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似水,佛心如镜。究竟是什么一点点稀薄了我所流逝的岁月,让我在这杂乱的红尘中不胜唏嘘。
又是一年重阳日,家里老人们却都已缺席,也只有手足可以依偎与我,一同驱散这漫天的毒雾与满心的阴霾,老人们在的时候总说重阳是一年中至刚至阳的一天,正好可以用来驱除一年的毒物与晦气,记忆中每年的重阳吃食与重阳祭奠从小到大都是一件略带庄严却又满心欢愉的乐事,而如今却已都已在回忆中渐渐稀薄,被压成一张张泛黄的旧照片,存放在脑海里的某一本不知所具的相册中以待流年。
今年的重阳,小岛上分外的寒冷,一点都没有至刚至阳的意思,也许这种天气并不能驱散我身上的毒素与心中的阴霾,已过去的一个多月,也许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劫难,瘫在病床上口不能言,身不能动,不知今夕何夕,不知明日何日,浑浑噩噩渡秒如年。以至于至今我也不知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病毒,把我这样一个壮小伙子,一天之内从一个正常的人打击至生命垂危,身边的家人与朋友都没有准备,甚至我自己也未曾想过死亡曾与我如此接近,生命原来如此不堪。
曾经,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人死亡之后并不应该马上换上寿衣,因为在人死亡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其实还有残存的意识,但是这个时候身不能动口不能言,旁人若只是轻轻的抚摸他一下,自身便感觉到如老牛剥般的疼痛。当时的我便出现了这样的征兆,也许,是我身体难过得不行再无意识抽动,家人便以抚摸来减缓我的痛苦,但当时的我,却感觉到每一次抚摸都像是钢刀一般在我身体上刮过,然后,我便忆起我所知的这些内容,随后就意识到自己也许是快不行了,然而那时并没有恐惧,也没有害怕,只是有许许多多的'遗憾,感觉有些事今生还没有做完,有些事今生还没有做过,有些人今生还没有爱完,而有些人今生却还没有遇见。然而此时人生却已到终点,只好以待来生,而来生我又身在何方啊。
最终的最终,我以为眼前会是一片虚无与黑暗,然而并没有想到终末到来的时刻眼前却是纯白一片,一种白到让你的眼睛里再也充不下任何色彩的白,我想这大概是天堂?我本应该庆幸自己没有拿去地狱的我签证,只是不知当时是怎样一种羁绊深深的绊住了我的脚裸,让我并没有走进那扇冥冥之中已为我敞开的大门,或许是对红尘的眷恋,或许是一种深深的不甘。
回望这不到30年的历程,我没有扒过铁路,也没有炸过飞机,却也觉得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唏嘘与惊悚,坎坷不平中带着一点点小小的艰辛,总之虽有许多遗憾却也是充满了意义,但是在哪一片白茫茫的虚无之中我却什么都看不见摸不到,虽然有许许多多的人影与故事在我脑海里一个个的浮现,但是我却看不清他们的样子,只有一条铅笔粗细的线条在我脑海里描绘出他们的轮廓,大多都是我的亲人,也有些是我即使死掉也不能忘记的人,他们一个个的出现仿佛是在向我诉说那些过往,在那些青春年华中激扬并不激荡的过往,在那些稀薄的岁月中流连却不留恋的过往,并且嘱托我一定不要忘记啊,不要忘记他们,不要忘记自己,不要忘记我们曾一起肩并肩来这世上走一遭。然而最终我并没有忘记,而且回到了他们身边。
身历此劫,心也变的空荡不安,觉得自身所虚度之年华太慎,以至于岁月如此稀薄,内心空荡不安,在又一个重阳日里我还能坐在这里码字,也许是上天愿意给我一个弥补的机会,让我将那些曾经与我一起肩并肩的人们所经历的日子,所经历的青春记录下来,已不至于被那些惨淡的岁月稀薄太慎。
白事也叫丧事。但白事不一定是坏事。老百姓常说红白喜事,就是说不论红事白事,都叫喜事。在农村,一位老人去世,子女们给老人穿上寿衣,装入棺材,送到坟上,埋入墓中,让老人入土为安,就象子女婚嫁,也算完成了人生的一项任务,所以也就叫喜事。老人善始善终,安享天年,如蚕老入茧,是新陈代谢,自然规律。生老病死,星移斗转,不可抗拒,要理性对待。然而,失去亲人,悲伤痛哭,也是情感所系,人之常情,完全理解。
五十年代,农村办一件白事,可不简单。老人上了年纪,就得提前准备寿衣寿木,有的还提前建墓。干这些活,都选择在农历闰月年。老人临断气时,子女和亲人最好都在跟前,给老人穿上寿衣,并点燃纸马,随便起个牵马的名子,比如叫马童,然后叮嘱老人,你骑上马,让马童牵着,放心走吧,接着把干草铺到地下,将老人抬到草铺上,同时贴到大门上白纸,说明家里有人亡故了。邻居们得知后,就会陆续来吊丧,以示哀思。
老人亡故后,一是马上请来本家长辈,商量如何办理丧事。二是当即去舅舅家报丧,叫请后家。这边,长辈会选一个主事人,叫主丧的,让他来安排整个丧事;孝子到舅舅家门口后,不能进家,不能叫门,只能跪在门前等待。舅舅家有人得知后,会叫外甥进来。外甥见了舅舅、舅母,先磕头,再说事。舅舅会领着外甥,通知本族。外甥见了舅家长辈,都要磕头。在整个丧事中,舅家说了算,是得罪不得的。其他亲戚,只要捎到信儿就行。
这时,主丧的已把各路人马安排好了。打墓的、做饭的、买菜的、请响子的、背柴的、烧火的、找桌椅板凳的,各司其职。孝子们披麻戴孝,专心守灵。打墓人在打墓前,首先让孝子烧香磕头,然后象征性地挖一下土,打墓人才动手。由于打墓是个掏力活,半晌还得吃干粮,白馍、烙饼都行。家人还会挎着鏊子,带上面糊,到墓道里摊煎饼,名曰暖房。在老人去世的第二天晚上,后家们前来吊孝。主丧的亲自接待,向后家诉说老人死因,汇报丧事的安排情况,并让站役(做饭的)做饭,盛情招待。后家们个个黑绷攒脸,乱挑毛病,不是说寿衣玄了,棺材薄了,就是讲铺排小了,太简单了,又数说子女们不孝顺了,把老人折搁死了。孝子们就连忙向后家赔礼道歉,磕头认罪。主丧的也在一旁说好话,后家才不吭声了。
入殓是一件大事,也有一定讲究。棺材的最底下得铺灰,灰上面是七张白绵纸,分别用七个小铜钱压住。两边放七根麻,四角放陈曲,然后放铺底,把老人安放在棺材里后,再用盖底盖住身子,脚底下还得放一双鞋,身边放一些老人生前喜爱的东西。最后是净面,取七朵籽棉花,端一点清水,棉花在清水里蘸一蘸,去老人脸上的两腮,眉头、鼻子、下巴分别擦一下,把剩下的清水让孝子喝了,再盖上棺盖,就算完成了入殓一事。
老人在家停留的时间,三至七天不等,视天气和各种情况而定。办丧事那天,人们先把棺材移放到宽阔的地方,支起灵棚,棺材前面放两块大荆笆,用板凳支起来,准备放供品。荆笆前的空地上,铺几张芦席,供人们吊唁用。孝子们分男左女右,跪在棺材两边。灵棚的前一侧是响子,另一侧是礼账席。在举行丧礼之前,孝子还要去坟上跑一圈儿,写几个位牌,把先祖们都请回来,享受香烟供果,观看热闹场面。其实都是活人乱摆弄,走走形式,挡人耳目罢了。
到半前晌左右,前来吊唁的亲戚们就都陆陆续续地来了。他们有的用大篮子盛着白馍,有的拿着烧饼,还有的装着钱,先到礼账席登记交礼。礼物的轻重按亲戚的远近区分。老人的亲闺女拿的礼物最重,是十五个象大海碗那么大的白馍,起码得用一斗多面。其次是儿女亲家和干儿干闺女的礼物,比亲闺女的礼物稍微小一点。舅舅家的礼物也不会比亲家的礼物小。其他亲戚的礼物就不太大了,有的象常用的碗那么大,有的象小孩用的木碗那么小。拿烧饼的都是从饭铺买来的,大小一样。上钱的大部分是远亲,上个三毛五毛,上一块的很少。记账人登记后,就把礼物摆到荆笆上,五个馍为一小供,十五个馍为一大供。舅舅家的、亲闺女的、儿女亲家的要摆放在前面。供馍摆好后,记账人再把各位亲戚的名子写到纸条上,然后压到各自拿的供馍上。供人们观赏品评。从供馍上不但看出亲戚的远近,还能看出厨艺的高低。有的厨艺高,蒸出的馍又白又暄,蓬松柔软;有的厨艺低,蒸出的馍又黄又磁,枯蔫憋缩。从厨艺上又能看出人的形象来。厨艺好的,人一定干净利亮;厨艺差的,人保证腌臜窝囊。在整个丧事中,舅舅家始终占特殊地位。舅家来人,孝子们要带着响子前去迎接,写礼账时,舅家的名子要写在最前面。
写罢礼账,亲戚们要吊唁。有单独吊唁的,也有两三个人一块吊唁的。吊唁时,主丧人首先喊道:“孝子举哀!”孝子们就爬在灵前哭。等吊唁人上过香,点过纸,主丧人又喊:“举哀!”亲戚就爬在棺材正前方铺的芦席上哭。哭个三声五声,主丧人就会喊:“哀止。”亲戚便停止哀哭,向死者磕头。磕头也有讲究,神三鬼四,磕四下,不能多,也不能少。亲戚磕罢头,主丧人接着喊道:“孝子出灵还理啦!”孝子们就手执哀杖,低头哭着缓缓向前走来。主丧人喊:“往上跪,此灵叩拜。”孝子们就向亡灵叩头。主丧人又喊:“往下跪,回头谢客。”孝子们就扭回头朝前来吊唁的亲戚磕头,以示谢意。主丧人最后喊:“孝子回灵。”孝子就重回原地。对于辈份低和一般的'亲戚,只要主丧人一开始喊:“孝子出灵还礼啦!”他们马上就回道:“可不劳了。”主丧人随即喊:“孝子免礼。”孝子就不出来谢客了。但有的亲戚即使说可不劳了,孝子们也得出来谢客。比如长辈、亲家,特别是舅家的亲戚们,那可怠慢不得,照样得出灵磕头,郑重谢客。如果亲戚是女客,她们在灵前上过香,烧过纸后,会到孝女的位置边坐下哭上一番,然后由女主丧人劝止搀起。干儿干闺女和亲儿女一样,同样披麻戴孝,跪地守灵。戴孝也有讲究,亲儿女和干儿女都是重孝,头戴孝帽,身穿孝衣,腰系麻绳,鞋上也得绷上白布。其他人是一般孝,只戴个孝帽就行。孙子戴白帽,重孙戴黄帽,玄孙戴的则是红孝帽。死者都有玄孙了,能说不是喜事么?
白事上的饭和红事上的饭一样,都是大锅饭。通常为干饭汤。干饭是玉茭糁或小米,很少有大米的。菜是红白萝卜条,家境好一点的,放些粉条,或扞些面条,极少有放肉的。后家的地位虽特殊,吃的也是大锅饭。不同的是,其他亲戚都是亲自上锅盛饭,后家的饭则是用人端来的。其他亲戚随便坐,后家则是在上房坐。就在后家吃饭时,孝子孝女们要来向后家男女磕头请罪。他们跪在后家面前,说我们不孝,没伺候好老人,致使老人去世。我们有罪,乞求宽谅。后家们会根据孝子平时对老人的表现程度区别对待。对孝顺子女,就马上搀起,说你们已尽到力了,怪老人没福气,寿命短。以抚慰为主。对那些不孝顺的子女,后家就让他们一直跪在那里,不许他们起来,以示惩罚。并严厉训斥他们,数说他们的种种不孝之事,为死者出气。再往前几十年,对极个别忤逆老人的不孝儿孙,后家还会让其跪铡钉,严重惩治。这一项传统规矩,是在教育人们要孝敬老人,不能当忤逆虫。
吃过午饭,乡亲们都来看热闹。有的来看供馍,看谁家蒸的白馍个大,漂亮;有的来听响子吹;有的来找熟人或亲戚,请他们去自己家里喝汤。这时,正是响子大显身手的时候。他们敲起锣鼓,吹起唢呐,捧起竹笙,打起梆子,奏起了激越高亢,悦耳动听的音乐。一曲《大祭桩》,吹奏得凄惨悲切,令人心酸;又一曲《秦雪梅》,表演得如诉如泣,哀惋痛惜。人们听得入神入迷,如痴如呆。但响子是有规定的,上午四场,下午四场,吹够八场就不吹了。要想再听,就得加钱。于是,有好事者便向闺女和女婿要钱,女婿不出,他们就上去硬掏,人们就起哄乱叫,闹哈哈笑。好事者要来钱,就给响子。响子就接着吹。给的钱多,就多吹一会儿;给的钱少,就少吹一会儿。大女婿出了钱,再找二女婿要。叔伯关系的女婿、干闺女女婿、老闺女女婿,都是出钱的对象。趁这个机会不耍耍老少女婿,不让他们出点血,还等何时?这种凑热闹,闹笑摊的情景,白事上常见。
下午三点多钟,主丧人宣布吊孝开始。上午亲戚们来吊唁只是先报个到,寄托哀思。下午吊孝是向遗体告别。程序和上午一样,只是围观的人多了,显得更紧凑更集中了。吊孝要按顺序来,姥姥舅舅家,接着是儿女亲家,然后是闺女女婿、干儿干女、七姑八姨、表兄表弟。这时的场景,热闹复杂,激动奇特,观众在听看,孝子在痛哭,亲戚在吊孝,响子在吹打,还有人在打闹说笑。真是轰乱繁杂,声嘈音喧,就象一曲极不协调的大合唱,热闹极了!
吊过孝后,接着就是引街。引街就是去村里主要街道上转一圈。其用意大概是告诉人们,谁谁已不在人世了,同时也显示一下这次白事的规模。引街队伍的前面是纸扎队,人们抬着纸扎的门楼、牲畜、金童、玉女,缓缓行进,接着是边走边吹的响子,后面是孝子。他们打着引魂幡,捧着死者遗像,手执哀杖,低眉垂头,哀哀痛哭。也有不哭的。这时,有人会在街中放一个椅子,拦住引街队伍,要吊唁死者。也有的往街中横一条长凳,放上一合烟或几毛钱,让响子吹一会儿。白事上有的用两班响子。为了比高低,他们就要使劲吹,都想压倒对方。所以,就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和看就本领,拼命表演。你吹黑脸,我吹红脸。你吹《秦香莲》,我吹《桃花庵》。你用鼻子吹唢呐,我就扯嗓唱戏段。你嘴里会吐纸条,我耳朵会冒青烟。双方对得紧张激烈,胜负难分。最后看哪班响子周围观众多,就说明那班赢了。
引街回来后,抬材的人就钉棺钉,拉老绳,抬老杆,绑棺材。当人们把棺材抬起来后,孝子把老盆一摔,送葬队伍就出发了。摔老盆也有讲究,摔者必须是死者的嫡亲长子。无长子用长孙。然后才是次子。由大到小,不能乱来。村子边,主丧的早安排人卷席烧席。一般孝女到这里就不走了。在送葬的路上,如遇上坡拐弯,崎岖难走的地方,孝子们就要给抬材的跪下磕头,以保安全。到坟上往墓里放棺材时,相互不能提名唤姓。棺材下到墓里后,孝子把胸前挎的衣食罐放在棺材头上,点着灯,烧上香,将插在衣食罐上的两个供馍掰成若干块往上扔,让抬材的人打牙祭。孝子从墓道里上来后,往怀里弄些土,随即将土抛入墓里,人们就开始填土了。把死者安葬完毕,抬材的人就回来吃饭。饭还是大锅饭,和亲戚们中午吃的一样。吃饭时,孝子们向抬材的人磕头,以表谢意。
第二天傍晚,孝子会到坟上把引魂幡请回来,插到家中椅子上,叫请灵。笫三天下午,孝子又把引魂幡送到坟上,叫送灵。至此,这桩白事才算圆满结束,子女们也完成了自己迟早应该做的一件大事。
农村旧时丧事讣告范文一
爱妻×××,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年×月×日×时×分去世,终年××岁。遵照爱妻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谨此讣告。
愚夫×××携子女泣告
××××年×月×日
农村旧时丧事讣告范文二
优秀教育工作者×××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月×日上午×时在沪逝世,享年××岁。现定于×月×日下午×时,在××殡仪馆举行追悼仪式。遵照×××先生的遗嘱,丧事从简,并谢绝礼金馈赠。谨此讣闻。
×××治丧委员会
××××年×月×日
农村旧时丧事讣告范文三
讣 告 注释:女用格式
今有我村村民 *** 之母 *** 因病久治无效不幸痛于农历 * 月 *** 日下午 * 点寿终内寝享年 * 十 * 岁经本村治丧委员会研究定于农历 * 月 *** 日上午十点举行追悼仪式并葬于祖茔之侧望各位亲友届时参加。
免带菜祭
福山集村村治丧委员会
**** 年农历 * 月 *** 日
农村旧时丧事讣告的写法:
讣告:
先母×××于公元××××年××月××日××市病故,享年九十岁。
兹定于××月××日×午×时,在××火葬场火化,并举行追悼会。
谨此讣告。
×××哀告
××××年××月××日
相关阅读:
送终介绍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 称为"送终"。
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 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 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 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
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
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
有的 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 往会受人非议。
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
如果死者 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
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 落气纸"。
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报丧介绍
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 吊下葬的日期。
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 论长幼,都要叩首。
入殓介绍
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 也用纸钱)掩面。
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 ,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
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 ,镜子一面。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 般是头朝里脚朝外。
但在江苏徐州及周边地区,却是脚朝里头朝外。
守铺介绍
死者的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者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
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搁棺介绍
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
"搁棺 "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 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居丧介绍
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
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 ;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
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 教帽。
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 、进寺庙等。
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不吉。
吊唁介绍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
吊唁时,与死者 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
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
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
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 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
亲朋友邻,虽不至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 一些。
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陪同。
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
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
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
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 上"折祭×元"。
"奠敬×元"的字样。
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
接三介绍
接三也叫"迎三"、"送三"。
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 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
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 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 天堂。
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 入天堂。
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
送三时,要用纸扎一些车马,以供死 者上路时用。
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礼俗。
据说焰口就是饿鬼饿鬼,在地狱受苦受难。
民间举行仪式, 摆放三宝,即佛、法、僧,便可以让饿鬼得到救助,脱离苦海。
焰口有佛教《瑜伽焰口》, 比较常用。
还有道教的《缸罐焰口》。
在丧葬礼仪中,还有做道场的。
其作用与放焰口类似,这种道场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