在生理上表现为个体的生理反应的特性,在病理上则表现为个体发病的倾向性。本篇以树木质地作比喻,树木质脆者易伤,人之质弱者易病;体质不同,发病各异。于是回答了“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的问题,其中体质起到了杠杆的作用。其后则以此为指导,分析善病多种病证患者的体质特点以求证,结论是“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这一论点,在《 内经 》 体质理论中偏重于形质差异,故篇中有“因形而生病”的论断,对于中医临床诊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 原文 】

【提示 】正气虚是发病的内在依据。

【 校注 】

( l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凑,聚合。丹波元坚注:“此非邪凑则气虚之谓,言气所虚处,邪必凑之,故下文承以阴虚者阳必凑之。盖此语足以尽邪气伤人之理矣”。

( 2 )阴虚者,阳必漆之:张志聪注:“风邪伤肾,精气必虚,阴虚则阳往乘之,故时时发热”。阴虚,这里指肾中精气虚,肾为扎脏属阴,故有此称。

【 原文 】

1古代中医对内科疑难急危症的诊疗

论及我国的传统医学,那可是不胜枚举。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了经典的医学著作《内经》,这里面就涉及到很多急危症的诊疗:曰精气乃绝着,就是指人已濒临死亡,于是说灵枢通天;曰阴阳皆脱者,就是指阳之太盛和阴之太虚者,也会暴死不知人也;及至东汉末年,又有名医张仲景写出了《伤寒杂病论》,里面对当时许多急危症该做如何诊断做了精辟的论述;遂至唐代,又一名医孙思邈著就了《备急千金要》,只看题目就知晓是针对危急症状患者而言的;在此基础上,同代的王焘也出著了《外台秘要》,这里面对前人对疑难急危症患者的诊疗做了归类,总结,形似于现代的`医学综述;看了《大宋提刑官》的人都会认识一个叫做宋慈的,就是宋代的他,写出了法医专著《洗冤录》,这是一部对治急性中毒有价值的医书。据说曾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而流传世界,影响巨大。

2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分析

什么是辨证?辨证就是通过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而进行的分析辨别。看它属于哪一种症候,定出症候之后,我们对疾病的本质和治疗方法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3现代中医对疑难急危症的诊断

问诊得知患者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时,且剧烈疼痛开始在上腹部,并很快蔓延到全腹,持续性疼痛的,观诊有腹膜炎体征的,可以初步判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问诊或望诊发现患者上腹或右上腹阵发性钻顶痛,剧痛时患者可打滚弯腰、翻转叫喊,间歇时可全无症状,按压患者右上腹部,无压肌紧张,可以判断为无黄疸,为胆道蛔虫症。患者右上腹部突然发生放射性剧痛,观察发现患者发热,有黄疸症状;按压患者右上腹部,明显感觉患者肌腹紧张,可扪及胆囊。这是就可判断为胆囊炎或胆结石病症。患者的急性腹痛常由嵌脑疝、肠扭转、肠套叠引起的,并障发性脐周腹痛、呕吐、腹胀无大便、不放屁;患者腹壁可见肠蠕动波,肠鸣亢进,有气过水音。这样可以断定为肠梗塞。如果患者开始于上腹部或脐周腹痛,以后转至右下腹痛,并且患者右下腹痛有固定压痛、反跳痛及肌肉紧张时,可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患者突然腹壁剧烈绞痛,从一侧肾区及腰部放射到同侧腹部、大腿内侧及外生殖器,发现血尿。这时可断定患者是尿路结石。

4临床病例

病例1:急性肠梗阻患者王某突然剧烈腹痛,被紧送往医院就诊。利用西医输液治疗3d后症状也未见缓解,在这种情况下王某转到中医门诊。经过中医师临床诊断,结合患者的病情,腹部胀痛,按则疼痛加剧,望诊发现舌色鲜红,舌苔黄,切脉发现患者脉弦滑,初步诊断为急性肠梗阻。中医治疗应该开结通腑攻下,理气消导。党参10g、花椒10g、干姜10g、炒莱菔子10g、蜂蜜30g。用于温阳散结,理气化滞;使君子15g、大黄10g、乌梅10g、厚朴10g、枳实7.5g、槟榔片7.5g、元明粉5g,用于驱虫导滞,通腑泻下。患者服药后4h,就大便通畅,腹胀消失,疼痛得到缓解。病例2:急性心绞痛患者林某心口放射性剧烈绞痛,在医院口含硝酸甘油暂时得以控制,但不久再次发病。感觉用西医治疗只能缓解病情,得不到根治,就转到中医门诊,望诊发现患者面色苍白、气短、畏寒怕冷、舌色暗紫,问询得知有心绞痛史,初步诊断为急性心绞痛。当归15g、生地15g、桃仁10g、红花10g、钩藤20g、赤芍12g、枳壳10g、陈皮10g、甘草10g、远志10g、蒲黄10g(包煎),桂枝10g、寸冬10g、五味子6g、人参10g、三七10g、用于补充心阳,疏通血脉。患者服用一剂后,病情就趋于稳定,疼痛得到缓解。连续服用一个疗程后,基本痊愈,半年再无发病。可见,中医治疗心绞痛效果良好。病例3:急性黄疸肝炎患者吴某突然发现双眼和身体发黄、小便赤黄、饮食下降、舌苔厚腻,还伴有恶心呕吐、小腿瘙痒。根据患者病状,初步诊断为急性黄疸肝炎。茵陈15g、山栀12g、大黄6g、郁金9g、板兰根30g、柴胡12g、茯苓15g、川楝子9g、神曲15g、蒲公英15g、泽泻9g。水煎服,一日2剂。用于清除湿热,滋补肾阴。患者服用一个疗程后(7d),舌苔厚腻消失,肤色恢复正常,小便量大而白,又服用了一个疗程,彻底痊愈。

5结语

中医内科疑难急危症诊治方面效果良好,望闻问切四诊法在诊断方面作用很大,中药的副作用小,对人的身体基本没有伤害,并且中医辨证的论治既治标又治本,在很大程度上能彻底清除病根,使患者完全恢复健康。但是利用现代科技诊疗手段,中西医结合诊疗,相信能使中医诊治疑难急危症发展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