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说说日本人的文化 正文

说说日本人的文化

时间:2025-09-10 16:13:47

师:从上学到现在,大家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应该有十几篇了,我做个调查,大家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吗?

生1:不喜欢,读不懂,也没意思。

生2:基本上老师讲,我们记,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生3:跟读经书似的,太僵化了,每句话都有深刻含义,没劲。

师:说实话,我上学的时候也不太喜欢鲁迅的文章,但后来却越来越喜欢读鲁迅,而且还写起了杂文。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这样的读书才是快乐的。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态度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好吗?

请大家先认真地默读一遍。(生读5分钟)

师: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你来。

生1: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师:概括得挺简洁的。能具体说说吗?

生1:前半部分是批判送去主义,说送去主义后果很严重(生笑);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

师: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了吗?我怎么看不出来呢?

生1:从譬如吧往后举例子说明怎样拿来。

师:你说的很不错。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吗?

生4:老师,穷青年得了大宅子,是举例还是比喻?

师:你怎么看?

生4:我觉得应该是比喻。

师:说说理由。

生4:一般举例子应该是实实在在很典型的事,可是这个譬如好像是虚构的一件事,根本就不存在,怎么能做例子呢?

师:有道理。你怎么就想到这是比喻呢?

生4:凭感觉。

师:哪个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5:这篇文章是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大宅子与文化遗产两者之间有相似点,所以构成了比喻。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鲁迅在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呢?

生5:我这本辅导书上就这样说的。

师:你这也是“拿来”的,只不过有点机械照搬。我觉得,读书最好先不要看什么辅导书,还是要从文章中去找答案。有一个问题要先解决,就是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请大家再仔细读课文。

(生读书)

生6:好像不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吧。

师:依据?

生6:前半部分批判一味地送去,像送古董,送古画,送梅兰芳,鲁迅对这些“送”,很反感,语言很有讽刺性。而且这些“送”都是送给外国,是讨好外国人,他认为送去是遗害子孙的做法,所以要拿来,按常理,应该是从外国“拿”。

师:从外国“拿”什么呢?

生6:说不好,也应该是“学艺”上的吧。

师:大家看书,看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好,你来。

生7:最后一句:“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

师: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说的太好了。大家鼓励一下。(生鼓掌)

生8:前半部分批判送去主义,所举例子也都是学术文艺即文化方面的。

师:很有道理。那么,大家想一想,鲁迅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要从批判送去主义入手呢?

生9:“送去主义”会带来灾难甚至亡国灭种,所以不应该“送去”。

师:鲁迅反对“送去”?

生10:鲁迅只是反对那种一味地送去,第5段有一句话:“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鲁迅并不反对送去,他是主张在平等前提的文化交流的,他反对是那种以讨好外国为目的的“送去主义”。(生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他刚才其实给“送去主义”下了很好的定义。

生10:但是我不明白,怎么送古典、送古画、送艺术家就是“送去主义”,各国之间有正常的文化交流,怎么就成了了媚外呢?

师: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大家看课下注解,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好,哪个同学?

生4:注解⑦说《大晚报》上对徐悲鸿等举办画展,评论为“切合苏俄盛行之象征主义”,鲁迅好像对这种评论很蔑视,认为这种言论是典型的媚外言论。

生11:送古董、送古画的主体是“*民党政府”,他们这种行为本身也是有讨好外国人的成分在。

师:可不可以这么理解,鲁迅批判送去主义,其矛头实际是指向有媚外倾向的国民政府与一些媒体。

生10:但鲁迅字里行间明显对几位“大师”与梅兰芳有讽刺意味,像“捧着”、“一路挂过去”、“活人替代了古董”等等,我不明白。

师:哪个同学能谈谈这个问题?

生12:我觉得就是讽刺。“大师”加了引号,“捧”画出谦卑恭敬的神态。

师:可是,那几位“大师”是谁呢?刘海粟、徐悲鸿,可是真正的大师;梅兰芳呢,京剧艺术大师……

生13:抗战期间曾经蓄胡明志,不给日本人唱戏。

生12:是不是这些大师在这些事上做得确实有失国格,人都可能犯错误嘛。(生笑)

师:大家课下可以查查

生14:老师,有个问题我不明白,就是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为什么要提到尼采?

师:哪个同学给解释一下?……好,你说说吧。

生15:……我对尼采不太了解,课下注释说他以太阳自命,后来发疯而死。鲁迅的意思好像是尼采整天沉迷于幻想中以至疯死,是不是说自诩太阳就是疯话。

师: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有什么关系呢?

生15:说不好。

师:看书。

生15:“中国也不是”,是不是说中国也不是太阳,不能只是给予,也就是不能只是送去,还应该拿来。

师: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这种说理方法叫做“类比分析”。当然,鲁迅是很崇拜尼采的,刘半农曾经送给鲁迅一幅

生16:老师,我突然有个想法,鲁迅先生并不是批判“送去主义”,实际上是批判“送去”行为背后的一种心理。

师:什么心理?

生16:中国人的自大心理。以天朝上国自居,心理上的优越感使得中国人不屑向西方学习。

师:能具体分析吗?

生16:外国有什么,我们也有,而且比外国早多少年。外国有象征主义,我们中国也有象征主义,京剧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我们的象征主义比你们早多了。

师:沉迷于这种虚幻的优越感中,往往就不能正视自己,不能正视现实。你分析得也有道理。鲁迅曾说过,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吧。好,你来。

生17:把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彻底,就越能说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师:按常规,议论性文字必须有正面说理的文字。前半部分从反面分析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接下来应该谈——

生:(小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师:看看鲁迅是怎么阐述的吧。(生读书)

生18:举了大宅子的例子。

生5:是比喻。

师:准确地说是比喻论证。先看看有没有高度概括如何拿来的词语或句子。

生5:“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生18:占有,挑选。

师:“占有”就是“要拿来”。“挑选”就是——

生:(小声)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看书,请大家从关于大宅子的两段比喻论证中找到对“占有”“挑选”的形象阐释。

生19:“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说的是“占有”,也就是要敢于“拿来”。

师:拿来什么?

生19:文化遗产。

师:我的理解应该是对外国的文化要敢于“拿来”。这外国文化包括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外国现代的文化。鲁迅批判了三种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做法,哪三种?

生:(小声)“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一把火烧光……是昏蛋”;“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是废物”。

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敢于拿来,有所选择。如何选择?

生20:看见鱼翅,吃掉;看见**,送到药房;烟枪和烟灯,大部分毁掉;姨太太,各自走散。

师:刚才说这是比喻论证,谁能从这个角度再具体分析一下?

生21: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指有毒的东西,其他的指腐朽落后的东西。

师:**是只是有毒吗?

生21:有害又有益,所以要让其发挥有益的一面。

师:鲁迅所阐述的拿来主义思想不只适用于对待外来文化,也适用于古代文化遗产的继承;不只在当时有震撼作用,今天同样有意义。现在讲开放,讲多元,讲与国际接轨,“拿来主义”的思想仍是人们要借鉴的。课下以此为话题写一篇

生:(小声)唉!

师:怎么?有意见?通过如上的解读,我们对《拿来主义》这一课做了宏观与微观的了解。但文章不厌百回读,经典文章更是常读常新,下面请大家再读这篇杂文,希望能有自己的新理解,或者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读书)

生6:老师,有一处我不太明白。说到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的时候,举了英国的**、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等,这里面除了美国的电影属于文化外,其他的都不是,这样举例是不是有问题呢?

师:很好的问题,敢于挑战大师,需要勇气,更需要思想。

生1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是不是病句?

师:是不规范的句子。

生16:说大宅子为什么要说“做了女婿换来的”?课下注解说,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不太理解。

师:这种写法被人称作“挂角一将”的写法,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特点,其是优是劣,大家可以去评价。鲁迅与邵洵美之间的论争文学史上早有定论,但课下关于邵洵美的注解明显是不公正不实事求是的。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会印发给大家的;有一本书《鲁迅和他骂过的人》,有时间大家找来可以读一读。鲁迅的文章不是完美无瑕,有不足,也有争论,我们读鲁迅,要把他做为一个人去读;读他的文章,要按文章阅读规律去读。这样,才会发现一个真实的鲁迅,才会读出文章的滋味,进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关于樱花的句子

1.微风一吹,花瓣落了下来,犹如一只粉色的蝴蝶一边在翩翩起舞,一边在唱着美妙又悦耳的歌声。又宛如给大地铺上了粉白相间的地毯。

2.他一身月白项银细花纹底锦服,大片的莲花纹在白衣上若影若现。一根白丝线束着一半以上的深蓝色头发高高的遂在脑后,柳眉下黑色眼睦像滩浓得化不开的墨。

3.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躲在某一地点,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人。

4.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5.仔细看,樱花共五瓣花瓣,有的是纯白色的,也有的白里透粉。花中心有十几到二十几根数量不等的黄色花蕊,黄色花蕊中央还有一根绿色的花蕊。再看看,绿叶像绿宝石做的托盘,樱花像羊脂玉做的小碗,绿黄色花蕊就像是镶嵌在中心的宝石,越看越令人爱不释手。

6.枝头上的花像一朵朵调皮的云,在纯白里嵌上几瓣桃红花瓣。像极少女因害羞而粉红的脸蛋。走在樱花树下,就像走进了云层里,那纯白的花瓣编辑了梦想的温馨。只有小心一点,再小心一点,怕大声喧哗,惊落白色的云朵,吓跑忙碌的蜜蜂。

7.记得第一次见到樱花开,一场春雨如约而至,将花瓣雨打风吹去。花期只有一周多,如此短暂,又如此绚烂。古人说惜花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那些在春水中漂流的樱花,随着流逝渐渐被污淖陷渠沟。可惜,世间本无林黛玉,何处寻觅葬花人。花谢花飞飞满天,纵使有葬花的心,也实在不敢卖弄葬花的矫情了。唯美的

8.再看那站在樱花旁边的桃花,美丽极了。它们在朝我微笑,远远望去,就像是天上的金红太阳,闪闪发光。雨后的.桃花真香呀,使人一闻到它的芳香就心醉。好一句“盈盈荷花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呀!”这些桃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有一簇簇的,有单独一个的,真是千姿百态,无奇不有呀!桃花像杏花,是浅红色的,它们每天都在争奇斗艳!

9.一阵清风吹来,雪白的花瓣如雨如泪,凄凉而忧伤地飘落下来,好似仙女散花。它的离去,是树的不挽留,还是风的狠心就这样,满树的樱花精神充沛不遗余力地开着,开着,直到夏天,它才慢慢凋谢。

10.远看樱花林,樱花开得轰轰烈烈,像一团正在燃烧的火苗;走近一看,它们一簇一簇的拥在一起,在风儿婆婆的眼中,它们是一群可爱的娃娃,在大人的眼中,它们是团结的士兵,在孩子的眼中,它们是飞舞的精灵……

11.光洁白皙的脸庞,透着棱角分明的冷俊;浓密的眉毛叛逆地稍稍向上扬起,长而微卷的睫毛下,幽暗深邃的冰眸子,显得狂野不拘,邪魅性感。英挺的鼻梁,像玫瑰花瓣一样粉嫩的嘴唇,他的立体的五官刀刻般俊美,整个人发出一种威震天下的王者之气,邪-恶而俊美的脸上此时噙着一抹放荡不拘的微笑。

12.放眼望去,许许多多染了色的棉花糖在空中飘浮,那是高大的樱花树上的樱花,让人看了忍不住地想起了学校门口缠在棍子上卖的棉花糖,真想吃几口解解馋;走近一点,樱花开得一团团,一簇簇,更象一支支快要溶化了的冰淇淋;更近一点的地方看它,在半空飞舞,还白里透着粉红,就象冬天的雪花化了妆一般美丽。

13.我记忆中你温柔的笑容背后是樱花般坠落的凄美。

14.走进三月的“樱花大道”,每一颗樱花树上,都沾满了大大小小的“花仙子”,有的才刚刚站稳,有的已经把自己插在树枝上了,有的虽然还鲜艳,却已经弱不经风了。

15.也许,樱花长在了一处朦胧的,寂寞孤单的树林中,无人问津,却又静静的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季节;也许,樱花长在了一处喧嚣的,有着小商小贩的街头,这时的她又默默的看着那些行路匆匆的人们,不失淡雅,却又体现出一种特殊的韵味。

樱花文化介绍

众所周知,日本的国花是樱花,日本的文化中也深深的渗透着日本的樱花气息,在日本有许多的赏樱场所,除了要人群不密集,赏花的环境很好等等之外,更主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日本人有“樱花情结”。下面和出国留学网一起来看看日本的樱花文化究竟有多强烈。

在日本,如果单说一个“花”字,一般就指樱花。樱花是日本的国花,虽然这并没有被任何法律明文规定,但谁都没有异议。酷爱樱花的日本人,把樱花作为与瑞雪覆盖的富士山并列的两大国家象征。以樱花命名的街道、车站、市镇、商标、饭菜、茶点、汤饮比比皆是。文学家写咏樱诗,画家绘樱花图,音乐家谱赞樱曲,银行印出樱花图案的钞票,工场制出樱花工艺品,电视台以樱花为背景作节目,并特辟报告樱花开放动态的专栏。樱花的魅力和影响力可说渗透到日本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樱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到民族文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到民族文化的深处。日本樱花文化作为日本特有的一项文化,在日本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那么,为什么日本人对樱花情有独钟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其一是符合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樱花匆匆开放,又匆匆凋谢,古代日本人常将之与英勇武士的人生观相联系。

其二是体现了日本人的集体意识。虽然大多数樱花的花期较短,仅有4-10天的寿命,而且单就一朵花来说,樱花也显得很单薄。但日本人眼中的樱花,美在盛开时的那种执著追求和热烈,美在绽放后飘落时的那种弧高纯洁和壮烈。虽然单朵单株的樱花树并无奇特之处,但当千百株樱花树簇拥聚集在一起,竞相绽放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其形成的气势、规模和力量。

其三则是樱花开放时暗合农时令节。日本人将樱花尊为国花,认为樱花是神的化身。神依裹在花瓣之中,随着花瓣绽开,又乘着花朵凋谢,漂浮到四面八方,传递着幸福的“暗示”,飘到田间将预示来年稻米丰收,落到屋檐上则保佑家人能和美兴旺。同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自古以来,日本人认为樱花开放时播种稻子能保证丰收,因为樱花盛开时平均气温达到12度左右,水温升高,不必担心冷空气的袭击。也就是说,樱花开放时节是水稻种植的开始。

其四是樱花报春。日本人将樱花看作是春天的化身,是花的神灵。日本语中的“樱时”(古语),意思就是“春天的时节”。每当春天来临,人们最关注的就是樱花一年一度的花开花落。花蕾结得多少好坏,开花时能否躲过春雨的淋洗,开得灿烂,凋谢时能不 能遇上春风,落瓣洁净。樱花是否开花顺利在古代日本人看来,意味着这一年是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每当花开时节,人们就聚集在樱花树下,放歌畅饮,用整个的身心去赞美春天,祈祷神灵的保佑。所以日本人民才这样酷爱樱花。

每年一到春天,日本人就满心期待,今年又能欣赏到美丽的樱花了。日本人把赏樱花当成了一种惯例。樱花的花期极短,仅有一周。日本人最爱樱花的艳丽与短暂,美艳的花瓣会宛如雪花般万花齐放,又会宛如梦境般纷飞散落。赏樱时节,日本的天气预报每天都会报道樱花前线由南往北移动的状态。因为那个时候,大家最担心的就是下雨或强风把樱花全吹落了。

日本人的赏樱花并非指我们所认为的一边散步一边赏花,而是指家人或朋友聚在一起,一边赏花一边吃吃喝喝的一种活动。也可以说,“赏花”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宴会。大人们西装革履,穿着考究;小孩儿们也穿上节日的盛装一同出行。到达赏花地后,日本人会在樱花树下铺好自带的大席子,大家坐在上面,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美酒佳肴,大白天就在公共场所公开饮酒作乐。他们一边赏花,一边吃吃喝喝,甚至还唱唱歌、跳跳舞,好一道愉悦、祥和的风景线啊!仔细想想,如果是单独一人做这样的举动的话,那画面一定很搞笑吧。日本人的这种赏花习惯,世界罕见。不过,如果少了樱花,这些美酒佳肴也就失去了意义。

“狂放般盛开,梦幻般凋谢”正是樱花的最佳写照。日本人在赏樱花之美的同时,心中也充满了对樱花即将凋谢的不舍。年复一年,在如梦般的樱花花海中迎接四月新年度的到来,花谢后,再宛如从梦中醒来,重回现实生活,这正是日本人在热闹的赏樱活动中所隐藏的微妙情绪。笔者认为,日本人的这种“樱花情结”,对中国的赏花者们来说是很难体会的呢!

篇一:谈谈民俗文化

中秋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中秋这天,我们大家都习惯吃月饼。但是日本人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习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而越南的人喜欢随着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临近,商家之间展开的月饼大战、玩具大战,这么做使越南各地的节日气氛尤显浓烈。与中国的中秋节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节是儿童唱主角。市场上口味各异的各式月饼、千姿百态的花灯、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等节日食品、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的脸上溢满了对节日渴望。

中秋节,首都河内的大小街道沿街摆卖月饼的`店铺披红挂绿,上书月饼字样的大红灯笼高悬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种品牌的月饼摆满了货架。每年中秋节期间,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优胜者将获得奖励。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还在节日期间组织舞狮,常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两晚进行。当地人过节时或全家围坐阳台上、院子里,或举家外出到野外,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边赏月、边品尝美味的月饼。那里的小孩子们则提着各种灯笼,成群结队地尽情嘻闹。随着近年来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习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许多年轻人在节日里或在家聚会、唱歌跳舞,或结伴外出游玩赏月,增进同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因此,越南的中秋节除了传统的合家团圆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内涵,逐渐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中秋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不但是因为那天可以有圆圆的月亮看和可以吃到月饼,更重要的是中秋节是一个非常温馨的节日!

篇二:谈谈民俗文化作文

泼水,在人们的脑中并不陌生吧?一提到它,几乎每个人都会兴奋,搂着盆子,灌着清水,轻轻朝别人一泼,带来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吉祥、健康和幸福。

在云南,泼水节是傣族人最重视的一个节日了,因为它是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就像汉族人民过新年一样,泼水节这个日子是傣历的新年,一般在四月的中旬开始联欢。傣家人过泼水节要祭祀先灵、泼水祝愿、赛龙船和放火花等等。

在泼水节期间,傣族的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艳丽的服饰像朵朵竞相开放的花儿,显得异常耀眼。人们挑着清水,徒步走到佛寺庙里给佛像沐浴,以求自己多福少灾,这就是浴佛。离开佛寺后,泼水节就走到了最重要,也最开心的时候泼水。在广场上,不管男女老少,人们提着盆子,在水池中舀一大碗水,见到谁就把盆中的水泼洒出去,被泼到水的人也不生气,两个人只是一笑而过。在他们看来,这可不是战争,而是报求平安的仪式罢了。

记得我在那一次去云南的西双版纳旅行,赶上了傣族人的泼水节。人们围在圆形的广场周边,拎着红色的塑料盆,随时准备着大乐一场。随着主持人的发令,人们冲进水池中,把盆子按进水里,再一提,满满的一碗清水当做消灾多福的符咒,挥动手臂,把一碗水撒出来,像是把一年的灾难全部驱赶了。浸在别人的身上,像是把一年的福气全部沾上了。广场上,不同民族的人,不同地位的人,在这一刻,全都同一级别,同一民族,用相异的方言叙说着相同的祝福。

瞧,傣族那欢乐的泼水节!虽然它并不是全国人民印象最深刻的节日,但对于傣族人来说,它是傣家凝结了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悠久历史。泼水节是带来无穷欢乐的节日!